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开头【精选5篇】

2024-01-09 15:27:09

这次壶知道为您整理了5篇《观后感开头》,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观后感开头范文 篇一

感情元素

艺术重感情,电视纪实同样需要感情的融入,使观众能够产生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鸣是一部纪实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家在我心中》的话,笔者认为应该是“亲情”。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父母对于孩子的舐犊情深体现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面。细节的主要特点就是能以小见大。比如:妈妈跟女儿到饭店吃饭,自己却是光看不吃,有病也舍不得花钱去看;而在日本打工的父亲初到日本时,靠吃打工饭店客人的剩饭生活,还有他珍藏了八年的日记中有女儿的成绩单,竟然连女儿为什么会丢分都记得清清楚楚等。这些细节无不令人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虽然形式可能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

戏剧张力

观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无不被其中真实的生活、感人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所吸引。留过学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慨良多;没留过学的人则能发现一种陌生或新奇的生活。它虽然不是电视剧,但是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戏剧的张力。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整体而言,《家在我心中》里面的戏剧性,非但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反而构成了电视纪录片吸引观众饶有兴趣看下去的重要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谈谈真实的语言和情节的戏剧性。比如:当记者问老丁的妻子,老丁不在家,想不想他回来时,妻子只说了一句“习惯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三个字,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背后所隐含的千言万语。这些真实的语言和情节所展示的戏剧张力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表现

电视纪实作品的审美特质,不在于对什么事、什么人做出什么样的评价,而在于如何真实地、形象地叙述故事内容、那个人,让观众对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手法在纪实作品中同样可以运用。

第一,叙事的技巧。

平行叙事。一个故事讲得好不好,结构是基础。《家在我心中》对上海和东京两个时空进行平行剪辑,使观众观看时感觉脉络清晰,对丁尚彪一家的情况有了一个横向的了解。同时,片中又运用了插叙的方式,使观众能够在50分钟的时间里,对丁尚彪一家8年来乃至更长时间的生活有一个纵向的了解。在体现人物过往的经历时,由于拍不到当时的画面,于是编导就巧妙地运用了照片和图片,比如,丁尚彪初到日本时的北海道大逃亡、丁尚彪在日本8年的生活、女儿的成长等,对于这些不可能拍到的内容,照片和图片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补上了时空的断层。

对比手法。《家在我心中》这个片子当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很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该片的平行叙事结构为对比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女儿出国前,母女俩在上海,老丁一个人在东京,老丁显得孤单;女儿离开中国到日本后,父女相见,与母亲在上海的寥落身影又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一段情节之中也充满了对比。如果把母女在上海吃饭与父女在东京吃饭的情节放在一起来看,不难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爸爸、妈妈都没吃什么,只是看着女儿在吃,女儿和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彰显出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令人看后印象深刻。

适当的留白。《家在我心中》并没有像一些作品那样,解说、同期声或是音乐等从头灌到尾,而是适时运用了“空白”――无声。比如,前面提到的丁尚彪的妻子谈起丈夫不在时,说的那句“习惯了”,之后就是一小段空白。虽然之后她又解释说自己锻炼出来了,可是观众的思绪还是很难从那一小段空白里解脱出来,这段空白可能比妻子讲出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的艰辛更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第二,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视节目当中,纪录片也不例外。纪录片中的音乐可分为客观性音乐和主观性音乐。客观性音乐又叫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即片中出现的音乐是画面中的声源所提供的。如正唱歌的人、演奏的乐器或开着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主观性音乐,又叫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即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而是创作者对画面这一客观世界的感受,是后期制作时加工的。

《家在我心中》这部纪录片里使用音乐的地方并不多,但都用得非常到位。在这里笔者主要就两处音乐的运用加以分析。其一,丁尚彪的女儿和妈妈一起播放、倾听爸爸点给她的歌《牵手》,此处的音乐应该算是客观音乐。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编导把爸爸、女儿、妈妈,一家三口人的镜头剪接到一起,使得画面的意义得以深化。让人感受到了一家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心意相通,要手牵手共同克服困难,走过人生漫漫长路的决心和相互之间的浓浓深情。其二,就是该片的高潮部分。父女在短短相聚了十几个小时之后就要分别了。这个地方之所以会令人印象深刻,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女分别,女儿在车上低泣,爸爸在车窗外垂泪。此时车门关上,车开了,情节发展到高潮,舒缓、低婉的主观音乐介入。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导运用音乐的功力,因为这里的音乐不但使人真切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伤心,同时还起到了情感催化剂的作用,使观众紧绷的情感得以释放。如果说画面、语言是让观众有意识地明白主题,那么音乐则是让观众无意识地对主题进行深化、认同。音乐使人产生与其进程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波澜与心灵共鸣,观众对主题的理解与接受也会更感性、彻底。

第三,镜头的美学。

纪录片的镜头直接呈现的是生活本身和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变迁、发展的一种真切关注。纪录片的镜头记录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怎么记录就充满了主观色彩,是充满了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家在我心中》的镜头拍摄非常到位,其中一些象征性境头和长镜头的运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隐喻、象征性镜头的运用。象征性镜头是一种让人看过以后,会情不自禁产生一些联想,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并能深化主题的镜头。《家在我心中》很好地运用了这种镜头,比如:在记者到丁尚彪家采访一年后,加了一组日本东京春天的镜头,有以美丽的樱花为前景的风景画,有在河边垂钓的人,还有在枝头欢唱的小鸟。这组镜头之后解说词说丁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面的镜头预示着有好的事情将要发生,老丁一家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片尾处,观众看到丁开始了在另一片土地上的新生活,而一组汽车前行的镜头使人不禁联想到生活就像这辆汽车一样,是不断向前的,从而使人对丁尚彪一家的生活充满了期望和祝福。

长镜头的运用。长镜头是指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展的镜头。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认为应按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主张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分切。虽然经过实践的检验,他的结论似乎有些偏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长镜头的确是增强记录的真实性、现场感的有效手段。

在《家在我心中》里面,编导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比如:在高潮部分:成田分手的一段,从老丁下车前开始,一直到地铁快开走,这里只用了一个长镜头进行拍摄,虽然镜头有些摇晃,但是增强了真实感和可信性。更可贵的是,其中有个镜头――老丁下车后站在站台上,摄像记者把他和车上的女儿拍摄到一个画面当中,父亲强忍热泪和女儿哭泣的脸组织到一起,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

总之,《家在我心中》是一部很成功的纪实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运用了许多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散发出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丁海宴:《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观后感开头 篇二

[关键词]《生死朗读》;人物的塑造;情节;画面;镜头

感情世界似乎是所有类型影片中不可回避的灵魂之笔,无论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浪漫至死的爱情,抑或是是不可超越的爱国情感,都充斥在银幕作品里。人与人之间或复杂、或单纯、或淡素、或轰烈的感情,无不透过一个个镜头画面,向观众们娓娓道来。《生死朗读》向观者展示了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的男女之恋――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战争对于人性、情感的扭曲和摧残。

一、剧作结构与人物塑造

《生死朗读》以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畅销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同内销售量达百万的同时也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原著小说的精彩厚重为电影剧作的成功架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事的展开有些偶然,仿佛是一种另类的“邂逅”:主人公――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迈克的突然生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也因此结识了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成熟女售票员汉娜;无意间窥见汉娜青春的身体,在他心里激起青春的欲望。一方面是匆匆地逃离尴尬的现场,另一方面是对于欲望的不舍驱使他再次返回汉娜的住所,从此拉开了迈克16岁那年疯狂情爱之夏。平素一个安分内向的大男孩,一面要应对学校的课业和家中的管束,还要对同班女生的示好加以回避和拒绝,为的只是和汉娜的耳鬓厮磨.以此来满足自己青春的欲念。故事刚一拉开序幕就彰显了编剧在故事的叙述中的高妙。当然,如果只是平直地叙述两人的这段关系并不能显得剧情的巧妙,剧本在安排上是对剧情有着一个设定――将汉娜对于迈克的情感符号化了,不仅仅是男欢女爱,还有一种情结,汉娜的热忱、汉娜的果敢、汉娜的坚定,包括对迈克的肯定和鼓励,对他而言都是致命的吸引。这种影响同时也是相互的,汉娜听人朗读小说是从迈克开始.直到二战时期在德军集中营做看护,她也保持着这个听人朗读的习惯。一直到人狱后,将与迈克的特殊形式的联络――听迈克朗读的小说磁带作为人生惟一的寄托和动力。这也许就是汉娜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但其实已经存在的迈克对她的影响和烙印,而且这种情感的依附呈现递增的趋势。剧情的发展始终和人物的塑造密切相连,因而也显得合情合理且并不突兀。

影片中人物的塑造丰满而鲜活。男主人公迈克是一位律师.从影片开场数个镜头我们可以读出他是一个内敛的人。这样不禁把观众带人一个情境:他身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他的情感生活真的如此平淡?他会不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接着镜头画面把观众带入迈克的回忆之中.慢慢开始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原来主人公在16岁那一年有着一段匪夷所思的疯狂情感经历。对于迈克性格的刻画.影片一开始就倾注心力,迈克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少年.似乎没有太多同龄人的活泼,他的家人之间――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环境中.迈克与同龄人的不同性格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无论是对于家人的亲情,还是对是异性的好感,迈克的情绪始终是含蓄的。这一方面解答了观众对于人物性格的疑惑,同时为后期迈克的种种决定和行为增加了可信性。病愈之后的他去向汉娜道谢,少年的羞怯和不安,见到异性的紧张,无意间窥见汉娜换衣后仓皇离去,后又忍不住再次前往汉娜的住处等等情节的展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青春期的纯情少年形象,我们仿佛听到了他略带悸动的心跳。这样迈克和性格大相径庭的汉娜最后陷入热恋也成为一种可能――性格的差异导致吸引。迈克的性格始终如一的沉静,包括他大学期间和异性的相处,他也并不主动。和汉娜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对他的内心是一种呼唤和震撼.在决定去探视被判终身监禁的汉娜以后,已到监狱大门外的他却最终没有进去。这一方面是对他性格特征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也延续了观众的视觉期待。迈克的彷徨和不安,不知如何面对昔日恋人,取而代之的是用声音传达对汉娜的默默的关注。这也是在八年之后,迈克婚姻失败带着女儿重返家乡.往事历历在目,汉娜对迈克的影响仍在继续。迈克像十几年前为汉娜读书一样录制了一盘盘寄托着关爱的磁带,寄给远在监狱服刑的汉娜,用这种方式陪伴因为倔强而仍在监狱服刑的汉娜。当汉娜从狱中给他来信时,他有一种慌张和不知所措,‘始终无法回信,还将来信存在一边。在探视即将出狱的汉娜的时候,迈克保持着冷静,流露出节制的关心。但在接汉娜的那一天。他似乎果敢起来,但一切来得太迟,也许在狱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迈克而言是内心深处的隐伤,但对于从来都是主宰自己命运的倔强的汉娜而言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这段感情对于迈克来说是隐秘而刻骨铭心的――从他16岁开始,自始至终都是如此。对于主人公迈克性格的刻画,剧作呈现的事件细腻、真实而自然顺畅。

汉娜与迈克性格迥异,一开始二人的相识就是由于主动热心的汉娜对于病中迈克的关注展开的。汉娜是热情的,对于路遇的一个素不相识的陷入困境的少年,汉娜的关心和照料在少年迈克的心里埋下了美好的种子。随后对于迈克的造访汉娜显得无所谓,包括被迈克撞见换装之后两人再度见面,她也很坦然,毫不避讳,似乎一切没有发生过,和迈克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许就是吸引迈克的原因吧。汉娜身上的那种果敢、直率、成熟。是迈克一直没有和缺乏的。汉娜对迈克的大胆而直接,让这个16岁的少年欣喜而疯狂;面对汉娜的赞赏和引导,迈克渐渐变得开朗和不同.甚至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后去汉娜工作的场所默默注视,这反而引起了自尊心极强的汉娜的不满,为此有了两人的第一次争吵。汉娜的倔强和硬朗渗透着两人的感情关系,汉娜安排迈克为她朗读、汉娜对迈克的不辞而别、到8年之后在法庭上宁可坐牢也不袒露自己并不识字的真相、甚至到出狱前的自杀……种种情节的呈现,都是对汉娜这个人物的完整刻画――敢做敢为的真性情。但同时对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汉娜也是内敛的。她主动开始学习写字读书,从一字不识到能读小说并给迈克写信――尽管迈克从不回信,但汉娜一如既往。汉娜像少女恋爱一样,会因为收到迈克的邮包而高兴,同时对于迈克的不回信也感到沮丧。但最大的沮丧伴随汉娜提前释放来了――是迈克对于汉娜出狱以后生活安排的陈述。汉娜于此时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和两人的关系。她选择了最后一次为自己做主。

汉娜的性格.充满着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妥协。在两人的情感“拉锯战”中汉娜一直占据着主动,似乎由她来掌控这段关系的节奏和程度。这种在特定时期的微妙情爱关系从侧面展示了战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情感的扭曲。主要人物的命运也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悄悄起着变化,从 最初一次迈克去汉娜家中表达谢意仓皇离去到篇尾汉娜与迈克的最后一面,两人的命运呈现截然相反的状态。剧作的精妙在此可见一斑。

二、朴素而平实的镜头语言

整部影片的拍摄风格呈现出真实和细腻,没有夸张地镜头运用和特效,而是以如同潺潺流水般的细腻展示。开篇以俯拍的咖啡杯和鸡蛋展开,垂摇引人一段日常生活,一位男士为女士准备早餐,男女的一段对话结束后,让观众不禁揣度这位主人的感情会是怎样的状况。局部的特写镜头比如迈克重返纳粹集中营时候的数组镜头:开场手扶防护栏(重现战时的恐怖与残酷),迈步进入集中营的脚步特写(沉重、晦暗,与迈克去汉娜家时快步奔跨形成鲜明反差),都丰富了剧情,加强渲染了画面的表现力。

镜头的整体运用上以描摹人物的中近景为主,在描述男女主人公疯狂夏日的欢爱场面的时候:温情的橙色画面十分到位.热烈而不失温情。在画面温情脉脉的描述下,36岁的汉娜对16岁的迈克而言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二人的这段情缘也就顺理成章。在以镜头诉说故事的时候,影片画面对于细节的把握都很到位,同样是对于阶梯上脚步的特写.镜头运用的迥异向观众展示了剧情。比如迈克病愈去感谢汉娜,以一种寻觅的、不确定的脚步踏上了汉娜住处的楼梯:还有随后两人展开热烈情感的段落,每每迈克放学之后.便飞奔到汉娜家中.轻快的脚步掩饰不住内心的热情和愉悦,镜头的关注停留在迈克的脚步上,人木三分地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境。同样的.两人在6年后在法庭意外重逢之后,迈克来到集中营,脚步沉重清晰,汉娜宣判前后迈克步入和走出法庭时步履的变化.无一不通过一个对脚步的描述性镜头来表现。另一方面,镜头语言也发挥了重要的释义作用。以汉娜在法庭上拒绝核对笔迹为例,镜头闪回到汉娜与迈克相识最初她要求朗读、两人外出点餐时的游移……迈克突然明白汉娜并不识字,她是可以胜诉的。但是强烈的自尊占据了汉娜的心,她决定用巨大的代价来隐藏这段内情。迈克也尊重昔日恋人的决定。与她一起保守这个秘密。镜头在表述剧情的时候利用镜像有着很好的展现:在汉娜被宣判的那天早上,她起床洗澡换上制服。仿佛要涤尽战争带给自己的罪恶:与此同时,是迈克裸身起床的一个镜头――迈克在和女同学发生关系后仍旧回到自己宿舍,与汉娜的一段洗浴穿衣形成并行的呼应效果。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境遇迥异的昔日情侣,情感共鸣的唤起。在汉娜决定自己的命运、准备自杀的时候,镜头拉近到汉娜每个动作的细节,包括拿小说、脱鞋等等,展示了汉娜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命运的掌控和内心深处宝贵的情愫:小说带给汉娜的是心灵深处最为美好的情感记忆,无论是在并不识字的前几十年,还是狱中自学读书写字。这也折射出迈克对汉娜情感影响至深,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成为情感的惟一寄托.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了倒置。汉娜对于带给自己最大冲击的感情离开了人世,她对这份感情珍视、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她的选择是无奈的,若非战争,他们也许不会重逢。尽管会没有如此深情地记忆。但也许会生活得简单幸福吧。片中背景音的配置也很精妙,从男孩迈克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剧本《奥德赛》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所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公开”,伴随他的则是少年迈克下课雀跃而轻快的奔向汉娜的公寓的脚步。似乎昭示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守护的一个秘密。为汉娜和迈克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埋下伏笔.也为男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奠定了基调。

影片一开始和男主人公迈克同住屋檐下的女子说:“有没有哪个女人和你在一起,弄清你在想什么?”随后迈克眺望窗外。屋外街景将观众带入1958年的西德,诺伊施奈特,迈克和汉娜初次的邂遁。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没有之后的遗憾.但也绝没有日后绵长的深情记忆。正如片词――“只有一件事让世界完整,那就是爱”。《生死朗读》既是人类丰厚情感的集中缩影,又是对战争带给人类美好情愫戕害的另类控诉。

[参考文献]

观后感开头 篇三

[关键词] 电视剧片头;视听创作;虚实相间;创新

电视剧片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总领电视剧主要内容,介绍演职人员相关信息,具有剧情的导视作用,吸引观众进一步关注。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片头可以提升电视剧的形象,虽然它不是电视剧的主要内容,但却是主题思想风格的演绎,是将艺术美感和情绪感染力综合性呈现,在视听艺术上搭建起沟通观众的桥梁。优秀的电视剧需要一个出色的开始,制作精良的片头如同书的精美封面,让人们在琳琅满目的书架旁眼前一亮。这需要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充分把握电视剧的视听材料,用独特的视角表现电视剧的题材,诠释电视剧的主题思想,展现电视剧的风姿风貌。

一、基于主题的信息传递

广义上的信息,是事物表现运动的形式,而信息在电视传播中的表现,借用高鑫在《电视艺术美学》中的解释:消息情报、经验知识、思想观念、感情态度、审美娱乐。[1]电视剧传播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后四种的融合,片头通过字幕、音乐、画面体现。字幕是传递信息最直接、清晰、易懂的方式,既担负介绍演职人员、制片方、出品方等电视剧基本信息的职责,也起到宣传电视剧和吸引观众的作用。当观众认可字幕中出现的演员,会产生期待观看电视剧的一种晕轮效应。而字幕的形态、颜色、结构、运动方式带有审美取向,表达主题、渲染情感、营造氛围。现在三维动画技术让字幕设计变得多种多样,如《家的N次方》将片名变化成几何魔方不停地运动幻化,作为转场方式连接剧情画面,这种巧妙的设计将字幕与情节融为一体,体现出都市偶像剧求新求变、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

电视剧片头都有固定的模式,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体现的思想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内。一部上百分钟的电视剧要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表现主题,片头必须短小精炼、有代表性、富有内涵,不能追求包罗万象,必须有取有舍,浓缩剧情精华,画面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表现电视剧大致内容和风格倾向。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冲击,面对电视屏幕上五光十色的节目选择性疲劳,片头欲将电视剧信息告之观众时,观众已不再耐心等待。信息传达需经过艺术化处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正如叶家铮、吴兴文在《电视传播》中提到,“人类的形成发展与审美和娱乐密不可分,各种艺术形式都在传达审美信息,而审美与娱乐、信息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2]

数字化网络时代,片头艺术的诉求尽量满足人们追求视觉冲击和感观享受的要求。在精彩片段选取上,动作画面富有变化、具有可看性,可以构建片头的节奏,但由于缺少一定的电视剧语境,观众理解不足,与其他画面衔接上唯恐突兀,而数字化的转场方式可以巧妙处理使画面更为绚丽。大场面交代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增加画面的恢弘感,尤其历史、战争、武侠等题材,大场面彰显制作实力。不少片头场景的制作已经向电影看齐,如《新三国》片头的大规模战争场面依靠三维动画技术。虽然数字技术用以美化修饰片头画面信息,但不能逾越信息传达的本质,否则本末倒置使观众忽略本应接受的信息,只是沉浸在感官享受中。

二、内容表意上的虚实相间

电视剧创作总是力图再现日常生活并将其上升为电视中的艺术化事件,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电视剧艺术不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是材料之比。”[3]电视剧拥有自己独特的镜语,学理层面上包括:画面构成、声音、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等,镜语中的对象要被观众所能理解,电视剧传播的意图必须明确,满足观众的兴趣,才能产生各种价值。电视剧以固定时间连续播出的形式呈现出程序化特质,主要表现为片头片尾与音乐设计、每集开端结尾的重复等镜语特质。[4]电视剧片头将电视剧整体镜语拆分开,构建新的视听镜语,搭建与观众的虚拟交流,并不是真实的交流,观众更多感受自己内心世界,关键在于观众是否理解创作者的用意。电视剧片头画面打乱了电视剧原本叙事结构和时空关系,这种重新组合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对片头的理解、对内容的整合则交给观众,他们将眼睛看过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如一般根据电视剧剧情顺序发展,《金婚》片头按照佟志和文丽50年婚姻分年份展现,而《金粉世家》的片头讲述了金燕西和冷清秋从初次见面到最后分开的过程,即一对老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和一对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片头通过高度概括剧情和强调视觉风格重整画面,并将电视剧内容抽离并美化,所表现意境更为抽象,像漂浮在电视剧的现实生活上空,人们看到的电视剧本身可能不像片头所呈现的那般梦幻。

片头画面大多来自电视剧中精彩段落,组接的段落之间具有跳跃性,主题内容的表达上有空白点,需要观众充分发挥联想。截取片段在电视剧中有相关剧情连接,表意符合真实生活规律,但蒙太奇重组后会产生新意义,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通过重组画面引导观众对剧情的猜想。画面在剧情中真实存在,在片头却留有想象空间,这种虚实结合重整了观众的感知力,深化了观众的感悟性,需要用想象激活对电视剧新的认识。

电视剧片头表意上虚实相间,可以加深观众的期待感。数字时代的观众习惯“读图式”阅读荧屏,适应各种非线性的视听奇观。电视从业者必须不断用新材料、新形式吸引观众,这样表面化、形式化的作品恰恰迎合了忙碌的人们。以前依靠剪辑创造出意义,今天以数字技术将其夸大延伸,观众不用细细咀嚼,直观感知个中含义。80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没有具体展示剧中情节,而由几个空镜头构成独特的意境,镜头摇向山中美景,叠化定格在飞来石上,充分体现出曹雪芹书中所说“谁解其中味”,象征意味浓重,贴合《红楼梦》小说的博大精深,让观众自由去解读。但现在的片头必须摒弃理性思想,不能等着观众慢慢体会深刻内涵,要用感性思维将主题思想抒情化,营造氛围让观众沉浸其中,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如《金婚》属于家庭情感剧,讲述了一对夫妻跨越50年婚姻的风风雨雨,始终带有一种默默的温情,但其片头却运用情景喜剧常用的漫画方式展示这对夫妻婚姻中的磕磕绊绊,一张张用三维动画制作出来的照片,定格了婚姻中的经典,这种新颖的方式代表了当下一批片头的制作倾向,怀旧主题和照片或旧电影组合,应和影视领域追求卡通化、轻松化、快餐化的趋势。《金婚》片头里漫画式的照片创意建立在充分理解电视剧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将风格物化,不是再现电剧中的场景,而是一种超真实表现,是公开的形式主义。

三、视听创作上的情绪渲染

电视艺术首先体现的是视觉艺术,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没有哪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5]人物、环境、光影、色彩、构图、运动等构成了电视艺术的视觉表意系统,同时配有声音叙事,是完整的、连续性表意,但电视剧片头则截取部分画面拼接,且没有声音表意辅助,观众的视觉思维具有跳跃性。因而电视剧片头画面更注重内在指向性,往往带有某种情感的宣泄,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理想。

电视剧片头中内在的情感渲染通过一些特殊的画面元素表现。剧中人物是片头表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表情、动作能表现剧中状态,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另外依靠数字技术制作光影和色彩体现人物特征,加强画面的深度,统一作品基调,表达特殊的情绪。如《中国地》片头整体沉浸在深沉的灰黑之中,以红色作为主色,充分表现这段抗战历史的惨烈,同时又以红日象征了战争的胜利,整个片头的色彩基调阐释了电视剧的抗战主题。用近景展示赵老噶刚毅的表情,画面中赵老噶高举着枪,背后是血红的旗帜,象征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经过数字化抠像处理,呈现一种剪影效果,表现一种为国为民的悲壮之情。

电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声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能表达情感、渲染气氛。但电视剧片头中原本的画面叙事、声音被抽离,在表意上处于真空状态,抒情音乐成为主要形式。音乐不同于画面的形象表达,是主观情感的抽象概括,相比对白和声响与画面的关系更疏远,但音乐不会因具体形象而局限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宣泄,反而为画面增添情感元素。片头借助音乐与人沟通、直到人心的穿透力,配合片头多角度、广义性、多维度的特点,将电视剧内涵融入音乐,在观众心中保持长久印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主题曲,如古装剧《宫锁心玉》片头主题曲广为传唱,音乐的前奏呈现一种空灵感觉,配合画面的开始由三维动画制作的花瓣梦幻场景,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音乐整体风格像在述说悲伤无奈之情,该剧定位在年轻观众,感性的音乐第一时间触动了人们的情感神经,观众听到优美的音乐后难免产生观看的欲望。

四、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多变

以“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尤其讲求新意,影视片头设计一再翻新。20世纪前中期的电影片头往往是字幕随情节开始,到后期数字技术推动,片头开始强调视觉审美、追求意境化。如007系列电影横跨了两个世纪,在主题题材不变的前提下,片头设计一直求新求变。第一部《黄金眼》在1995年上映,片头将前苏联的符号设计其中,镰刀、斧头、五星等,贴合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而1997年上映的《明日帝国》展现了数字元素构成的数字时代,电脑主板作为美女的皮肤,依然离不开对女主角的渲染。最为经典的2006年上映的《皇家》用扑克作为子弹,扑克幻化出人物,扑克“7”引出片名。当其他影视制作者还停留在用数字技术模拟一些场景、点缀一下画面时,好莱坞影片的创作者已经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以及思想文化领域。

电视剧片头中创新可以在多方面实现,例如风格创新、结构创新、画面创新、表现形式创新,等等。首先主题风格上,片头需要表现电视剧的题材和内在思想,但切入角度可选择。如同为谍战片,《潜伏》片头伴随电波声、把刀声、开枪声音的扣人心弦,画面始终处于黑暗色调中,充满了紧张感、沉重感,而《断刺》则用昏黄的色调渲染怀旧情怀,风格华丽而感伤。画面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是片头中最为常见的,其中色彩在观众随意挑选电视节目时,容易成为最初印象。色彩不是诉诸理性,而是诉诸感性,对眼睛的占领是无觉之觉。如同样是家族剧题材,《大宅门》和《乔家大院》的色调运用就截然不同,虽然二者皆体现古典主义,但前者故事发生在皇城,色彩浓烈、大鸣大放,而后者则是儒雅的晋商文化,色调典雅、内敛。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0-11.

[2] 叶家铮,吴兴文。电视传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3] [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12.

[4] 陈旭光,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3.

观后感开头范文 篇四

ぃ酃丶词] 长镜头; 真实; 蕴含; 隐性情感

“长镜头理论”主要来自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体系,一般在学术研究中给长镜头的狭义定义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1]巴赞为长镜头理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让这一镜头语言获得新生,并且在电影史上著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大放异彩。

巴赞的审美理想主要是强调其写实主义美学思想,其代表作《电影是什么》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想拍摄影片。其理论因其美学意义上的绝对化,自90年代以来就遭到某些电影理论家的批评,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大体上是赞同巴赞的“照相本体”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但同时笔者以为长镜头还应当蕴含着隐性情感。隐性,是指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以下分别尝试从照相本体、创作主体、审美接受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论述。

一、照相本体:长镜头的真实再现中蕴含隐性情感

对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很多人把它仅理解为实现巴赞“真实电影”理论的一种摄影影像的处理方法,以达到其“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论”。其实,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下,他更关心的是在满足摄影影像本理论即真实的复述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于流动的影像之下那些“粗糙质感的”、不强加于观众的、多含义和开放的美学内涵。而正是在这种美学内涵中暗藏着隐性情感的展示与表现,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全景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

(一)全景长镜头――全貌再现的真实体验

巴赞认为:“我们泉涌般丰富的幻想可再现于银幕之上,幻想是从现实中汲取滋养的,但同时还准备代替它。神话是源自经验,又是超越经验的。”[2]58但是,巴赞又说道:“想象的内容又必须在银幕上有真实的空间的密度。在这里,蒙太奇只能用于确定的限度之内,否则就会破坏电影神话的本体。”[2]58

为了进一步说明,巴赞用了一部英国电影《鹫鹰不飞的时候》作为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践行动物保护主义理念,在战争期间到南非创办并管理动物保护区。他们带着孩子生活在密林中,一天孩子独自离开宿营地玩耍时遇到了一只离开母狮的幼狮,具有猎奇心的孩子抱走了幼狮,母狮发现后追赶不知危险的孩子,母狮离孩子只有一段距离。当孩子、幼狮和母狮接近营地附近时,父母惊恐万分,他们看见了那头随时都会扑过来夺走它的小宝贝的母狮和鲁莽的孩子。在此之前,影片用的都是平行蒙太奇,但是从此处开始,导演摒弃了分割表现剧中角色的近镜头,而把父母、孩子和狮子同时摄入同一个全景中。在这个长镜头里,巴赞称:“任何特技都是不可设想的,仅仅这一个镜头即刻就使前面十分平庸的蒙太奇成为真实可信的。”[2]59尽管笔者对巴赞的评价持保留意见,但是,这个全景长镜头让我们看到:父亲叫孩子停住不动(母狮也停在附近的地方),然后,他让孩子把幼师放在草地上,还要他不慌不忙地走过来。这时,母狮也安稳地走过来,叼走幼狮,返回丛林,这时候父亲才放了心,连忙朝孩子那边跑去……

巴赞认为:“让人物处于真实情境中的最后这一镜头把我们一下子带入电影造成的最令人激动的境界。”[2]59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写实主义的长镜头在为保持空间同质性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包括母狮)在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下的情感波动――年轻夫妇对孩子的无比焦虑、担忧、惊惶外加恐惧,母狮的虎视眈眈、静观其变以及孩子和幼狮对于在这种紧张气氛中随时可能袭来的危险的浑然不知。

(二)运动长镜头――从视角合一到情感合一

中国传媒大学王伟国教授曾提出:摄影机运动视点与观众视点的合一,进而走向与剧中人物视点的合一,最终达到观众与剧中人物情感的合一。[3]

通过运动长镜头,实现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视角合一,由此可以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这就是审美距离的消蚀,而审美距离一旦消蚀,思考回味也没了余地,观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心理距离消失后,充满本能冲动的梦境与幻觉的“原本过程”(弗洛伊德语)便得到了重视。[4]

在电影《小武》中,有一段运动长镜头,是小武得知小勇结婚的消息后去小勇家的那段场景,贾樟柯利用摄影机肩扛跟拍的方式模拟小武的主观镜头,在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行进真实感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小武当时复杂的、不安的心情。特别是当镜头运动到小勇家门口,看到曾经两个人留下的测量身高的刻度线时,主观镜头突然转变,小武又突然地出镜,这段场景是这部纪实主义风格影片少有的几个煽情点之一。还有在影片的结尾,警察因临时去办事就用手铐把小武铐在马路旁边电线杆的钢丝索上,周围一下子围了许多过路人。这让他窘迫得蹲也不是,站也不是,时而低着头,时而四处张望,他开始焦躁不安。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小武已经成为人们的猎奇欲望围观对象,他的尊严开始被践踏。这时镜头开始转向了围观的人群,再也没有回到小武身上,这时影片的视角就是小武自己的,在间隔的镜头移动,画面中出现的是围观的人群、一双双注视的眼睛。透过小武的主观镜头,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和世态炎凉,双目所及刺痛心灵,哪怕这个被刺痛者是一个小偷。摄影机的存在是为了被忘记,而它被忘记是为了更好地存在,那一刻,观众和演员都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或许贾樟柯就是为了让观众感觉被注视、围观的不仅是小武,还有观众自己,是所有同小武一样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彷徨、迷失的年轻人。所以,此类运动长镜头的运用造就了观影者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视觉效果,来引起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观众产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自觉意识的削弱总是会使人陷入梦境。这便就是迦勃里尔•马塞尔所指的“一种适合于迷离恍惚的幻想场面的状态”[5]。笔者以为,当运动长镜头中由视角合一走向情感合一时,便容易造成观众在观影时产生梦一般的景象,观众仿佛感觉自己已置身于影片情节中,与剧中人物角色融为了一体,进入了“另一次元的现实”。由此,运动长镜头在诱发开拓观众审美想象空间的同时,产生了审美接受“二重情感”。

二、场面调度:创作者移情布景的美学构想

巴赞将长镜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理论提出并向蒙太奇发出挑战,其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照相本体论;(2)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但是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完全遵循“照相性”的美学原则,一次无个人特色的、没有艺术装饰的记录在美学上是无可指责的。那么摄影师似乎理应被称为“摄影机的眼睛”――即一个没有造型冲动的个人,一个完全符合1856年现实主义者宣言中所要求的那种艺术家类型的条件的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如是说。[6]17所以,很多时候摄影师(导演)只是利用长镜头作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假托来展现他自己的视像,他甚至会用稍稍篡改现实的办法来制造他的任意的心象和现实之间的那种符合要求的一致性。

长镜头作为照相性的外延,摄影师(导演)其实是有所偏爱的对场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场景中的自然物象比较缺乏结构,因而在含义上是模糊的(这在本文第三点将着重加以论述),它们很容易触发观众各种不同的心情、情绪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说,现实场景和观众审美之间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多的情感和心理的同构联系。而这一点,正好可以被创作者所利用,以观照现实的视角展现出其在影片创作时的某些情感寄托和主题构思。

比如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代表作之一《樱桃的滋味》,在影片中阿巴斯通过移情布景、镜头选择、画面取舍,书写了其独特的美学构想和卓然不群的人性目光,特别是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写实主义叙事手法和表现风格提炼出心灵的有意味的形式。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对生命产生厌倦情绪,不求苟活于世而准备自杀的中年人驱车沿途找寻愿意埋葬他的人。在漫漫旅途中,这个一心寻死的中年人,走走停停,他的车在环形的盘山公路上慢腾腾地爬动,在影片中,长镜头为这一切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情绪氛围让观众和这位中年人一起在这条寻短之路上发现生的意义。关于长镜头的运用,导演阿巴斯自称:“其实我有很多长镜头画面本来是要拍成特写镜头的,为了让观众更接近主题,最后我放弃了这个念头,事实上运用特写镜头将其他现实的画面元素排除在外,而观众进一步了解电影情况时也需要提供一些不大重要的画面元素,让观众自己找感动的东西,在长镜头中,观众心里可以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写镜头。[7]

摄影师(导演)是在他的有意识的选择范围之内赋予他的画面以情感和含义的,他的画面记录某一个场景,同时也反映出他在理解和解释这个场景在影片中的作用与含义。摄影师(导演)改动既定条件,经过改动的现实是为了使镜头中出现的人物及景象的典型特征在他的镜头里面显得更为突出,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创作者的隐性情感和主题构思在里面了。这样的长镜头给人的印象是摄影师(导演)对光和主题物做了主观能动的处理,你能感到它把现实的元素安排在一个使人产生审美情感和联想的形式之中,镜头在现实主义场景的流动中诱发和开拓观众的审美情感与想象空间。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关于描写主人公安迪入狱情景的长镜头描述:首先是高墙外,正对着肖申克监狱大门的大全景镜头,一辆乳白色的狱车从画面的左下角驶入,然后镜头随着狱车向着监狱正大门推进,继而缓缓地越过了肖申克监狱的大门和高墙,高墙内空旷的操场上,犯人们如蚁虫般向狱车的到达点汇聚。这时候镜头开始逆时针旋转,掠过迎风猎猎的狱旗,镜头开始横移,最后重新回到高大的围墙外面对着押送着安迪等人驶来的狱车定格。灰蒙蒙的阴霾天气、肖申克古旧而高大的围墙、俯拍镜头下渺小的犯人人群,再加上低沉的大提琴背景配乐,这些压抑得让人窒息的气氛的营造,其中何尝不是融入了创作者隐性情感、映衬着主题思想的美学构想和移情布景的场面调度呢?所以说,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在向观众展示了肖申克监狱的全貌,在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的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惴惴不安的安迪即将进入这座监狱的心理状态,渲染和营造了一种主人公黑暗的狱中生活开始前的不安气氛,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阴暗的,这些场景隐约描绘了安迪在进入肖申克监狱后开始让人担忧的生活――迈进这堵高墙,他将改变命运,结束自由,从此暗无天日。当一个人身陷冤狱而诉求无门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所面对的该是怎样一种绝望。但是,在这个长镜头之后,导演开始描述安迪在人性黑暗的肖申克里,却始终抱着对未来不灭的希望,并散播希望,最后救赎了整个肖申克的大众。

此类长镜头,也许正是符合法国电影批评家塞弗所指的“立界而不限制”,具有“不比现实本身提供更多解释”这样一种“在艺术中很是独特的”镜头。[8]

三、象外之镜:长镜头多重意象的情感解读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指出:“自然物象是具有多种含义的,它们很容易触发各种不同的心情、情绪和内在的思想活动。换句话说,它们具有在理论上是无限多的心理和精神的对应。”[6]95巴赞也曾提出:“画面的诗意总是比导演们更能够赋予事件的诗意更浓郁,富于更多含义。”[2]39

在影片的艺术创作中,摄影师(导演)的创作意图、造型冲动与长镜头的现实主义的“照相性”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但是移情活动和任意活动之间的平衡相当不稳定,拍摄这类镜头的摄影师似乎急于把两者以同等的强力表露出来。他受到两个互相冲突的愿望――体现他的内心情感(或形象)的愿望和再现外部真实的愿望――的鼓励。但是,为了调和其中的冲突,摄影师便依靠那些镜头的构图和运动轨迹。于是,这类镜头就容易变得含义很暧昧。

此类长镜头与其从属的故事有着潜在的联系,并不表述一个确定的含义,而是保留了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不仅具有着推进剧情的作用,还可能引起观众在审美接受中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正因为如此,诸多敏锐的创作者和影评家会对暗示性的画面非常迷恋。海尔曼•谢弗埃尔说:“一座塔的愁像,一条险恶小径的怒容……消失在一点上的一条笔直道路的催眠性引力――这些东西散发着它们的影响,表现着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精髓流过场面,和动作混合在一起。一首交响乐在有机和无机的世界之间响了起来,而镜头则在不可思议的面纱背后凝视着。”[9]

在王家卫作品《阿飞正传》的开头,有一段横移长镜头――蓝调的氤氲的热带雨林,迷离而空幻。观众在影片的欣赏伊始会觉得突兀,同时也会产生好奇,这里便埋下了一个兴趣点。反映这个场景的画面一共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而且全部是以长镜头出现的。张国荣饰演的阿飞去菲律宾寻找生母,但是却并没有见到她,在离开他生母所住的别墅的时候,画面是跟拍张国荣背影的全景长镜头,狭窄的小道两旁是密集的热带雨林,他说:“当我离开这个家的时候,我知道我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然而我是不会回头的。”所以,这个跟拍阿飞背影的长镜头或许是其生母的视角,亦或许是观众的第三人称视角――这是这片热带雨林的第二次出现。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片末,与影片开头同样场景的横移长镜头――这其实是阿飞临死前看到的最后景象。展现热带雨林的长镜头在影片中先后三次出现,甚至连画面背景音乐都是一模一样的吉他圆润悲凉的SOLO,它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阿飞局促而悲凉的生命轨迹,亦或许正是代表了阿飞的一种坚持――他期待找到生母与其团聚,享受母爱的内心渴望,而这片热带雨林正是这种情感渴望的意象符号。

在这个片末与片头交相呼应的长镜头里,他有一段内心独白:“从前,以为有一种雀鸟,一开始飞便会飞到死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也没有去,那只雀鸟一开始便已经死了。我曾经说过,未到最后也不知道我喜欢的女人是谁,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天开始亮了,今天的天气看起来很好的,不知道今天的日落会是怎样的?”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看到那天的日落,他就在清晨那样一片充满了蓝色氤氲的热带雨林的景象中死去。他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清晰地记得与张曼玉近似调侃的“一分钟”约定,他自己说:“该记得的,我永远都会记得。”由此不难看出,在他的情感深处存在着比任何人都更为渴望的永恒的真爱。然而,他终于还是没有逃脱宿命,在寻到生母之后,却再一次被现实世界遗弃了。通过这样一些长镜头,王家卫对边缘群体、边缘感情的刻画,反映出人类对情感、对爱、对温情的渴望。……所以,我们满怀期待,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10]

四、结 语

长镜头被巴赞在理论上发现后,推动了电影的革命性变动。在影视艺术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后现代主义正在解构一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正被不断边缘化、多元化、不确定,长镜头理论及其实践运用也正被赋予更多的涵义,笔者尝试性的提出长镜头蕴含“隐性情感”的理论,前人还未专门提及,故此理论在学术界目前暂时还是处于空白阶段,笔者希望这个投石问路般的理论观点能对长镜头理论的丰富和实践运用的多样化作一些探索,也希望在视象分割和蒙太奇大行其道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当下,曾经在“电影新浪潮”运动中备受追捧的长镜头能重新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赵玉明。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 王伟国。摄影机书写电视剧的本体真实[J].中国电视,2009(05).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1.

[5] 迦勃里尔•马塞尔。电影艺术的可能性和局限性[J].电影观众心理学国际评论,1954,5(18-19).

[6] [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 阿巴斯电影研究专题[J].当代电影,2003(03).

[8] [法]塞弗。电影和方法[J].电影观众心理学国际评论,1947,1(01).

[9] 海尔曼•谢弗埃尔。空间的生动化[J].自由人,1920.

观后感开头 篇五

关键词 推拉镜头;电视摄影;摄像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03-02

1 作为一种镜头语言,推镜头和拉镜头是有自己的特殊含义的

推镜头使得画面中的景物渐渐变大,越来越突出,具有强制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一方面是把主体从整个环境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是提醒观众对主体或主体的某个细节特别注意。在镜头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景别不断变化,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在不停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连续的、递进的,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主体和整个环境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性,在新闻摄影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有一则电视专题拍摄了进入村庄被困在村民房子里的一只野生金钱豹,镜头的起幅是房子的远景,房子周围是大量民居和围观的人群,交代了是在“村庄”中的大环境,然后镜头逐渐推进,最后落幅定格在房子窗户上,观众通过镜头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子里的金钱豹。这个镜头一下可以打消观众的所有疑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强调的是主体与环境的联系。它使主体或主体的某个部分渐渐变小,逐渐淹没在所处的环境之中。主体由大变小,由局部到整体,给人的视觉感是景物渐渐远离,视野逐渐开阔。拉镜头从观众注意的特殊景物开始,逐渐放开,往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对镜头描述的事物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具有思考性质的主动参与。比如这样一组国外的电影镜头,镜头的起幅是美国海军军官的帽徽,而后镜头逐渐展开,观众看到了一名美国军人的脸,然后是军人的全身,随着镜头的不断展开,观众依次看到了军官身后的炮塔,身旁的飞机,甲板的全部,进而看到了整个航母的全景。当镜头展现出广阔的大海时,最初军官的身影几不可见,而最后展现的画面的视觉效果是震撼的。

2推拉镜头在电视摄影中属于特殊的镜头观察方法,要谨慎使用

拍摄中,当要进行镜头的推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进行推拉,使用定焦拍摄能不能更好地记录当时的场景,使用推拉能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如果经过思考,你能找出使用推拉镜头的足够理由,并且通过推拉拍摄的效果是固定焦距不能达到的,那么这组推拉镜头的拍摄就是成功的。下面列举一些必须使用推拉镜头的情况。

1)当被拍摄物体无法接近,或者需要被摄物体的特写镜头时。如拍摄一些具有危险性的物体等;

2)摄像机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便于移动,画面的视角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

3)追求时间,抓怕,抢拍等情况下;

4)改变摄像机的位置需要做复杂的运动,比如连续拍摄一个跑步者的近景;

5)为了扩大或压缩透视感,长短焦距的镜头在反映空间的立体感时表现是不同的。短焦距可以加强画面的透视感,长焦距时则相反。

3 使用推拉镜头时要注意推拉的速度

摄像过程中,使用推拉镜头时推拉的速度必须与所拍摄画面的内容,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整个拍摄过程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等诸多因素协调统一。因为推拉镜头的速度不同,画面语言所传达的语感信息是不同的。就像一个人讲述某件事情,根据事件内容的不同,慢速推拉可以表现出从容叙述的状态,给观众的感觉是悠然、自信、洒脱的抒情,就像一首饱含感情的散文诗,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在画面的氛围之中,如拍摄某些风景名胜,介绍一些风土人情等;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或是沉重的情绪,增强画面的影响力,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表达哪种情绪,慢速推拉的镜头语言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画面的整体内容、背景音效、表现手法以及主题思想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景内容。可以说,它是增强画面效果的一种辅助手段。以之相应,快速推拉镜头同样是画面语言的一种辅助表现手法,它恰似脱口而出的呼喊,夸张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的是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比如一些运动类的节目,现在还有一些时尚类、音乐类节目都大量使用快速推拉镜头的方式,跳脱、动感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欢快、极致的节奏,传达了一种情感的宣泄。快速的场景变换,夸张的视角更替,使镜头中呈现的各种画面因素充满张力,更加有助于相关主题的表达。所以,无论是慢速推拉还是快速推拉,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节目的内容、风格等因素慎重决定,不要盲目使用,否则会使画面逻辑不清,表达混乱,破坏画面整体的效果。

4最后还要注意,在使用变焦拍摄推拉镜头时,一定在前后都要留出足够的起幅和落幅,便于后期剪辑

另外,给起幅、落幅留出足够的时间也是推拉镜头拍摄的必然要求,这样可以减少画面的突兀感,增加画面语言的层次,减轻观众的心里落差,使观众容易接受。还有,如果情况许可起幅和落幅的长度最好能够达到作为一个单独镜头使用的要求。

以上是对电视摄影过程中推拉镜头使用的一些分析总结,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新闻拍摄中,由于时间紧迫,很多情况下是来不及思考的,这就要求拍摄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快速的临时反应能力,只有平时勤于练习,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拍摄出完美的画面。另外,对推拉镜头的使用,有时候要根据拍摄内容灵活掌握,不必完全遵循必定的原则。只要拍摄者的主观视角符合大众审美,逻辑清晰,主题明确,拍摄的画面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5篇《观后感开头》,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观后感开头】相关文章

观后感开头通用5篇10-22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精选9篇】10-01

觉醒年代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优秀4篇11-24

流浪地球观后感500字优秀5篇10-20

台湾问题观后感(优秀9篇)09-21

思政课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03-07

开学啦观后感(优秀6篇)09-20

英语电影观后感(优秀6篇)09-20

航拍中国新疆观后感【优秀5篇】10-06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精彩3篇11-29

30 21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