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人教版7篇

2023-07-28 22:24:37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金色的鱼钩》|人教版》,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 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 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

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 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 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金色的鱼钩》 篇二

一揭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简介时代背景。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师: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在研读中品析、感悟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或是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

人物对话部分,适当安排分角色朗读,人物动作、神态部分,使学生领会人物精神品质。

四品味金色,升华感情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标题?“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3、如果这枚小小的鱼钩就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你想怎样来解说这件“展品”。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拓展练习:1、把故事讲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2、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本连环画书,请你把故事浓缩一下,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吧!写在我们小笔头上哟!

六课外延伸: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并制作一期《长征颂》手抄报。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三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A、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篇四

一、看拼音写汉字

changwei  zhidaoyuan  chuishibanzhang  zhaogu  tuobei  quangu  zhouwen  liangbinbanbai

(      )  (        )  (             )  (    )  (    )  (    )  (      )  (          )

suying  qingke  ji e  weixie  hebulongyan  shuitang  yishang  xichuwangwai  fengyizhen

(    )  (    )  (  )  (    )  (         )  (      )  (     )  (          )  (        )

zuoliao  jingguang  andun  reqitengteng  bijing  jinbuzhu  huiwei  shoushiwankuai

(      )  (     )  (    )  (   )  (     )  (     )  (      )  (      )  (     )  (     )

tangciwan  zhoumei  zhiwu  miman  baomu  qinwuyuan  jianku  wubianwuya  shuairuo  fenpei

(       )  (     )  (   )  (   )  (   )  (       )  (     ) (        )  (      )  (    )

qingxu  guwu  yanjun  cuiruo  shuzhan  mianqiang  baoman  chongdie  hunmibuxing  yili

(    )  (  )  (    )  (    )  (     )  (       )  (    )  (      )  (         )  (  )

wanjiu  zhaoliao  niandao  yanyanyixi  langfei  cucao  fumo  chouye  yidou  zhanyang

(    )  (      )  (     )  (        )   (    )  (   )  (  )  (    )  (   )  (      )

shanshuo  canlan  guangmang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颧骨  两鬓( )  青稞  作( )料  禁不住  搪( )瓷碗  咽下去  支吾( )

勉强  奄( )奄一息  念叨  粗糙( )  抽噎  衣兜( )  瞻仰

弥漫  衰( )弱

三、多音字组词

强  作  禁  咽  嚼 重

四、形近字组词

抚(  )炊(  )鬓(  )威(  )裳(  )搪(  )勤(  )衰(  )峻(  )挽(  )瞻(  )

妩(  )吹(  )鬃(  )危(  )棠(  )塘(  )勒(  )哀(  )俊(  )搀(  )檐(  )

烁(  )芒(  )

砾(  )茫(  )

五、把词语补充完整。

布满  两鬓( )  出( )外  热气( )  夜色

无无  ( )( )不醒  一息   目不(  )(  )

六、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是打比方的句子。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3、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七、给下面的一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老班长猛抬起头 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 我 我早就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八、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    )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    )没加作料,(    )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你(    )知道了,(    )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    )多么艰苦,你(    )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5、(    )我们找不到东西吃,(    )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6、老班长(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7、我(   )接受了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得把你们带出草地。

8、(   )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   )会起不来。

六、回答问题。

1、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是“我”(               )时候说的话。“万根钢针”表现了“我”(          )的心情,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          )。

2、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到处”说明(                ),“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说明(              )。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总能”说明(                )。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          ),(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             ),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                           )!”最后这句话是(       )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批评我的语句是(                                 ),因为

(                                                                          )。

4、老班长虽然瘦得(              ),眼睛(                  ),还一直用(             )着我们。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5、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              ),(            )就说:“小梁,别(    )东西了。我(    )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               )!” 句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6、“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他,他的”作用是(                                           ),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处这样的用法(                                                     ),体会含义(                     )。

7、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8、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鱼钩》 篇五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琪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发现她这学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琪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

班级中六十多位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是人教版第十册课文《金色的鱼钩》中句子。之前,我们在朗读交流中感受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在草地上,饥饿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战士。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老班长是如何照顾我们的?

生:“我从这句的‘硬咽’里感觉到那东西不好吃,但是老班长还是要吃下去,那多痛苦。”

师:是的,他不吃行吗?

生:不行,他不吃,就会饿死。

师:他是为自己不被饿死?

生:不是的,其他的战士都是伤病员,都等着他的照顾。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他吃为的都是别人。

师:如果此刻你就是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感受如何?

生:我一定非常后悔自己把鱼汤喝个精光,而忘了让老班长吃。

生:我会和书上说的那样,像钢针扎着喉管,不知该有多么难受。

生:老师,我觉得“嚼”字用得不对。

师:你说说。(此时我非常诧异。)

生:“嚼”在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里学到过,在这里念jiáo。意思就是把东西用牙齿磨碎了。可是老班长吃的是草根和鱼骨头,草根还可以嚼,那鱼骨头是一定不能嚼的。

师:同学们,你们来想象,你看到那画面了吗?“嚼”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略作思考。)

生:他是想让别人看到,他嚼着吃着挺好吃的样子,这样别的战士就宽心了。

师:他是想让别人看到?

生:不是的,他收拾完碗筷,是我悄悄地跟着他。他没发现我,他一定不想让别人看到他吃鱼骨头。

师:那“嚼”字是代表什么?

生:老班长一定很饿了,想嚼出点味道来,告诉自己的嘴巴已经吃过饭了。

生:老班长想把草根和鱼骨头嚼得稍微碎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消化,才有营养一些,哪怕那些东西其实真的没有什么营养了。

师:同学们,那他怎么“嚼”?

生:他一定闭着嘴,慢慢嚼,真想再多吃一会。

生:他嚼了几下,什么都没有嚼碎,但他就硬咽下去,喉咙都可能会咽红了,咽痛了。

生:我感觉到老班长太伟大了,自己不吃好的,嚼别人吃剩的骨头,那么难吃,但我还是看到他津津有味地在嚼。

师:是的,这“嚼”嚼出了老班长的伟大,还“嚼”出了什么?

生:“嚼”出了他的无私奉献。

生:“嚼”出了他的舍己为人。

生:“嚼”出了他为了其他伤病员的那种忘我的精神。

……

反思:“嚼”的教学,是我预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突然质疑令我大吃一惊,但是,我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没有马上予以否定,而是让他说说理由,他从字面以及实际的角度做理解分析。我当时也没有答案,于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嚼”的艰辛,感受为什么不能嚼,但老班长仍然嚼。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突然间,我想起了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形象的感悟让学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接着问“‘嚼’出了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本是一篇学生自学的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的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

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

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

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让我感慨挺多。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出示毛泽东带领红军过草地的相关图片,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在揭示课题时,我先出示鱼钩,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鱼钩?学生们纷纷回答:铁的鱼钩,塑料的鱼钩。这时,我在鱼钩前迅速出示金色的,让同学们齐读课题,随机问: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给学生留下悬念。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大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同学们边读边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为了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下”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寂静。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有的学生说:“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他代表着老班长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使用的鱼钩还在,看到它,就好比看到了老班长,它身上虽然满是红锈,但他照顾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还有的学生说:“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心。暗示我们的后代也要向老班长一样关心同志、乐于助人、忠于党的领导……

在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适时的进行指导,并范读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来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通过这个训练,结合在课件上适时总结的板书,让学生整体回顾文章,再一次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学完本课,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的。但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李美仪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李美仪举手的频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李美仪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

班级中四十八位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了!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位生病的战士的事情,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在初读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感受写在课文旁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们由于对文章有了基本理解,对长征背景也了如指掌,因此谈得感受较深刻,课堂气氛热烈。

这篇课虽然篇幅较长,写得很精彩,但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因而我没有精讲课文,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创设一个平台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课件出示:

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

板块二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读准字音。

“颧”字读“quán”。

4、借助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互相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

5、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全班同学补充: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6、小组合作学习。

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板书: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自由朗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最后是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

画出文中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重要信息。

②在自己读完之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重点交流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①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

②提示: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

③预设: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2、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在护送病号的途中,老班长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预设1: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所以他整夜合不拢眼。

预设2: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发现了鱼,对班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3)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

(4)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老班长的心情。

(5)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再读一读。

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②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③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

3、学习第三部分,感悟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1)快要走出草地时,老班长怎么样了?

(2)老班长奄奄一息,却为什么不喝鱼汤呢?

课件出示: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3)学生交流。(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4)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板块四“金色鱼钩”入人心,革命精神世代传

1、学习第四部分。

(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

(2)写写你想说的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

课件出示: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教学反思

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文导入时也别出心裁,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篇幅较长,不过好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阅读课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金色的鱼钩》|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相关文章

金色的鱼钩教案(4篇)05-13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4篇02-12

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优秀4篇)10-12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优秀5篇)03-1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11-30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02-24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09-2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09-27

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优03-30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优秀4篇)10-08

43 1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