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作文【精彩3篇】

2023-05-24 22:49:18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虎知道为您带来了3篇《数学之美作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数学之美作文 篇一

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一面无懈可击的盾牌,无法攻克;数学,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一座高峰,它高不可攀,登上顶峰的也不过寥寥数人;数学,令这些想攀上高峰的人一次次失败,它好像深渊,无尽的困难将人们想攀至顶峰的念头彻底击碎……

然而,往往在困难背后,成功的大门会向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开启。

在我眼中,数学不是望而生畏的泰山,它是美丽的。

小数,在数字后面加上了一个点,使它变得神秘莫测。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早在千年之前便通过计算将第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的前7位算了出来,开辟了数学之旅的新道路。早在7000多年前,早期人类已经将整数所余化成不足为一的小数,小数不是枯燥乏味的符号,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图形,也就是专业所称的'几何,直线和曲线交织、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著名的数学王子高斯,仅用一个晚上便画出了正十七边形,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难题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尽管许多人以为几何只是单纯的画图、测量、求面积,但我从不这样想——那一个个规则图形呈现在面前,我心中便由衷地敬佩那些推导出图形面积、周长的数学家。几何不仅炼就了我超乎常人的空间组织能力,还磨砺着我的逻辑思维,它又怎会是人们口中的“恶魔”?

数学,乃是良师益友,不论是未知数,次方或阶乘,还是微分积分、质数合数或加减乘除,都是授人以知识的导师。尽管它是困难甚至无法攻克的,但只要不懈追求、努力,它定会敞开那扇成功之门。

数学之美,它不是单纯数字,也不是乏味的公式。他的美丽在于不断发现、探索,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你会发现数学之中的奥秘——真的很美!

数学之美作文 篇二

说到数学课,大家一定会想到公式、定理、演草纸,一定会想到严肃、认真、紧张,可是今天我们班的数学课上却飞出阵阵欢声笑语,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话还得从昨天说起。

昨天放学前,数学孙老师神秘地通知我们:“明天请大家带不同容量的瓶子来上课,里边装上水,千万不要忘记了哦!”我们好奇极了,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

好不容易盼到了数学课,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在桌上摆好大大小小的瓶子,里边分别装了水。

孙老师神气地问:“同学们有带一升水来的吗?”大家赶紧看了看瓶子上的标注,纷纷举起手来。孙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盒子,看了看大家,笑着说:“我的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是一升。”接着又拿出一个500毫升的量杯,请一位同学把一升水倒进去,一升水正好倒两杯,原来一升是1000毫升呀。

接着,孙老师举起一个瓶子,说:“我这里有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喝一口。”大家都争着抢着要上台做实验,我也高高举起了手。“不过有个条件,”老师卖了个关子,“这个同学喝了饮料不能咽到肚里,要吐到我的量杯里,我们看看他几口能喝到100毫升。”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又蹦又跳,都希望老师叫自己。我特别想知道我喝的'一口水是多少,就连忙端端正正地坐在位子上,用期待的眼神急切地望着老师。孙老师看到我,微笑着请我去做这个实验。

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台上,使劲拧开瓶盖,张开大嘴,一仰头,一口水进了我的嘴巴。老师指了指量杯,我端起量杯,小心翼翼地吐到100毫升的杯子里。“哇噻!”随着前排同学一声惊呼,我举起杯子一看,天哪,我一口就喝了100多毫升啊。同学们看着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捂着肚子,还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我害羞得一溜烟跑回了座位,想起妈妈常说我的嘴巴看着小,其实挺有空的,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经过这一番操作,同学们解题的劲头更足了,大家顺利解决了课本上的练习题。就这样,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不知不觉结束了,我真盼望下次数学课早点到来。

数学之美读后感 篇三

近来,我通过中国大学MOOC的慕课《数学建模》获悉一部叫《牛津通识读本》的新出版科普系列。同时购入的有六本——《数学》《法律》《佛学概论》等。由于告知该书的慕课是数学课,我首先阅读的是《数学》。

令我意外的是,本系列的书每本篇幅都短小精悍得让人愉悦(英文类书系列名就叫A Very ShortIntroduction)。就这本16开大小的《数学》中,有实际内容的只100页左右,剩下的有数十多页附注/答疑,与及100多页的英文原稿(原书作者高尔斯是英国学者)。本书内容质量非常高,并未使『西方当代学科科普』这个标签失色。再考虑到其篇幅如此短小,看来,以后为非理工科班出身的青年们推荐数学科普书,就不必只记得伊恩·斯图尔特与马丁·加德纳了。

虽然这是数学科普,但作者可深知读者心。西方作者所著的数学科普,一向都很能熟练地脱公式脱符号讲问题。与同类书籍比较之下,本书还有个小小的特点:其章节叙述顺序,既不硬从数学史(人类认知史)的流程,也不完全顺应个体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的顺序。开篇破题他选的议题是『数学模型』,非数学专业学生最能适应的一种破题点;然后第二章紧紧承接主题『模型化』,开谈『抽象化』。这个过程的叙述行云流水。我感觉作者很懂怎样说该说的、省去不必说的、跳过不能说的。

第二章《数与抽象》中,作者在引入复数时,首先不能免俗地做了其他科普书差不多的工作:—1的开平方根是复数的定义blabla;然后,他将议题转入更接近上游本质的、但也许常人可能也会想过的问题:形式与实在的关系。

不是说『—1的开平方根』是复数单位i吗?但似乎有两个数的平方等于—1啊(也即i与—i),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复数单位』?如果说i是嘛,那么凭什么—i不是?给我讲清楚啊——对吧?我猜,每个人在其漫长的人生中,都曾经想问过这类问题吧:『为嘛数变量用abc、角变量用αβγ』『为嘛求导符用的是一个点』『为嘛积分符像条蛇』『为嘛积分式里有个d』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并不无聊也不白痴,只是常人很难给出有意义的回答而已;它们中的每个往往都蕴含着16世纪数学大师们的智慧精华。当然,本书没有解答所有这类奇离古怪的问题(这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在本书里,作者做的是教授课间做的那种事——随便跟好奇的学生聊聊天,证明过程少说了个『在这个条件下』待会再补上。上面提到的『i与—i哪个才是复数单位』这个议题,这段简短的讨论,同时也扮演了下一章《证明》的引子这个角色。

进度到第三章《证明》结束之后,对读者而言,或许就只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而已了。后面的章节,议题越来越抽象(空间、维度、距离、无穷等),正要抵达最有趣的部分(集合论)时,突然话锋一转,谈起了与抽象几乎相对的另一端:计算理论与数论;然后,本书的主体竟在此突然收官。看来,作者多多少少还保持了清醒,未过度狂热,未打算将每个有趣的命题都灌到读者脑里。在我看来,那种大杂烩式科普其实是很不人道的。大家和我一样都读过一遍又一遍的七桥问题与雪花曲线,没必要再来一次了。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本书里各只占了一页的篇幅。太好了。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数学之美作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数学之美作文】相关文章

数学之美作文800字(优秀3篇)05-07

被主人体罚作文(推荐【优秀5篇】10-27

田野即景作文500字(精彩4篇)10-02

我的年度关键词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20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优秀9篇)09-24

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05

奔跑的追梦人作文600字(优秀4篇)10-02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手机作文600字优秀8篇10-02

这也是一种收获作文【优秀5篇】10-08

精益求精作文800字【优秀2篇】10-14

28 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