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精彩10篇

2024-03-15 12:29:32

《八佰》这部电影让人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看完影片后,真的是感慨万千,《八佰》的故事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佰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电影《八佰》观后感精彩10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一

《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电影中是四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面对敌多我寡的境地,战士们奋力坚守四昼夜。向敌人宣告中国人还没有退走,向世界宣告中国誓卫国土、抗战到底的决心。

现在我们来看看剧中的英雄群体——

正规军之谢晋元(杜淳饰)——“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

谢晋元,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军队的最高长官,抗日团队“八百壮士”的精神核心。他有勇有谋,沉着镇定:在外无援军、内部伤兵满员的情况下,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血性,粉碎了日军狂妄计划。他善于鼓舞士气“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他坚定如钢,指挥士兵备好了坟冢决一死战;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出重围杀出血路……

《八佰》并不是虚构的故事,事件真实存在。谢晋元并不是虚构的人物,他是真实的抗日英雄。他在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只是死因与剧中不同:他没有牺牲在冲出重围的桥头,而是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

正规军之上官志标(俞灏明饰)——“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补上。”

上官志标的镜头不多,但是光芒四射。他在人心涣散时坚定地说“丈夫殉国,死得其所”;他在是否悬挂旗帜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坚定支持;他在负伤绷带吊着手臂的情况下依然一线战斗。

上官志标也是确有其人,中央军校第一期毕业。1937年淞沪会战中,与团长谢晋元一起率部集中于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寇激战,击退日军六次进攻,在世界引起震动。1967年在台湾病逝。

杂牌军之端午(欧豪饰)——“我不想死,但总会有人死。”

端午是在战斗中成长成熟的。他只想看看大上海,却要被“逼”着上战场,所以他第一反应是跑,但是当他看到仓库中的战友们一次次陷入险境,用血肉之躯保卫家园,他心中的火焰也被点燃……

英勇抗敌的端午在弟弟小湖北的想象中是身骑白马、孤身迎战的大英雄。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还有多少像端午和小湖北这样的青少年,他们本应在读书,却早早直面战争的残酷。

杂牌军之羊拐(王千源饰)——“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

羊拐是个“兵痞”,他上过战场,见识过战争的残酷,更知道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凶多吉少。最开始,他的滑头和逃避让人气愤,可走入这个人物内心,我们才知道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家里的母亲。羊拐拜托记者给家里寄一张照片,而自己就当了无牵挂,毅然决然奔赴战场。

这是一个接地气的英雄,有试图逃避的滑头,有未娶妻的抱憾,有激发出的民族大义……冒着枪林弹雨誓死捍卫旗帜一幕将永远定格在国人心中。

杂牌军之老铁(姜武饰)——“为了我家那小子,我怎么死都成。”

老铁前段情节中贪生怕死,畏手畏脚,油腻粗鄙,一讲起女人便眉飞色舞。一女士在深夜横渡苏州河,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四行仓库楼下,将一面旗帜交给团长谢晋元,谢团长属下将旗帜升上四行仓库楼顶。在剧中,看着女士解下裹在身上的旗帜,老铁望着那背影垂涎三尺、猥琐不堪。

但就是这样一位自私又胆小的人,最后唱了一首《定军山》,由怂到勇的转变只在短短几天,他所经历和见证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战争时内心最真实的转变。

杂牌军之老算盘(张译饰)——“谁都有老婆孩子,谁都有家。”

看着这个浙江老乡,我们好气又好笑——浙江人被他给丑化了!他胆小、懦弱,给自己找很多活下去的理由,最后他成功逃离四行仓库。电影通过老算盘这个市井人物彰显出其他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从剧末他回望仓库茫然无从中看出在历史车轮中失去脊梁的小人物的悲哀……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场战役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今天我们在剧院感受着这些有名英雄与无名英雄的事迹。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知道他们曾为了谁而热烈地活过。

致敬所有曾经守护着我们国家向死而生的英雄们,也感谢《八佰》这部影片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他们的牺牲,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更让我们的爱国之魂熊熊燃烧!

《八佰》观后感 篇二

《八佰》讲的是抗日前夕,日军侵略中国,在上海四行仓库与我国军队交战的故事。

电影主要体现了当时社会从害怕到慌张,从麻木到抗击的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电影主要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以求生为主题,慢慢向民族大义的转变过程的演绎,在抗日时期,先辈所经历的磨难和他们的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精神和我们当前安宁幸福、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鼓励我们应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电影八佰观后感500字 篇三

晚上去看了八佰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挺好的。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大部队撤退,只剩一个师独自留守一个仓库里跟日本军交战的几天。仓库地处市区和租界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士兵应对日军残酷围剿,河那边是各种百姓生活,有商铺戏院也有各国使馆人民,大家都在观望河对岸这场战役。

几次交锋的战争场面很震撼,士兵们身绑炮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往下跳的时候,瞬间泪崩。但也有临阵脱逃,临时收编的百姓摇摆不定,对于杀人对于战场充满畏惧,不敢迎敌。感觉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们的各种心态状态,包括他们聊天时那些话语。不同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有一匹白马出境,不太明白寓意什么。

河对岸有战地记者不顾风险进入仓库拍摄,也有召集募捐的女同学冒着枪弹游到对岸送旗子,有老外对赌下一场交锋输赢率,也有对岸高楼里用望远镜观察局势的知识分子。

电影里有一句:战争的背后就是政治,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还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清楚,有很多百姓排队要支援(需要冒着敌人枪林弹火跑到对岸,很壮烈的行动)报名时需要报哪里来的,听见一人大喊:聊城东昌府区某某某。把我惊了,这不我家乡的人呐~

总之电影拍的很好,很真实。各种视角描述都有。战争场面也挺震撼。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二环胡同里和管虎导演有过几句近距离聆听和面谈。全然已忘当时的状态模样。

八佰观后感 篇四

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部名叫《八佰》的一部电影。

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国民党组织70万军队发动了淞沪战役,由于当时国家不够强大,淞沪战役失败了。国民党在大规模撤退以后,组织420人留守四行仓库,为上海抗战保留了最后的希望,史称“八佰壮士”。

我最难忘的一幕是日军带着“怪车”发起进攻,“怪车”将车上的流星锤高高举起,砸向了四行仓库西侧的墙上,守卫四行仓库的壮士为了保护西侧的墙很多都英勇的牺牲了。令我非常感动的是,那些曾经很怕死的人,现在也英勇无畏的参加战斗,浑身布满了伤痕。这个时候,日军高举着盾牌强行突袭到四行仓库楼下,四行仓库随时都有被攻陷的危险。千钧一发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原来是一位英雄背着炸药包从楼上一跃而下,口里高喊着:孩儿不嫩能够尽孝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行仓库的安全,其他人也英勇的跳了下去,四行仓库安全了。租界的人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我自己看到这里,也被这些英雄壮举感染了。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这种爱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如果我长大了,中日再发生战争,我一定会献出生命,像那些英雄们一样,奋勇保护自己的国家。我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让中国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篇五

影片《八佰》影院正式放映以来,如同战场上枪炮齐鸣、流弹横飞,各种评论各种角度夹杂各种思维管涌刷屏,各类媒体平台“无人不道看片回”!

针对影片带来的震撼、对历史的反思和联系当前的思索,太多的影评分析精辟而深迥,值得深思借鉴。当然少数依然嘴硬的的影评家还在纠结所谓政治正确爱国,对比,我的态度是,您至少先去看了影片,然后再评论吧?

影片《八佰》制作水准已经得到绝大多数电影业内专业人士的解析和好评,被赞为“顶级的制作,疯狂的构思,极限的创作力”。票房也是屡刷国产影片票房的多项纪录,成为近期票房贡献最高的一部电影,应该说为战疫期间的影院回暖破冰先拔头筹!这也是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

有专家把这归纳为影片唤起经历疫情的共情;有文章指出是近期列强肆意打压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过,《八佰》不是《战狼》,影片掀起国内人们情感波澜或理性思考之潮,更多的反想是电影还可以这么看!电影是自嗨!电影不光自嗨!电影不是历史,电影反映历史!电影带来娱乐,电影又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

纵横捭阖的好莱坞大片宣讲的常常都是一个道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帝国主义理论确定的两大主要目标:“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对比,在影片《八佰》没播出来,就一直持洪水猛兽论的专家可以放心了,中国观众还是能分的清好坏是非,还是能加大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影院里常常是从掩鼻抽泣到哭成一片,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应该说,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

电影是历史的艺术浓缩,影片展示的历史,并没有美化国民政府和旧社会!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在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条约公侵略中国。蒋介石却错误认为“友邦”的同情与干预是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坐下来和谈的唯一办法。淞沪战场只是他向国际社会表演的秀场。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可怕的不是无男儿,可怕的是临阵政府的腐败无能。首鼠两端,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于是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错误判断,皆基于没有丢下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有影评家总结,《八佰》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所呈现给观众的不止是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英勇,还有丰富的社会场景、政治博弈,以及生死存亡面前的人性挣扎,是一种经过冷峻的审视与反思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有学者指出,《八佰》是一部反映培养中国公共精神的缩影。当时的士兵,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操着湖北口音,东北口音,陕西口音,河南口音,广东口音的汉子,就这么来了上海帮打仗。苏州河对岸租界的华人也不认为老蒋的军队代表国家。她们还在打麻将,跳舞,讨论老蒋走了,英国人会继续保护她们。她们眼里的老蒋,并不代表国家。

影片一开始,更多民众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民众的麻木和冷漠,实在是因几十万国军在面对日军时一败涂地,甚至只要日军吼一声,就彻底溃败。然而当亲临一个个士兵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对岸的吃瓜群众,内心都燃起了熊熊斗志,民众的信念与态度的改变,才是这场战斗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是“八百壮士”的壮举能够超越时间感染人们的根本原因。

有一种爱国心像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另有一种爱国心比朴素的爱国心富有理智,更坚定和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这是在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所称“理智的爱国心”。

在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公共精神也在不断发育。这种精神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老百姓开始慢慢的理解了一件事,我们不是上海人,不是湖北人,不是东北人……我们是中国人。如果说八百壮士在当时是一场秀,那么这场秀最大的作用不是秀给国际友人,而是给当时人民树立了保家卫国的丰碑。以致后来,那个最初卖情报的记者、杜月笙手下的混混排队签生死状,冒着狙击闯桥;同样的一支部队,同样的88师士兵,在抗日战争中溃败窝囊,却在抗美援朝中神勇善战,屡立战功。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国而战,为家而战!

电影毕竟是电影!四行仓库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弹孔及战火的痕迹依然,历史的记忆依然。战争因何而起?英雄为谁流血?历史和现实交织!家国情怀,个人的命运永远与国运紧紧相连,唇齿相依。

大国博弈,优胜劣汰,将伴随着我们民族复兴的全过程,斗争只会越来越尖锐,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而今,在面临依然嚣张跋扈的列强的步步紧逼,任何国民都无法置身局外!无论是对香港的制裁,对华为的打压,对字节跳动的“霸凌”,科技战,联手打压和攻击频频加码。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也不同于当年的中国人了!放弃幻想,秉承血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断充盈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内生动力,外辟新局,以发展求得竞争的主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六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听爸爸说最近有一部国产抗日片电影《八佰》很火,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心里对那些抗日牺牲的英雄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爸爸说这部影片是由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的尾声战役改编而成的,主要讲了“八佰壮士”实际只有四百多人的一个临时组成的连队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最后成功突围到租界的故事,场面非常的震撼。

影片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触动我的泪点是一位位战士把炸弹绑在身上,拉开引线往楼下跳。因为当时日军要用炸弹炸楼,如果一旦成功爆炸,那么四行仓库就全没了。然而日军他们有盾牌举在上面,手榴弹根本扔不下去,所以战士们只能这样从高空跳下去。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战士牺牲,且在跳楼前还报了自己的名字,一句“娘,孩儿不孝了!”彻底让我忍不住眼泪流下来,他们也是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啊!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奋不顾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感到自豪,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我们那份爱国的精神和那颗爱国心是一直不变。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

电影八佰观后感500字 篇七

昨天我看了八百这场电影,剧情开始当时的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然而就在河对岸团副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坚守在这里的四百多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呈英雄,而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勇敢的壮士,致死抵抗日本侵略者。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战士们的英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战争不是浪漫,而是用生命去拼搏。谢团长明知坚守就是死亡,但他不甘心,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的信心,激发对岸民众的抗战激情。

他们都想活着,其中的人当了逃兵,把对生的希望刻画的淋漓尽致,哪怕仅仅是四百号人,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对外宣称八百,明知道升旗会让他们更早的死亡牺牲,但他们毫不畏惧,以一种坦然面对,这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我们还没有撤退,为的就是唤醒中国人最后的希望与血性。

这场战役我们输了,但是这群革命先辈以他们自身来唤醒了这个病态的国家,当我看到那个中俄混血的女人捐款时,她身边伴随着阵阵辱骂,她一句,我的父亲也是中国人让周围哑口无声,我在这想起了金陵十三钗,她们同样的,为了他人,为了国家。无论何等身份,大家都在为救国努力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八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篇九

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银幕,点映以来,电影中平凡而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点燃了无数国人的内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观影结束后,深深被影片中的党员精神所触动,强化了对初心和使命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此岸是战火硝烟,彼岸是夜夜笙歌,八佰壮士用生命诠释爱国初心。电影《八佰》取材淞沪会战的一役,影片用普通士兵剖开战争的另一个切面。在这些普通士兵中,他们有妻有子,有父母兄弟,有对平凡生活的挂怀,也有对残酷战场的犹豫挣扎。但面对保家卫国,他们挺身而出、无惧生死,用血肉筑成了一道堡垒,用血性和尊严让党旗在战争中飘扬。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爱国主义的践行人,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立足好本职工作,做践行爱国主义的表率,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挺身而出,这就是担当初心。这场战役虽已过八十多年,但通过电影《八佰》,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了有名英雄和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他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值得每位党员干部学习,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面对严峻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正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最终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今,2020 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年更是担当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面对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争一流的胆气、迎难而上的豪气,真正做到在挑战面前迎在前、危机面前挺在前、困难面前冲在前、关键时刻顶在前,应对好脱贫攻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中创造不凡业绩。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家国安邦,要铭记历史,更要有奉献初心。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抱着必死的信念,拼命守护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抵挡住日军多番进攻,尤其是四行仓库里的几个士兵从贪生怕死到英勇就义,从胆小畏惧到大义凛然。他们的转变是因看到了更多的人为此牺牲,感受到了最后的民族之魂。为此,他们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民撤退的时间。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为榜样,要把奉献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好政绩上,以服务人民为标准,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奉献,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奉献初心、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于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十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很传统保守的人,从来都不追星追剧。但今天让我有点意外。看完了电影《八百》,他们俩都流泪了。尤其是我的老爸,他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代言人呐!可想而知电影的故事有多震撼他感动他。

故事说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硝烟弥漫,家国失守,上海沦陷在即。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一营以420余人,为迷惑敌人,对外宣称有800人,史称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下,四天四夜抵挡日军三十多万人的疯狂进攻。最后那些平凡如草芥的士兵们,无惧生死,慷慨为国而殇。

妈妈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曾历经千种灾厄,万重苦难。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惧怕过,屈服过,我们总是能战胜一切敌人,一切恐惧,穿越苦难,绝境求生。五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我们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也可以是这个伟大民族的火种。

妈妈的话让年幼的我震撼又感动!这个国家的武器再弱,也是保护我的。外国的武器再强,也是来侵略我们的。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应该做什么呢?我应该怎么做好它呢?爸爸妈妈,请让时间给你们看我的回答。

【电影《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八佰》观后感【优秀10篇】03-28

电影《八佰》观后感精彩7篇03-03

电影《八佰》观后感【优秀3篇】02-27

电影《八佰》观后感优秀4篇01-09

八佰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优秀4篇)10-09

《八佰》观后感(优秀5篇)06-01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精选9篇】10-01

觉醒年代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优秀4篇11-24

流浪地球观后感500字优秀5篇10-20

台湾问题观后感(优秀9篇)09-21

30 25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