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精选5篇

2023-12-03 03:47:53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找规律》》,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找规律》教案 篇一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找规律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规律进行推理,并能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能主动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美。

活动准备:

ppt 编织绳 小鱼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今天小猫过生日,邀请了小狗小兔和小猴来做客,它们各走一条路,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它们走了哪三条不同的路。

二。发现规律

1.观察三条路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食物的排列规律,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三。 幼儿操作

1.教师示范,请幼儿认真观察。

2.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串小鱼。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鱼是排列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请幼儿有规律的进行串连。

找规律 篇三

第五单元 :   找规律 (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59-6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揭示,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难点:抓住序数到基数的2个转化。

教具准备:圆片,配套光盘

课前活动:

(1)随意摆放黑板上圆形磁铁,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摆什么颜色呢?还可能是什么颜色?

(2)再把黑板上圆形磁铁摆放成○○●,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摆什么颜色呢?还可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3)把黑板上圆形磁铁摆放整齐,按○○●○○●排列,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摆什么颜色呢?还可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4)谈话:生活中有许多这样按规律排列的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规律。

(1)出示例1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得到: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摆放的。

师: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

(2)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规律。(指着图说)

①盆花颜色是蓝红、蓝红……这样每2盆为一组依次出现,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

②彩灯颜色是红紫绿、红紫绿……这样每3个一组依次出现,每组都是1个红色、1个紫色、1个蓝色。

③彩旗颜色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这样每4面为一组依次出现,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师: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先自己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①画图法。用●表示蓝花,用○表示红花,按照●○●○●○……的规律,画到第15个是蓝花。

②列举法。发现1、3、5……都是蓝花,2、4、6……都是红花,按这样的规律,第15盆花应该是蓝花。

师可进一步引导:1、3、5……都是单数,凡单数位置都是蓝花,同样,2、4、6……这些双数位置都是红花,第15盆花在单数位置,所以是蓝花。

③计算法。

(a)2×7+1=15盆,同时画图(以组的形式画出来), 每2盆一组, 7组就是14盆,第15盆就是蓝花。

(b)15÷2=7(组)……1盆,因为这些花都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一组一组依次出现, 15盆就有这样的7组再余1盆,这1盆就是第8组的第1盆,所以第15盆花是蓝花。

(老师同时画图分组解释计算法b)

(2)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这么多好方法解决问题。那么,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个彩灯呢?

①师:自己先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7÷3=5(组)……2只

(图片出示17只彩灯的第4、第5组空白集合和余数部分彩灯)

18÷3=6(组)

(出示18只彩灯的最后一组彩灯,留空第4、第5组空白集合位置。)

(给学生两点指导:一是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二是画出一组,余数是几就圈第几个,答案就清楚了。)

②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突出计算法比较简便)

(针对画图法讨论,遇到数大的情况这种方法可取吗?)

(针对计算法(a)讨论,这是用乘法计算的,最终算出来的就是搞清17里面有几个3,还余几的事,如果用除法计算得出17里面有几个3,还余几的数学问题是否要简便些?)

(3)师:介绍的真好,我们就用他的方法来试试看,是否真的要简便些?

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21÷4=5(组)……1面  ―――――红

23÷4=5(组)……3面  ―――――黄

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为什么21要除以4,5是什么意思?1又表示什么?23除以4,4表示什么?5呢?3呢?

三、竞赛激趣,巩固规律。

巧闯三关――勇夺红旗

(1)第一关,继续课前活动,○○●○○●……第21枚摆的是黑子还是白子?(学生说想法――按○○●的次序排列,每组中都是3个,因此用21÷3=7组,第21枚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枚。)

(2)第二关,做窗帘的珠串按绿、黄、蓝、红的顺序串起来,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本题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通过呈现方式的变化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18÷4=4组……2颗,24÷4=6组

学生说想法,引导比较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区别。

(3)第三关,课本第60页练一练第3题。

(帮助学生比较这三题图形排列的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的第32个图形的。)

(4)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看成一组,用指定位置的序号去除以每一组中的个数,如果没有余数,指定位置的问题与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指定位置的问题就与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刚才,大家闯三关有些累了,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

游戏:击掌传花。

规则:合作小组(4人或5人)从1号同学开始,听号令顺时针方向开始传,双掌击一次,往下传一个同学。

①   猜一猜如果老师击25下,会传到几号同学手中?

4人小组会传到(  )号同学,5人小组会传到(  )号同学。

②   游戏验证。(体会花传一圈每报4个数或5个数为一个周期。)

(2)我们通常用12种动物来表示不同的出生年份。(出示课本第62页第1题12生肖图)

①先在自己的生肖下写出年龄,再写相邻生肖、其他生肖下的年龄,然后想“接下去的年龄该写在哪里?”体会XX年是一组。

②老师今年31岁,猜猜老师属什么?我儿子也属兔,我儿子今年几岁啦?有和你同样属相的人吗?他(她)今年可能是多少岁?

(3)今天是星期四,老师过30天要去喝喜酒,我不知道那天是星期几,我要不要请假?你们帮我算算好吗?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2)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3)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还学会了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神州6号升空,正是人们很好的研究太空中的规律,

六、动手操作,创造规律(机动)

(1)看大家这么厉害,我又想出道题想考考大家了:按“小朋友们真聪明小朋友们真聪明……”的规律排列,第66个字是什么?

(2)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彩笔也来制造些这样的现象,并指定位置让大家猜呢?

六:课堂练习:(补充练习)

《找规律》教案 篇四

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3~64页例1、例2和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学习目标:

1.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习重难点:

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预习

(1)王大伯用20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3.质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

(2)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例2。

(1)题目问有多少种订法,能举例说说怎么订杂志算一种订法吗?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3)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接着又要怎样思考呢?

3.全班交流解惑,教师点拨引导。

(1)讨论例1

①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②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小组交流。

③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例2

①把你的解题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回顾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是: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2.布袋中有4个黄球,3个绿球,从中任意摸出2个球,可能会得到什么颜色的球?

找规律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小华在自己的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电脑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间中哪些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电脑出示例7的(1)],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电脑同时出示房间中的规律和例7的(1)]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d.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例7的(2)、(3)]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电脑出示每次增加的5和3,以及后面应填的数]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b.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它们的规律。那你们知道这些数的排列规律与刚才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一节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此外,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特别是最后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执教: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焦东路小学  李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找规律》》,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找规律》】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11-27

找规律(优秀3篇)10-2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09-06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优秀9篇07-24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9篇)06-18

找规律教案【最新4篇】04-30

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04-27

找规律教案最新4篇04-27

《找规律》教案优秀7篇04-18

《找规律》教案6篇03-10

39 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