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读后感优秀7篇

2023-10-11 07:42:15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雅舍谈吃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一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美食,发现美味的人,流连于一方书架中,瞥见一本谈吃的书,便忍不住伸出手拿下来一探究竟。翻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停不下来了。目录里,西施舌、火腿、醋溜鱼各色菜式,最后竟然连味精、麦当劳诸类也不避讳地写,让人不禁感慨真是实实在在的可爱。

梁先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巨匠之林的一位著名学者,学贯中西,见多识广,于笔尖书写他游历四方所见所闻的美食珍馐,将自己的学识融入到一道道美味佳肴的描绘中,读起来每一行文字都似乎带了喷香的气息,令人食指大动。

他笔下描绘的菜品,各色各样,没有贫贱之分,只要味道可人,便能成为他的笔下墨,得以在纸上留下一行名姓。他写过粥,小时候生病时就只能吃稀饭,也写过以前的慈善粥厂,施舍给饥寒交迫的人一种寒冬里的慰藉,甜浆粥、菜粥、以及旧俗中雍和宫的腊八粥,左邻右舍之间相互送粥的情谊。他亦是写过让他幼时魂牵梦萦的炸丸子,是幼年时在母亲膝下与弟妹一起吃小炸丸子的乐趣,不到十个丸子,他七十年来也未曾忘记。

除却这些充满着故土回忆的闲来之笔,他也记述了许多坊间关于美食的故事。北平吃螃蟹的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于并不产蟹的北平能独占鳌头,是因为出了大价钱给蟹贩,能够在车站就开包选货,取最上等的味道。讲到天津的包子,便提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察觉,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三言两语间,将汤汁鲜美的天津包子写的活灵活现,让人食指大动。实话说,这样的书,我是不建议晚上拿来当作睡前读物的,缤纷的味觉视觉嗅觉多感官的刺激,是一场文字的盛宴,看完之后,多半会感觉饥肠辘辘,不自觉的想着这些美食,七上八下地难以入眠。

生活在北平多年,梁先生有着北平老道的“馋”,深谙北平的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隐藏菜单。北平城里的零食小贩走街串巷的脚印里,一声声熟悉的吆喝,“豆汁儿”“灌肠”“面筋”“老豆腐”“烧羊肉”……哪怕已经是像许多年前的零星回忆,也是让他时时惦念。如他所说,“人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在他笔下的这些零食,或因战火消亡,或因技法失传,许多已经不再见于世间,于他言,“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的方面变”,不免令人长叹唏嘘。那样的北平,或许只能在记忆中了。

时代变化,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那个物质不发达的时代,寻常人家也可以享受到各色瓜果蔬菜、肉蛋禽奶,但是属于过去那种风味已经不复存在。大批量的生产,超越了土地产出的体量;大棚种植,忤逆了正常季节的变化。似乎一切,都能顺从人类的心意,去无止尽地满足口腹之欲。在谈及友人送来的熊掌时,梁先生也曾写道:“上天虽然待人不薄,口腹之欲究竟有个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异。”真正的美味不是在于食材的华美,而是烹饪的技巧和烹饪的心意。超越自然或是带了血腥暴力的口腹之欲,对于人来说,未必有福气消受这一番山珍海味。不如吃着家常的味道,品味小街巷里尘世的幸福。

《雅舍谈吃》,文字雅致,带着几分文人的戏谑和多情,谈论盘中佳肴,多了几分漂泊多年老饕的自信与思念。读过这样一本书,方有些领悟梁先生在晚年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这些酸甜苦辣咸的菜肴里,不仅是一篇文坛老人的闲坐随笔,更是一份远离故土的游子情深。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二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看着目录就像看着一份份丰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读着“芙蓉鸡片”你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角也想试试放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面码的绝味杂酱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红光,酣畅淋漓?

梁实秋先生说:“虽然饮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调而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充裕的经济状况。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谈不到什么食谱。只有在贫富悬殊而社会安定、生活闲适的状态之下,烹饪术才能有特殊发展。”因此朱赢椿与梁先生不同之处在于,《肥肉》一书中更多的讲述一代人,在那个满是饥饿的时代里,吃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肉。而通过一块现代人大多舍弃的油腻的食物,穿越历史,当或悲或喜的记忆纷至沓来,该是何等矛盾的情感?听如今文坛上的才子们讲起那段与饥饿的共同记忆,不禁会有所触动。两本书虽然同是讲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历史版的沉痛,《雅舍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点、风俗,虽然已经随时代的变迁黯然不见了,但是再走过那些旧时的寻常巷陌,熟悉的记忆又会在怵然间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喜欢的吃的更是写道:“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对于不喜的日本生鱼片又嫌它软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却对西湖楼外楼的“鱼生”赞不绝口。这样一个真性情的老先生让我们怀恋,怀恋他对喜爱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时欣喜,有时爱唠叨,有时情到深处又感伤的文字倾倒。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张爱玲怀恋的'炉膛里冒起的青烟;朱赢椿所记录的是饥饿时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实写的不过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而《雅舍》文字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似水年华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三

央视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每集看完都觉得感动莫名,意犹未尽时就到书房翻出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温故知新的同时不断的借由先生美妙的文字来寻找慰藉。

我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平和温文,优雅风趣。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共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用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他译成一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一百二十四册《世界名人传》。编成三十多种英汉字典和数十种英语教材。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尤其今人称虎知道www.huzhidao.com虎知道道。梁先生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在《雅舍谈吃》中,梁先生不单写他尝遍的各种珍馐美味,还能在街头小吃上大做文章,于平凡中写生活乐趣。他写的"锅巴"、"豆汁"都是平民食品,甚至一块普通的葱油饼,先生亦能品出滋味,令我羡慕不已。文章表达不同,篇幅不同。梁先生的文章恰如一盘盘菜肴;有记大餐者,洋洋千字,蔚为大观;有百十字小品,如酱瓜小菜,滋味悠长,如此等等,有好口福,好胃口,文章怎能不精彩?"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

先生的文章中总是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愁,"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同嗜的人相当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

"烤羊肉"、"豆汁"、"爆肚"写的是吃的,可文中萦绕始终的是浓浓的解不开的乡愁。他在书中写道:"友人是山东人,喜食煎饼卷大葱,然夫人是江浙人,家里生葱生蒜是决对不会上桌的,到先生家里做客只求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卷而食之畅快淋漓,言唯此餐最合心意。"

我的父亲是陕西人,在河南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仍一口乡音不改。又极喜吃面食。哨子面、浆水面、裤带面、凉皮、饸饹、懒麻食。提起每一种都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每每展示手艺,做各种面条时会告诉我:"你奶奶为我做过这个,很好吃"。只要回乡,必定整日吃这些家常味道,老友乡党邀请宴席之类决计是不会去的,每每要求下碗面吃就好。小时候不懂事,问父亲"为什么烩面也是面,你却不喜欢吃?"父亲回答"小时候没吃过,思念记忆里的味道也是思乡",是啊,人们思乡,往往也思念记忆里熟悉的味道,以此来深化对家乡的记忆,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味道,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味至浓时即家乡,此世间,唯美食与乡愁,值得被原谅十万次。在这些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百态;于艰难中闪烁谐趣幽默;让我循着先生的心迹;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四

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粗俗点,吃喝拉撒睡,吃喝也是排在前位的,可见,饮食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梁实秋先生的这部《雅舍谈吃》中介绍的各种食物或说菜式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毕竟都是基于他的亲身经历,与他的生活,他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用一种轻松、有趣,具有故事性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他的那个时代,尝到那个社会的味道。

翻开书,看到目录上那一排排的菜名,什么水晶虾饼、锅烧鸡、瓦块鱼、烧饼油条,真真把人的馋虫都勾出来了。特别是在深夜,看着书,更觉胃里的空虚,真是体会到书里不断强调的“馋”。人有口腹之欲,其实是一种生活幸福的表现,所以做一名吃货,有着对美食的追求,就像作者一样,于平淡生活中收获点滴温暖和美好,亦不乐哉?

每一小篇对美食的介绍描述,都让读者跟随作者追忆到他的以前,那是一个个他与亲人、好友及他生活中存在的人关于美食的回忆和故事。有母亲在儿时给做的核桃酪,有和先君在东兴楼吃饭时的醉酒,有和多位好友聚会时一桌三十元的酒席,食物因为有了人的联系,而充满了人情味。想想以后,因为一道菜而忆起一个人,食物已不仅仅是食物,是感情的纽带,另一端系着的是回忆中的人,也许是不在人世的人,再无机会共食一道菜,共饮一盅酒。

这样的食物是温暖的,是别有滋味的,纵使再无机会一膏馋吻,我相信,那味道始终留香齿颊间。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五

《雅舍谈吃》这本书是偶尔在公司的小图书馆瞥见的,因云姐上次谈起梁先生讲起这本书里的金华火腿,遂便借来准备得闲时读读。

最近在读《传习录》《中国通史》,通篇的文言文,犹如吃七分熟的牛排一样要细嚼慢咽,简洁的古文字中蕴涵的哲理需要反复咀嚼方知其滋味,那天读的实在是乏味厌倦的时候,便捧起了这本《雅舍谈吃》,刚读过两篇便乐不释手,遂感觉吃了很久牛排之后突然吃到新鲜爽脆可口的蔬菜一样,大口大口的往嘴里送,不到两天便读完这本书的第一辑《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收录的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和杂文,分为上下两辑:第一辑便是《雅舍谈吃》,主要是收录了梁先生关于各类中国传统食物味道的记忆;第二辑是《雅舍散文》,收录了梁先生关于民国时期的许多物件和韵事的记忆。

对于梁实秋先说句实话实在无太深的印象,应该只有在高中那会为解备考烦闷看《读者》时不经意间读过几篇讲人生哲理的散文,那是为激励备考士气而读,所以至此已然印象不深,但捧起《雅舍谈吃》这本书再读的时候,留在脑海里的那些模糊的风趣幽默又富含哲理的文字仿佛被唤醒了,读梁先生的文字仿佛像与久别的一位年长老友交谈,如沐春风一般的感觉。

这才开始认真的去了解这位梁实秋先生,才知我们读的许多英国文学译品均出自梁先生之手,如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呼啸山庄》等,说来惭愧,这些文学作品竟均未拜读过,下次如有闲读英国文学,必定是寻梁先生的译本来读。梁先生是民国许多大师的挚友,如胡适和徐志摩。他更是与"左翼作家"鲁迅曾笔战不断,中学时多读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梁先生的文字却是很少有机会读到的,可幸的是在《读者》上还是偶尔能读到一些,不由可悲自己中学时课外书籍读的太少,最适合读书的时光却白白浪费了。

先谈谈梁先生的文字,梁先生的文字极其简洁干净,丝毫不见当今"作家"文字里的那种繁赘,可见先生遣词造句文字功底的深厚,举书中一个小例子:在《笋》这一篇的末篇,梁先生特意加上一段友人陆国基先生的一段补正,梁先生原文为,"冬笋不生在地面,冬笋时藏在土里",陆先生建议更改为"冬笋是生在在土里"更为简明,梁先生欣然接纳并将此韵事附言与文章末篇并向读者解释冬笋的生长过程并特向陆中基先生鸣谢。从此则小故事可见梁先生对于语言简洁的追求和造诣以及胸怀的豁达。

正是梁先生简洁的语言,让美味的食物的色和形跃然于纸上,让我们这些"吃货"读者虽未见其物,却早已默吞口水了。例如梁先生描述他在上海的大马路上所见的金华火腿是"瘦肉鲜明如火,肥肉依稀通明",描写北京锡拉胡同的水晶虾饼"炸出来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如描写酸梅汤"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类似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读起来仿佛亲临其境,正在和梁先生一起在吃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

当然梁先生并不是一个饕餮之徒,只贪图食物的美味,梁先生更注重的是食物背后的讲究的精致的做法及其蕴含的各区域的饮食的差异性,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食谱",例如红烧狮子头的第一道工序讲究:"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须筋络纠结于期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后续的炸和蒸的工艺也是需相当细致完成,这样的狮子头才是佳品。在先生看来已经有很多食物已丧失对食材,火候及烹饪工艺的追求,反而更多的便是粗制滥造,对于先生这种"知味"的人,每次尝到这种食物时总是"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烂,令人败兴。对于大葱,先生却这样写到,"我的同学张心一是一位奇人,他的夫人时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事甘肃人,极嗜葱蒜。他有一次过青岛,我邀他家中变化,他要求大葱一盘,别无所欲。我也如他所请,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心一以葱卷饼,顷刻而罄,对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满头大汗。他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读到此处便忍俊不禁,区域的饮食差异性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在家乡湖北炒菜口味偏重,偏好辣且咸的,而唯独豆腐脑我们喜欢放糖,而且越甜越好,而在江南城市口味清淡或偏甜,但豆腐脑却是放酱油和辣椒的,这样的豆腐脑自从有次抱着好奇心尝过之后再也不愿去试,这种又甜又咸的味道着实让人败兴,所以在中国有句古话叫"众口难调",区域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可见一斑。

饮食文化中另外的一个重要部分餐桌文化,梁先生也在书中略有提及。先生对吃八宝饭时"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维了。"以及先生谈及在小时在餐馆等菜的时候,用筷子敲击碗边的时候,被父亲制止:千万不可敲碗盘作响,这是外乡客粗鲁的表现。我想诸如此类的餐桌文化,我们却早已沦失,君不见在熙熙攘攘的餐厅,有人赤膊上阵,有人抽烟,有人携带宠物,服务员稍有怠慢,便是厉声大骂,遂服务员与顾客发生冲突的这种丑事屡屡见于报端,而国人却早已弃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文化于不顾,当然更不顾梁先生所言的那些精致美味的食物了。

书中的食物大都是民国时期北平的街头特色小吃,如豆汁儿,酸梅汤和冰糖葫芦,显然先生笔下的这些食物在北京再也找寻不到。梁文道先生四十年前从香港第一次到北京时,便去梁先生笔下的寻豆汁儿和酸梅汤,却惊讶发现北京人甚至不知豆汁儿为何物,酸梅汤也再不是装在桶里冰镇的,梁实秋先生笔下所记录的那些北京的老味道早都不复存在,味道连同记忆都已被钢筋水泥埋入了土里。所以,梁文道先生说,北京早已不是北京,那个记忆中的北京。

梁先生这本《雅舍谈吃》谈的虽是食物,但是更多的是记载他记忆中故乡的熟悉的味道,一位老人在海峡的另外一侧,念想着老北平的各种味道,对味道的最深的记忆便是最浓的乡愁。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六

最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世上有那么多爱吃的人,有数不清的馆子,吃真的是一件值得说道说道的事。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许多吃食。有西施舌、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烤鸭、狮子头、两做鱼、炝青蛤、生炒鳝鱼丝、酱菜、水晶虾饼、汤包、核桃酪、铁锅蛋、瓦块鱼、溜黄菜、酸梅汤与糖葫芦、锅烧鸡、煎混沌、核桃腰、豆汁儿、芙蓉鸡片、乌鱼钱、韭菜篓、蟹、炸丸子、佛跳墙、栗子、海参、满汉细点、菜包、糟蒸鸭肝、鱼翅、茄子、莲子、白肉、干贝、鲍鱼、咖喱鸡、烙饼、黄鱼、笋、八宝饭、薄饼、爆双脆、拌鸭掌、鱼丸、腊肉、粥、饺子、锅巴、豆腐、菠菜、龙须菜、鸽子、味精、粽子节、面条、酪、烧饼油条、窝头、炸活鱼、腌猪肉、喝茶、饮酒、大菜。作者吃的可谓广泛,既有珍惜的鲍鱼鱼翅,也有平民的烧饼油条。作者吃的也十分考究,知道什么馆子里哪道菜好吃,知道一道菜怎么做才好吃,知道菜的典故。

第二部分讲了馋、吃、吃相、喜宴、萝卜汤的启示、北平的零食小贩、熊掌、厨房,都是些与吃有关的事物。

第三部分讲了外国的吃食,吃在美国,麦当劳,日本的饮食店,啤酒,豆腐干,康乃馨牛奶,饭前祈祷。正是作者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给予了他这些写作的素材。

第四部分是饮膳正要、媛珊食谱、读中国吃、再谈中国吃、读烹调原理。主要是别人、古人对于饮食这方面的典籍。

我也想吃这些好吃的,可是正如作者所说,中国的好吃的,有的随着大师傅的故去就消失了,何况即使它不消失,我也未必有机会吃到的,所以我就读读这书,权当画饼充饥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 篇七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雅舍谈吃》,是多么新颖的书名啊!我读过有关天文历法的书,也读过中外名著,都从未读过有关写”吃”这个话题的书。于是,带着满满的激动,我开始捧书阅读。

书还是崭新的,纸页雪白。一走进梁实秋的散文中,我便被”吃”文化所吸引了。”民以食为天”,不错的,梁实秋先生却把这种理念体现了出来。这也是文学大师梁实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从生活中对平平淡淡的”吃”谈起,谈出一种新的境界,令人深感那滋味的美好。在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中,字里行间更是一种对故土浓浓的思念之情。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沉浸在梁实秋的文笔下,更让我看见美食,看见感情,看见生命。全书浅显而隽永,并没有很多华丽的文笔,但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各地美食。

不禁的,我也回想起儿时所吃过的美食。从书中更回忆起那令我难忘的各地美食。似又铺开在我面前,令我唇齿留香。书中虽大多只是普通的老北京美味,却更是进入了高雅脱俗的境界。

睡前读上一小段《雅舍谈吃》,回忆的那美食的色、味、香入睡,心中不禁暖暖的,甜甜的。远去的喊喝声,十里飘香的美味,早已幻化成丝丝清风,悄然入梦。张爱玲曾说过,”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我觉得这也是《雅舍谈吃》的字里行间的妙中之最。作者对似水年华的追溯,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正是这本书的动人之处。

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那食之味。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7篇《雅舍谈吃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雅舍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主人体罚作文(推荐【优秀5篇】10-27

田野即景作文500字(精彩4篇)10-02

我的年度关键词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20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优秀9篇)09-24

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05

奔跑的追梦人作文600字(优秀4篇)10-02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手机作文600字优秀8篇10-02

这也是一种收获作文【优秀5篇】10-08

精益求精作文800字【优秀2篇】10-14

回首不平凡的2022年优秀作文优秀5篇10-19

28 17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