新农村整体规划【优秀8篇】

2024-03-13 12:29:2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新农村整体规划【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项目规划方案模板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采取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善处理并积极利用禽畜粪便,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新农村规划 篇二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部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部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启动"康居"工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十一五"期末,建成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60元。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撤队建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的居民点搬迁。加快农场布局调整,按照50万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稳妥推进相邻相近的中小型农场撤并。在撤并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把农场社区管委会作为分局派出机构,试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构建"两级授权,一级派出"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九)完善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以"两田制"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保障农业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权益,防止资源过度占有造成收入畸高畸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严格按照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的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价格和实现形式,建立促进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农场税费改革,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三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本着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兴办联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组建农业专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推进北大荒农机集团的组建运营,实现现代农机装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场与农业银行协调配合,发挥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垦区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场职工住房、畜牧业、服务业贷款投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由自由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逐步扩大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帮助农户化解自然风险;积极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开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运营。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选好配强管理区主要领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职工群众富起来、文明风气树起来、场容区貌美起来",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培训垦区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基层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培训,全面提高垦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三)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有关决策内容、决策程序、服务方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管理区领导干部直接选举,加快民主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三十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垦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垦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全力推进"平安垦区"建设,坚持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教育活动,""等组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垦区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百姓创造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管理区、十星级文明户等"五项载体"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家庭和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坚持开展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知识,进一步提高农垦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垦区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垦职工队伍,不断提升垦区的文明程度,塑造垦区文明新风貌。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分局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进驻农场,农场也要选派干部进驻管理区,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性的新机遇,在分析垦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场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总局、各分局及农场都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解决涉及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要统筹兼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施。要体现其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发挥其引导和保护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的形势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三十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农场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用好国家资金,确保把投资重点转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总局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试点农场、管理区的供水、排水、文化馆、文体活动室、福利院、场区道路、环保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分局、农场在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时,要结合各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预算资金。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农场配套投资外,对既有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农场可采用补贴的方式,吸引职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农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附: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006-2010年)

根据《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结合试点农场、管理区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农牧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42项,管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24项。

一、生产发展指标农牧场有12项指标。

1、生产总值380亿元。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60亿斤。

3、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40%。

4、森林覆盖率23%。

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

6、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61000元。

7、单位农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率小于20%。

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

9、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1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11、农业机械化率95%。

12、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3、农业机械化率95%。

4、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二、生活宽裕指标农牧场有11项指标。

1、农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恩格尔系数小于30%。

3、城镇化人口比重60%。

4、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5、住宅砖瓦化率100%。

6、宽带网入户率25%。

7、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8、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二百。

9、低保覆盖率100%。

10、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11、登记失业率小于5%。

管理区有7项指标。

1、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3、住宅砖瓦化率95%。

4、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5、低保覆盖率100%。

6、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7、登记失业率小于5%。

三、乡风文明指标农牧场有7项指标。

1、小学入学率100%。

2、初中入学率100%。

3、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4、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

5、文化体育广场普及率100%。

6、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7、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2、文化体育活动室普及率100%。

3、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4、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四、村容整洁指标农牧场有8项指标。

1、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集中供暖率50%。

4、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85%。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含90%)。

6、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以上(含70%)。

7、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100%。

8、城镇绿化覆盖率30%。

管理区有5项指标。

1、区内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10%。

4、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80%。

5、绿化覆盖率25%。

五、管理民主指标农牧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率100%。

2、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率100%。

3、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4、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率100%。

2、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新农村规划 篇三

[关键词] 新农村 规划建设 研究

1.前言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本文从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等方面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

2.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2.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2.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

3.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

第四,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4.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4.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4.3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4.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

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

4.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

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

4.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5.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峥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06(05).

[2] 韩延星,黎军,关于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6(01).

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篇四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规划编制主体;创新工作机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ork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Below by m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s the work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work put forward ideas and carry out this time.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main body; Inno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镇规划和农村的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已成为规划建设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1、把握新农村规划建设总体要求,明确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

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各地市、县政府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今后几年乡村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试点村、和示范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农民走向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划建设理念,确保村镇规划建设。具有科学定位,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衔接。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应加大空心村治理工作,采取政府加大村庄道路、给、排水基础设施投入,村民

自觉按规划建设,将空心村腾置出的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用于村民健身、娱乐、休闲建设,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味。

3、明确规划编制主体,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经费保证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瓶颈,而村镇规划编制的主体是确定规划编制经费来源的根本,在城乡规划法虽明确乡镇作为村镇规划编制主体,但从专业角度认为自下而上的规划编制主体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我认为,规划工作应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如果自下而上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在一个基层村的层面上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或者难以统筹全局的,比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且许多村民包括干部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因此,自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动力自主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应由市(县)人民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过去许多年,农村都是在为城市作贡献,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多由政府买单,然而农村呢?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很多,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引进外资和农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4、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保障

作为从事村镇规划建设规划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坚持边干、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模式,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能力、水平,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资金、思路、模式的保障。因此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还要重视以下几点:

4.1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提高村民参与程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动员公众参与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和认可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关注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每个规划方案形成成果后,首先征求群众发展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取得镇(乡)村认可后。再以此为基础,邀请专家、有关领导参加规划方案评审会,由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后再修改,使规划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

4.2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重集约建设、节约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重集约建设、节约资源按照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土地资源,鼓励农民建公寓、合村并点、集中居住;正确处理村居改造和产业发展关系,充分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建设通用厂房和商业网点,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改出一片新民居,发展一个好产业。达到节能、节地、节材、经济实用的目的。

4.3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不仅要做好以上几点,还要对村庄的自然地理等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林地、水体、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挖山、不填河、不砍树,保持自然风貌和田园风光,使农村生活环境优美,更具有吸引力,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特别要重视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地方地域特色。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其理论体系和规划框架、及规划内容等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许多问题还处在争议阶段,如规划编制经费的筹措、村镇规划的管理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摸索、实践,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号角已吹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已如火如荼的顺利展开,各地经济和区域位置不同,也都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郝力宁.对农村规划和建筑的几点意见[J].建筑学报,1995,(8):61-63.

[2]崔明。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

[3]刘玮。胶南高标准提升新农村规划水平[J]城乡建设,2006.

农村项目规划方案模板 篇五

目录:

1、摘要;

2、公司简介;

3、市场分析;

4、竞争性分析;

5、产品与服务;

6、市场与销售;

7、财务计划;

8、风险分析;

9、管理能力;

10、财务分析。

一、摘要

对于传统的养殖粪尿污染非常严重,对地面、空气、水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直至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现在又由于瘦肉精的使用更是让人们谈“猪”色变,另外疾病,食品问题,养殖效益问题均是目前面临的问题。目前针对这种情况,生态养殖是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养殖技术。通过采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猪舍里不产生臭气和氨味,无需冲洗猪圈,造成的呼吸道疾病也大大降低,节省大量的设备成本,粪尿处理成本。转变养猪方式,猪粪便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养猪场污染物无处排放的难题,更是一举多得,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三赢。

二、公司简介

生态养猪有限公司主要运用微生物发酵对猪的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使猪达到无病的目的,成为健康猪,在自然条件下提高猪的瘦肉率,满足市场对无害化瘦肉的需要,人们对放心猪肉,安全猪肉的食用。

三、大棚发酵床养猪的市场前景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猪群规格的不断扩大,猪粪、尿的排放量也在急骤增加,原先设计的一套污水排放净化处理系统将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如何处理养猪业中一直难以解决的猪粪尿,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场内排泄的大量粪尿对环境生态造成的污染问题,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棚发酵床养猪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它是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四、竞争性分析(略)

五、养殖场选址及环境

农村项目规划方案模板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将以“营造大家共同读书,交流习作的氛围”为思想主线,继续致力于把少年宫文学社团办成真正培养同学们能力的社团。本学期,我们经典诵读社团将继续加强社团成员的自主化管理,争取在扎实做好经典诵读社团的基础工作的同时,能有意识做好对外宣传,使之成为我校社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校诵读、作文教学研究一个闪光点,成为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提高的一个舞台。

二、社团宗旨

坚持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读至善至美书,做自信自强人”的育人目标,努力引领学生快乐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通过让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背诵优秀诗词、名篇警句,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诵读交流中,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语言能力。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学活动,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社团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通过经典诵读社团以点带面,影响全校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为书香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三、活动目的

1、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创新思维与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经典诵读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特长,培育文学新苗。

四、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语文教师;班主任协助

五、实施对象

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实施办法

1、在教导处的指导下,选择教材,确定每个年级的诵读内容。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年级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

2、“经典诵读”将会一直贯穿于我校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分阶段、分主题的办法逐步落实。

七、“经典诵读”书目

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必背古诗词80首》六年级:《论语》

八、具体安排

九、九月份

1.布臵经典诵读材料,各班级按照各个年级段的要求进行诵读。

2.各个班级制定经典诵读计划、布臵经典诵读角。

十、十月份

1.开展一次手抄报展示活动。诗配画、画题诗,各班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制作,学校组织一次手抄报展示活动,制作优秀的将公布在学校橱窗中。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设计竞赛的项目,对优秀学生颁发“经典诵读小能手”的喜报。

十二、元月份

1.组织经典诵读团体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经典诵

读展示,优胜班级颁发证书。

2.学期课题研究的阶段小结,各项经典诵读资料整理归档。

农村项目规划方案模板 篇七

一、发展前景

二、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

1、居民消费: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是物品价格高,品种选择少,假货劣质产品泛滥, 商场相对集中城市,购物路程较远。

2、农产品销售:销售渠道少,很难推广价格高的经济作物,运输效率低下, 缺少有力的农村经济人。

3、农产品的需求:日用品、农药、化肥 、服装、家用电器等农资产品成本高,种植品种单一,供求信息相对较少。

三、农村电子商务契机

1、天时: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得出结论,农村电子商务时间已经成熟。

2、地利:市政府非常重视,经济作物非常充足,只是没有量化。

3、人和:村民普遍意识提高,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以及对淘宝大家都很认可。

四、阿里巴巴集团未来投资支持

1、阿里巴巴集团未来投资三大战略:①农村电子商务 ②跨境电子商务 ③数据基础

2、阿里巴巴集团农村电商战略: ①阿里集团预计3-5年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来进行

千县万村工程,(打造1000个县级 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1/3的县城,

1/6的农村地区。20xx年是启动年、 20xx年是布局年、20xx年是推广年、20xx年是成型年。

五、前期准备

(一)开业前宣传

新型农村规划 篇八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新型农村;结合

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四)注重农业高效生产的要求

最后,农田水利的规划还应当注重农业的高效生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以及闸站配套等工程标准。并且经过诸多实践的证明我们能够发现,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必须是能够适应高效农田工程的,这也是农田水利规划的一个重要要求。农田的水利规划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着相互影响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将二者结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历雄,孙既旺,林桢。 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结合初探[J]. 科技与企业,2013,15:145.

【新农村整体规划】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最新9篇】03-13

新型农村规划9篇01-28

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精选9篇)01-28

村庄规划精选3篇01-28

新农村规划优秀4篇01-2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129 2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