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3篇】

2024-01-05 21:17:32

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年级三好学生评语 篇一

1、课堂上,你悦耳的发言声吸引着同学,班会上,你侃侃而谈的风度令同学羡慕。同学们都说:“将来一定会在如诗如画的清华园中寻找到你的足迹”。老师更想说:“只有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的土地上才会开满最艳丽的花朵,只有做勤劳的小蜜蜂,才会收获甘甜的蜜。”愿你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期盼着你的凯歌奏响!

2、瞧,在众多的手臂中,老师惊喜地发现了你举起的手臂,虽然还有些微弱,但已拨动了老师的心弦。看到你第一次主动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老师高兴极了。因为你终于战胜了过去的你。朱心怡,老师真希望你能像你的同桌一样,手臂再举高些,再举直些,声音再响亮些!

3、每一次上课老师领着同学律动时,你的动作总是那么优美;读课文时,你又是那么注重表情;讲起故事来,也那么绘声绘色。同学们时常随着你的表情发出会心的笑声。同学们是多么喜欢你呀,老师也特别喜欢你。但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希望,那就是希望你不要总孤立于集体之外,而要主动与同学们相处得更好一些,与同学交朋友、做游戏再主动些!你能不辜负老师的希望吗?

4、你还记得那次值日吗?当同学们都走了之后,你主动留下来帮老师干这干那。值日之后,咱俩还掰腕了呢!我夸你真是个小男子汉。有力气是男孩子的美,应当用你的力气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上次你欺负了一个同学之后,老师认为你做得不好,这样多有损于你的形象啊!欺负别人不对,只有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才是“小英雄”。

5、老师非常高兴,这学期你进步了。纪律上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为班级抹黑;学**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有时能非常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真了不起!那么,你能把“有时”变成“常常”、“天天”吗?真希望能常常看见你举起小手。

一年级三好学生评语 篇二

1、“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再加上你的聪明,才智,你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瞧你,这一学期进步多快!要是你还能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讲话,那我们就更喜欢你了。加油吧,你将会是个很有出息的男孩!

2、你忽闪着一双聪颖、智慧的眼睛,在全班同学和老师心目中树立了优秀小**的形象,全部同学都默默地把你作为榜样。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你团结同学,待人有礼貌,诚恳。老师布置的事情,你能默默地记在心里,积极去做,从来不用老师操心。老师想,如果你能主动与同学们交往,那么你将更加出色,更加完美!

3、你像只快乐的鸟儿,你的大眼睛里盛着的是聪明、机灵、乖巧?老师是那么的喜欢你。讲台旁,你是位小老师,领着大家整齐有序的进行早朗读;你还是位小指挥官,分配同学们值日工作时,那样子,可真神气!谁说你个子小,你的心灵像海洋一样宽阔,笔,本子,橡皮?你借给同学多少次,谁也记不清,怪不得同学们都喜欢围在你身旁。你那工整、漂亮的字也给老师留下了深深得印象。

4、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孩子,你画的小动物个个活灵活现,连老师都自叹画得不如你,这次画展,同学们欣赏了你那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后,都在夸你都在暗暗羡慕你,你还****,演唱会上,你那可爱的模样,甜美的歌声都给老师和同学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学习也很棒,课堂上,你发言积极,那独到的见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工作上,你很踏实。多少次,天黑了你还忙碌在校园;多少回,天一亮你就到教室来打扫?你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子,积极进取,在各方面不断的努力着,努力着。

5、老师从你扑朔不定的小眼睛里可以看出你是个聪明绝顶的女孩子。课堂上你那精彩的发言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赛场上你那出色的表现,为班级赢得了不少荣誉;教师里有你那“小老师”的倩影,使同学们个个遵守纪律;你是难得的好生,同学们以你为榜样。如果你今后不再“娇气”的话,那就会更令同学们佩服,令老师欣赏!

《六国论》 篇三

【摘 要】《六国论》可以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至少在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致命弱点:观点草率,判断虚假;论据含糊,史实无稽;论证牵强,不合逻辑。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在教学中起到尊重而不盲从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六国论》 文本分析 论点 论据 论证

每次阅读苏洵的《六国论》都会有一点“怀疑”浮上心头。本文出自古代名家之手,又是中学教材常选篇目,所见古今评论亦多褒扬之语,理应无“疑”。但这个“疑”却挥之不去:论点正确吗?论据可靠吗?论证合理吗?下面就说说我的愚者之虑,以就教于方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见解自然是非常正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将来,都算得上是“不刊之论”。古往今来可能很少有哪个国家的灭亡真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但接下来的“断语”——“弊在赂秦”就显得主观草率而很难让人信服了。这是本文中心观点的核心所在。支撑这核心观点的核心论据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从理论上讲,“赂秦而力亏”,属于一减一加的简单“运算”,固然有一定道理。问题是为什么要“赂”?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国君不知道“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所以便“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所谓“赂”者,一般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的“避死”的无奈之举,并不是个人喜好。强敌大兵压境,不“赂”便可能“崩盘”,连“苟延残喘”的机会也没有了,除此还有其它出路可供选择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赂”癖,没有任何一个哪怕是昏君愿意“赂”敌国。明知“赂”会使自身力量削弱,他人力增加,还要做这种的事情,于情于理就都难以讲通了。有个就近的例子:近代史上我们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也算得上是“赂”了,但我们能够认为百年屈辱,弊在赂“洋”吗?揆情度理,一个国家只有在积贫积弱而又积重难返甚至是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赂”;而“积贫积弱”却是政权贪腐、政治黑暗,“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造成的。

那么,苏洵何以说得如此笃定呢?循其文意,他是将六国看成了一个可以“抱团”、消弥一切利害冲突的整体了,天真地想象六国可以“并力西向”,而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苏辙也有一篇《六国论》,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把六国想象成一个阵营,再把秦想象成另一个阵营。然后拿这想象的两个阵营说事。殊不知,忽略了现实背景的一切想象都不可能成为理论的事实支撑。大家知道,这“战国七雄”本来实力没有太大的差别,一会儿这个国崛起,一会儿那个国强大,从来就不存在“两个阵营”对抗的问题。各自都是对手,各自都是敌人。当然, www.huzhidao.com 有时他们也会结成“同盟”,但盟友是暂时的,敌人是长久的;结盟是相对的,对抗是绝对的。各自的利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结成肝胆相照的统一战线共同对敌。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描述过这样的一次“统一行动”:诸侯“会盟而谋弱秦”,“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不就是苏洵所谓“并力西向”吗?按常理推测,这一次“虎狼之秦”应该“食之不得下咽”,万劫而不复了。可结果呢?“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人为什么敢“开关延敌”?因为秦人明白所谓“缔交”结盟,乌合而已。“九国之师”“百万之众”为什么连函谷关都不敢进?因为各怀鬼胎,各怀私虑,本来就人心不齐。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如燕太子丹所设想的那样,劫持了秦王,讨还了各国被夺走的土地,甚至消灭了秦国,六国也不可能世代友好下去,最终不过是换了另一个“秦”国来“扫六合”而已。因而,苏氏父子两个阵营对垒的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在古战场上进行现代复盘的游戏。

六国破灭,“弊”不在“赂秦”。苏氏的立论站不住脚。

再来看看《六国论》的论据材料是否可信。

苏洵用来证明“弊在赂秦”的最有力的材料莫过于以下两则:一是“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二是“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在苏洵看来,燕赵都是相对弱小的国家,他们“义不赂秦”,敢于对强敌“用武”,便“能守其土”了,何况那些实力强于他们的国家呢?更何况六国抱团“并力西向”呢?但事实并非如此。

先看燕国吧,且不说他们也曾强大过,也不去追究其由强变弱的历史原因了,姑且就把他们当成先天不足的小国吧。这个小国凭什么“后亡”呢?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揣摩一二。对秦来说,燕国大概是最偏远的地方,前有赵国为其第一道屏障,再前有韩魏为其更大的一道屏障,秦灭韩、赵、魏、楚之前与燕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实质性的战争。在这一点上,苏辙倒是看得比较清楚:“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可见,燕之所以后亡,是他国“蔽”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用兵之效”。苏洵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之所以要闭起眼睛下此断语,只能认为是为了写作目的而做的有意掩饰。

再说赵国。“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这个说法不是苏洵臆造,《战国策·燕策》记载苏秦游说燕文侯时说过。但是,纵横家常有言过其实的情况,不可尽信。翻检史册,果然发现,“五战三胜”是一笔糊涂帐,难以稽考。据后文的“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分析,我作了个大概的推测,将计算止于“李牧却秦”处,即公元前234年。因为这一年10月赵以李牧为大将军与秦作战,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然后以《史记》和《资治通鉴》为本上溯,盘点了一下秦赵间的战事。

粗略罗列一下,前270年到234年之间,秦赵一共发生了至少9次战争。赵国获得6次“完败”(其中一次是联军的完败),一次“完胜”(前270年),一次防守成功,也可算胜(前269年),一次赖信陵君相救,似胜实败(前257年)。如此看来,这“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足采信;据此而得出“用兵之效”的结论让人难以信服。其实,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发生过“五战三胜”的事,也并不能说明问题。譬如秦派一支人马来攻燕,对于秦来说,只是分出一部分力量而已,而对燕来说,则是倾全国之力来对付之。所以胜未必胜,败也未必败。

以上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提供的3篇《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六国论的原文及翻译优秀7篇03-28

六国论的原文及赏析【精选4篇】03-28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4篇11-20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9篇)09-03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优08-18

最新《六国论》原文及解析(通用7篇)07-21

《六国论》 3(优秀10篇)06-07

六国论原文赏析(最新4篇)05-19

《六国论》【优秀7篇】05-13

古文《六国论》原文与注解【7篇】03-19

180 1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