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优秀4篇】

2023-09-13 15:52:26

是的,我们学习是为什么?不过是为了老师、长辈、同学的表扬。认真地写作业,考第一,上好学校,为了什么?也是为了表扬……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4篇《《呐喊》读后感》,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呐喊》的读后感 篇一

《呐喊》是鲁迅先写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吏上的一部经典,是帮助当时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自已的无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精神良药。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症患者,他向我们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族的狂人深受封建制度和封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他永远处在担心和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等为代表的食肉寝皮的封建礼教正是“吃人”的根源所在。所以鲁迅先生对狂人充满了同情,对“吃人”礼教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而最让鲁迅先生担忧和痛心的是那些没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所以傿助狂人之口,鲁迅先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呐喊》中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情节也并不引人入胜,有的是鲁迅先生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的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呐喊900字 篇二

我相信,在灵魂深处,有一只名为孤独的小兽,沉默时静静的蜷缩在心底,苏醒时,不甘寂寞的探出头,时不时撩拨你的心弦。

最近,我才意识到这只小兽的存在,最近的我,又时沉默寡言,有时动若脱兔,这该是那只小兽在作怪吧,这完全不像一个正常人那般,我称之为双重人格。第二人格是喜动的,疯子一样的人格,当然,这只展现在我熟悉的人面前,在她们面前,我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不同于在陌生人面前的拘泥和无措,而我的第一人格,恰恰相反,是孤独,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闹的人,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静静地,我在自己的世界,这时的我才感觉是真正的自己。有时,即使置身于热闹的环境,我也无法知晓自己前行的目的和方向到底何在,只能随波逐流,放任自己,而孤独,就是那根仅存的导线,在你迷失的时候将你拉回原有的轨道,在孤独中,再想想,我到底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还能干什么……

突然感觉自己的心性什么时候和林妹妹有点相似了,她曾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既然早知道结局,那又何必相聚在一起,到头来只会徒增伤感。”林黛玉是孤独的,不幸的,父母的相继离去,迫使她孤身一人来到贾府,在贾府,她寄人篱下,虽有老祖宗的关怀,宝玉的怜爱,还不足以温暖她冰冷的内心,她孤独地栖息在萧瑟的潇湘馆中,回忆着缠绵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并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噫吁感慨,对月洒泪,夜夜在叹息中阖上双眸。这样一个孤独的才女,她冰清玉洁,高贵冷傲,她有自己的世界。即使处在孤独之中,却高于孤独之外,她能在孤独之中燃烧自己,她的诗,无人能比的才情,倾国倾城的面容,都足以使人叹服。

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焦灼躁动,浮浮沉沉,无法宁静,我害怕,心中仅剩的那份宁静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连灰烬都不剩下,所以,我宁愿处在自己孤独的世界在我残缺的诗意天堂之中,一卷,一舟,一壶冷酒,浅浅吟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的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

灵魂深处,寂寞呐喊,既然他不甘被束缚,那就孤独吧。享受孤独,在孤独中爆发自己。

呐喊 篇三

这周我看了一部电影,有一个场景令我尤为触动。那是血战打响的前一天晚上,营地旁闪着血红的光,不远的江边,寂寥的城镇已经被敌人“洗礼”过了。江上浮着不知是尸体还是成堆的垃圾,渐暗的夕阳斜打在了江面上。江边的战士,一个赤色的身影在呐喊着,他张大了嘴,神情痛苦却坚毅着——夕阳下的红旗在血泊中飘动着。那是一种怎样的呐喊呢?他一定是看见了什么吧——没有人知道,但所有人看见这样的神情,也都开始想象起来了。呐喊——肃然起敬。

即便是安稳的日子里也有许多不安于现状的人们,他们在苦海中挣扎,拼了命地喊。为什么不能安稳地随河流飘到下游呢?可那些人在反抗啊,他们在反抗着命运的不公。没有光明的海伦在呐喊着,可惜她发不出声,她想学习啊,她渴望光明啊,她是多么期盼着上帝能给她哪怕三天的时间去欣赏这世界。公平的上帝没有给她光明,却给了她“光”。在地下室的安娜也在呐喊着。她觉得那不公平,绿色作文网同龄人都在花园里嬉戏追逐,可她什么也都做不了。安娜热爱生活、向往大自然,她只是因为这小小的、不可能的愿望,反抗着命运。刹那间,我想到了我自己。初中的我,是一个不起眼的吊车尾,但我想着,如果顺从了上天给我的定位,那我不就真成了一个失败者吗?于是我哭着,呐喊着,我用着能渗透纸背的力完成着一本本作业,额外的。呐喊——不是放弃,是反抗。

我这周看了一个故事,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小男孩渴望成为一个英雄,去拯救世界,可他资历不足,天赋也很差。他每天都哭,他被同龄人欺负着,可他从来没有畏缩过。可他的进步太不起眼了,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有一天早晨,迎着金色的阳光,他呐喊着,声音响彻整个山谷。当时我只觉得鼻头一酸,说不出话来,只在这写几个字给他:我相信你。

我坚信着那些反抗命运的人——那个血泊中的士兵,那个小男孩,还有我自己。

呐喊——肃然起敬。

呐喊读后感1000字高中 篇四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着“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他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跟着鲁迅一起呐喊,呐喊吧,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努力!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呐喊》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呐喊》读后感】相关文章

《呐喊》读后感500字【精彩9篇】12-16

关于《呐喊》读后感5篇精选文章【优秀909-14

呐喊初中生优秀读书笔记【优秀6篇】09-14

《呐喊》读后感(优秀5篇)09-02

被主人体罚作文(推荐【优秀5篇】10-27

田野即景作文500字(精彩4篇)10-02

我的年度关键词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20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优秀9篇)09-24

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05

奔跑的追梦人作文600字(优秀4篇)10-02

28 16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