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优秀10篇】

2024-04-08 10:34:3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壶知道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优秀10篇】,欢迎参考。

比例的应用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学生继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使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2x=140×5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三)教学例2(课件演示:)

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课件演示:)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例1 140÷2×5 例2 70×5÷4

=70×5 =350×4

=350(千米) =87.5(千米)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2x=140×5

x=350 x=87.5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二

1.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 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出示地图。(挂图)

(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2.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 数值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新课标第一网

(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 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并做相应板书。

③ 因为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

3. 线段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                      ”。

(3)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

4. 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1) 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2) 找到“比例尺2:1”。

(3) 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比例尺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4) 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 比例尺书写特征。

(1) 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 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 汇报交流结果。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 ,得出:实际距离

10÷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2. 教学例3。

(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 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 汇报,交流。

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

图上的长=80× =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 =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 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4)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尝试画图。

③展示作品。

④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5)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 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 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 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④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       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 用比例来解决。

②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3. 教学例6。

(1)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3. 完成课文“做一做”。

4. 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教学内容:练习课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 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1)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 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3) 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4) 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

2. 说一说。

(1)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过程要求:

①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

② 写出关系式。

③ 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3. 引导比较。

(1) 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

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

(2) 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①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

③ 解比例。

④ 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小学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例尺(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四

导学内容:P48--49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1--3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导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导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学案

一、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二、填空。

1、( ):( )=比例尺

2、甲、乙两地相距45千米,在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如果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00倍,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图上1厘米实际表示(     )千米。

4、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如果在图上量得20厘米的距离,实际长度是(       )厘米。

导学案

同学们见过地图吗?中国地图实际上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地图上的。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看课本48页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1)比例尺有两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互化。

(3)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你知道比例尺2:1表示什么吗?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学习例1

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1cm:1km=1cm :5000000km=1:5000000

练习

考考你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计算后画出平面图来。)

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课堂检测

填空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的(                 )千米。

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1、图上距离一定比实际距离小。(     )

2、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

3、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    )

4、比例尺的前项总是1。(        )

5、比例尺的用途和直尺一样。(      )

课后拓展

张华家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450m;王红家在学校正东方向,距学校400m;李明家在王红家正西方向,距王红家600m。先确定比例尺,再画出上述地点的平面图。

板书设计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五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 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    ):(    ),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ww w.xk  m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 :5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这怎么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 和 :

(3)1.2:  和 :5   (4) 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和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新课 标第 一网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2,1.2: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壶知道○www.huzhidao.com(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比例的应用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回答: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辆汽车两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140÷2×5=70×5=350(千米)

(2)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师: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140/2=350/x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①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②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③如果把这道题的第3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70×5

三。巩固练习

1. 做第67页“做一做”的题目。

2. 练习十八的第1~4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出成正比例的应用题,交换解答批改不明确是否正确请教老师。

课后反思:比例应用于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正、反比例的认识。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七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

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分配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看看。请同学们猜一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景点,景点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定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

(4)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离,二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路程要比实际距离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2、练习: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平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平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习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

①1:500②1:600③1:800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6:6000=1:100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

(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比例的应用(优秀10篇)09-10

比例尺的应用【优秀9篇】04-27

六年级下册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优01-0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精选801-07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最新8篇】09-20

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秀4篇09-19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01-21

小数乘小数(2篇)09-19

《为人民服务》优秀6篇03-04

丑石教学设计(优秀5篇)10-14

44 3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