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规划精选9篇

2023-10-25 12:59:39

《小城镇规划精选9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小城镇规划】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城镇规划 篇一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在小城镇的规划问题上,现阶段面临着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地域、经济、文化及民俗特色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超前意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促进小城镇健康全面发展。

二、规划建设管理的内容

1、充分实现发展战略

未来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是每一个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小城镇通过常规性管理,以确保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夯实每一个小城镇的规划、政策和决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小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上。

2、小城镇政府应全面实施公共政策

小城镇的规划是政府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一方面要将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纳入到规划过程之中,并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要充分协调好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避免为实施一项政策而使另一项政策受损而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

3、小城镇政府要确保城镇整体利益

小城镇政府是综合管理部门,城镇需要有序的小城镇建设,要始终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才能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最高综合效益。所以小城镇政府是确保小城镇建设的有序进行,保证其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主体。

三、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严肃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的各项工作都会涉及到小城镇各方面的战略部署,其影响面广,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以及相应的政府工作部门。这些发展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原则和政策,必须在国家利益框架内,以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依法行使该部门职能。因此,它是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项与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极为严肃的一项系统工程。

2、综合性强

现代小城镇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乡之间的有机综合体,因此其规划建设已经集聚综合性管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特点是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正常运作,然后要综合各方利益。因此,不能仅限于弥补小城镇经营管理的某些因素,要注意相互关联的因素,统筹协调、控制。无论是分项规划或总体规划和建设管理。都必须从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上来综合管理。

四、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1、科学规划,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方向。编制总体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实施时结合本地的经济水平,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强化区域意识,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小城镇同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克服就城镇论城镇,孤立地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而要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和思路来编制城镇规划。同时,小城镇规划应该根据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经有关专家评审、领导审核通过,报上级政府批准,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法律、科学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全面提升小城镇功能内涵、推进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小城镇业态分布、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事关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统筹推进小城镇现状调查、策划研究、控规编制与城市设计工作,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镇设计成果的相互支撑和转化,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指导人、社会、自然环境三者的统筹发展,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证

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应深入工作第一线,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规划建设专业人员要及时到位,跟踪管理,指导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管理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际运作中通常会出现:建设城镇难,管理小城镇更难,尤其是小城镇的镇容镇貌。因此我们在工作实际中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对城镇建设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对那些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章建筑,要强制予以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和“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以进一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增强严肃性,克服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如有重大改变,一定要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和审批。

4、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

小城镇建设除有一个好的规划外,还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上去了,城镇才有生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城镇基础设施是促进小城镇社会化,保证小城镇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5、因地制宜,坚持项目带动是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应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及时制止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属地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办事环节,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人、单位、企业进城投资,搞房地产开发、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外资建设,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项目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同时要深挖小城镇的发展资源,以开发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乡镇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靠项目把小城镇支撑起来,突出特色,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

6、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精品和结晶

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有特色的小城镇可以激发城镇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注重小城镇自身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城市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得城镇的整体形势短暂不容乐观。因此,要树立小城镇发展的全局观点,以当地市场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小城镇建设。要科学地编制小城镇总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走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之路,从而实现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建省:《浅谈小城镇规划》,《科技资讯》,2005年27期

小城镇规划 篇二

关键词:新时期;小城镇;规划建设;原则;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倾向于城市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高成就。在新时期,我国为平衡城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开始重视小城镇建设。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房展,对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能够有效的转移社会多余劳动力,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改善城镇经济的发展格局,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做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遵循的原则,最后阐述了如何使小城镇规划建设变得更加合理。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工作滞后

城镇的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以及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很多城镇只重视当前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城镇未来建设的规划,导致规划工作出现了滞后现象。很多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再规划或是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这种不科学的现象,致使城镇建设布局极不合理,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城镇资源被大量浪费,城镇环境日益恶化。

(二)小城镇的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带动能力不强

城镇规模小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对城镇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限制。首先,城镇规模过小,必定会导致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变得狭小,使得城镇经济的发展难以繁荣起来,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城镇的规模较小,会使得城镇集聚资源的能力下降,难以将周边的资源吸引到城镇的发展中来,无法对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虽然镇域规模小,但是行政人员并不少,这也会加重农民的负担,或是很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即使实行了,也难见效果。最后,当前我国小城镇的规划都显得比较僵化,缺乏弹性。各乡镇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基础设备无法共享,使得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而且各乡镇的独自为政,没有将各乡镇的经济发展形成规模经济,阻碍了乡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城镇规划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规划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打造人性化的城镇建设

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首先要促使“人”成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中心,以为“人”服务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最终目标。其次,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要增加城镇居民的归属感。小城镇的主要居民是乡村农民,要调动农民参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农民感觉到小镇的舒适和方便,让其真正感觉到这是属于自己的小镇。最后,禁止沿交通道路进行“火车形”规划。沿道路进行小城镇的规划,不但会使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变小,而且因为交通车流量的缘故还会引起很多安全事故,也不利于过往车辆的通行。

(二)突出地方文化的原则,打造城镇的特色文化内涵

每个小城镇都有着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小城镇发展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结合本地的特有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极广,除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外,还有经济、建筑、风俗、民族、生态文化等等,这些对于打造小镇的特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进行小城镇规划时,必须要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身的特色,打造小城镇的文化品牌。要突出小城镇的独特文化,不仅要在城镇规划建设中体现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中贯彻落实城镇特色文化的发展战略。

三、如何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更加合理

要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着手。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规划小城镇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建设规模、布局和功能结构,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当前我国很多小城镇规划建设都只是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并未纳入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中。这样就必定会导致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缺乏合理的定位,城镇的辐射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想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必须要:

(一)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这是小城镇规划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对小城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二)要坚持整体规划的发展观念

小城镇规划发展必须要坚持整体规划的发展观念,将小城镇的规划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同时,城镇体系的规划,必须要以城镇的规模等级、空间结构现状、职能结构等为基础,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研究小城镇的发展战略。

(三)合理定位小城镇的发展规模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发展规模要适度,要注重发展的实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时,必须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分布情况、资源分布情况等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着眼于整体利益,认真编制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突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重点发展项目,围绕小城镇的特色经济,以点带面,长期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慢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要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优化小城镇的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规划发展的布局要集中,要合理紧凑,切忌生搬硬套大城市的结构布局模式。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珍惜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保护好耕地。要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楚,比如商贸区、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化区、农田保护区等,要协调好各个功能区的发展。各功能区的发展用地要合理安排,要留有余地,以方便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要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发展,做好与小城镇规划发展相关的各项工作,以此确保小城镇规划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姗姗。新时期小城镇发展问题及规划设计原则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2]刘清宇。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3):276-277.

[3]张立。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3-32.

小城镇规划 篇三

关键词:小城镇;镇域村镇;规划;原则;方法

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是在乡(镇)域范围内,解决村庄和集镇的合理布点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村镇体系的结构层次和各个具体村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及其具置,确定哪些村庄要发展,哪些要适当合并,哪些要逐步淘汰等。

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集镇和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从表面看起来是分散、独立的个体,但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以集镇为中心,吸引附近的大小村庄组成了一个群体网络组织。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在生产和生活上保持了密切的内在联系。客观地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联系、生产联系、行政组织联系、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

1.镇域村镇体系的结构层次

村镇体系由基层村、中心村、乡镇3个层次组成。

①基层村 基层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仅为本村服务的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②中心村 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基本的生话服务设施。

③乡镇 乡镇是县辖的一个基层政权组织(乡或镇)所辖地域的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一般集镇具有组织本乡(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设有比较齐全的服务设施;中心集镇除具有一般集镇的职能外,还具有推动附近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设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这种多层次的村镇体系,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所决定的。便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定了我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特点。这个特点将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只是基层村、中心村和乡镇的规模和数量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有所调整。基层村的规模或数量会适当减少,集镇的规模或数量会适当增加。这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2.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原则

2.1工农业生产

村镇的布点要同乡(镇)域的田、渠、路、林等各专项规划同时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布点应尽可能位于所经营土地的中心,以便于相互间的联系和组织管理;还要考虑村镇工业的布局,使之有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广大村庄,尤其应考虑耕作的方便,一般以耕作距离作为衡量村庄与饼地之间是否适应的一项数据指标。耕作距离也称耕作半径,是指从村镇到耕作地尽头的距离。其数值同村镇规模和人均耕地有关,村镇规模大或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的地区,耕作半径就大;反之,耕作半径就小。耕作半径的大小要适当,半径太大,农民下地往返消耗时间较多,对生产不利;半径过小,不仅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会使村庄规模相应变小,布局分散,不宜配置生活福利设施,影响村民生活。随着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耕作半径的概念将会发生变化,它不应仅指空间距离,而主要应以时间来衡量,即农民下地需花多少时间。如果在人少地多的地区,农民下地以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时,耕作的空间距离就可大大增加,与此相适应,村镇的规模也可增大。在做远景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2.2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对村镇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有了方便的运输条件,才能有利于村镇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促进其生产的发展。靠近公路干线、河流、车站、码头的村镇,一般都有发展前途,布点时其规模可以大些;在公路夯或河流交汇处的村镇,可作为集镇或中心集镇来考虑;而对一些交通闭塞的村镇,切不可任意扩大其规模,应该维持现状,或者逐步淘汰。考虑交通条件时,当然应考虑远景,虽然目前交通不便,若干年后会有交通干线通过的村镇仍可发展,但更重要的还是立足现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公路、铁路、河流、码头,这样更现实,也有利于节约农村的工程投资。具体布局时,应注意避免铁路或过境公路穿越村镇内部。

2.3建设条件

在进行村镇位置的定点时,要认真地进行用地选择,考虑是否具备有利的建设条件。除了要有足够的同村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用地面积以外,还要考虑地势、地形、土壤承载力等方面是否适宜于建筑房屋。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要考虑滑坡、断层、山洪冲均等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尽量利用背风向阳坡地作为村址。在平原地区受地形约束要少些,但应注意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并应考虑水

3.小城镇银城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制定。

①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②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③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④确定镇城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2 村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3.2.1搜集资料

搜集所在县的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镇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拟订村镇体系规划提供依据。

3.2.2确定村镇居民点分级

在规划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村镇分布形式是三级(集镇、中心村、基层村)还是二级(集镇、中心村)布置等。

3.2.3拟订村镇体系规划方案

在当地农业现代化远景规划指导下,结合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村镇道路网分布现状,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乡镇工业、牧业、副业等,进行各级村镇的分布规划,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在地形图上确定各村镇的具体方位。该项工作通常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同时完成,做到山、水、田、路、电、村镇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阳建强、王海卉。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

小城镇规划 篇四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进行,小城镇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开发与发展的时期,规划出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将是其未来发展战略措施。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宏观指导的原则

(1)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和人本主义的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要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规划设计技术要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还要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贯彻完整性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尊重历史和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规划应合理选址,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先行安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结合住宅翻建进行调整改造,提倡建设水平分户的单元式住宅,提高建筑层数,节约建设用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宜加大进深,减少每户面宽,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以利于提高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而改进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以减少道路的用地面积;要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城镇建设用地的“城中村”;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储藏或其他附属设施等;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各厂分散建设,以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且不利于工厂的管理和职工的休息,而应结合住宅区、公建区成片进行公寓建设,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三)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必须理顺道路系统,减少过境交通穿越镇区和村庄的内部,避免干扰,提高对外交通的效能;疏导河流,恢复和发挥水系的运输功能,既减轻道路运输压力,又降低运输成本;根据使用需要使之必要的广场、停车场,减少路面停车,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作为停车的做法;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要做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省力,便于养护,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种植土壤;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减少铺装,雨水回收利用,采用微喷、滴灌、地膜覆盖;利用废料、废材做假山和铺地,回收枯枝、落叶、树皮做肥料;

(四)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镇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所以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小城镇的环境意义性是一种有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其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而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要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设计,不仅仅只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目标,规划设计建设能体现土地、能源、用水、材料综合节约型的小城镇,是涉及我国将近13 亿人口生活与生产的大事,亟待我们各行各业同仁共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小城镇规划 篇五

关键词:产城一体化、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小城镇工业园区发展及问题

上世纪70-80年代,小城镇乡镇企业作为非农化的主要途径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在国家建立经济开发区的热潮下,地方为追求集聚利益鼓励乡镇企业集聚成为了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端。小城镇工业园区发展至今仅30年时间,期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土地规划的普及,各地都开始兴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对于城镇用地集约使用、改善城镇整体环境有良好效应。

小城镇工业园区发展迅猛,为城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大量问题。由于园区规划不当带来的城、园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园用地竞争,园区功能单一、产业布局混乱造成园区发展动力不足、城镇竞争力弱,因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带来的城镇就业、居住问题,城镇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

城、园矛盾已成为阻碍园区与城镇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以“产城一体化”为思路,进行工业园区规划是实现城、园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探索。

2.“产城一体化”内涵

十七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等理论,将小城镇建设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并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互动,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产城一体化”是对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炼,是对城镇建设中协调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实现城乡统筹的方法的探索。

“产城一体化”指在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的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重点强调在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重视产业功能同城镇功能的互动,并以生态化、可持续、以人为本为原则,促进城镇产业升级、城镇空间的有机扩张、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的提高,实现城镇化由量到质的转变。

3.“产城一体化”的工业园区规划重点

“产城一体化”研究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的和谐统筹方法,基于此小城镇工业园区的“产城一体化”规划的重点是:

(1)合理确定园区产业结构。园区产业结构确定应考虑城镇产业基础,地区资源特色,选择发展前景好,经济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能够实现园区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城、园空间关系。产城一体化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城镇与工业园区的关系,工业园区与城镇的互动互补、协调统一的关系在空间布局中如何体现,是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中的首要问题。

(3)功能布局实现园区城镇化目标。“产城一体化”的目标即是打破工业园区同城镇的严格分区现状,实现两者功能的连续性。工业园区功能布局中,如何突破单一功能,形成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耦合,加强工业园区的社会活力,是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另一重要问题。

(4)工业园区生态空间塑造。“产城一体化”的内涵中包括工业园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园区布局中,绿化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的生态单元布局模式等是另一规划重点。

4.月河工业园区“产城一体化”规划

汉阴县月河工业园是依托月河川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位于汉阴县县城东部,包括城关镇、涧池镇、浦溪镇三镇。工业园区以“产城一体化”为规划目标,对园区产业、功能、用地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4.1月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

(1)产业发展分析

汉阴县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建材产业条件良好。目前,县内已建有部分建材工厂,发展平稳,对促进汉阴县经济发展有明显作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对于形成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富硒土壤是汉阴县的特色资源,汉阴县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已有一定基础。汉阴县现在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富硒企业集聚,富硒魔芋精粉厂、富硒油脂厂建设规模较大。将富硒产业作为汉阴县主导产业,是突出汉阴特色,实现汉阴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涧池镇、浦溪镇农业发展良好,蔬菜、果林、药材种植业均较发达,在园区工业缓冲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能保证园区生态良好,同时也保证园区产业平衡发展。

(2)产业结构

月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规划为以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协力发展科技产业、生态农业,实现园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带三区”的发展思路,汉阴工业园区沿月河东西发展,从功能上形成科技产业聚集区、新型建材产业聚集区、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在汉阴县城区范围内,主要发展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区包括城关镇部分、涧池镇,发展页岩加工、建筑陶瓷、水泥等产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区位于浦溪镇,建设孵化园,大力发展富硒茶叶、魔芋等农副产品加工。

图 1月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图

4.2 月河工业园区城园关系

月河工业园区沿316国道呈带状发展,园区分布在汉阴县县城,及三个城镇镇域范围内,城园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城区包含园区。月河工业园区位于汉阴县城东部, 工业园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及建材产业集聚区部分在县城范围内。工业园区在功能组织及用地规划中考虑汉阴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2)工业园区在城镇。月河工业园区涧池镇与浦溪镇部分,均位于镇区西侧。工业园区与城镇相毗邻,园区规划中考虑两者的功能、用地协调。

图 3 月河工业园区分区区位图

4.3 月河工业园区用地布局——月河片区

月河片区主要指工业园区城关镇范围内,包括科技产业区和新型建材区城关镇部分。片区位于现状城区的东部,位于汉阴城区发展的主轴上,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朝向。规划以月河为发展轴,南北岸自然分为两大产业、居住带同时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使各功能区彼此互动,协调发展。形成了“一轴两带、一心三片”的基本格局。

本着产城一体的目标,工业园区用地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功能混合、生产生活便利的原则。以月河为自然分界,形成两个功能混合单元,单元内布局居住、工业、交通、公共服务、绿地等,考虑片区功能及居民生活需求,在居住用地周围配置商业服务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同居住用地间以绿地、商业用地分隔,实现了园区功能的合理过渡。

4.4 工业园区生态系统

工业园区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两点,功能混合实现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生态和谐,绿化系统布局实现园区自然生态和谐。

工业园区绿化系统主要以景观绿带、防护绿地、山体、组团绿地等组成。园区绿化生态的重点是在工业区缓和地带,结合月河及自然山体,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蚕桑、油菜等,形成特色农业景观;在月河及山体结合处,建设生态休闲公园。

园区生态系统建设既满足现代化的工作、生活需求,又保持乡村生态特色,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工业园区。

5. 总结

“产城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新方向,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实现“产城一体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建设、研究的重点。工业园区与城镇逐渐成为了经济、社会关联体,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实践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引发思考,最终最终将摆脱城乡禁锢,实现全面的城园一体。

参考文献:

1. 姚南,李竹颖。“产城一体”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区规划中的实践-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 [J].规划师,2012,28(6): 38-42.

小城镇规划 篇六

一般意义上,小城镇是指县城以下(含县城)、乡域集镇以上的各种聚落。包括了地域范围内广大的集镇聚落、一般建制镇聚落、特殊建制镇聚落(大型工矿居民点、边境要防、农场居民点等)以及县城驻地。当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进一步扩充的话,则还应包括部分县级市的市区聚落。这样的界定是为了使城镇的概念在内涵上遵从趋同这一事实。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据1996年底《黑龙江统计年鉴》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县城47个,镇445个,乡集镇697个,另有县级市20个。单就上述范围迭加,则有1209个城镇型地域。

上述意义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处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此承担着连接省域13个地级市[含2个地区](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和3万多个农村居民点。构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中间层次,担负着推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管理重大职责。

从1996年各县(市)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上述论及的重大意义(见表1)

类型

对大量的城镇群体进行一定范围上的分类,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意义。首先在于根据一定原则划分的城镇类型可以分类进行理论指导,出同时必然在分类的基础上施行不同的纵深研究。

根据某种角度划分城镇类型,在黑龙江省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见表2)

这里所指的角度是针对城镇的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的,比如说,按根据自然条件可以划分为:山区型城镇、半山区型城镇、平原型城镇等。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上述四种类型的城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位需考虑的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以及其产业布局上宜充分考虑上述所言的自然的特异性。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影响一定范围上地域的各种因素制定了一定综合评价表。在群体城镇研究中发现,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城镇发展状态的自然因素占据较重要位置,特别位置(含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和地势、土壤、资源等更显其影响的主导性。在考察各个城镇的历史兴起和发育进程的快速或迟缓方面,那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优化或良好的地域是最初的城镇起因。

黑龙江省在全国范围上来看无疑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曾几何时,这里作为统治集团的罪犯流放地。气候的恶劣在宏观区域内无疑是表现比较突出的,土地的荒芜也是令当时的人类所趋之若噤的。这些是影响着地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因素,同时现实也在影响着,未来一定时期还将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国民经济“一五”时期,黑龙江作为拥有石油、煤炭、森林、土地等关系国计民生产的资源而成为国家的重工地生产基地,特别是针对荒芜但又比较肥沃、广阔的土地,浩浩荡荡的各地区人马开进了这里,在人类征服大自然过程中,又重重地涂上一笔: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走向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里居住的人群仍然在为国家做着高付出、低收入的贡献。

传统农业、传统工业无疑是历史上已形成的,同时也因之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温饱而足的思想仍占据在人们的思维之中。

我们在评价各种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的时候,历史因素仍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现实发展中重大的障碍,是急待以充分重视的突破口性因素。

二、城镇经济的内核──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不断壮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4258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全国社会总产值38%。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到1994年,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33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而在东部沿海乡镇企业发达地区早已“半壁江山”,有的“分天下有其二”。

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1992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已逾1亿,超过国有企业职工人数,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总和。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不仅吸收了本地区的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大量地跨县、跨地区,跨省吸收富裕劳动力。1993年,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分别已1.2亿。所以,发展乡镇企业已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的、最根本的渠道,这对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我国农村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镇企业不仅未要国家投资源,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如1990年至1994年共上缴国家税金4133亿元,其中1994年为1592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5181亿元的31%。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据统计,1994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货值3398亿元,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已超过1/3。在服装、工艺品、五金工具等行业的出口中乡镇企业已占主导地位,轻工业品、纺织品、建材等产品的出口也占相当比重,这为我国对处经济贸易快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乡镇企业还是农业的强大支柱,对农业的反哺与支援越来越多。1990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资金564亿多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入的90%以上。乡镇企业还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各项公益事业,以乡镇企业为依托,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立起来了,这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极大。

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90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共支付职工工资9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60%来自乡镇企业。

我国到2000年要实现小康乃至到下个世纪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国情看,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城镇和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当然包括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双重意义上的现代化。

总之,上述的数字表明,乡镇企业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它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抉择,是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重大难巨的任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工业化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它将引起我国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使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结构在农村为主转向城镇为主这一世界性的一般发展趋势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而且从根本上发送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原有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

解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家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3:7改变为7:3然而,由于原有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堡垒,本应与工业化同步变化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部始终保持建国初期工农业2:8的比例,虽然人口翻了一番,但仍是80%的人口比例务农。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了一个令世人吃惊的发展。一方面,已从土地中转移出1亿多农村劳动力,造就了一支新型产业大军,使农民从单纯只是农产品的供给者,使自古以来那种农村只是农民干农业,而农业又只是种植粮食单一种植业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一半,达到51%,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力量。这个历史性的质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农村的传统农业经济格局的结束,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90年代以后,“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最引人注目、增长最迅速的生长点。它必然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

按现有统计口径,乡镇企业产值由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业企业、商业饮食业企业的产值构成,其中工业企业的产值(工业产值)占3/4以上。

我国乡镇企业和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从那时起到现在,这种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

由于城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的工业、商业、金融、科技也逐步向农村扩展。这就为乡镇工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然而,在这个时期内,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乡镇工业只能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在有限的产业空间里发育成长。

第二阶段:1984-1990

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提出改革现行的计划体制,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和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党的二届四中全会后,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在这个阶段内,乡镇工业在计划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资源、资金和市场等条件,从而获得了很快发展。

第阶段:1991-现在

随着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认,市场经济日益扩展动作领域,在全国经济它全面升转入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乡镇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由此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分不开的,因为乡镇企业的生产要素来自市场,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组织生产,而且市场作用发挥得越是充分的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就越好。

乡镇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使城乡工业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托、互为供求、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崭新关系,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五个方面的关联:

一是产业关联;

二是产品关联;

是市场关联;

四是企业关联;

五是资金、技术、人才的关联。

这些关联在优胜劣汰的相互竞争中,推动它们积极改善经营机制,加速技术进步和加强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改革的深化机制的转换,增强了竞争能力,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

据有关研究表明,乡镇企业参与程度较高的产业大都是技术简单,资本集约度较低、原料可以就地解决的轻、加工产业以及开采本地资源的采掘业,参与程度较低的都是资本集约度较高,或技术相对复杂的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够用以说明乡镇企业参与程度的首先应该是技术的难易、资本集约度等供给条件。技术、资金的障碍越小,参与的可能性越大。

乡镇企业的创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习效果”,或者说是城市工业的扩散结果。许多乡镇企业利用的是城市工业的二手设备,退休的技术人员以及原材料的“边角余科”等等。因此,本地域城市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成为乡镇企业的学习样板。

通过对乡镇企业结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从事、加工型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或劣势不显。著些产业资本集约度较低,劳动替代资本的弹性较大,技术差距相对小,而且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经济效益优势。相反,基础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原材料产业则具有相反的特点,这一切决定了目前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状况。

按照技术水平、资本集约度、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四原则,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不宜进入的产业为:石油化工、电力(小水电除外)、石油开采、化纤、黑色金属冶炼、有以金属冶炼、医药、化工、烟草、饮料、电子等11个产业。

鼓励进入的产业为:工艺美术、家具、木材加工、缝纫、皮革、文体用品、饲料其他工业、金属制品、建材矿开采、其他矿开采、食品、纺织、塑料、建材等15个产业。

允许进入的产业为: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煤炭采选、造纸、机械、电气机械、炼焦煤气、印刷、橡胶、仪表、采盐、运输机械、木材采运、自来水等14个产业。

对不宜进入产业,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禁止进入,改造、停产数转产。交通过制定规模标准、资本集约度、标准、消耗等严格禁止新企业进入,阻止这类产业乡镇企业参与程度继续提高。对部分规模较大,消耗较低的企业要进行合并、兼并及相应的技术改造,扩大规模、资本集约度,对规模过水消耗高的企业要采取行政手段令其停产,并对其给予必要的积极,信贷支持促其转产。

对鼓励进入产业主要是鼓励竞争促使产品上水平,企业上规模,对新企业的进入也要严格掌握,引导资金投向现有企业的改造。

对允许进入产业中的矿业主要通过法律手段等防止乱采滥伐浪费资源,对其中的加工组装型产业主要是强化与城市大工业的分工体系,引导乡镇企业加入企业集团,成为城市大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厂,分包厂。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成效如何有赖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创造的大环境。

城市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全民所有制工业要主动让出鼓励乡镇企业进入产业的部分市场。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投资要倾斜乡镇企业不宜进入产业,减少这些产业的供给缺口。

要制定政府的投资要倾斜乡镇企业不宜进入产业,减少这些产业的供给缺口。

省域乡镇企业总体上还须依赖地方资源为主,在独特地域上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

乡镇企业须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控制零散性小规模作坊式的经营生产方式形成,这可以采取灵活的联营、楞作等机制的引入,向集团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此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赖税收、信贷、企业财产关系、地区布局等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改革。

、城镇体系

1996年底统计数字表明,黑龙江省有2个地区,11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47个县城,445个建制镇,679个集镇,总计1290个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1290个聚落点构成了省域的城市体系、城镇体系、村镇体系。

按照省域的宏观、中观、微观居民点体系(或称聚落体系),形成了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并呈现着“金字塔”状分层次的形态而存在于省域4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当然也就以各自的地位、职能形成强有力的结构,并通过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各种有形的交通线和吸引与辐射的无形线建构着和各种聚落群各种聚地带。

除此以外,还有相对独立的农垦系统和林业系统,矿建系统也因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开成的诸多居民点(或称聚落)。

上述各种聚落的产生、兴起、发育以及有的在走向衷亡,绝大部分是因建国以来伴随着以省域自然资源为绝对优势因素的开发而出现的。近二十几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相应地出现了边境口岸城镇,旅游型城镇等。

本文针对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进行探讨,而对宏观层次和农垦、林业等系统不做研究对象,目的是针对某一确定的范围(或称对象)做深入的研究,提出具有实际可指导性的发展战略框架,供领导决策层参考。

城镇体系现实状态

把城镇的范畴界定县城以下(含县级市)在黑龙江省域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城镇体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不同于宏观层次棗城市体系,又有别于微观层次棗村镇体系。

一般地说,这一层次体系的形成在市带县体制下更加明朗。省域内现有2个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绥化地区)、是1个地级市。这13个市(地区)因行政区划各自独立地辖制着若干个县(或县级市)因而使13个地块范围内聚着各有特色的县城群体和建制镇群体。

I、省会哈尔滨市管辖下的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以及原松花江地区的8个县。座落在省域中南部地区,呈面状。

II、重工业城市齐齐哈尔管辖下的讷河市及8个县座落在省域西南部边缘地区,呈面状。

III、牡丹江市管辖下的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以及12个县份,座落在省域东南部地区,呈面状。

IV、佳木斯市管辖下的同江市,富锦市以及5个县份,座落在省域东北部地区,呈带状区域。

V、油都大庆管辖下的4个份座落在西南部地区,呈带状。

VI、绥化地区管辖的绥化市、安达市、肇东市以及6县份,呈面状,座落在省域的中部地区。

其它即是省域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所属的3个胰份,北部黑河市所辖的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和3个县份,东北部、东部还有伊春市所辖的铁力市及1个县份,鸡西市所辖的密山市、虎林市以及鹤岗市所辖的2个县份。另外还有七台河市所辖的1个县份。

如果按照经济区划、并结合自然及自然资源特点又可形成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见表2)。

城镇间就是这样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联系、相互吸引,进行着一定量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互动,从而构成了庞大的有机的省域城镇体系大系统。

现实中,因这此城镇体系发育的条件的差异以及宏观区域环境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分层次状态,既有发达,又有落后;既有完善,又有欠缺。这是省域各级各类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

宏观上看,处在平原地区,交通条件良好,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便已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高级群、高级带,因而也必然形成了优良的城镇空间网络。如处在松嫩平原区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事实上已经成为省域的空间最具活力,也具有强大实力的城镇群体,城镇带。同样是平原地区的江平原区域则因位置、历史以及交通、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与前者相比,则逊色很多。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构想

认清上述所揭示的省域城镇体系事实,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原则及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进行总体战略的建构便是首位的任务。

关于平原地区的城镇体系

平原地区因其土地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优良、历史基础较好、城镇间相互联系密切、内在的动力机制较强等优势条件做以下几项原则性的战略构想:

加强省际间、区际间、国际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扩大其吸引与辐射的能量。进一步成为省域城镇体系的“增长极核”。

促使城镇向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不仅在于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各项基础设施要现代化与城市化、而且生活方式要真正的城市化。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产业以及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转移,但前提条件必须使农业从根本上实现集约化和机械化,并逐步达到现代化。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应成为该区城镇体系的主要原则。

城市的第二产业应主动将一些配套性的散件性工业布局在各类城镇内,增加城镇人经济实力。

关于山区半山区城镇体系

山区半山区城镇体系与平原地区城镇体系比较而言,分布更趋于松散状态,不象平原地区那样更加趋向集中,紧凑。因山区的资源向大都是山特产、林业、矿产且交通条件与平原地区相比较差,先天优势条件不如平原地区,但却可以形成自身的具有突出特色的城镇体系。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山产资源和特产资源,城镇工业宜以当地资源为主导取向,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增加城镇经济力是当务之急。

城镇体系间的联系宜进一步增强,客观上山区半山区城镇体系内部结构的紧凑度不高,整体功能也因之而较低。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突出建设信息网络是其有效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产业转移,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乡镇企业过渡,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一项艰巨但又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上的工作。

加强科技力量和教育条件投入,促使为闭塞的聚落向开放式的聚落转化,这一方面特别需要发达地区给以物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城镇体系的向组织能力不断增加。

关于工矿区城镇体系

工矿区的城镇体系无疑是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单一特性。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当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性的开发问题,替代产业也因之是石油资源,都存在如何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对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严格意义上需要遵循“合理开采、适度利用”的原则,把视野从纯资源的无续利用转向适宜本地特色的商品生产方面。替代产业的新视野的确立便是唯一的选择。

工矿区城镇体系内部诸“点”一部分需要让资源富含区,一部分则需要迁并到规模闪闪明显的地带区。

关于森工区、农垦区城镇体系

前文已经提及,森工区、农垦区城镇体系是伴随对地域内大生产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域内的居民聚落与一般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不同之处:一是人口在劳动力部分趋向城镇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二是地域系统相对具有独立性;是城镇化水平在地域比较分析中较高。省域的东北部和西北部以及东部矿产丰富的山区地带都具有此类型的城镇体系系统。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宜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针对非再生资源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考虑的,为了长远、永续地保持本地域发展,须首先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并预先做好防患未然的准备。

城镇体系中的人口和劳动力应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产业逐步转移,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针对市场的配置需求进行劳力资源和科学合理地布局。

强化城镇体系向外界进行开放。多年的条块分割客观上造成了独立的小单元系统须与地方环境逐渐融合,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形成统一性的地域开发格局。

关于边境口岸地带城镇体系

省域的边境线较长,北部、东部边境沿线的城镇随着国家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一大批城镇因之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这些聚落是国际间往来的节点,随着贸易形式的不断丰富,文化、思想、观念等也将输入和输出,在相互磨合的融合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具有各种特色(或称双向因子共存)的城镇类型。它是国家地域上内陆上边境、边境与国际的重要群体,为此,应设专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城镇产业布局宜侧重在第产业和第四产业方面,特别是加强商贸、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饮食等行业的发展与布局。

城镇体系内部的职能结构总体上说应该侧重在交通、仓储、蔬菜、副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等方面上。它应该和内陆城镇是相互连接的,而非单独呈现一体化状态。

在城镇体系内部联系方面应该是松散型的而非紧凑的。它须要与对方城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接,这当然包含着极为丰富内容,如文化思想、观念意识等。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原则前提下,积极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思想意识,这是开放交流的必须。

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逐步向第产业和第四产业合理流动。把贸易、饮食、服务、信息的产业空间充分敞开,确保这些劳动大军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基础设施的先行棗交通体系

在基础设施系统中硬件系统中的交通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电信系统和广播电视系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交通系统在黑龙江省城镇体系中仍是一个重点的首位性问题。

众所周之,完善的交通网络在地域发展中产生着如下的作用:促进地域内外部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技术、信息等不断地流动;促进区域范围内部的商品输入与输出;缩短空间距离等。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统一化、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必须使联结各聚落通道须畅。

目前的现实是:国道系统、省道系统网络清晰、作用突出,但微观中的城镇间联系更密切的地方线路和镇与镇、镇与乡、乡与乡间的交通网络,无论从其关联度、通达性路面质量、维护及管理力度都较弱,这在一定意义上严重制约着省域城镇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水平。一般而言,评价城镇体系中的系统发育程度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城镇与区域节点联系的便利程度;

城镇与大区域即宏观层次中干道联系的方便程度。

交通网络中路面质量以及等级情况。

从以上几项指标分析来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内部的交通网络发展是与城镇体系整体发育状态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从而影响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目前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做如下战略性的部署:

切实地把有限资金放在交通网络建设上来,分阶段、分重点地解决“肠梗阻”的问题。

加强交通网络中的系统研究,重点解决体系中各地域块间出入通问题,特别需要的是加强这一方面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较为精密的论证报告。

小城镇规划 篇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镇规划;规划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84

To improve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effect reflections

CHEN Qian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guiding ideology,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principles, finally focuses on improving overall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the effect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 small towns;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effect

0引言:

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应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城镇,在城镇规划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①重点结合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成果,重点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完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②注重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积极开展防洪、抗震、防地质灾害、消防等公共安全问题的规划研究。③重点规划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④研究策划一批因地制宜同时具有区域影响的商业服务、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体育以及大型对外交流活动项目并做好空间储备规划研究。

1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①从全局出发,解决主要问题: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应根据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和城镇现状,从全局出发,着重解决城镇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主要问题。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为了优化城镇发展结构,进一步发展城镇工业,应该合理安排城镇各项用地,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城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结合现状、超前规划: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规划过程中要在立足实际的情况下,注重规划的高起点和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以使城镇规划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才能确定合理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2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实事求是,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如:结合本城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物产资源、传统特色等,在继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开拓创新。②以人为本、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过程中,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坚持向城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规划的着眼点放在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并重发展。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镇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致力于完好的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的营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统筹区域、统筹城乡、服务发展。综合规划乡镇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在工程设施、分区布局、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留足发展空间,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确保城镇持续发展。④以科技为先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支柱产业,制定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⑤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3提高小城镇总体规划效果的几点意见

3.1着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深化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规划是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在城市交通方面,一方面要处理好对外交通和小城镇内部交通的职能分离,避免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断头路、拥堵路等的治理,完善道路体系。其次应考虑如何加快小城镇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小城镇特色的交通体系。为了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实施交通规划之前,要深入分析当地交通存在的问题,要多听取当地居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在公路建设方面,要加快绕城公路及穿越国道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小城镇的公路系统更加完善快捷。

3.2规划文化事业、促进城镇文化长期繁荣发展

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遵循历史传统脉络,以振兴繁荣文化为目标,规划一批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了满足城镇不同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一方面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要要建设一批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文化设施。

3.3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彰显城镇特色

结合城镇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湿地、河道等现有生态资源,体现绿色成片的城镇特色,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城镇绿色生态长廊,规划城镇郊野公园等。城镇远离宣泄大都市,为了满足群众需要,为了搞活城镇绿色旅游经济,为了引导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将城镇打造成郁郁葱葱、生态宜人的绿色生态基地。

3.4着力改善和保障民计民生、提升城镇综合水平

以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小城镇规划为依据,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前提。因此规划中要体现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规划中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设施齐备、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小城镇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如:完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使公共设施更加均衡合理,要切实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站、医疗站、养老院、商业服务网点、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的配套,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4结束语

城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住房等众多领域,规划难度大,对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要求高。作为规划编制人员,只有从城镇实际出发,遵循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特色及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就一定能够规划出能够体现民生、城镇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品位更加高雅的小城镇。

参考文献:

小城镇规划 篇八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管理 解决途径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小城镇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方案。小城镇规划管理是小城镇建设的序章和铺垫,对于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主要包括大城市的卫星镇、县级市所在城镇及县级市区属镇。而小城镇规划管理就是城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利用有效的策略,把批准中的规划变成现实,并且对于小城镇中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也体现了城镇政府的意志。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数量开始不断的增加,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如何规划和管理好这么多的小城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管理核心内容的深入了解,结合我国在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现状,谈一谈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来说,其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相统一,部分方面在同一个县的镇乡总的体制和管理机构不一致,造成了规划管理部门很难完全的履行其职能,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此外,县级的行政部门在业务上大多都是只给予镇上一些指导,具体工作仍然要由镇上的部门工作来负责办理,但这些工作往往是最繁重的。根据目前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权限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2 执法存在问题

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主体的不统一以及执法过程和范围的条块分割,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违法建设查处的难度。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执法内容各不相同,先后主体交叉不一,力度不足,协调不够,领导不力,配合不妥,难以形成综合强有力的执法局面,一方面要面对违法规划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乡镇违法审批的违法建设。由于人员不足,对于违法建筑的查处就不会精确到位,使得规划管理的形象和权威在实际实施中大打折扣。

2.3 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不仅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乡镇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工作将会难以展开,导致其管理人员参差不齐,阻碍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2.4相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和其它的工作不一样,它对于规划管理人员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一般都很严格。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仅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维护严肃性和法律性,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适度的弹性。所以这就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素质,从而正确的引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向规划中的目标发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和规划专业知识,其本身的业务不精,规划理念和意图不熟,思想陈旧,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规划管理常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干部队伍人员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需求。

3、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编制规划

根据“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布局结构、形成地区合力”的发展策略,在宏观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分布,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小城镇规模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编制或者修正小城镇规划管理体系,继而指导规划管理中各类规划的编制或者修正工作。此外,要提高规划管理体系编制的工作力度,使得编制成果有较高的水平和档次,并且改变编制时间长的局面。

3.2 完善制度规章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关的制度规章作为约束,才会使得工作规范化和合法化,小城镇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尽快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和法规。其次,制定规划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管理作为相关人员政绩考察的主要部分。同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认可。

3.3 重视专业技术创新

提倡和支持小城镇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和研究,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借鉴其他城市规划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规划管理方法。主要推广以计算机技术为重心的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规划设计。

3.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广泛宣传培养和尊重人才。在广泛宣传培养方面,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规划就是法、财富和服务的观念,并且从法制、财富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养人才。在尊重人才方面,由于目前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偏少和知识水平偏低,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人才,并有爱心的呵护他们,诚心聘用人才,关心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才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4、就发展与现实建设的矛盾

发展与现实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度规章和人才需求等方面),这是首要的矛盾。其次,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与小城镇规划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小城镇在规划管理机制上的设定和实际的规划管理工作不相符合,使得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开展存在着冲突,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5、科学发展的前景

对于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来说,科学发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它可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管理体系提出合适的建议和改进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小城镇当下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可以大大拉进小城镇发展与其规划管理之间的差距,使得小城镇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跟上小城镇的发展步伐。不仅是这两点,科学发展还有很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6、建议

针对科学发展的发展内容前景,目前应该做好基础方面的改进,以迎合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多层次管理机构;其次要培养一个有高素质的规划管理队伍;最后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设定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并明确执法主体。只有把基础的部分做得更加规范化和完善化,才能引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7、结束语

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不断的融合及靠近,小城镇的发展在未来也将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个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掌握好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积极借鉴国内各个地区关于小城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也为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参考文献

[1] 陶特立,张福林,黄勇,邱桃东。 由“太湖蓝藻事件”引发的新思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创新模式探讨[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5.

[2] 杨伟刚,齐曼。 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2009,08:5-6.

[3] 曾志伟,谢宏坤。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5-27.

小城镇规划 篇九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设计;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小城镇生活空间环境,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纵观近年来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不可否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城镇发展已经面临众多限制,解决好小城镇规划中一些误区,对推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城镇规划内涵及现状

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场体系中的特殊一员,因而规划人员普遍地按照《城乡规划法》把小城镇规划分作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规划既遵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又遵守《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这正是小城镇及其规划者的尴尬之处,亦具有城乡二重性,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向设计。

三、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当前,全国各类地市级以下开发区普遍存在脱离自身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扩大规划规模,摊大饼式地增加面积,摊子铺得过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自身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要如何大,修的道路如何宽,要盖多少高楼,建多少市场和广场,集聚多少人口等等,贪大求洋,以为街道越长越宽越好,市场越多越大越好。结果虽然花大力气建成外观气派的小城镇,但并没有引来相应的投资和人口,“人气不旺,财气难聚”,出现了有场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2、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设变的盲目性,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

3、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规模—布局”的三部曲进行。城镇性质难以概括现在城镇日益复杂的职能;一些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4、不注重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城镇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并且已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而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这时的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其内容或结论如与总体规划不相符合就很难处理。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重视不够。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根。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1、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各自的发展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位置”来经营城镇,确定是为旅游服务,还是为大城市服务,还是以自己发展的龙头产业来带动,这样会找到良好的市场取向,有利于布局的合理与迅速形成小城镇的格局,有利于发展自我。认真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严谨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的避免好高骛远和短视规划带来的负面后果。

2、规划设计要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规划是前提,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败笔。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经过批准后就成为法定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意见或投资者的要求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一旦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相符而要改变时,也要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更改。调整不是对现存规划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规划的修改、充实、完善和提高,要避免一任领导一任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优势,是形象,是知名度。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当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发掘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会有生命力。

4、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存好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五、结语

规划是小城镇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规划的优劣,直接决定小城镇发展的空间。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特色,正确确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在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的定位分析。根据镇区在县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进行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璇;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小城镇规划》,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小城镇规划】相关文章

小城镇规划【优秀4篇】02-02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通用09-28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精选9篇)12-03

2024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精选1003-06

129 1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