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计划(通用5篇)

2024-01-02 09:20:16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制度建设计划》,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制度建设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认真落实强化正风肃纪、加强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边查找问题、边专项治理、边完善制度,切实把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活动始终,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长效机制,努力强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聚焦“四风”。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要求为切入点,紧扣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抓紧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通过对关键性制度的完善和突破,最大限度地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

(二)科学管用、简便易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相结合,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实际,提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防止内容繁杂、空洞无物,确保建立的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能长期管用。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需要什么制度就建立什么制度,什么制度紧要就抓紧建立什么制度,切实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形成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措施

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

(一)认真梳理已有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结合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任务,从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游客“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要求制度建设要做到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实施一项。各项制度在今年8月底前制定出台。

(三)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畅通信访、新闻、网络、电话等监督渠道,落实群众监督。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从严从快处理。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各科室、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责,抓紧抓实,对照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规章制度的梳理和建立完善,并按照内容要求与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制度制定工作。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制度建设 篇二

关键词:制度理性;制度建设;实践规范;价值规范

中图分类号:C2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代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制度理性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规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性的含义探析

政治生活离不开制度建设,对于制度在学术界有很多看法,如诺斯、张五常等经济学家都对制度有不同理解,诺斯从制度的经济功能来描述制度,认为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关于合作与竞争的经济秩序,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张五常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忽视产权、价格、合约的作用,产权、价格、合约的安排会影响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等,而这种安排就是制度。社会学中的制度分析则是将制度研究与社会学结合起来,陈颐认为,“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决定人们行为的文化现象”,制度除了包括法律规章等形态外,还包括习惯、道德、风俗等在内的非法律规章形态的规范[2][]。政治学中,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认为:“政治制度是相互关联的规则和惯例的集合,依据角色和情境间的彼此关系,这些制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适当的。”认为制度具有一致性和自主性,并不全是被动地适应环境[3][]。里普森认为:“所谓制度,就是在群体满足公共需求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的产物。”[[]4]总结而言,制度就是要求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参与主体共同遵循的行动规范或章程规则,是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生活的规范。

理性一词渊源已久,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到文艺复兴直至今日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深入的研究。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种理论,第一是社会共同体本位的理性理论,它多是看重集体意识,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等,侧重于道德或制度理想主义;第二是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理性理论,这种理性是基于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表现为个人在社会行动中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主要在经济学领域,如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第三是理性人与理性社会理论,主要是马克思・韦伯的理性理论,他是把理性从个人过度到社会共同体的第一人,即理性研究从个人理性研究发展过度到了社会理性、共同体理性研究。制度理性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他把理性看作是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和秩序以及社会制度中的合理性,并把这种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又称工具理性)和实质合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又称价值理性),形式合理性“将被用来指称在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计算或者核算的程度”“实质合理性则是指按照某种(过去、现在或潜在的)终极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所做事情的程度[5][]。那么制度理性就是理性在社会制度中的表现,即制度在制定和运转过程中的合理性。按照韦伯的分类,制度理性也分为制度形式合理性和制度实质合理性。制度形式合理性是指制度的设计、运行等科学化、合理化,是“硬件”设计、执行的合理性,是一种实践规范;制度实质合理性是在文化道德、法律精神和制度目标等方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公正合理,是“软件”内容的合理性,是一种价值理念取向。制度理性特有的基本属性,即:价值导向性,制度理性会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对于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使制度设计和执行走向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现实性,制度理性使制度设计和执行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不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可行性,即制度设计不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确定性,是相对于人性而言的,避免感性和情绪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弥补人性的缺陷和不足。

二、制度理性是制度建设的逻辑规范

人是社会动物,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制度正式连接人与社会的纽带,通过完善的制度,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把制度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使得制度建设成为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制度安排整体来看比较发达和健全,但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制度理性则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逻辑规范,即实践规范和价值规范,对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制度形式合理性而言,制度理性为制度建设提供了实践规范。首先、制度理性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现实性,即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国情民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即制度在本国的此情此景可以执行,且是对于国家、社会、人民有利的执行。其次,制度理性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要避免感性和情绪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制定者自私自利的偏好,保证制度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最后,制度理性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制度重要的是制度落实和制度实施。但如果在制度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偏向了利于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或被非正式规则或潜规则所代替或甚至制度根本未被实施[6][],那么制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制度理性从工具理性方面来进行规范,保证制度落实和实施。

(二)就制度实质合理性而言,制度理性为制度建设提供价值规范。制度建设最根本的前提是制度必须符合人们或制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如果连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都不会符合,那么制度便从源头上远离了合理性,会直接导致政治反对甚至政治动乱。价值理性就为制度提供价值导向,保证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制度设计要以一定的价值为追求目标,这种价值不仅包括、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稍具普世意义的价值,还包括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首先,制度建设要保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如今现代化的治理是具有公正性的治理,但目前转型期我国的一些制度安排仍表现出了制度非公正性,例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导致的机会不均等、行政权力干预资源配置、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等,这都需要制度理性的价值规范来调节。其次,制度建设要符合我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一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这“以人为本”的的价值取向,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在我国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我国人民自己的制度观,这种制度观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这就需要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人民制度观的有点,摒弃和纠正我国人民制度观的缺点,培育健康合理的制度文化。

(三)就制度理性的中介作用而言,制度理性是妥善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的一剂良药,是制度建设的保障。人也是理性的人,虽然赫伯特・西蒙认为人只是具有“有限的理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人的理性,而个人理性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保障社会秩序的社会中才是有效的。制度理性通过调节二者关系保证了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有效性[7][]。从而利于促进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实现制度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做保障,而制度理性作为制度建设的逻辑规范正是制度完善中有力地保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和实现制度理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实现制度形式合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首先,在制度设计和制定方面,立足我国现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快速的变革与转型使得公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样严峻的现实条件要求制度不得不随着现时的条件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制度非理性往往是权力过大和滥用导致的,由于权力过大或权力滥用,利益掌权者容易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上偏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使制度偏离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而通过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则可以避免权力过大或权力滥用导致的制度非理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无论是对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的界定还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离不开法制的建立完善。根本法和一些具体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规定,通过奖惩制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性的规范,以法治代替人治,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稳定的法律保障。

(二)实现制度实质合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首先,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虽然关于公平正义研究量大庞杂,关于公平正义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一方面,发展政治民主来促进制度安排的公正性。政治民主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在政治民主充分发展中,人民广泛且有序地参与政治,对政治和制度进行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与形成公正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制度公正性的建设和实施来推进制度建设的公正性。政治制度的安排和执行最终落实到具体制度的执行和安排上,制度原则是通过具体制度来执行和表现的,保证具体制度的公正性安排可以推进制度建设的公正性。

其次,完善我国人民的制度观,培育制度文化。一方面,完善我国的制度观,突出正式规则,弱化非正式规则,规制潜规则。在非正式规则与政治规则相一致的时候,调整自己的非正式规则,好能与正式规则相适应,并促进正式规则的执行;在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相冲突的时候,放弃自己的非正式规则,按正式规则办事。规制和摒弃潜规则,营造有利于制度实施的环境和条件,避免制度软化和制度实施变形。另一方面,注重人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实施都要靠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提升来实现,提升人们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保证制度理性的实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人们的制度理解力和执行力则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政治文化进行能动性的培育和发展,努力发展和完善政治思想,加深人们对于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人们对于现阶段要实行的制度能够充分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育公民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J].社会科学研究,1988(3).

[3][美]马奇,[挪]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

[4][美]里普森:《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M](第10版),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

制度建设 篇三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完成受托责任而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市场出现了产权、股权分散、多人共有产权的局面,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产权所有者、投资者把控制权交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最终产生了两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投资者成了委托人,经营者、内部控制人成了当然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或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随着委托人对人控制程度的越来越间接,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公共物品,内部会计控制外部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从专业性、权威性角度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是要靠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解决或促进的。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制定的相对原则性的规定,并使之上升到了法规高度。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二是符合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一味求大,应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制度实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五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弱化

目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没有完全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使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二是偏重于事后控制,事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钱轻物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1.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2.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

3.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果能够满足其他监督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创造优良的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单位管理当局。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5.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业务的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6.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使内控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7.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具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关系。

8.强化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2017年制度建设推进实施办法

公司各部门:

为了规范公司的制度管理,推动公司逐步走向精细化、规范化,保障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公司2017年制度建设推进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提高公司的规范管理,推进企业管理升级已经成为我公司目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形势,跟得上集团公司的发展要求。

1、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2、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3、规范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业务运作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一盘散沙。

4、规范化管理只有通过制度优化,才能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行动纲领,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二、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各部门编制的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大基本原则。

1、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业务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

2、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要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

3、制度的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有关政策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或导致法律风险。

4、制度的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都应该一视同仁,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敌,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步骤和内容

1、梳理罗列(7月12日前)

需整理并罗列出部门的制度明细和对应业务流程,制度明细包括现有的、新增的和需要修改的,并根据业务开展的轻重缓急列出进度安排。

2、分析优化、绘制流程(8月-9月)

结合部门实际,对所有制度进行分析和优化,清晰管理思路,进一步确定制度目录。找出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事项,结团公司的相关要求和制度以及公司正在实施的各项标准等进行修改,优化过程中注意征求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据进度安排有序实施(制度后附对应的业务流程图)。

3、修订完善、讨论会签(10月)

所有的规章制度经过反复讨论、会签、审核后,最终把符合公司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并下发执行。

5、考核检查(自正式下发至下次修订)

通过考核促进各项制度可以“原汁原味” 的理解、“不折不扣”的执行,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通过检查发现制度在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制订对策,逐一解决。实现执行、反馈、调整、提高的闭环管理。

6、汇编成册(11月)

综合管理部对所有制度进行统稿、排版、校对、修改及最后的汇编成册工作。为确保工作质量要与各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多次修改,据实际情况确定成册形式和印刷数量等具体事宜。

需要强调的是,为弥补缺少明文规定的制度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避免和减少不规范的行为或做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取“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边上报备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1、根据制度的轻重缓急,需要近期制定的制度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出台。

2、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亲自把关,并制定详细可行的进度安排、逐步推进。

3、各部门要成立内部编写小组,确保部门内部编制的制度互相融合、格式一致、有人统稿。

4、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考评办严格按各部门制定的计划和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督促考核,加大考核力度:

(1)思想上不重视,不按要求部署、审阅、沟通等属于态度问题的,扣10分/项次;

(2)不能按计划节点完成编制工作的,扣5分/项次。(3)不按制度编写要求完成的,扣2分/项次。5、制定制度的注意事项:

(1)原则上现有的制度都要在新常态下、新标准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升级,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

(2)在原有的基础上研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公司的精细化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3)制度修订时要注意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确保各项管理之间衔接顺畅,口径协调。

(4)制度修订时要注意语言规范、简练,具备可操作性。(5)综合管理部在统稿时要注意制度之间的融合性、衔接性,格式规范。

6、所有定稿的制度均须由部门负责人把关签字、分管领导审核后报送。

六、相关附件

1、制度建设管理流程

2、管理制度编制格式规范

2017年7月3日 附件2

管理制度编制格式规范制度名称

制度名称由“文件适用范围”+“文件使用事项”+“文件种类”构成。

例如:“公司车辆管理制度”由适用范围“公司”、适用事项“车辆”和文件种类“管理制度”组成。制度正文

2.1 制度正文由“总则”+“分则”+“附则”构成。2.2 总则:简要说明制订制度的目的、要求、依据、适用范围、有关概念及名词解释等。

例如:公司车辆管理制度 目的:规范公司车辆管理 依据:略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车辆的管理 相关概念:必要时说明

2.3 分则:按章写,每章用标题标出该章的内容。

例如:公司车辆管理制度由“车辆购置”、“车辆调配”、“车辆驾驶”、“车辆保管”等构成。附则

说明该制度与其它制度之间的关系。如该制度与其它制度发生矛盾怎么处理、该制度有无实施细则等。如果没有则不写。

说明该制度的制订权、修订权、解释权、实施细则的制订归属。说明该制度的生效日期、有效期。

说明该制度及实施细则的批准权、执行中的监督管理等事项。4 关于制度条款标号

参照国发〔2000〕23号文件的要求,用数字表示多层次结构序数,其标识方法为:

第一层为“一、”“二、”“三、” 第二层为“(一)”“(二)”“(三)” 第三层为“1、”“2、”“3、” 第四层为“(1)”“(2)”“(3)”。视制度的具体结构和内容需求可以不用第二层。5 关于“制度”与“规定(或办法)”的使用

5.1 一般情况下,若比较系统且较长时间使用的,可定为“制度”,否则定为“规定”。

5.2 根据习惯用法来确定。例如:“养老金管理制度”比“养老金管理规定”更为普遍。

5.3 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细则”的制订规范参照制度编写规范进行 7 具体内容编排如下

7.1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题目与一级标题之间用五号字间距空一行;

7.2 一级标题:小三号、黑体; 7.3 二、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

若二级标题后有三级或者四级标题,则二级标题全部加粗; 若二级标题后仅有段落文字,只需将阿拉伯数字加粗; 三级标题后若需四级标题详细说明,则三级标题全部加粗; 若三级标题后仅有段落文字,只需将阿拉伯数字加粗;

四级标题无需加粗,若四级标题后还需增加内容,则用“a)、b)、c)”字样编写;后续内容可直接首行缩进2个字符无限编写。

7.4 正文内容: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4磅、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落前的阿拉伯数字与正文内容统一空2个字符;

7.5 若文档中包含表格,则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表格内容为五号、宋体、居中。

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公司内控制度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

2011年4月14日

一、制度体系的基本情况:

截至到目前,公司内部制定并仍有效、在沿用的规范性文件(含各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共计57份,其中:安全、综治管控类11份,生产组织、服务质量管控类13份,固定资产、设备及工程管控类6份,人力资源管控类(包括干部管理、薪酬及绩效管理、员工教育培训、考勤休假加值班管理、社会统筹管理等)14份,物资采购、后勤管控类4份,财务管控类3份,其它管控类6份。

今年年初,按照集团“持续改善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自身开展“制度执行年”的工作所需,公司对2011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结合管控实际需要整理出60份现行规章制度,并分门别类提出了保留、修订、废止的意见。60份规范性文件中,公司将其中仍可沿用的45份文件汇编成册并印发到各单位、各部门供日常查阅,同时为后一步深入推进“制度执行年”的工作提供基础;另外对其中的12份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明确了主责部门和完成时限,同时废止了3份文件。

二、制度执行情况及相关措施:

总体上来说,以“制定好”和“执行好”为主线,通过近两年多措并举的方式,公司在制度执行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突出表现在中层管理团队、基层员工对集团、公司各方面的管控要求、管控目的更明白,对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掌握的比较到位,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能时时刻刻按规则处事,大到一个项目的运作、一项工作的推进,小到一支笔、一件工具的购臵,都能按照集团和公司的规定去处理。

采取的具体措施:

总的来说把握了以下原则:

1、集团有明确规定的,按集团规定执行;

2、集团没有明确规定的,按公司已有的规定执行;

3、集团、公司都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公司会议集中商讨一个方案,权限范围内的按方案执行,权限范围外的报集团审批同意后执行。

1、抓好制度的“制定”环节:

一是要求出台的制度要简洁、适用、有效。公司近两年推出的各项管理规定,文字上基本上没有“穿衣戴帽”的废话,都是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有明确管控要求、可操作性强的实质性内容。

二是要求制度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相互之间不存在冲突。这两个要求既是为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操作部门和人员“无所适从”。同时通过“必要会签”的环节,避免“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保证制度之间不发生冲突或遗漏。

三是制度要成体系,有连贯性,要求各部门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实现集团—公司—分公司—员工自我管理几个环节的无缝联结、全面对接,使公司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化、常态化。制度草案拟定后,第一步是制度主管部门——企划部会签,这个目的一是要对制度的内容、统一格式等进行审核把关,二是要对规范性文件给于单独的序列编号,确保公司内控规则体系的一致性、整体性。

2、抓好制度的“执行”环节:

一是成套整理了集团近两年下发的规章制度,并将电子版提供给了下属各单位、各部门供学习、备查。后期将择机将集团层面的规章制度也汇编成册,提供更为直观的书面版。

二是清理、完善了公司的内控制度。将2011年之前推出的45份有效制度汇编成册提供给了下属各单位、各部门,清理的过程中废止了3份制度,并计划后期修订12份制度。对于2011年及今后年度出台的规章制度,公司将以年度为单位成套整理、汇编成册,并形成惯例,方便查阅。

三是抓好集团、公司两个层面规章制度的宣贯培训,让干部员工在准确掌握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能践行到位。通过培训抓制度执行,是2010年以来公司为提高规章制度规范、有效执行的重要举措。公司规定,对集团、公司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相关工作的对口部门必须事先仔细研读,在透彻掌握、领会要义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系统的宣贯培训。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既有集团职能部门领导、公司领导负责授课,也有公司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是专业技能过硬、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部门员工负责授课;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轻重缓急,结合季节性重点工作,有的放矢的选择内容,保证学习培训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尽量挂钩,以增强学习效果;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既有全员轮训集中学的方式,也由自上而下、从公司到班组分层分批分散学的方式;在具体授课的方式上,既有制度条款的详细解读,也有结合日常实际、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

从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对全员学习轮训进行了统一的安排:一个月学一个专题,每个月3期(每周四晚),员工分批分期参加,确保每个员工每个专题都学到。

总体上来说,在规章制度培训上我们始终把握着两点:一是要有实际效果,将制度的关键点、核心内容准确传达给员工,让员工心中有数;二是要通过培训,让员工感受到集团和公司的制度文化氛围,从大的层面上领会到集团和公司当前在做什么、怎么做,今后准备做什么、怎么做。通过这些有实效的学习培训,我们想让员工在接受、掌握、运用这些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可以让员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逐步回归和统一到集团和公司的发展理念上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四是分层次监督、强化各部门、各单位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调整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执行力”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具体体现在:

1、通过修订中层干部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大中层管理团队在规章制度方面的执行力度,对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百分制”考核,中层干部的月度绩效工资直接与制度执行的质量等指标挂钩,按绩效得分发放绩效工资;

2、打造一个有效的管控流程,各部门通过每周至少一次的“周履职”方式检查各单位在规章制度方面的落实程度并进行月度考核。从职能部门“周履职”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部门通过现场调查,了解掌握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在检查公司各项制度、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程度的同时,也为基层做好了服务。

3、专门安排企划部门负责督查其他职能部门在规范性文件方面的执行情况,同时明确授权企划部加大问责力度,对未按集团或公司规范性文件执行的行为,在按规定扣减责任部门月度绩效工资总额的同时,另按干部管理办法扣减责任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月度绩效得分。

五是强调与集团的沟通。公司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注意与集团对口工作的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使公司职能部门和集团职能部门之间形成“热线”畅通、工作高效低耗的局面,避免具体工作中因缺乏与集团沟通而导致“无用功”的现象出现,特别是要避免处理具体工作时出现“想当然”的现象。【完】

附件:公司规章制度清单。

公司规章制度清单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制度建设计划》,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制度建设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通用09-28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精选9篇)12-03

2024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精选1003-06

我的期末计划作文【精选3篇】09-25

129 1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