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优秀9篇)

2024-03-13 11:22:58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优秀9篇)。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一

一、基于反规划视角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在出行、健康、舒适度等方面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城市的游憩方式、生活空间复制到乡村,要保留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最大的乡土气息,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基于反规划视角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以期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中能够将乡村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的连续和完整保留下来,用淳朴的乡土特色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即将开发旅游的乡村区域进行资源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确定乡村景观格局(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建设总体控制;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提出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再规划乡村旅游所需的生产、生活等设施;然后与前面确定的乡村景观格局进行对照检验,若符合乡村景观格局要求的,就可以进行开发,否则重新调整目标和规划。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涉及政府、企业或合作社、协会、村民、游客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因此必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明确各利益相P者的权责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利益者的关系。结合“时空王国”的特征,桂林兴安界首应该重点发挥好政府的监管调控、经营者的集聚发展、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乡镇政府部门做好调控监管工作。政府要尽量减少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应该做好乡村旅游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工作,做好政策制定、资源保护、 规划与开发,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避免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其次是鼓励经营者抱团发展,塑造精品乡村旅游形象。随着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在空间集聚的同时,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在处理好跟村民、村委会和其他旅游经营者关系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完善扶持政策,鼓励民俗户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民俗村成立乡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第三是乡村旅游协会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管理职能,促成会员间的交流合作,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营销,维护乡村旅游行业形象。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可以让乡村旅游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促进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桂林兴安界首提出将桂林兴安界首整个县域建成一个大景区,实现“县乡合一”乡村旅游的目标,并立足桂林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确定实施了规划拉动、产业带动、机制联动、大事推动和社会发动的发展战略,带动了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道路交通数据对自驾游进行有效疏导),及时汇总统计旅游相关数据,搭建乡村旅游网站、微博、微信及旅游APP等信息平台,为旅游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促进兴安界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发展。

其次,兴安界首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要在景点推广电子导游、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时空王国”为例,时空王国属于桂林大管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新的发展项目,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守护“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兴安”,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有北长城,南灵渠之称,至今仍发挥作用;这里有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这里是桂林漓江的源头,这里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起点;这也有南方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游乐园――乐满地;这里还有私人机场等等。

“时空王国”项目包括16个养殖区、5个野菜种植区、6个游泳区、35个垂钓区、1个猎场、1个跑马场、1个原始农耕区、1个酒店式木屋区、1个民宿及青年旅社区、1个露营区、1个树屋区、1个农家乐餐饮区、1个会议中心,1个青少年综合能力拓展基地,这是一个纯净的王国。

“时空王国”现着力打造智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还会注重与携程、去哪儿网、艺龙、途牛、百度直达号等在线旅游推广企业的合作,实现乡村旅游O2O的对接,将大量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旅游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游客,特别是加大旅游淡季的营销力度,激发游客对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欲望。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篇二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我国的乡村数量较多,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逐步的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与社会需求相互融合,对于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得到了很好的成就,同时在城市内部获得了较多的支持。但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想得到长久的进步,还是应该在自身的特色方面努力,不能盲目的跟风,这并不容易得到预期效果,还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1.1意向规划

与城市不同,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名乡民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虽然也有一定的官员领导,但是如果违反了民众的意志,很容易造成强烈的冲突,并且在乡村的稳定性方面,也会造成特别不好的影响。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意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在意向规划的过程中,有必要在社会上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要从客观上把控好意向的正确性【1】。一般而言,乡村的意向规划,是需要大家投票来完成的,乡民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选择不参加整体规划,在给予的选择性方面较为突出。其次,在意向确定以后,要在组织乡民代表,去考察分析,搜集较多的资料与数据。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现象,特别容易在未来的工作中,造成特别大的隐患,同时产生的损失也是特别强烈的。因此,意向规划的重点,也仅仅是意向方面的内容,后期的各项具体实践工作,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决定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

1.2整体格局规划

就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本身而言,有些村落的覆盖范围较大,有些村落的覆盖范围较小,我们想要在最终的工作上得到理想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在整体格局规划方面,应按照积极、谨慎的态度来完成,不能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在整体格局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让乡民获得更多的利益,能够给自身的未来发展,提供较多的支持【2】。例如,华西村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村,但是旅游景观的开发、设计,并没有阻挡本身经济的建设、发展,反而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让前来旅游的人员,不仅可以去参观,同时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指导,经过长久的发展、拓展以后,华西村已经赢得了我国“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其次,在整体格局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固有的一些功能进行不断的强化。乡村所拥有的资源较多,这是传统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为了在今后的全局规划上,得到更好的成绩,需要将自身的特色更好发挥出来。例如,前来乡村旅游的人,都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喜欢宁静的氛围。此时,很多乡村在电视当中都出现过,本身可以吸引较多人前来参观,再加上对房屋的简单装修、周围环境的简单治理,可以供游人居住、休养等,实现了长久盈利项目的建设,并且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同。

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对策

2.1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对环境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为确保日后的设计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必须积极的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首先,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但这是乡民积极保护的结果,没有重要污染的企业,也没有大量的排放污染物。在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整体保护工作不断的加强【3】。例如,在日常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对各种污染物限定排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游人的一些规范等,都要做出严格的制定,不能表现出较高的随意性,这很容易造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向偏差,同时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2.2避免经济效益主导,减少过渡开发

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肯定会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内容,可是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经济效益主导的原则来工作,这样特别容易造成工作的严重缺失和不足,如果出现了过渡开发的现象,很容易对乡村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届时再进行保护和弥补,不仅在难度上特别高,同时还容易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乡村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制定,按照阶段性提升、巩固的原则,让所有的乡民,都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弥补他们的损失。乡村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执行绿色开发的原则,保护乡村环境的过程中,促使绿色开发的内容,给国内的各个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最终能够创造出的价值是无限的。

2.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除了要在上述的几项工作中努力,还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不断的健全。乡村的发展,与我国未来的建设,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倘若在法律法规上出现了缺失的现象,则热别容易造成严重的隐患,届时所造成的不良问题,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本文认为,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l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坚持执行,不能出现任何的人情现象。现阶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很大资助,在具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上,也愈加复杂,这也是要重点管控的。

总结:

本文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展开讨论,现代化的工作当中,设计可靠性、可行性不断提升,在问题的解决上,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目标。日后,应继续在设计工作上深入研究,加强乡村的特色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潇倩。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初探[J]. 长治学院学报,2011,06:25-27.

[2]王,王超,张金丽。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 北方园艺,2010,08:107-109.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篇三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打造“一城、两带、三片区”的城市建设框架和“一心两翼”大旅游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突出特色、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方针,坚持特色定片、主题定线、以线定点,把乡村民俗旅游融入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主线,走出一条“以旅促农、依农兴旅、旅农结合、共同繁荣”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科学编制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综合经营户为骨干、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链。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渔家文化,依托重点景区带动,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增强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三)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工作目标

大力实施乡村民俗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十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村)、百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千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通过三年努力,打造镇村、林场度假村、镇村观光采摘、镇天鹅摄影、街道渔家民俗、街道特色采摘园区、街道大鱼岛渔家风情、街道民俗村、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观光园、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10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到年培植起100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新培植1000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民俗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规划重点

综合我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资源等因素,重点培埴渔家体验游、采风写生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4大类乡村民俗旅游。

(一)渔家体验游

充分发挥渔村临海和渔民长期生产劳作所形成的渔耕文化以及纯真古朴的渔家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以“吃渔家饭、干渔家活、住渔家炕、体验渔家生活”为主题的渔家体验游。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升服务,重点培植镇河口胶东渔村、街道民俗村、街道渔家民俗村等示范点,新增成等20个渔家民俗旅游村,新培植200个渔家体验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垂钓、赶海、观光、体验等特色于一体的渔家民俗旅游目的地。

(二)采风写生游

借助我市“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黄嘴白鹭之乡”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三大生态品牌优势,对现有天鹅湖、海驴岛、市文博中心“渔家傲”展馆、阳光文苑展馆进行精心包装,加强对镇村、街道村、港西镇村等特色村庄的保护,组织举办各类摄影书画创作比赛活动,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创作写生,新增镇村,镇大庄村、村,街道村、村,街道村等10个采风写生特色村,新培植100个采风写生旅游专业户,打造集观鸟、摄影、书画创作于一体的采风写生旅游目的地。

(三)休闲度假游

紧紧围绕全国最大的自然渔村大鱼岛村,大力发展以渔岛观光、渔村体验、影视题材创作为主的民俗风情文化游;林场度假村要结合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民俗体验、海滨娱乐、生态科普等旅游项目,新增街道赵家村、镇大山口村、滕家镇鲍村、虎山镇罕山村等20个休闲度假特色村,新培植300个休闲度假旅游专业户,打造集民俗体验、休闲养生、度假疗养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农业观光游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发展以采摘、观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游。以等新农村为典范,改造建设用于乡村民俗旅游的农民别墅、农民公园,新增10个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村;以街道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的等10个村发展草莓种植采摘;以街道宁家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神道、东庄等10个村发展樱桃种植采摘;以镇村为重点,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园;以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公司葡萄园采摘、名贵花木栽植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园;以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为重点,发展自然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培植夏庄、、荫子、埠柳等镇的20个农业观光特色村,新培植400个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观光采摘旅游目的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和调度实施全市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同时,将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列为市级重大督查事项和日常督导范围,纳入对各镇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整合资源,将乡村民俗旅游业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优先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具体抓好辖区乡村民俗旅游工作。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篇四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保护方法;景观规划设计

1 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正确把握乡村建设的要求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将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制度、村容整洁片面地理解为乡村整改建设,所以在整改乡村规划中,没有根据乡村特有现状进行整改。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

1.2 乡村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

由于乡村政府一味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例如:大量农用田地开始退化,林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跟人为景观不协调。

1.3 用地类型不规整

大量的人工景观元素出现在城乡结合中,随着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导致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用地跟工业用地分散式经营。导致乡村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失去统一性,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景观。

1.4 乡村特色逐渐匮乏

在乡村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问题上,设计之间缺乏个性鲜明、吸引人的特色作品,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及景观形象。导致地域景观特征没有特色,甚至脱离地方特色转换成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城市的开发与扩张,导致原始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 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

2.1 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2.1.1 景观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包括气候、地质、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其特征及作用研究都表现了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2.1.2 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划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过程的设计规划、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特色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等。

2.1.3 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及群体空间组合形式是作为研究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的主要要素。

2.1.4 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分类旨在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在景观的功能特征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的基础上对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研究。

2.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2.2.1 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在该意象设计中着重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可发展性、效益性、可居性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景观、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2.2 乡村聚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核心是乡村聚落,该核心包括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产业适宜地带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平衡,乡村聚落形态与空间景观生态扩展规划、乡村聚落规模与产业功能区规划、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特色塑造、乡村交通系统规划、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规划、林地系统与自然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功能区划与地域景观特征控制规划等规划内容。

2.2.3 乡村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合理有效地规划乡村产业适宜地带进行,并综合分析乡村景观局部及整体要素,建立适合乡村景观的相容性规划。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规划产业适宜地带,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2.2.4 乡村田园公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田园公园作为一种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人的喜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形成的游玩与休闲的生态景观综合体。因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休闲性、整体性很强的产业,所以设计有特色的田园公园,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乡村经济。

2.2.5 乡村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全面分析乡村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根据乡村景观可持续建设原则,可将建设乡村景观过程中所利用的土地划分为4个区域:保护区、整治区、恢复区和建设区。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五

【关键词】大阳镇;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划分有36种不同分类依据和分析视角,其中张华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为依据,将新农村发展模式划分为:资源开发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生态农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第三产业带动型、养殖业、劳务经济、体制创新带动型等。其中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乡村旅游在欧洲发达国家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在我国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各国政府十分强调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多元化、扩大就业率、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很多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中未突出乡村旅游的主导作用,二者研究脱节等。本文主要以大阳镇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内容,对大阳镇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分析其优势条件,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大阳镇选择乡村旅游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合理性分析

结合《中共尧都区委、尧都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大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实施旅游带动战略、逐步发展苹果、核桃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发展公益事业和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如果把苹果、核桃等第一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模式,从长远看它的发展潜力没有旅游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大,而且大阳镇“农家乐”中的苹果、核桃采摘旅游项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以工业企业为主导模式,位于大阳镇的华德冶铸有限公司和志强钢铁有限公司,由于铁矿石原料供应紧缺、水资源的匮乏、市场需求的日益下降,要想通过扩大它的规模去带动大阳镇新农村建设是行不通的。大阳镇在新农村建设各种战略模式中,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模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水电、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具备以下优势条件:

1.政策优势。我国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在“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中,国家旅游局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7年6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通知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

2.区位优势。大阳镇在行政上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管辖,包括34个行政村,总面积102.37km2,北与洪洞县相连,西北同段店乡接壤,西南与县底镇相邻,南与贺家庄乡为界,东北接古县,东南接浮山县。而这些相邻地区,洪洞县有“大槐树祭祖园”、“广胜寺”、“苏三监狱”、“万圣寺”等旅游资源、贺家庄乡有“桃花会”、古县三合村有“天下第一牡丹”旅游资源,这些相邻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带动了大阳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量的大小,必须有一个邻近的经济与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城市作为客源地。大阳镇离临汾市中心仅17km,并且有临浮路与市区相连。临汾市现有60余万城市人口,为大阳镇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资源优势。大阳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禀赋高。大阳镇旅游资源种类有“生态游”、“农家游”、“红色游”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集“三游”于一镇。其中“生态游”的资源有尧陵景区、涝河与洰河水库、古贤生态园;“农家游”以丰富的苹果资源为基础,已在上阳举办了两届苹果采摘旅游节,坡子村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大阳村举办了物资交流大会,北郊等村组建了本村的威风锣鼓队;“红色游”的资源有东堡头元帅槐、官雀战役纪念馆、尧陵抗日学校遗址及张家庄抗日政府所在地遗址等。总之,大阳镇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阳镇具有深厚的尧帝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尧陵为例,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2006年05月25日,尧陵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尧陵景观修缮和重建是尧陵景区修复工程的核心工程,也是首期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元。此次修复是尧陵历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根据总体规划,到2012年尧陵景区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以后,总投资将达到4.6亿元,景区总面积将达到10km2,成为临汾市乃至全山西省集游、购、娱、吃、住、行六大功能于一体,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游景区。

4.生态优势。大阳镇污染性的厂矿企业极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阳镇有耕地4763.2hm2、园地442.4hm2、林地969.7hm2、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20.3hm2,分别占到总面积的40.3%、3.7%、8.2%、2.7%。镇内农田、果园、林地、河流水库构成了甜美宁静的乡村景观,如2010年,大阳镇建成了2000hm2优质高产粮食基地、533hm2的红薯基地、1233hm2优质苹果生产园区和400余hm2的核桃种植,其中发展苹果采摘的上阳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06hm2,占到了上阳村总面积的95%。大阳镇发展了经济林、用材林、风景观赏林共160hm2,完成了尧陵旅游公路沿线、环镇西路35km通道绿化工程,在上村、郭行等2个村完成三北四期造林工程53hm2。涝河水库库容0.596×104m3,集灌溉、养殖、防洪、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水面微波粼粼、四周绿树林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本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的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势条件分析入手,应把“旅游强镇、旅游富民、建设旅游新村”作为大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确立其“乡村旅游主导型”的新农村建设整体定位,发掘当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居民从农业人口逐渐转型到旅游服务型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建议以帝尧文化为底蕴,以乡村旅游观光为载体,打造 “大阳镇乡村旅游”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模式。总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本镇新农村建设主导模式是合理的、可行的、长远的。

二、大阳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目前,大阳镇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大阳镇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其次,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不清。再次,大阳镇发展旅游的道路、餐饮、住宿、商业等配套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此外,农民缺乏相应知识和能力,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层次低、产品质量低、消费单一,服务不规范、综合效益不高、旅游产业价值链还没有建立起来,资金运转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阳镇新农村的建设。张静峰(2007)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同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乡村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要规划先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乡村旅游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和品牌;发挥乡村旅游的脱贫致富带动功能。结合以上内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旅游规划先行,带动沿线村庄发展。对大阳镇乡村旅游要制定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规划。从而保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做出方向性的引导,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在今后十年内全面树立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两河两景生态游”、“一线五村农家游”、“一树一馆两址红色游”,即以洰河水库——古贤生态园——涝河水库——尧陵景区为旅游线路的“两河两景生态游”带动上陈、古贤、郭行、北郊四个村的发展;以上阳——涝河——上村——太平——北郊为旅游线路的“一线五村农家游”带动这五个村的发展;以元帅槐——官雀战役纪念馆——张家庄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尧陵抗日学校遗址为旅游线路的“一树一馆两址红色游”带动东堡头、官雀、张家庄、北郊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郭行村和北郊的尧陵游、涝河游、上阳村的苹果采摘、古贤生态园和官雀纪念馆精品旅游,从而形成以线连村的旅游产业网络,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大阳镇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主导龙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规划作为针对性的专项规划,能够保证本镇乡村旅游具体的开发和保护措施的实现,能够保证旅游规划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保护乡村景观、建立生态文明新村。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脱离了这一特性,乡村旅游便名不副实。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厌倦了枯燥、乏味、紧张、冷漠的城市生活,便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乡村优美的自然山水、淳朴的民风、轻松的生活,于是回归乡村、在绿色的田间追逐嬉戏、在林中摘果捕蝶、在高山之顶高歌、在河畔看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微波凌凌,这是城市人的真实想法,所以大阳镇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应避免“三化”(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三化”是一种错误的开发建设方式,如把旅游景区的篱笆墙用厚厚的钢筋混凝土覆盖起来,乡村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农家小院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商铺,因此在大阳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应注意保护旅游区乡村景观的原生态。对农民原有的土屋、水库、尧陵、苹果林等乡村元素,在保障其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可以让游客在果林里采摘,体验树下摘果的乐趣,在土屋院落可以摆设传统的石质磨面器,可以让游人增长知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实现“乡风文明”。为了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村集体会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或开展各种培训,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道德和法制观念都得到了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自觉保护乡村景观。总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大阳镇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乡村经济结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乡村就业率。旅游业是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在内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大阳镇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农业、工业及交通、通信、餐饮、住宿、零售、娱乐、医卫等的发展。如在农业方面,大阳镇准备开发特色农产品,苹果品种以中晚期短枝型红富士为主,适当发展嘎啦等中高档苹果,发展SOD蜜、高硒等优质商品果、核桃品种选择为辽核一号,提升苹果和核桃品质,此外做好农产品包装和携带方面的工作,促进农副产品品牌化和商品化,增加农业收入。在工业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投资环境,从长远看会促进大阳镇工业的发展。在交通方面,2011年已完成了镇内连接主要景点的12km宽尧陵路的建设,计划5年内建立从市区到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专车和设立专门的旅行社,提高旅游效率,此外还计划把干路路面拓宽至15m,支路为8m,巷路为4m。在餐饮方面,准备在大阳镇镇内建立小吃一条街,而在景区配备农家小吃。在住宿方面,在涝河沿岸建二层别墅区及农家小院体验住宿。在商业方面,每个景区在不破坏景点的前提下建立专门的商业区。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也会带动大阳镇新农村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并对农民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实施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推行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对“星级农家乐”的农户给予1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并颁发证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4.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游区农民收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感情化色彩去无根据的开发旅游、去做旅游规划,我们首先应对大阳镇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对大阳镇的旅游资源、客源、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研究评估,利用一些方便有效的方法,如SWOT分析,组合分析,名义组技术的应用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开拓,加大对大阳镇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树立大阳镇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做到临汾市区人人皆知,吸引游客到大阳镇旅游消费,从而增加旅游区农民的收入。

参 考 文 献

[1]陈润羊。新农村发展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2~43

[2]张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0(6):155~157

[3]王雄瑾,陈守辉。新农村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1(8):18~20

[4]Hohn holz J.H.Agritourism - 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

-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Applied geography &

development.1994,36(3):113~126

[5]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1):92~96

[6]Oppermann 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7]李加林,李菁,童亿勤等。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2009(7):229~233

[8]张静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33~7234

[9]陈华林,罗云米,王远会等。城郊型观光果园规划设计探讨[J].南方农业。2010,10(10):51~55

[10]张颖。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11]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21(4):496~499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篇六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景观的设计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也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将景观规划作为农村建设的基础部分,可以逐步开展实施对农村的建设规划,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和社会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依然存在着住宅建设秩序混乱、规划设计标准低、环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因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对新农村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行新农村景观设计,首要的是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立足于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强调,人和大地的联系,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其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为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景观规划的实施让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有所转变,通过规划为农村留下发展的空间,为农村持续发展策划新的思路。通过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揭示了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发展景观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内在作用关系。从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揭示农村景观规划和农村发展的内在联系,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农村景观系统规划原则与特点

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我国拥有56个民族,现有村庄近320万座,其规划应保持原有村落风貌,体现自身特色。做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并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规划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是农村景观的主题。新农村景观包含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层面,并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精神、审美密不可分。新农村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综合性,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美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强调景观整体的生态价值、景观美学价值及产能经济价值。 既要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丰富生物环境。又要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利用最佳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3、新农村景观构成要素。

①自然要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动植物;②人工要素:道路、建筑物、农业、公用设施;③文化要素:风土人情、 生产观念;④景观要素:景观亭、廊、桥、休闲坐凳、健身设施。

三、当前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现状

1.生态景观规划不够合理,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布局都比较混乱,对生态景观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土地利用零散而缺乏秩序。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国家财政是不予拨款的,资金没有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则相对陈旧落后,尤其是排水、供水、卫生、道路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乡村卫生混乱无序,生活垃圾繁杂多样,任意丢弃,随手倾倒,造成乡村环境脏乱差,农田废水和生活污水很少进行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放到河流或者沟渠里,造成水污染,对乡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

2.规划不注重保护自然景观,破坏了生态系统

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很多地区都是只注重经济效益,对乡村资源的开发不够合理,使用浪费,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景观。池塘、河流、果园、田野,还有大量的自然植被都是乡村的传统特色,但是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只注重“硬质景观”,而忽略了“软质景观”,缺少林荫绿地的设计,对乡村自然元素的利用不够合理,甚至是破坏性使用,自然或者半自然景观大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建筑物、广场、水泥道路等乡村规划出来的人工景观大量出现,使乡村原始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结构被强行改变。

3.生态保护理念不够,文化景观和生态风貌消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乡村居民希望改变居住环境,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是要引导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很多人认为,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就是更换新的建筑物,很少有人意识到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大树、古树还有大面积的植物群落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保存价值,此外,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物也要加以保护。

四、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策略

应当搞好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各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与生活习俗等情况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使得各地的规划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性。

1、进行生态景观乡村规划,完善乡村景观格局

对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要注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根据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种不同因子之间的转化和作用,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个途径入手,合理开发乡村资源,充分利用,保护乡村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保持区域内的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生产和发展,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经济效率,增加自然环境的和谐度。与城市相比,乡村的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种类更多,我们要综合使用多种景观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乡村自然景观。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对乡村景观做出合理评估,对乡村布局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对敏感环境区域加以保护,修复受到损害的乡村环境,协调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的关系,保证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2、注重生态功能设计,创造合理的景观格局

乡村生态环境有自我设计和自我组织的能力,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服务,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生态环境的设计功能,就是指通过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来发挥自然的能动性,增加景观收益。也就是说,设计乡村景观时不要只在视觉上追求效果,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设计方案,追求景观的整体性。

3、融入地方的特色风貌,全面建立和谐的乡土景观

建设新农村并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进行协调,规划设计时要以乡土文化为基础,充分展现乡土特色,并发扬光大。不仅要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物,还要保护乡村现有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自然环境,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农村的建设发展对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农村景观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减少农村城市化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冲击,使农村保留传统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同时使农村建设有特色的文化景色和田园风光。新农村景观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也有着战略意义,可以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广大农村环境景观风貌的形成,是我国农村地区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农村土地有效、多重利用、高效复合农业产生的体现,是促进农村文化、保护传统景观、延续地域特征,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伊飞。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环境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篇七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三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省旅游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结合扶贫开发、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旅游经济强县、旅游小镇建设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通过统筹广大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城乡互动、以旅促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保护为前提,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促进广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有效传承。

(四)坚持以点带面、群众受益原则。通过打造一批旅游特色乡村,带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扩大惠及当地居民的受益面。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紧密结合乡村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胆探索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发模式。立足本地条件、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培育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

加快全省乡村旅游建设,通过3年—5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一)以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城市带动、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在全省创建20个旅游特色县(市、区)、60个旅游小镇,建设200个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旅游特色村,今年内启动50个村试点。要使一批发展势头好的旅游特色村建成“****省旅游名村”,带动和促进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连通城乡的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体,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三)实现新增乡村旅游就业5万人,间接就业2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得到有效培训。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规划先行、布局合理、开发有序的原则。各地要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要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同级旅游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的相互衔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好的州(市)、县(市、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省级旅游、建设等部门要重点指导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规划;要指导各地以靠近城市(镇)、靠近景区和旅游重大(点)建设项目、靠近主要旅游干线的“围点沿线”思路,突破行政区划,突出资源特色,以避免产品同质化开发为核心,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开发,以满足旅游市场消费的需求,便于旅游企业的宣传和运作,为乡村提供专业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项目指导。

(二)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促进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三)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各地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开展文化、历史和生态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建设。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要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四)积极开展市场宣传促销

各地要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抓好乡村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的市场形象;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五)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

旅游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组织实施相关评定工作,要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各地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和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等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的统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公安、工商、物价、卫生部门要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重点加强诚信经营、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

(六)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各地要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各级劳动、教育、农业、民政、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纳入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力争全省每年培训1万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当地干部和业主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领导和统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省乡村旅游的组织、筹划、指导和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乡村旅游建设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形成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统筹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

(二)加强协调配合

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摸清乡村旅游道路状况,制定建设和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建设等部门要指导旅游特色村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村镇建设;环保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扶贫部门安排的相关扶贫项目和资金要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予以倾斜,推动扶贫资金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农业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指导、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建设生态农业,推进村容整洁,优先扶持乡村旅游点沼气项目建设;林业、水利、电力、通信、广电和信息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饮用水、供电、通信等建设。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

(三)落实优惠政策

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已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让参与旅游特色村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点、食宿接待和乡村旅游商品生产、设计、经营单位,平等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享受旅游小镇的同等政策。同时,要积极清理乱收费和不合理收费行为,减轻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负担。在证照办理上,给予优先办理相关证照,减化办证手续,提高办证速度,符合政策的要减低收费标准。

(四)加大投融资力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和市场宣传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资引导作用。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从2008年起,省人民政府每年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旅游特色村规划补助、基础建设项目补助和市场营销等,以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带动作用,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也应安排相应的扶持资金,专项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各地要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各地要加强对农户和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担保支持,并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或贴息;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探索成立针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尤其要加大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的信贷支持;应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信贷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依法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和旅游门票权质押等担保形式,方便企业获得贷款,扩大融资规模。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篇八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发展壮大旅游业为目标,整合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大力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强化农户主体定位,坚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统筹各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做特、做精、做优的路径,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保持乡村旅游的本质特色,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重视文化、丰富内涵。将文化要素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发展,充实和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和水平。

3.目标任务。按照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规划推动一批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和典型引路,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建设不少于50个特色乡镇、100个精品村、1000个四星级农家乐,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乡村度假区、专业旅游特色村互动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二、工作重点

4.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省旅游局要抓紧会同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编制实施《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各地利用、整合和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把县当作景区来规划,把乡镇当作特色小镇来建设,把村当作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小品来改造;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抓紧编制“十二五”乡村旅游交通规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率先提高景区乡村公路等级标准;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营造乡村旅游氛围;加强景区水电设施改造,强化消防、卫生、安保、治安等安全管理和停车、厕所、住宿、餐饮、通信、污水垃圾处理、购物、文化和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

6.健全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加强和改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建立信息动态机制,有序引导乡村旅游消费。

7.强化景区旅游项目带动。充分发挥景区旅游项目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

8.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精品。引导和支持农民创办特色餐饮、住宿、观光、休闲、娱乐、种养等,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多渠道发展乡村旅游。

9.全面提升旅游要素品质。各地要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成立工作专班,细化任务分工,组织专项攻坚,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餐饮方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住宿方面:大力发展农家住宿,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住宿的软硬件水平。通行方面: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乡村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玩方面:加强景区软硬件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卫生,保持乡村旅游特色。购物方面: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娱乐方面: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10.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为主、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支持、奖扶结合等方式,广泛发动农民,增强其参与意识,提升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利益的机制体制,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11.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对乡土风貌、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保护工作,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产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鼓励和支持开展乡村旅游文艺创作,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树立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带动力。

12.加大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科学开发利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全面评估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整体风貌产生的影响,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乡村古建筑、民宅、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

13.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等现象。指定垃圾收集处理点,合理分类设置旅游景区垃圾箱,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加大污水垃圾处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坚决杜绝乱排乱放等行为。加快景区和乡村旅游沿线的旅游厕所建设,搞好旅游沿线的绿化、美化和退耕还林工作。

1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把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省旅游整体营销计划,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促销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广乡村旅游,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中介服务,支持建设专业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网站。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点)、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作用,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

15.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农业、林业、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人才培训资源,在职业教育、农村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题班中,将乡村旅游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加强乡村旅游导游、住宿、餐饮、营销、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养。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承担规划、咨询、调查、评鉴等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政策措施

16.加强统筹协调。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结合本部门和各地实际,抓紧研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管理。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参加的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

17.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好、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倾斜。各地要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投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规划、培训等公共服务,并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补贴。

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户和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由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对期限不超过2年的200万元以内的贷款给予贴息,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同级财政各负担一半。对符合现行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条件的农村妇女,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上述贷款展期和逾期形成的利息,财政不补。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各类资金,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着力解决乡村旅游资金难题。

加大用地支持。各地应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乡村旅游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可以只征不转的方式办理相关手续。

加大环保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奖励等办法鼓励建设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政策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

加大用电、用水支持。城镇规划区范围外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用电、用水与农村同价。

18.创新体制机制。

整合政策资源。各地可探索整合各类支农、涉旅、扶贫、生态、文化、养老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省、市有关部门在安排各类支农、扶农、涉农资金和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乡村旅游元素,在满足专项用途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镇、企业和农户,不分所有制,予以重点和直接支持。

加强乡村旅游资源集聚。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乡村旅游合理布局和相关要素有效集聚,实现乡村旅游连片、聚集发展。

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发展。鼓励采取“村支两委+村民”、“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政府+村委会+农户”、“外来企业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农民户办、多家联办、城乡居民合办、城市居民承包独办、旅行社承包(租赁)创办、业主成片租赁承包开发或与农户股份化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创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19.推进科学管理。

建立乡村旅游标准服务体系。省旅游局要抓紧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制定组织管理、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乡村旅游地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标准,规范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省旅游局要牵头制定乡村旅游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连续两次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各地要细化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对农户的考核奖励办法,对达到乡村旅游服务标准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支持。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篇九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中港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相关文章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通用3篇)02-27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精选3篇】11-30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优秀10篇】10-26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优秀6篇】10-2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129 2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