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

2023-10-23 22:47:49

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最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懂的知识找资料弄明白。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轮读词语:

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

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

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2)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轮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

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4、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2、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3、感受人物品质。

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1)自读课文,找、画关键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探索写具体的。

(3)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拓展延伸,加强感悟

你还搜集到李四光爷爷哪些故事?特别是他的童年故事?读过故事,你又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揭示课题。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思考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里写到了小牛顿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最欣赏小牛顿哪一点?

4、自主阅读。

5、交流,指导朗读。

六、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抄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教学反思】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习: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设计思路: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特点,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带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中去畅想、去遨游。二、教案:课题 奇怪的大石头 授课人 吴 丹 学校 邱村镇中心小学 教学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对话,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与他后来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 5、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6、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品质。 教学 重点 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 方法 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法。 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交流法、质疑法、表演法。 教具、实验情况 生字卡、收集李四光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2、出示李世光的图像,介绍李四光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老师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师问: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感悟探究。 1、品读第2——8自然段,探究大石头的“奇怪”之处。 (1)、师提示:采取自由读书的方式(或自读自悟或寻找合作伙伴研读感悟),联系上下文,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探讨。 (2)、反复练读,悟出巨石之“怪”。 (3)、诱发思维,训练语言。(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次进行训练)(多媒体出示) ①、完成训练:按课文天空,体会李四光是怎样提问题的。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 它应该(        ) 。可它(         )? ②、教师提示:李四光爷爷真会提问题。他的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感染了我们每位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你们对自己身边的什么事物产生了好奇或疑惑,请与大家交流。 ③、说话训练:。 a、……这么……是…… b、……可为什么……呢?   ④、反复练读人物的对话。教师在朗读时应该指导学生加重语气。注意读好关键词语的语气。     ⑤、指导学生在读后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怎么评价读的怎么样? 2、精读课文第9——10自然段,读中讨论交流。 (1)师出题:李四光是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2)、李四光这种执著的追求他的一生及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发散思维:想不到这次研)虎知道●www.huzhidao.com(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由此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想给大家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 1、再读感悟,领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品质写具体的。 2、你想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 五、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学生简短的思索一下,自由回答。       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学生畅所欲言:如:爱思考、爱提问,好学好问等等。                               学生自由读书。用心读。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并在书上勾画出了。                  学生自主分小组交流、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       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句子最有说服力。           先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男女生读、赛读。                  学生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踊跃举手。 学生大胆说        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感知李四光的精神品质。      学生课后作业。         通过板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充分地相信孩子们及培养他们的能力,引导孩子门通过自读自悟、潜心会文,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获得自主感知。                       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语言的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说话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奇怪:巨大 孤零零 从哪儿来       师长    说不上来          问                                   勤于思考       爸爸    说不清                 善于发现       许多年   直到    才            执著求索 解谜       专门     考察    发现   (可加附页)三、点评: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有时自己也犯这样的错误。这堂课我在设计时,学生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充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出个性化的火花。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初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课后分析】

尝试──让课本留下思考的痕迹

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有时自己也放这样的错误。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看出抑或我认为让孩子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四

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界音)。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考、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⑴ 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⑵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4、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如,对于“突兀”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够把人的身影挡住,说明它又大又高,可见“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再如对“严严实实”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个词语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发现,同时也说明这块石头的巨大。

5、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如,“他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

6、课后的第二、三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对于学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侧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两个方面。学生如能感悟到有关其他方面内容,也要给予肯定。第三题,学生填空后,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的。李四光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追本穷源,具有不找到正确答案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除此之外,课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

课后安排的“资料袋”,它展示了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在以课文为基础拓展什么知识与如何拓展两个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此为基础,继续鼓励、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为本组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好准备。

【参考资料】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ing )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元冰川的谬论。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ting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

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秦岭〗

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包括15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2个自治区(西藏、广西)1个直辖市(上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两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两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gǎ)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90°33′至122°25′,北纬24°30′至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1000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冰川〗

约25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遗迹〗

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应该会把草地(),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课后分析:

尝试——让课本留下思考的痕迹

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有时自己也放这样的错误。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看出……”抑或“我认为……”让孩子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一到八自然段,了解大石头之怪。初步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读题猜文,激发兴趣

1.板书:奇怪的大石头。学生读题(师:请再读得奇怪些)

2.猜题:课文可能讲了什么?

二.通读课文,强化感知

教师设疑过渡:同学们,课文到底讲了奇怪的大石头的什么事?它到底怪在哪儿?

1、初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想想词义,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⑵思考:全文主要围绕奇怪的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扫平障碍

⑴.学生找出难读句子或段落,在大家帮助下读正确。

⑵.学生说说难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疑。

李四光: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⑶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细读课文,把握形象

过渡:这块大石头到底怪在哪儿,让童年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请大家细细地读课文一到八自然段,划划它有几怪?(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1.一怪:孤零零

出示句子:这块大石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学生读句子,思考:哪个词体现了大石头的怪?理解“孤零零”并指导朗读,

2、二怪:巨大

出示句子: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指名读句子,赛读。读着读着,你们感觉到了什么?(石头之大)理解“严严实实”。

玩着玩着,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出示句子: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如果当时是你跟伙伴们玩,你会怎么样?

3、三怪:时间久,来历不明

⑴对自己的疑问,李四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是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⑵指名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⑶评议(从语气、神态、动作是否逼真方面)

⑷再指名读

⑸从他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们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出示: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

可它?

填空后指导朗读。说说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受最深?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⑹对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李四光是否就此放弃?

出示句子: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哪个词看出李四光很好问?

⑺老师和爸爸都不能解答这个疑问。猜一猜,此时,李四光会怎么想?

4、从李四光的行为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指名回答。设疑:巨石之谜充斥着他小小的脑袋,他到底怎样去找到心中的答案?下节课再见分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读懂课文最后两段,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心中的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读句子,理解“突兀”。哪个词说明李四光的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c.学到这儿,你觉得李四光是个怎样的人?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蕴含着大价值。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九、十自然段。

二、交流读后感想

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写下你此时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补充故事: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瓦特与蒸汽机瓦特是苏格兰发明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蒸汽机作了重大的改革,发明了往复式蒸汽机。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将他的名字作为功率的单位。童年时代的一天晚上,瓦特在家中喝茶,滚烫的开水刚冲进茶壶,一时还无法喝。瓦特耐心地等待茶凉,他一会儿将茶壶盖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盖上茶壶盖,无意中把茶壶嘴用手指堵住时,壶中的蒸气竟把壶盖顶得“扑扑”直响。蒸气竟然能将壶盖顶开,这一现象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继续摆弄着茶壶。坐在一旁的外祖母觉得小瓦特太无聊了,便加以训斥。而瓦特一心想着蒸气的力量,依旧玩着他的茶壶。这次“偶然”的发现,在瓦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瓦特以浓厚的兴趣投入蒸汽机的研究,不能说与这次的“偶然”发现毫无关系。

四、小结鼓励:

李四光、牛顿、瓦特的发现离不开勤动脑、善思考。愿我们小朋友们也像这些科学家一样,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指名或集体认读生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给生字归类

上大下小:考、秦

上小下大:著、藏、究、震

2、学生提出难写字,师范写

3、学生练习,师指导

六、作业自助餐

1、做一页科学家童年故事手抄报

2、摘录名人名言做成书签

3、写生字:生字只要能记住,写几个都行

4.制定一份人生理想蓝图白皮书,立下今后要实现的理想,向伟人学习。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学教案【8篇】04-19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5篇03-29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4篇】03-24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7篇】02-03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3篇】01-19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11-27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7篇】07-27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3篇)06-18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优秀9篇】05-11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最新6篇】04-30

41 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