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规划【优秀8篇】

2023-10-25 16:26:13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当然要定好新的目标,为此需要好好地进行策划,写一份策划书了。那么你知道策划书如何写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农家乐规划》,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农家乐规划 篇一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

2.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各地农村实际条件,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内涵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村,规范提升休闲旅游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50个,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新的支撑点。

3.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

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依靠城镇和旅游区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

坚持政府引导、合力推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加快编制《*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一心、三带、八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设。“一心”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三大城镇组群,在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城镇居民的都市休闲型农家乐;“三带”即依托“杭州湾南岸、曹娥江两岸、浦阳江两岸”三大农业带,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八区”即依托我市旅游景区,发展与旅游景区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旅游配套型农家乐。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发展的工作目标、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5.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扶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依托城镇、依托景区、挖掘特色,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6.严格农家乐开发建设的准入制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客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防止“借机圈地”、“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擅自开发经营农家乐。

三、明确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

7.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通过“百千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放心店工程”、“农村文化阵地”、“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等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8.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利用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特色主题农家乐旅游村(点),积极开展游客喜闻乐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

9.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农村三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合理分工的良好发展态势。

10.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农家乐特色村(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创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品牌。

四、落实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求按不超过经营总面积1%比例的土地面积规划正常生产所需的仓库、办公室等生产设施,并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发展用地享受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农家自有房屋等生产资料创办节地型农家乐,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13.支持镇、村、行业协会和经营业主组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享受农民培训补贴政策。

14.工商、税收、卫生、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根据有关规定,简化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条龙”服务。

15.金融机构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所需小额信贷提供信用担保,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为农户及时提供小额信贷。

16.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从*年开始,市财政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创建、项目开发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和工作考核。各县(市、区)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机制

17.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能。市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和主要职责。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协会。

18.乡镇政府负责区域内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日常管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要建立管理服务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村和重点区域要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

农家乐规划 篇二

关键词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6;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2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学习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瓜果飘香、乡情浓郁、民风淳朴的乡村成了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现代城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闲暇时间人们迫切希望到邻近的乡村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使身心远离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去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现阶段,农家乐休闲旅游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1-6]。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类似“私家果园”的投资也已兴起。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几个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事实表明,随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联动了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三是推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融合了城乡文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示范点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还相对粗放,品牌、规模和档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等地为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布局不科学,发展特色不鲜明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不深不细,在资源依托、特色内涵、市场容量、发展时序、区域推进等方面滞后于发展形势,特别是由于准入门槛低,大多数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缺乏规划论证,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设计雷同、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突出。经营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经营项目单一,大都局限于吃农家菜,且菜肴大同小异;以打牌、钓鱼为基本的娱乐方式;住宿服务是城市酒店的复制,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感受单调。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挖掘不够,缺乏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农”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围不浓厚,“乐”的文章不充分。

2.2 旅游服务不规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农家乐经营户(点)大多为分散经营,行业自律性较差。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于土地指标控制较为严格,农家乐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土地问题依然是影响和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由于农家乐开发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对策

重新定位农家乐的功能,启动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项目,着力提升、完善业态布局、培育休闲旅游要素体系和打造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科学规划布点

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角度,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编制具有独立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点建设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赋予每个农家乐不同主题,以迎合不同市场需求,逐步由点发展到线,串联改造相关旅游景点,形成块状集群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开置农家乐休闲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撑特色发展,通过要素有机串联形成线状,建构农家乐休闲旅游体系,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视农家乐开发的论证工作,建立一个由农业、旅游、规划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乐开发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指导、专家专业指导和农家乐申报论证、督查工作。

3.2 重视特色培育

3.2.1 把握特质资源依托点。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发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态示范区驱动观光旅游农园、租赁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度假综合型、古村落、滨海旅游依托、山地户外运动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样,国外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它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近阶段也有不少在尝试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同时,也出现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农村租赁土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满足他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体验农村劳动项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开展户外运动,如徒步远足、攀登、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的特色项目开发。总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紧扣地方资源,并牢牢把握资源特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理清开发思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

3.2.2 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提炼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让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例如,以茶为主题的浙江诸暨绿剑茶文化休闲园,茶文化发展历史浮雕墙,暨企业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线,茶叶深加工及贸易、文化推广等方面融合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及农家乐摄影基地、绘画基地、乡村俱乐部等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乡村实地采风写生和风情体验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 突出美食特色。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突出天然、绿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让客人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菜肴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农家风味的招牌菜。同时,利)虎知道○www.huzhidao.com(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家厨艺品评比赛活动,培养一批继承传统、善于创新的农家乐大厨,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餐饮文化。

3.2.4 开发特色产品。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长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农家乐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扩大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3.3 完善服务体系

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实推行农家乐发展。建设农家乐特色村(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安保服务体系、环卫服务体系、游览服务体系等,同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3.4 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项目平台支撑,有产业保障,有新业态涌现,有企业运作。因此,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按照项目产业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进一批有资本、有实力、有市场、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开发运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娱乐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技术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投入,避免蜻蜓点水式均衡投入或葱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点发展、推进一些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村)点的辐射作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开发大项目,培育大主体,推动大发展。

4 结语

总之,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引领抓好科学布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典型示范,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休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在开发、建设、保护机制上积极探索,打响品牌,做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1] 黄璜。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 严少君,陈楚文,张万荣,等。浙江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广东园林,2010,32(6):58-61.

[3]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229-233.

农家乐规划 篇三

[关键词] 德阳市 乡村生态旅游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76-02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乡村生态旅游是传统乡村旅游传承与发展,它是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具有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多功能多样的一种综合旅游形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德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全市共有农业人口297万人,德阳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全市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农家乐”990家,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达50余家,开辟了烧烤野炊、登山、健身、歌舞、森林浴、会议、餐饮等健康旅游娱乐活动项目,各具特色。随着城市和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特别是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的“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2012年德阳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6.3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1098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0.76万人次,乡村生态旅游收入12亿多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8.08%。但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对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提出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市人民政府制定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有所启迪。

一、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认识不到位、缺乏规划、盲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设施落后、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亟待需要克服完善。

1.缺乏规划,品牌形象不鲜明

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地震以后的恢复重建不是过去以农家乐为主的低层次的再现,而是要向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变。因此,必须总体规划乡村生态旅游。但由于目前部分农家乐业主对地质状况不清楚,且急于恢复生产,再加上土地等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农家乐恢复重建的布局与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有出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破坏。广汉市缺乏乡村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子规划,这使得各级政府和企业不能适当评估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导致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功能分区和项目设计,也间接导致部分市场、产品的同质竞争。同时,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形象不鲜明,知名度低,营销乏力。比如,中江县虽然近年来接待游客数量明显增长,但由于对自身旅游资源挖掘不到位,现有景点零散、缺乏深度,目前中江旅游形象不鲜明,品牌建设乏力,影响力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较低,在市场上缺乏号召力。

2.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够足

资金匮乏,致使我市乡村主题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地震以前,我市许多从事乡村生态旅游的农家乐业主灾前把自有资金都投入到农家乐建设当中,在营利后,受市场发展前景激励,又陆续滚动投入,有的还向银行贷款投入。一是自有资金少。绵竹一户农家乐滚动投入达到400多万元,银行贷款60多万元。不断地滚动投入造成农家乐业主自有资金十分有限。二是相互拆借难。灾前农家乐的投资资金主要是靠自有资金和向亲戚朋友拆借,灾后农家乐业主的亲戚朋友也受了灾,需要资金重建住房,再拆借变得十分困难。什邡九鑫山庄在灾前向亲戚朋友的借款尚未还清,亲戚朋友因住房重建频频催债,压力很大。三是银行贷款难。银行贷款需要财产作抵押,而目前农家乐业主通过多次投资抵押贷款,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财产,贷款困难。既使是最有希望的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贷款,也是利率高、额度小,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也是是杯水车薪。

3.政策限制,土地政策约束多

由于制约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土地政策限制因素多,也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是难以利用土地向银行融资。由于政策限制,农村居民对土地的利用还停留在单纯的种植养植,不能把土地作为财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二是难以利用土地引入社会资金。一些农户打算用宅基地、自留地、林地或部分承包地招商,一些民间资金也打算进入乡村领域发展,但由于政策限制,投资者不能确定土地、房产等财产的权属问题,担心投资得不到保障,难下决心投资农家乐。三是难以做大规模。现行土地政策框架,比较适合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土地流转受到限制,同样也限制了先进生产技术、优秀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的推广,那些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业主难以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整个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削弱。

4.建设滞后,旅游环境恢复慢

地震发生后,尽管实施了各种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但由于灾区地质结构不稳定,恢复重建严重滞后,乡村生态旅游环境恢复慢。一是道路交通不畅。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损坏、交通受阻,尤其是前往山区的道路险峻,山体随时可能滑坡,清平、金花有300多户农家乐因交通问题难以恢复重建,通往绵竹云湖部级森林公园的公路,地震发生流年后还只是毛坯路。二是旅游基础设施恢复慢。地震使旅游基础设施受到大量破坏,水、电、气、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还没有完全恢复,地处山区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恢复需要更长时间。三是山川植被受损多。山川植被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是广大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地震造成山体垮塌、河流受阻,自然植被严重受损,特别是蓥华山等高山地区自然环境改变大,自然生态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5.信心不足,旅游市场恢复难

地震对整个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打击巨大,造成乡村生态旅游市场人气不旺,启动乡村生态旅游消费市场需要时间。一是消费信心不足。由于担心安全,市场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灾后到灾区旅游消费存在心理障碍,认为不合时宜,持谨慎态度。二是消费能力下降。此次地震,成德绵地区不少居民受到了影响,大幅缩减了旅游消费支出,乡村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周边主流客源市场大幅萎缩。三是接待能力有限。极重灾区的农家乐大部分尚未恢复经营,乡村生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配套,全面恢复启动乡生态村旅游还有一个过程。

二、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乡村生态旅游利益化和持续化的统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益相结合,应从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入手,加大扶持力度,才能使乡村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1.加强科学规划,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规范发展

一是以规划引领发展。德阳市以农家乐为主要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别是龙门山区的什邡、绵竹的农家乐,不应是在原址的简单重建,而要根据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实现农家乐向乡村旅馆、乡村度假旅游转变,必须高水平科学规划,引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使原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转变。二是科学布局。要综合考虑乡村生态旅游节点的布局,注重安全性,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发生地,提高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多采用轻钢类型的抗震建筑。要统筹规划农家乐的布局,注重协调性,既要有高档次的乡村酒店,又要有中档次的乡村旅馆,也要有消费低廉的农户自己小规模经营的农家乐;既要有以体验农家生活为主题的农家乐,又要有以观赏植物、亲近自然为主题的农家乐,还要有以纯粹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三是做好规划衔接。加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恢复重建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我市整个旅游业规划的衔接,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品牌塑造。

2.破解融资难题,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顺利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基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建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向农家乐经营业主提供贷款贴息,向信用较好的农家乐业主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二是启动银行贷款资金。建议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突破贷款规模限制,扩大信贷额度,减小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改善目前农村信贷市场资金利率偏高的状况。通过农家乐业主联保、互保等多层次担保,为农家乐业主提供更多的贷款。三是激活社会资金。采取城镇居民与农家乐业主联合建设的办法,鼓励城镇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开发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家乐。支持农家乐业主之间开展互助互建、合伙经营。四是促进资源变资本。对处于什邡乡村生态旅游区和绵竹沿山乡村生态旅游区规划区内的,按规划要求、扩大规模、打造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的农家乐业主,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房屋所有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宅基地证)、林权证“四证”。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使农户能够利用宅基地、自留地、林地或部分承包地抵押贷款或引资入股,获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资金。

3.用好土地资源,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是盘活土地存量。要把现有农家乐恢复重建与农房重建结合起来,在农房重建时充分考虑今后开展农家乐经营的需要,建筑庭院式农房,发展庭院式经济,一旦市场复苏,这些重建的农房可以立即投入农家乐经营。二是扩大土地增量。借鉴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建立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土地管理机制,通过拆院并院,土地整理,将林地与分散低效使用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变为发展农家乐用地。同时用好灾后重建土地政策,为农家乐恢复重建提供更多的经营用地,为打造星级农家乐打好基础。三是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好土地资源。通过农户自建合作社、组建股份公司、引进社会投资等方式,对能集中开发的旅游景区,实行集中开发、连片打造,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档次、层次,提升竞争力,争取市外、省外客源,做大整个乡村旅游市场。

4.加强环境建设,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应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是提升硬环境。加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对路、桥、水、电、气、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加强乡村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生态旅游导向系统,在主要道路设置宣传牌、指示牌。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前瞻性研究,着眼长远建设好乡村生态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二是优化软环境。加强策划,充分利用绵竹汉旺、什邡红白等地震遗址,开展好地震遗址旅游,并以此促进山区和沿山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强宣传,加强营销,组织各类节庆活动,带动人气恢复。三是开展生态修复。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分期治理、修复和环境保护规划,对地震中形成的危害较小的堰塞湖进行加固和保护,对毁损的林地进行修复,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自然风景资源。

5.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有序发展

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各级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今天不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财政奖励支持。各级财政要对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行动积极、经营良好的典型给予奖励,以点带面,激励农家乐业主积极投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二是创建星级农家乐。对农家乐业主及其骨干员工免费进行《星级农家乐的评定与划分》标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支持农家乐业主积极争创星级农家乐。三是搞好指导服务。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对处于地震断裂带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区,尽快提供专业部门的评估意见,为农家乐重建选址提供指导帮助。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安排、咨询和宣传,让农家乐业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上少走弯路。加强抗震房屋的建筑设计,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多种类型的抗震建筑。四是减轻税费负担。对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什邡市龙门山区的农家乐业主,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上减免一定税费,帮助他们积极有序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乡村生态旅游在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出现了空间竞争。因此,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各镇、村,甚至是各区(县)之间跨地区的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形成特色,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推进德阳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家乐规划 篇四

关键词:农家乐;规划;开发;反思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在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上海等省市“农家乐”已形成了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一是“农家乐”经营户认识模糊,对发展乡村游的前景未抱乐观态度,只讲当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经营上不够主动,缺乏技巧和营销意识。二是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受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三是贪大求洋,贪大贪快。近年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建“农家乐”项目的热潮,一些乡镇甚至有村村建“农家乐”的态势。但不少项目由于环境缺乏打造,尤其是自身缺乏特色,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片面求大、求洋,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让人感觉乡村出游与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科学合理。

2.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原则的缺失。一是相当多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片面求大、求洋,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是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仅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谷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凡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三是“农家乐”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农家乐旅游中,“乡、野、土”三味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还有的景点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3.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施工混乱无序。一是有规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农家乐旅游规划未能得到严格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随意更改和违反规划盲目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零星建设,禁而不止,农家乐旅游综合开发率低的问题仍在不少地方存在。二是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家乐开发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农家乐休闲旅游迅速发展,带动了新一轮农家乐热,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市场预测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盲目开发,存在乱搭建、滥开发的现象。加上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特点,如果缺乏空间布局规划和发展体系规划的引导和指导,势必造成个别区域整个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处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4.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一是对农家乐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不严。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在开发中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也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不依规划办事。二是规划管理体制层面上的混乱。农家乐旅游规划一直未能纳入到旅游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审批管理之内,而是由农业或林业部门一手操办,形成管理上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就会出现

农家乐之间、农家乐与饭店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类现象在景区的旅游饭店与农家乐之间尤为突出。三是存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现象。大部分农家乐的生态环境都比较好,随着农家乐的大力发展,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开发者把农家乐旅游当成一种标签招徕游客,许多农家乐旅游点一开发就变味,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永久性破坏,还对旅游者产生误导。

二、出路和对策

1.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当地现有农家乐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在现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中扶持培育龙头,让其发挥标杆、示范作用。通过组建农家乐专业协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运作,行业规范,引导当地农家乐有序竞争,良性发展,逐渐形成气候。

2.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农家乐旅游中去,农家乐旅游才能持续发展。要通过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和保护,将零星分散的地方文化和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项目群,形成供游客可参与的旅游产品,留住游客。同时,还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使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3.提高农家乐旅游规划设计水平。科学规划是农家乐开发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彰显特色又是提升规划水平和品位的基础。农家乐是一个投入较小、市场较大、收益较快的旅游项目,要避免项目雷同、一哄而上、盲目竞争、无序发展的现象,就必须按照农家乐发展的趋势和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进行精心的规划,既要适应大众消费,又要体现不同层次的消费要求,要根据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及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有序地发展,避免相互效仿、雷同,而培育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又是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以差异和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和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和温馨营造氛围。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深度挖掘农家乐的内涵,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绝不能走“公园化、景区化”的道路。

4.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按照农家乐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农家乐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特色,确定各自的具体主题,组织开发农家乐产品,将农家乐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加深游客的印象和受教育的效果。

5.加强农家乐建设施工管理,确保农家乐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农家乐项目施工建设环节直接影响到农家乐的质量和效益。针对近年来农家乐项目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农家乐项目建设环节应做好施工管理。一是农家乐建设项目要严格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建设。二是加强对农家乐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三是坚持项目建设生态化原则。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应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建建筑不得个体突出,独具一格,破坏整体氛围和美感,即所谓“开发建设性破坏”。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村景交融,意味隽永,尽量降低白瓷砖建筑所占份额,控制使用有害或对环境不友好的石棉、杀虫剂以及有毒、腐蚀性和感染性物品,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和塑料容器。建筑施工标准达到生态环保标准的“农家乐”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6.加强对农家乐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农家乐旅游产业整体效益。农户在申请开办农家乐时必须四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俱全。“农家乐”协会有规范该项目的管理、促进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村民基本利益合理体现等义务。协会应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坚持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对提出申请的农户坚持以“政治思想好、个人素质高、居住环境美、配套设施全”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农家乐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农户家中的客房在面积上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干净整洁、明亮通风是最基本的要求。

农家乐规划 篇五

一、现状及特点

一是发展氛围浓厚。市县各级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引导,力促发展。《××××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南郑、勉县、洋县、城固、略阳等县制定了加快农家乐建设的通知、意见,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推动“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

三是经营效益明显。由于“农家乐”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从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略阳县涌泉山庄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勉县天荡山休闲庄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收入38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西乡县樱桃沟平均每户每天“农家乐”接待游客80人次,旅游收入达2400元。

四是发展形式多样。从经营方式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家庭开发经营和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三种形式。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投资主体是农民,如洋县长青一华阳、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南郑大汉山等地的“农家乐”。业主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农家乐”投资规模大,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投资主体主要是本地或外来客商、企业,如汉台区的陕南植物园、勉县的龙潭山庄、城固县的香格里拉休闲中心、南郑县的大杨度假村等。从产品类型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客栈型”和“度假型”两种形式。“客栈型”农家乐主要在国省道沿线、景区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由家庭开发经营;“度假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业主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

五是经营管理规范。城固、留坝、佛坪等县制定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建设标准》,南郑、洋县等县制定建筑风格、店名标牌、人员服装、特色菜肴、餐饮价格五个统一,略阳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农家乐”健康有限发展。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礼仪、食品卫生、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旅游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和不足

1、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被普遍认识,农业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丰富性。政府在引导“农家乐”自筹、自建、自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引导投入等方面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在规范经营、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

2、普遍缺乏规划,城市化倾向明显。目前大多数县区对“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没有制定规划,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层次低下,品位不高。有的“农家乐”与当地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脱离;有的“农家乐”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农家乐”开发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3、缺乏文化内涵,项目同质单调。由于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不够,加之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我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我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4、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市“农家乐”在可进入性、村舍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乐”外部交通较差;一些农村电线电路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消防设施缺少;许多“农家乐”基本的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一些农户厕 所卫生条件简陋,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市场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市“农家乐”家庭粗放化、松散经营,小农思想严重,没有横向和纵向的销售网络,坐门等客,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方向和对策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家乐”以“农”为根。“农家乐”应以农业为根,业主是农民,通过自家的田地、果园、鱼塘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接待设施利用现有的宅地和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庄稼照种、粮食照收,但却带来了人流,增加了收入。

——“农家乐”以“农”为形。“农家乐”应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的形态,规模适度,不贪大求洋。对屋舍、庭院、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舒适温馨。

——“农家乐”以“乐”为魂。利用“三农”作文章,挖掘乡风民俗,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如:简单的农事、农活、采摘、认种蔬菜等。

——“农家乐”以“富”为本。将农业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目的。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各级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积极创新。一是加强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家乐”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旅游经营户。二是做好农家民居建设。要按照突出“农家气息”和体现“秦巴民居”特色的要求,分别对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田园风光型、湖泊水家型等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三是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逐步形成村办旅游公司型、“公司+农户”型、“公司+旅行社+农户”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集群发展,错位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农家乐规划 篇六

1.1从本质上讲,是休闲文化的具体

质的休闲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发展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其内在使命与功能特色就是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休闲文化服务。例如,品农家美食、赏田园风光、阅民族文化等都是休闲文化的真实写照。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是对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升级优化,是指在“农家乐”载体中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以此为城乡游客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有效平台,并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达到舒缓筋骨、释放情怀、修身养性的多元效果。故从本质上讲,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是对社会休闲文化的具体呈现。

1.2从需求上讲,是功能供给的实践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在物质层面丰盈的同时,其思维观念、意志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憧憬与向往。因此,如何满足城乡群众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质追求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行业聚集的焦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大胆设想与尝试性构建为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泛化定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社会空间的实施建设,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体育健身功能使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

1.3从发展上讲,是功能建设的必然

众所周知,“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脸孔相似、单调乏味”等问题当前困扰“农家乐”旅游发展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那就是“农家乐”自身服务功能缺乏拓展延伸,对未来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对于本研究所提及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它为当前“农家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旨在通过“农家乐”载体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为城乡游客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实现娱乐身心、强健健体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载体所突出打造的体育健身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家乐”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农家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意义

2.1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党和政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薄弱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谈及的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平台,以此打造体育健身服务特色,其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创新和延伸了传统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经济链条的重新整合,这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乡村休闲体育发展价值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体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方针,为我国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所尝试性构建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新型产业模式,能够有效挖掘闲置在乡村地域的休闲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乡村休闲体育文化资源,使蕴藏在乡村的休闲体育文化事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不仅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战略方针的有效践行,更为乡村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2.3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价值

要想提升人民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体育健身意识首当其冲。当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发展积极转变后,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时,就会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在“农家乐”载体中赋予体育健身的功能能够拓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渠道,使更多的都市人们积极主动的来到这里进行休闲健身,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无形之中强化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观念,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创新建设的内在使命,也是终极目标。

2.4城乡体育互动发展价值

当前眼下,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核心问题,而由其衍射出的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是其重要表现内容。体育健身性“农家乐”的创新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城乡游客参与其中,潜意识中实现了彼此间体育文化、常识、技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调动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横向流动(主要指城乡之间),这不仅是城乡体育资源的互补互给,更是体育事业的互融互动,是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的社会践行。

3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结构特征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理论概念,更是一项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强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盘活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以及实现城乡体育事业互动发展等社会价值的民生工程。因此,它是由诸多不同属性、不同内涵、不同特质的单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排列形式构成的,并尝试性的勾勒出了理想化的整体结构脉络图。

3.1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理论结构

3.1.1定位

定位是指提前划定目标、界定范围,要体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研究认为,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即生产、生活服务行业,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也确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和引领地位;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存在,因此其经济支撑更多的是来自“农家乐”业主的自主出资,即使有少量的外部援助,其更多的是以政府或社会的优惠、导向、扶持、赞助等形式出现。

3.1.2政策

政策是任何社会行动和实践操作的“指南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物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同样,科学、规范、赋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政策的制定与采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乡土人文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使其能够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施构建中发挥出应有指导和引领功能,真正的为其所服务。

3.1.3模式

对于模式的理解,其一是指将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概括为高度的方法论;其二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化形式,以使人可参照模仿[5]。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理解更倾向于后者,即依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事物的客观情况,将传统“农家乐”打造为能够为城乡游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实体,并使这种模式与理念得到区域化的推广发展。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硬性资源的供给渠道来进行探讨分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硬件模式不同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体育健身元素以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出现,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供给主体是包括“农家乐”业主自给、政府购买在内的多元供给模式。

3.1.4管理

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正如“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所言:“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根据管理主体所属层次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主体划分为总体管理层(相关国家政府总署机构)、各级下属部门管理层(省、市(直辖市)、区、县、镇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层(主要指“农家乐”业主)等三个层面。

3.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实践结构

经田野调查得知,当前我国尚无成熟完善或初具规模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经营实体。因此,在对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践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为该民生工程的实施构建理清具体操作的环节脉络。经分析梳理,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实践结构划分为规划系统、融资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监督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等七个层面。

3.2.1规划系统

规划是指为实现某项事物的长远全面发展,对该项事务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以及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研究认为,一个完善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应囊括五个部分:第一,对建设目标、理念的规划。即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向,使实施建设的各环节都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第二,主体规划。在目标、理念规划的基础上,要确认由谁来承担建设活动的任务,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与输出、建设的监管与评价等责任;第三,具体操作方案的规划。即指建设主体如何具体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活动;第四,监督管理规划。是指对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服务质量、建设效果的督察和审核,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推进;第五,效果反馈规划。即对建设与服务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评测。

3.2.2融资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财力支撑与供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顺利实施构建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中的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体育财力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并呈现出占有份额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力佐证。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融资系统是由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乡村组织、体育、社会公益金以及“农家乐”业主等多渠道构成的,并通过直接的资金输入或间接的体育器材、设施投放,实现该经营实体的资金供给。

3.2.3操作系统

在本研究中,操作系统是指管理和调控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项实施内容的程序。构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任何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都必须融入操作系统,并在该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和掌控下,实现该载体建设各项事务的顺利建设实施。根据不同阶段所建设内容和完成目标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操作系统尝试性的划分为场地器材建设阶段、活动项目设计阶段、新闻广告宣传阶段、休闲健身体验阶段、健身技术指导阶段、功能效果评价阶段等七个阶段。

3.2.4管理系统

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组织安排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沿着预期目标顺利前进。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要想实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就要将管理的文化精髓贯穿与整个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为使其不再出现类似于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困境问题,应当不断创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其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质量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对象的针对化等方面做文章。

3.2.5监督系统

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监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包括行政监督,也包含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质量监督、权利监督等在内,并通过法制化与道德化、政府化与自律化相结合的渠道来实现。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监督系统划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农家乐”业主监督。政府监督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整个实施建设过程进行依法督视、依法监察;社会监督是指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对“农家乐”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随时监视和督察;“农家乐”业主监督是指承担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建设的第一当事人———“农家乐”业主,对整体项目流程的全程督察和审视,使其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推进。

3.2.6绩效考评系统

绩效考评系统不仅是对工作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审核,更是对前期规划理念的再次检验,对于不断完善和细化理论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及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评价主体划分为自我评估(即“农家乐”业主自评)、消费者评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评估(旅游局、体育局等)等三级评级体系。不同评估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与考察的范围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理念、思路、原则的科学性,体育器材、设施投放的合理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可行性,休闲健身过程的有效性,体育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以及监督管理的全面性等内容。

4小结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理论机制的创新,更是社会实践的探索。它融合了“体育”与“农家乐”两个不同的社会要素,促成二者的互动融合、共生共荣。通过该新型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社会推广,使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组织单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发挥原有价值功能的同时,也通过良好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额外、积极的社会效应。经分析研究得知:

(1)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建设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举,在创新“农家乐”经营模式,实现体育健身文化元素传播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休闲体育发展、强化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实现城乡体育互动融合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2)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理论结构而言,研究认为应当充分立足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在其定位准确化、政策针对化、模式可行化、管理严格化等方面下功夫,并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升级理论体系,使理论构念更好的服务社会实践。

农家乐规划 篇七

关键词:庆城县 农家乐 休闲 旅游 业 发展 现状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 自然 、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 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 农村 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 科学 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 旅游 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 发展 ,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 经济 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 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农家乐规划 篇八

论文摘要:简述了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 自然 、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 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 农村 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 科学 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 旅游 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 发展 ,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 经济 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 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8篇《农家乐规划》,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农家乐规划】相关文章

农家乐规划优秀8篇11-13

农家乐规划精选3篇11-13

农家乐规划(优秀9篇)11-13

农家乐规划【通用4篇】11-13

农家乐规划【最新9篇】11-1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129 1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