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教案优秀8篇

2023-10-23 12:57:15

《哪吒闹海教案优秀8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哪吒闹海教案】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哪吒闹海教案 篇一

1月25日,清华大学刚刚成立了“张仃艺术研究中心”,部长刘云山专发信祝贺。而在张仃逝世后,据清华新闻网报道,、等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致电表示哀悼。在一些海外媒体的表述中,他是个“左派”名画家。1945年创作的宣传画《在的旗帜下前进》,首次把毛“伟人化”。

对于普通人来说,张仃并非遥远的人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其最初构思和设计来自张仃;天安门城楼上8个对称的大红灯笼,是张仃在为开国大典做美术设计时的主意;1979年横空出世的动画经典《哪吒闹海》,片中哪吒的形象是张仃绘就:北京西直门地铁里的壁画《大江东去图》《燕山长城图》,也是在张仃主持下完成的。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横跨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多门类,涉猎极为广泛,涵盖了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因此他又有个外号,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这些艺术门类中,有些是他主动选择的,有些则是被动的,有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而有些则将他打入人生的谷底。张仃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随着抗战、建国、“”,和中国的现代史一道浮浮沉沉。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和他的妻子、诗人灰娃隐居于北京西山,不再碰画笔,而以读鲁迅度日。

从马蒂斯到马克思

张仃是东北人。1932年,他15岁,因为东三省被日本占领,前往北平,考上张恨水的北平艺专。艺专里流行的是大家闺秀“勾工笔、画仕女”,让这个流亡青年很苦闷,他开始读鲁迅,无师自通地画漫画。

尽管他的画充满了对彼时政局的批判,但张仃对共产党所知甚少。学校里有一位从法国回来的教授看到他的漫画,问他:“你是马克思的信徒吧?”张仃很诧异:“什么马克思,马蒂斯(法国著名画家)吧?!”

因为家境窘迫,在校董刘半农的介绍下,张仃给《世界日报》设计广告,半工半读。但在美专的第二年,就因为和凌子风等人组织成立左翼美联,锒铛入狱,被判3年徒刑,“念其年幼无知,送苏州反省院”。在牢里,他结识了当时还是学画青年的艾青。

1935年,在朋友的保释下张仃出狱。除了坐牢期间绘就的几十幅漫画外,他两手空空,平日借宿在南京一处库房里,有时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他挑了两幅得意之作,寄给当时有名的左翼刊物《生活漫画》,竟遭退稿,这让因“左倾”入狱、一心寻找左翼“同志”的张仃大感不解。

是张光宇主编的《上海漫画》给了张仃一条出路:后者不抱希望投去的漫画第一次就获得刊登,换回了15块银元的稿费。张仃收入渐丰,声名鹊起,从此走上了职业漫画家的道路,并遇到了此后相伴50多年的妻子陈布文。据当时和张一见如故的叶浅予回忆,“漫画刊物的编者们好像挖到一座金矿”。

在张光字、叶浅予、丁聪等人的自由漫画家团体中,除了张仃几乎个个都是南方人,张的加入从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个团体的风格更加犀利强硬。丁聪曾说过;“张仃是东北人,又是流亡青年,他的漫画有一种震撼力,很直接,不像我们,都是南方人,气质上的原因,画不出张仃的那股子劲儿”。

张光宇曾说过:“张仃到哪儿,我也到哪儿。”但抗战爆发后,张光宇和许多国统区的老文艺分子一样,去了香港,而年轻的张仃则奔向延安。这也让他们的人生从此有所不同:解放后,张光宇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张仃却获得了中共的赏识。

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

实际上,初到延安的张仃一家受到了的冷落。他们本搭乘爱国将领石华岩的便车抵达,但石走后边区招待所就暗示不再接待。张仃带着老婆孩子自费住在一家旅馆,给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在回信中表示,张仃没有在政治上接受过审查,情况还不了解,但既然他愿意留下来工作,可以带着这封信去找周扬。在周扬的安排下,张仃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了执教生涯。

他在延安待了7年,却不曾入党,担心入党之后散漫的艺术家性格会“受束缚”。鲁艺的环境,他并不喜欢,因为“很左”。其间他一度离开前往重庆,想要创办新杂志,但因为皖南事变爆发、局势突变,只好再度返回延安。在和商量之后,张仃没回鲁艺,而是到文艺界抗战协会丁玲的手下工作。

漫画在延安并没有在国统区那么受欢迎。刚到延安时,张仃为一些朋友,如艾青、萧军、丁玲等,画过肖像,被一些人斥为“丑化革命作家”。1942年,延安美协举办了一个讽刺画展,70多幅作品中不见张仃,作者是华君武、张谔和蔡若虹。张仃的重心,转向了工艺美术和设计,他认识到,以前学的国画“没有用”,“山水花鸟不能激发人的斗志”。

作家们需要有一个固定场所交流聚会,张仃将当地的窑洞就地改造,设计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家俱乐部”,这是他在延安时期最出名的作品。艾青称赞道:“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这句话后来成了众人的口头禅。

根据记载,俱乐部的座椅全是折叠式,里面绷上麻绳,外面蒙上灰毛毡,再用土蓝布扎上两道蓝边,烫上作家俱乐部的徽记;壁灯是以筛面用的箩制成,屏风是以木条做成长方格子,糊上土纸,显得“很洋气”。

入口处还有一个酒吧,萧军的爱人王德芬就在吧台后面卖酒,也就是延安产土白干。张仃还做了很多黑色面具,大家都戴着它开假面舞会,、、等人经常周末来这里跳舞。

作家俱乐部的会徽也是张仃设计:一团烈火中的一把金钥匙,配的标语是“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后来这个创意引发了某些革命者的刁难和非议,他们质问张仃,究竟谁有资格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党还是作家?

为国家办“红白喜事”

为国家办“红白喜事”,张仃曾经这么调侃过自己为新中国所做的一系列设计工作,其中包括改造中南海怀仁堂、设计政协会徽、设计装饰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设计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等。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晚揭开谜底的公案,就是国徽的设计。

人们一直以为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国徽的设计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关于国徽的设计者之争,张仃也从未出面澄清过,谜底的揭开,是由一些研究者查阅解密的中央文献得知。

1949年8月间,由于对公开征集的设计方案均不满意,中央决定成立两个专家小组分头设计择优选定,一个来自清华营建系,由林徽因牵头(梁思成参与),另一个来自中央美院,由张仃牵头(张光宇参与)。

张仃在他递交的《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的附件《设计人意见书》中,详细介绍了他们和梁思成之间的分歧,最主要的争议,就是在于张仃小组坚持将天安门作为主体,而林徽因小组是以中国的传统礼器“璧”作为主体。梁思成的看法是,天安门是一具体建筑物,且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不宜为国徽所用。

两个方案各有赞成和反对,相持不下,最后由拍板。周认为,国徽的图案一定要有天安门,就这样,张仃的方案胜出,亲自找梁思成做工作,说服他接受这一结果。因为梁氏夫妇曾率队实测过天安门,国徽的进一步完善又交给了他们,以保证尺寸和比例上的精确。

因此,国徽的原初创意应归功于张仃,梁思成小组完善,雕塑家高庄此后对绶带进行了深度加工和自由发挥,将天安门、麦穗、齿轮、五星有机统一起来。最后,1950年9月30日,张仃带领技师将制作好的木雕巨型国徽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时的张仃已然成为了新中国的首席设计师。1956年,中国首次派团参加巴黎国际艺术展览会,他以西方人所不熟悉的竹子设计了中国馆,据说展会一结束,就有富商想要把张仃设计的中国花园买下作为收藏。

对红色的爱与恨

在1956年的巴黎之行里,张仃拜访了毕加索,后者因为是法共党员,双方见面异常顺利。张仃本想送给毕加索一对木板水印的门神版画,但随团的政工干部认为这是封建迷信,阻止了他,只好改成了一本齐白石的画册。

对偶像毕加索的追随,张仃贯彻在艺术实践中。上世纪50年代,他与李可染等人去云南采风,带回一批中国画写生作品,在画中融入了大胆变形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展出后引起了轰动,被华君武称为“毕加索加城隍庙”,即毕加索画风与民族传统的结合。

但这些画给他带来了一生难以磨灭的伤害。他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没能逃脱“”的折磨。他所供职的中央工艺美院,把这些“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画集中在一起,开了一个“黑画展”。

《苍山牧歌》女体变形明显,有人问,“为什么把傣族姑娘的脚画成水肿,是影射少数民族生活艰难吗?”和张仃自鲁艺开始就共事数十年的一个老朋友,更是发现了《油灯》里的“秘密”:“油灯里没有油,这不是攻击社会主义穷吗?”张仃在《向日葵》中把向日葵画在一个陶罐里,却被此人说成了骨灰罐:“还有什么比这更大逆不道的呢?”

在“”开始前,张仃已经把自己的200多幅装饰画秘密转给了延安时认识的朋友、女诗人灰娃,灰娃又把这批画寄回了自己的陕西老家,并叮嘱家人不要打开。“”的上纲上线让张仃感到绝望,在他坚持之下,灰娃的亲人将那个包裹焚毁。

他不止一次地遭到体罚和殴打。在北京东坝河举行的批判大会上,红卫兵强迫张仃举着自己的《哈尼族女民兵》画作跪在台上;从广东来工艺美院串连的红卫兵,在看了张仃的“黑画展”后,又专门到牛棚里把张仃揪到操场上毒打。

张仃妻离子散,被下放到河北的一所农场里改造。他的孩子张朗朗和遇罗克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差点被枪毙,因为的力保才得以活下来。因为病得很厉害,他回北京就医,但户口和家都没有了,只能在香山樱桃沟附近的一个村子暂住下来。

一劳永逸的最后安慰

红色曾经是张仃最爱的颜色,但“”中的他已对红色极度反感。不能听、不能看,甚至看见红色就会呕吐。他把家里眼睛能看到的红色全部拿掉,大红的被面没多余的可换,就把它翻过来。

1976年10月,“”,的前夜,张仃还在被批斗。但还是“黑户”的他听到这个消息格外激动,有一天,他对亲人说,“我要画漫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他第一张批判“”的作品。

因为还没,张仃的漫画暂时只能在亲朋好友间私下传阅。郁风曾经回忆道,第一次重新看到张仃漫画的时候,大家都“惊服了”,张仃的作品让在场的人感到大大的解恨。张仃自己也在漫画上题下“立此存照”,说是为了留给孩子们,“永远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桩大蠢事大恨事”。

那一组作品,成为了张仃漫画的收山之作。漫画中出现了红色,但这一次不再作为正面形象出现,而是成了画中反面角色的颜色,隐喻的是人的野心。这种对红色的排斥,直到“”以后的壁画《哪吒闹海》才得以扭转――那幅画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寄托的是被解放者新生的狂喜。

事实上,十年浩劫彻底地改变了张仃的艺术道路。那段艰难岁月里,黄宾虹的一本袖珍画册给了张仃莫大的精神安慰。这本画册是他在1954年从荣宝斋购入,因为只有巴掌大,和语录差不多,躲过了抄家。他总是揣在身上,甚至连去挨批斗时也带着。

哪吒闹海教案 篇二

很多人感慨,“他带走了我们的童年”。

虽然式微,但中国本土动画在世界动画界曾有着鲜明特色,独树一帜,最有名的就是脱胎于国画的水墨动画。

中国动画的第一代大家,是被称为“阿达先生”的徐景达等,中生代即为马克宣这一辈。马克宣先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于吉林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执教。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马克宣一直希望用人才培育扭转中国动画的颓势,“他非常重视教育,他知道要做出有创意的片子,首先是人才的培养。”知名动画导演王柏荣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与马克宣共事多年。

中国本土动画始于1925年的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41年极富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横空出世。传统之路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烟消云散,至今仍未真正复兴。

老先生们的那些荣光,只能待后人去擦亮。

不断创新的岁月

马克宣1959年9月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而将水墨画引入动画,源自老动画家钱家骏执导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奖,却被认为是苏联作品。当时的美影厂厂长特伟感触颇深。到1957年开始创作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时,特伟提出了一个口号:“敲喜剧电影之窗,走民族风格之路。”

特伟原名盛松,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专门从事国际时事漫画创作。他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创始人。

马克宣后来曾说,这个口号“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骄傲的将军》在国际上再受好评,美影厂顺势上马《大闹天宫》。马克宣正好赶上《大闹天宫》下集的制作。

上述作品的成功,又大大激励了特伟,彼时徐景达也提出引进水墨画的想法,由此开始实践。

“阿达先生”原籍江苏昆山,生在上海市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就能接触美国动画电影。他曾回忆,“在很小的时候,我看了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印象之深,超过一切,我被这优美动人的故事吸引,被神奇美丽的画面陶醉,日思夜想,恨不能立即弄清其中的奥秘。以后,凡是有这方面的书籍和画册,我都拼命地看。”

而在动画领域,徐景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熟悉迪士尼的气质,积极将之与中国动画融合。

“对于水墨动画,现在一些人可能有误解,认为主要是靠拍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片面的。水墨动画是在动画里面采取的新画法,并采用摄影的重复拍摄手法加以表现。它主要还是动画里的新办法,摄影只是手段之一,连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后来马克宣曾解释说。

最初的试验选择了齐白石画风的蝌蚪、青蛙、小鸡等,在此基础上正式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也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水墨动画短片。

《小蝌蚪找妈妈》诞生时,马克宣的身份是原画师助手,阿达先生就是原画师之一。

几十年后马克宣回忆起那个“不停地在创新、创造”的岁月时说:“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动画太老了,日本动画是最新的、最好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很片面。以前我们中国动画在发展阶段,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自觉地突破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朱毓平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本土动画在早期都是在走民族化道路的思想指导下演进的:水墨动画,再到剪纸动画,后来是立体的纸偶片。

王柏荣则称马克宣是中生代动画导演中的“杰出人才”,“他开始是学美术的,后来进入动画片、剪纸片领域,都作出了贡献。”

《山水情》的绝唱

《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就是《牧笛》和《鹿铃》。前者根据李可染的水墨画风创作,气势葱郁凝重,与齐白石画风明显不同。

特伟与李可染是好友,他在上海时是与张乐平、叶浅予和丁聪等人齐名的美术界知名人士,自己也特别喜欢李可染的牛和山水,将其都呈现于《牧笛》。

随后是《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马克宣担任首席或主要动画设计、美术设计的传世作品。

朱毓平回忆,1979年他与马克宣一起参与《哪吒闹海》的制作,这位师长对年轻人和蔼可亲,“做事情则特别认真”。

作为一部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哪吒闹海》曾想用长沙马王堆编钟的声音配乐,最后从北京科影厂借到了当时唯一一次敲击编钟的录音。

这件古典乐器敲击的声音果然余音绕梁,每次都能绵延超过3分钟,最后用这些单音拼接成曲子。

为了录制龙王跃入水池中的声音,阿达先生带人在夜里寂静无声时去游泳馆。一个人先跳进池中,但声音不够震撼。最后阿达先生和另一人抱在一起跳水,才录下了与龙王入水匹配的巨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辉煌作品其实也宣告了这一类动画创作的终结。此后虽然有《三个和尚》《山水情》《漠风》等极具探索性的作品,但中国动画还是宿命般地走向了低潮。

如今说起这个转折,难免让人想起白衣哪吒在暗夜暴雨中拔剑自刎的一幕。

唯一的例外是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登峰之作的《山水情》。

在2006年的法国昂西电影节上评选出世界百部经典动画片,中国唯一入选的就是这部创作于1988年的《山水情》。

《山水情》强调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中写意的部分,飘逸、空灵。这个故事由王树枕编剧,他也是《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

马克宣称《山水情》“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山水的情感、音乐与自然的情感,用浓浓的山水情来比喻师徒二人之间的情义,以源远流长的山水情来比喻以音乐为纽带的人的不了情。作为一部山水片,它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和新的表达手法”。

但《山水情》也被称为水墨动画片的绝唱。此后中国动画言必称美日,辉煌时代的一些经典作品,对于年轻一代创作者而言似乎已被埋进故纸堆。

中国本土动画则离开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遵循的“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走向低龄。

在王柏荣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波动,他也能在这个波动中,一方面适应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中国动画走向辉煌的道路。”

但是,对于这些动画大师来说,终究“没片子可拍了”。马克宣不得不出走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由此与他钟爱的动画制作渐行渐远。

中国动画“不会灭亡”

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向本刊记者回忆,2005年前后他担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时要创建数字艺术系,培养面向动画产业的人才。

“马老既有产业经验,又喜欢教学,有教学的经验。”陈钟说,那时马克宣在吉林还担任着学校的管理职务。他征求马克宣的意见时强调专业初创时期、条件较为艰苦。马克宣则回答,他宁愿到北大只做教师,“他说吸引他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北大的平台上可以跟最优秀的学生在一起。”

对于中国本土漫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溃不成军,马克宣于若干年后仍毫无怨尤:“中国动画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就是市场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挑战。”

在他看来,“市场需求是有,但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个产业的形成并不是有一两个小厂或小公司就行了的,必须有国家和政府的真正投入和支持,国家的动画产业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他说,“中国动画一定会再度重振起来的,不会灭亡。”

但他于此之后最著名的作品不过是动画短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在1992年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教育片奖。

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贡建英,上世纪90年代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策划创作部主任。她告诉本刊记者,马克宣为人谦虚低调,“很有风度”,但在业务方面却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

后来马克宣在中国动画学会的一些奖项做评委,“不管是初评还是中评,不管被评作品长短,他都会认真把片子看完,从来都不会不屑一顾。”贡建英说,当时从马克宣在北大的住所到动画学会所在地有十几公里,“他总是最早到的两三个评委之一。”

“不让他做动画,他会难过死的”

“他对中国动画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动画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王柏荣说,随着电脑硬件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人认为二维创作已经没有前途,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用三维创作取代。

“以马克宣为代表的老一代人坚持认为,技术的进步也不能替代动画的原创。”王柏荣解释说,“全世界都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发展三维,三维只是技术手段的变化。马克宣老师虽然坚持中国本土动画,但也认为绝对不能走跟世界潮流相反的道路。”

有时,马克宣也会在采访中回忆过去,“那个时候中国动画的造型和风格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不由得批评:“现在的动画创作者一味模仿国外的东西,把自己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给丢了。我认为,把别人身上好的东西吸取过来,融合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正途。”

2010年2月4日13时45分,特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他在90岁的时候,仍然想在水墨动画领域有进一步突破,“原来的水墨动画片都是抒情的,特伟想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想做一个武松打虎的水墨动画片。”贡建英回忆。

但当时他已力所不能及,请贡建英找人帮忙。

贡建英找过几位老先生,都没有成功,“就算成功了,名利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后来她找到马克宣,后者立即答应下来。

“很快他就组织学生设计了几套方案。”贡建英说,马克宣还趁着回上海探亲,找人一起帮忙做这个片子。但这部寄托了诸多期望的动画片终于未能完成。

阿达先生早在1987年去世,《哪吒闹海》三位导演中的另一位王树枕也已离世,只剩下80岁的“美猴王之父”严定宪。

王树枕去世时不过60岁,阿达先生53岁。一则报道说:“他们都是在有着很多未来计划的情况下辞世的。”

哪吒闹海教案 篇三

关键词:探究;对话;开放

一、案例背景

本课例的课题是《哪吒闹海》,讲的是哪吒三闹东海、打死东海夜叉和三太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学生是刚从二年级上来的,还在低中段的转折与磨合中。要用这节课教学生学习什么呢?想到这篇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这种文体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弥漫着神奇的色彩。有人说,神话是儿童的神话,儿童是神话的儿童。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神话的一大特点。于是,我决定从这篇课文的文体入手,以《哪吒闹海》为范本教学生学习神话这种文体,感受神话的神奇。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后,我开始寻找这节课要体现的对话教学的着力点,多方考虑后,发现采用挑战性话题贯穿全课比较合适,于是带领学生围绕话题“《哪吒闹海》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觉得它神奇在哪儿呢?”展开了学习。

围绕这个话题启发学生重点从“法宝、法力、人物”这三方面对神话故事的神奇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二、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我简单地介绍下这个案例:

1.哪吒三闹东海,有三个关键性动作:摆混天绫、扔乾坤圈、抖混天绫,我让学生也做做这三个动作,问道:你们能掀起滔天巨浪吗?你们能打死夜叉吗?你们能喷出一团团火焰吗?学生当然说不能,并发现他们不能做到,是因为他们没有法宝,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神话中都可以发生。然后从文中找到了描写哪吒两大法宝神奇的句子,在积极的交流中,细细体会神话故事中法宝的神奇。

2.就这样直接过渡到探究神话故事中法力的神奇,水到渠成。可见,只要课堂是开放的,话题是吸引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积极、活跃的,年龄小没关系,他们也会思考,老师和学生不太熟也没关系,课堂会在孩子们的探究中精彩纷呈。他们从文字中揣摩、发现、推策、联想,读出了一系列体现法力神奇的地方。

3.个人认为,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探究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神奇这个环节,在探讨过程中,孩子们会尊重同学的观点,会自信地帮同学补充,也会有理有据地反驳同学的看法,如,在探讨哪吒的形象时,孩子们从文中字里行间找论据,互相补充着,总结出了哪吒许多正面形象,有正义感、勇敢、善良、为民除害……也有学生很理性,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说哪吒太偏激了,可以先教训一下,不至于一下子把人打死……一时间,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探讨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想法。

最后,我又抛出一个话题:你觉得哪吒大闹东海后,龙王会怎么告状?哪吒会怎么为自己辩解?编者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为什么?孩子们在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目的不同,说法不同。在听到别人讲述一件事时,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将探究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在这些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踊跃,每个孩子都大胆自信,乐于对话,充分体会到了“神话”这种题材是如此的富于想象、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充满魅力。

三、案例反思

(一)对话探究品质的体现

对照探究品质的体现来看这个话题式教学的案例,我觉得这个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对话的探究品质:

1.学生敢质疑、会发现问题

正如前面案例描述中讲到的,课上学生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虽然只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敢于在好几十个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大胆地向老师质疑、向文本质疑,发现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很了不起的,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能互相补充、多角度表达与交流

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更像个主持人,偶点拨一下,偶尔煽风点火一下,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他们围绕话题或新发现的问题作深入思考,然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给别人补充完善,有时又换一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都说得有理有据,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个被点燃的火把,不断有奇思异想出现。

(二)探究品质特点的体现

1.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对神话的了解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将对神话这种题材新的认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

2.过程性

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中,探究品质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神话故事的神奇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感悟。

3.开放性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通过法宝、法力、人物形象等方面感受神话的神奇”,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并且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哪吒闹海教案 篇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是“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通过《哪吒闹海(壁画)》一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壁画的发展,知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互动描述了故事的梗概,从播放他们熟悉的《哪吒闹海》动画片中的片段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十足。接着我就组织学生开始赏析壁画作品。同学们从构图到人物造型、色彩表现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我觉得壁画作品中的哪吒,作为一个小孩子,打打杀杀的,太暴力了!”他的发言一语“惊”人,课堂中顿时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进行评价。他的“见解”也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稍作思考后,我赶紧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次认真赏析作品,结合整个故事情节弄明白哪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然后找出最佳答案。 小组学习结束后,学生开始了汇报交流:“我觉得哪吒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小孩,他是正义的化身,龙太子胡作非为,欺压弱小,龙王不讲道理,以势压人,哪吒完全是伸张正义……”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表见解说:“这是神话传说,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始终坚信邪不胜正的道理。”这一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再次赏析作品。这次学生发言更积极了,有的同学说道:“作品中用鲜艳的色彩体现了正义之光,律动的线条表现出了混天绫和乾坤圈巨大威力。”有的同学说道:“我发现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其他作品中,龙的形象都表现得比较威武有气势,金碧辉煌的。可是这幅作品中的龙,造型非常瘦小,张牙舞爪的很难看!这和哪吒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创作表现的独特。”还有的同学说道:“哪吒的造型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孩的形象一样,既然是神话传说,那就没有这个人物,肯定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吧!”随着同学之间的深入讨论,那位同学也认同地点点头说:“我现在明白了,哪吒真勇敢!他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好孩子!”好,那就让我们再次赏析作品……课后,我反复咀嚼,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设置问题,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愉快而又主动地学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有效矫正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也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 2.关注感悟,调动学习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那么,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启迪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思维,探究他们的兴趣。当那位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教师机智地调整了教学安排,借助学生的异议,引导学生围绕“哪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采用学生自主赏析壁画,同桌感悟,大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之中,教师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在讨论、交流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都敢于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起来,进而再一次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3.创设空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分歧时,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牵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中,当“问题”生成时,教师机智地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交流的方式,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同时,教师又很好地把握了面向全体学生及以学生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胆将学生“放开”畅谈,又婉转地将学生的思维“收回”,体现了教师“放与收”的教学艺术,巧妙地使学生明白了哪吒虽然是一个动画人物,但又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小英雄,他为了百姓勇斗夜叉、三太子,为了父母又自毁,理解哪吒是最可爱孩子的同时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4.共同评价,提升审美情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教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在碰撞的火花中,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哪吒闹海教案 篇五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得到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写”、“‘读’占鳌头”,使“阅读”始终处于首席位置。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读”一直备受重视和推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被当下的语文教师奉为教学的圭臬。典型的当推“聚沙成丘”与“布云”说。然而,学生对语文课本中要诵读的也积累了不少啊,应该“下雨”了,可怎么还迟迟不“下雨”呢?想想其中原因,要么“布云”无目的:诵读积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意识到最终目的是运用;要么,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内容长久不用逐渐遗忘了。

如果说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是高效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为何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说话”与“写文章”表现得如此糟糕?长期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难道是“读”的认识不到位?是“读”的效果还不够好?非也。

二、 “表达”之风从哪来?

一个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体现其语文素养高低的外显标志,最终是看他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写作。简单讲,就是看他是不是善于语言表达。然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是阅读能力不过关,而是表达能力不过关。这与我国语文课程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阅读”为重心,把主要时间花费在阅读上,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教化功能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相关性。吴忠豪先生尖锐地指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刻上深深的文学课烙印,并且深陷其中,背离了语言课教学模式。吴教授所指的语言课教学,主要是指掌握语言知识和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其语言的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语文课由过去的教师分析式讲解,到现在的学生满堂读,一方面是受“苏联文学课的讲解模式”影响,二是对传统母语学习遗产的生吞活剥。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了。

三、 阅读教学的钟摆摆向哪?

起到“风向标”作用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所呈现的17节课,增强了读写意识。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

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填写一些词语。执教者,准确地揣摩编者的意图,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意图,并在编者与作者的融合中,寻找读写结合“点”,选择练笔内容,明确练笔目标,引领学生在“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联系中,把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做到读中学习,写中模仿;读中体会,写中消化;读中领悟,写中体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早在2008年,周一贯先生就敏锐地指出了,“要关注课文怎么说”的这个言语表达形式。2009年,高林生先生从语文的特性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文中,则从语文“课程形态、课程取向、课程教材编制”等方面剖析了中外母语教学的课程改革,指出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不能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要从课程论方面寻找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听、说、写等语文课程目标,附着于阅读教学,且不成体系。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为主线,听、说、写教学须见缝插针,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主线的需要,在超强势的阅读教学面前,听、说、写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2010年11月,在南昌的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课上,薛法根先生执教的三年级《哪咤闹海》,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堂言语实践案例。在练习朗读疏通课文后,薛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以“概述、讲述、转述”为内容的言说练习。

哪吒闹海教案 篇六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价值思考

在林林总总的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从无定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教学方法的取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性格、学生情况等客观条件来决定。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况且,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即使使用相同的方法,收效也不一定完全相同,甚至是天差地别。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搬用名师的教学设计,迁移名师的教学方法却难以上出精彩的原因所在。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看,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因而,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包治百病”,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所以,那种不管什么内容,不论教学是否需要,一味使用所谓时髦的“最好”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改实践中,不少人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认识错误,过分重视教学方法形式的取舍,往往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反对另一种教学方法,把某一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伪圣化。以饱受诟病的传统教学讲授法为例,如今一说“讲授法”,不少人就马上想到“满堂灌”。于是,学生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本来教师只要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为了避免“灌输”的嫌疑,依然不敢讲,不敢说,而是让学生在“再读读、再想想”中“摸索”,还美其名曰“还学于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憋屈,学生学得糊涂。其实,讲授是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之一。在以文言文为教学内容的年代,艰涩难懂的古文当然不能缺少讲解。即便是当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然大多通畅明白,但也有不少涉及军事、历史、文化、科普、自然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小古文,在其他学习手段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必须借助讲解的力量。特别是在学生一再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往往能起到“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神奇功效。可见,讲授法,既是学生自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启发教学的有力辅助,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条件。一句话,只要有教学,必然要有讲解,也必然要有讲授法。简洁生动、条理清晰的讲解本身,就包含着对学生的启发;幽默风趣、准确精练的讲解,会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如沐春风,印象深刻。只有枯燥无味的讲解才是“灌输”,才是“说教”。

讲授法如此,其他诸如“启发式”“涵咏诵读”“情境体验”“读写结合”等传统教学方法也概莫能外,皆利中有弊,弊中含利。

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1.赋予传统教学方法以新的价值功能。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生字新词的学习和掌握,但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生字词学习的目标简单地理解成“正确读写”和“为阅读去障”,似乎只要不影响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了,识字学词的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了。于是,课堂上,教师或者不作任何的词语检查,就直奔课文内容;或者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读、写写就一带而过;或者还是按正音、记形、释义的老三套来进行,词语教学成为索然无味的感官刺激,失去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其实,这种认识与处理方式是片面的。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识字学词的功能不仅仅为读通、读顺文本扫除障碍,更在于帮助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文字,深入感悟文本内涵,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厘清了生字新词的价值与功能,必将洞开“识字学词”的一片新天地。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发现生字中哪些是描写沙漠的?

生1:茫茫,松散。

生2:铺天盖地,无边无际。

(投影出示: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松散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生读)

师: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3:里面都有一个“沙”字。

生4:这些词都是写沙漠的。

师:真会发现。来,再来读一读。

(生读得平淡)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沙漠是什么样的?

生5:从“茫茫”“无边无际”,我感受到了沙漠太大了,大得看不到边了。这么大的地方全部都是黄黄的沙子,如果真在上面,心情肯定不好。

生6:沙漠里到处是漫天的风沙,铺天盖地的,多危险,多可怕啊!

生7:沙漠里白天的温度很高,经常达63度,晚上又很冷,会达到零下十几度。

……

师:是啊,沙漠危机四伏,令人望而生畏。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些生字词。

(生读得较有感情)

师:沙漠条件这么恶劣,为什么人类不能生存,骆驼却可以过得很好呢?到文中找答案吧。

上述片段,教师有目的地把一组描写沙漠的词语或词组合在一起。这看似简单的归类,实则展现了关于沙漠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让书面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这样他们对词语所要表现的事物外部表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下子拉近了与生字新词的距离。此时,这些词语在他们大脑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而是形成了一幅由呼啸的狂风、凶险的沙丘、空旷的荒原、飞扬的黄沙构成的沙漠真实图景,也为认识骆驼的特殊用处埋下了伏笔。试想,这样的识字学词,学生收获的仅仅是几个汉字,几个词语吗?

2.让“老教法”与新理念无缝链接。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知识内在结构的形成与建构,这就必须改变学生被动问答、被动学习的状况。怎么样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们认为师问生答与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有机融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如《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环境描写:“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教学这部分内容,可借助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分步深入阅读理解。

教学伊始,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提问,就有学生会发现此处语言的“矛盾”:“屋外寒风呼啸,又黑又冷,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带着问题联系后文,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有的从“地扫得干干净净”看出“舒适”,有的从“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读出“舒适”,有的从“炉里的火还没有熄”悟到“温暖”,有的从“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体会到“温暖和舒适”。这样的回答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仅限于语言内容的层面,停留于对语言文字表面的理解。

教学结束,教师以问促思。因为“温暖而舒适”一词虽出现在文章开头,答案却覆盖全篇,因此,课文阅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必须引导学生再次聚焦这句话。但如果再让学生发问,一是重复,二是学生的认识难以超越先前的理解,所以,教师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此时再回过头来读读“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这句话,你一定会对“温暖而舒适”又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的理解就能透过文字表面,直抵文章内核: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安睡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的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而实现了思想情感的升华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从表面上看,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似乎问点相同,问法相似,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发问的对象有别则效果各异。正是由于师生两个问题的前后联通,不仅推动了阅读活动的纵深发展,而且极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课程理念。

3.实现传统教法的“美丽转身”。

转述训练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以发展听、说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训练。传统的小学语文转述训练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句式转述。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互相转换、“把”“被”字句互相转换、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相转换、引述句(直接引语)和转述句(间接引语)互相转换等几种。二是事项转述。如:“5月10日晚7时,学校召开家长会,希望学生家长准时参加,不能来的请事先说明。”要求学生先练习转述此句,再由教师或同学讲评,然后学生或教师扮演家长的角色练习转述。不难看出,这两类转述基本上都是以教给学生如何转述,即掌握转述的静态知识和方法为教学目标,无益于学生口语交际实际能力的提升。语用视野下的语言转述训练应该如何实施呢?一位名师执教的《哪吒闹海》(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龙王找哪吒的父亲李靖告状和哪吒向父亲解释等不同的对话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转述。由于身份不同,目的不同,转述的话语和语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龙王为了说明自己的孩子有理,必须极力回避自己“兴风作浪”“胡作非为”的行为,选择哪吒的无礼和过错做文章:“他一摆混天绫,就使得我的龙宫摇晃起来;他一扔乾坤圈,便把我家夜叉打死了;他一抖混天绫,还把我三太子的原形逼了出来。最可恨的是他还把龙筋抽了出来。”而哪吒则恰好相反,要大讲龙王父子如何“兴风作浪”“胡作非为”,为自己的“摆、抖、扔”寻找充足的理由:“这龙王父子常常兴风作浪,老百姓都恨透他们了。我在海边洗澡,也不碍他们什么事,却有一个怪物举起斧头便砍我,我一扔乾坤圈,他就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举枪便刺,我只是抖了一下混天绫,他也死了。我不知道他就是三太子啊!”

哪吒闹海教案 篇七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言语生命 在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33-04

作者简介:万莺燕(1976―),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着培育学生言语欲求、言语意识与言语表现的责任,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了的。但是当我们走进一些日常的语文课堂,却痛心地发现很多学生已经没有了言语的冲动,他们往往作为课堂的配角而存在,被动学习且“言不由衷”,在课堂中最应该警醒的老师却只是一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一、为什么现在的一些语文课上学生“言不由衷”

(一)“伪提问”促成了“伪回答”

例:《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导入环节

师:(媒体播放维也纳风光图片,教师揭示课题)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维也纳的美丽风光,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一定有问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维也纳出了哪些音乐家?

生2:维也纳位于哪里?

生3: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师:这些问题,相信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这样“揭题质疑”式的开场白是很多老师惯用的方式,在有的情境下确实能激发学生的言语需求与思考,并衔接后续的学习,但那只是在学生课前并未接触文本,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面的这位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学生的确处于“零预习”状态,但是因为电脑故障就先让学生自由读书20分钟,在学生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预习基础上再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只能附和着给了老师想要的所谓“答案”,真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学生的疑问,还是为了帮助老师“解围”给出的“伪回答”。

(二)“泛化要求”让学生回应泛化

例:《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指导朗读环节

师:读第13小节,想象你们就是文中的这些黄瓜、蝴蝶……试着读出它们的“自由”。

学生“努力”地想读出老师想要的“自由”。

你让学生读出“自由”,学生就能读出“自由”来吗?是不是应该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文字表述中的“自由”,油然而生喜爱与向往,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读好、能读好,让学生的情感与言语表达自然而生,言而由衷。诸如这样空泛、无向的提问和要求在语文课堂里并不少,如有的老师经常会比较随意地要求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这样泛化的要求、单一浅层的目的性怎么能唤起学生对文字的感觉?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说出感受,但却不知道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出感情,又该如何读出感情、说出感受,这种直奔“重点”、直奔“结论”式的师生交流只能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徒劳的行为。

(三)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运用,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与参与的热情

例:六年级下《广玉兰》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认真品读第3小节,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广玉兰的形态细细品读交流。

学生开始小组学习。

师(提醒):同学们可以根据花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并取个名字。

(学生小组学约5分钟后开始在全班交流,每个组派学生代表“各抒己见”,整个交流看似热闹,但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学生与学生、组与组、教师与学生没有相互关注、相互启发。)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今的语文课堂里老师们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有时只是形式化地存在,老师往往简单化操作,没有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没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课堂往往充斥着教师的话语,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有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应付地围在一起“交流讨论”,小组中强势的学生操控着讨论的流向和最终的结果,弱势的学生依然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了参与的热情和共鸣。

以上几个课例中因为教师的“伪提问”“泛化要求”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运用,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的言语需求和能力未能在第一时间被激活,致使学生言语生命的不“在场”。如何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言语生命的“在场”,这是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怎样实现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生命的“在场”

(一)挖掘有含金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

潘新和教授说过:“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它需要软性地顺应、呼唤、激励和引导。”而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文本解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致使一些问题与活动设计往往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现实,甚至不加取舍、没有具体的指向,使学生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无话可说,只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与语言发展不相关的话。

什么样的问题设计能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呢?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其次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结构的问题,能充分沟通各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分散的知识点结为知识链或知识块,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再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与运用的路径应该不唯一,而且还包含着一般方法的学习,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

同样是导入环节,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一开始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鞋匠的儿子”在课文中是指――

生:林肯。

师:那么为什么课文不直接用“林肯”做课题,而要绕着弯子用“鞋匠的儿子”做课题呢?

教师如此设问,短促而有力,直指言语形式的精妙,直触语文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从课题的独特之处入手构建话题,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以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表达欲求。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借“问”促“学”、以“问”驱“学”: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用心去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玩珍珠鸟所玩,想珍珠鸟所想,体会一下小珍珠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学生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并试着切身体验小珍珠鸟和“我”之间的相处过程。

这位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没有设计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往里面“跳”,而是通过变换设问的视角,设法将学生放在“前台”,设法让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学习体验的自主性,也激活了学生参与与表达的能动性。

(二)探寻 “最近发展区”,指导并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学生的言语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这一成长特质进行准确判断,找到学生阅读与言语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阅读成为一次次探险的历程和成长的体验。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设计《哪吒闹海》一课时,就关注了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四个活动版块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

一是“课文朗读”版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通过读完成这课最基础的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教必须的知识。

二是“学习概述”版块:薛老师要求学生将这篇神话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哪吒为什么闹海?如何闹海?闹了又如何?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习讲述”版块:薛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对照插图将一句话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巧妙地进行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做到具体、生动、形象。

四是“学习转述”版块:同样是“哪吒闹海”的事,龙王和哪吒在李靖面前转述,他们会怎样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试着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来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故事的能力,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播下了读书探索、相信自己的美好种子。

以上四个学习版块,教师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从文本语言的育人价值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基础出发,紧扣“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围绕“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有层次、有推进的言语训练活动展开教学,一次次唤醒了学生的言语表现需求,在自主的阅读感悟、同伴的探讨交流和老师的有向指引下,学生的“相异构想”喷薄而出,鲜活灵动的语言呼之即出。

(三)放大不同教学方式的价值,实现课堂言语学习的“交互性”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最多的往往是老师的声音,缺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一个平等讨论、争辩的氛围,一个可以释放创新与个性的平台。要让学生有更多个性化言语表达的机会,实现课堂言语学习的“交互性”,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结合不同年段和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第一课时这样运用“同桌互助”的学习方式:

“同桌之间互相读读生词,把同学读不准的圈出来,再教教他。”

然后组织交流:“你教同桌读了哪些字词?”

“大家来玩一个‘给偏旁找朋友’的拼字游戏,请你跟同桌两人合作给他们找找朋友,看能拼出哪些‘生字宝宝’,拼完的同学,请你和同桌一起组个词。把你拼好的字摆在桌子上,并读读。”

这样的学习活动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习规律,依托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充足的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很有趣味性,也使课堂中充满了学生间的互助与分享式的言语交流。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同伴、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小组内轮流当小老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性。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组织4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任务一般要选择具有挑战性、复杂性、多元性、发散性的学习内容;其次提出合作任务时要细致设计活动的程序,可以用具体的动词加以描述,让学生清晰地明了在活动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小组活动前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再次要关注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现状,并及时加以引导,以实现学生之间高质量的言语学习的“交互性”。如一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小组合作活动:

学习活动二:体会谈迁挑战“厄运”的艰辛

活动要求:

1.默读第三自然段,自主思考:谈迁在北京重写《国榷》的场景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画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想法并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认真倾听,简要记录新的想法;推荐一位或几位组员,用你喜欢的方式汇报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3.汇报展示。

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实录:

学生自主阅读、批注(经历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

生1(看一下周围的同学,询问):可以开始讨论了吗?(小组活动时征求大家意见)

生2(组长):大家都准备好了吧?我先来说,从“奋笔疾书”这个词我感受到了……

生3:我也找到了几个这样的关键词,如……(生生对话有对接与关联)

生4:除了这些词,我发现这一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很多,如……这些词写出了谈迁……(学生交流时能从不同的点与角度去思考)

生5:这些数字和上文的数字加以对比,我们发现谈迁第二次写国榷比第一次更勤奋,花的精力更多(学生学会联系全文整体地学习,对比着学习)

生6:我还发现这里有一段排比,(读了一遍)读着这段话,我能想象谈迁……(能抓住关键语段想象文章的空白处)

生1:我也想为大家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完也想象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

生2:(向四周环顾,发现有的组已经讨论结束,于是小声提醒)我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吧,等会儿再交流。

哪吒闹海教案 篇八

关键词:传统美术;动漫设计;视觉艺术

传统美术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作出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大多以物质材料为媒介,需要占据一定平面空间、立体空间。通过在动漫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美术,可以充分挖掘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为动漫设计作品在现代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因此,根据传统美术元素构成,对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美术元素构成

传统美术元素主要包括年画元素、剪纸元素、皮影元素、水墨元素等几种类型[1]。其中年画元素主要指新年、或者其他节日时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较为浓烈的人物装饰感;而剪纸元素主要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用剪刀剪出的造型,具有抽象、夸张、风格鲜明的特点;皮影元素主要指人们利用灯光、剪影制作的光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我国传统动画影视作品《葫芦娃》《金色海螺》等,就运用了大量皮影美术元素;水墨元素是我国传统美术代表,主要是利用毛笔蘸墨,依据写意原则,描绘的画卷。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术元素还包括脸谱元素、戏曲元素等。

二、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一)生动呈现角色形象现代多数动漫作品形象表现大多是将事物外在形象进行单一的呈现,不注重通过事物外在形象表现事物精神内涵、生命气质。而我国传统美术可以通过挺拔、圆润的点、线、面,呈现出富有力度、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形象。突出主体本质特征,为动漫角色形象的良好呈现提供充足支持[2]。

(二)抓住观看者眼球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夸张、变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如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部动画中人物动作、表情造型主要借鉴了传统美术元素中戏曲元素,结合动画语言的适当变形,塑造出了可以抓住观看者眼球的动画角色。

三、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传统美术艺术语言提取及传达动漫设计中,动漫表现是动漫设计人员在最初设计阶段形成的创意思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周边充斥着不同的美术文化及图形图案,为了促使上述信息得到有效的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从形、色两个方面,将周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并将最典型美术元素串联分类,融入动漫设计中,促使动漫设计作品呈现出突出的民俗性、民族感[3]。一方面,在动漫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从“形”入手。借助传统美术造型手法,对动漫背景、人物进行概括变形,融入整体外观线条感,最大程度提升动画人物角色生动感。如在《哪吒闹海》中哪吒、龙王等人物就借鉴了戏曲的造型特点及基本动作。有效的提升了人物造型自然生动性,为整部影片文化历史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另一方面,动漫设计作品内的每一个角色都承载了设计人员对自身及多数个体的启发式汇总。即促使观看者在看到某一幅场景或者一个角色时,可以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人或者事物的思想意图。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视觉意图,动漫设计人员可以“色”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主观调整总结。在我国传统美术中,“色”不仅是简单的颜色呈现,而且蕴含了不同文化理念,如我国脸谱艺术中白色代表奸佞、黑色代表刚直、红色代表忠诚等。因此,在动漫设计中,动漫设计人员也可以借鉴传统脸谱元素用色传统,进行不同人物面部的表达。如动画影片《大圣归来》中就借鉴脸谱美术用色原理,进行了不同人物面部表达,有效的提高了色彩视觉观感。

(二)传统美术艺术表象整理与展现在动漫设计中,艺术表象也可称之为意象,其注重各种事物想象在心理活动时重现。动漫作品设计在借鉴传统美术元素时,需要从作品立意、角色造型、构图表现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美术艺术表象进行进一步整理,以展现动漫设计作品中浓郁的中华传统美学特色[4]。首先,在作品立意方面,在糅合传统美术设计阶段,根据我国传统美术核心理念,动漫设计人员应以“德”为核心,将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抒情咏志的元素引入到动漫设计中。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主要目标,在动漫设计中充分响应我国全面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为动漫设计提供良好的立意支撑。同时考虑到我国动漫篇幅较为紧凑,为了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完整叙述一个故事,并促使观看者了解动漫故事精华,动漫设计人员可以选择我国历史长河中蕴含的道德类、励志类故事,进行动漫剧本情节设计,如卧冰求鲤、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在立意明确的基础上,动画设计人员也可以针对观看者不同心理体验,将动画、人、植物等传统美术中常见形象有效结合,充分反映动漫设计作品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如1998年好莱坞出品的《花木兰》电脑动画电影,就引用中国水墨元素及中国传统民间乐府诗《木兰辞》,完整叙述了我国著名北朝女将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匈奴的战争励志故事。借鉴上述动漫作品设计改编经验,动漫设计人员应利用自身对本民族传统美学审美及历史道德典故了解,从传统美术中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立意,以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动漫设计是一种基于视觉呈现的作品规划。动漫设计画面表现是动漫作品呈现根本,而我国传统美术在绘画层面具有显著的引人回味、意境深远的视觉优势。基于此,在动漫角色形象造型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美术中对事物形象表现处理方式,将事物真实形态作为角色呈现基础。结合夸张、变形等艺术性处理手法的应用,可以呈现出潇洒不羁、富有智慧等不同角色独特的生命特征。如我国著名动漫设计作品《哪吒闹海》就借鉴了梁楷传统经典美术作品《泼墨仙人图》概括夸张的手法,对龙王头上的角及眼睛进行了夸张化处理,突出了龙王阴险恶毒、狰狞的视觉特点。同时通过水色在宣纸上自然渗透效果呈现,也表现了哪吒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最后,对于我国传统美术而言,其在章法布局上注重虚实关系处理及散点透视、焦点透视不同类型透视方法的运用,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动漫设计中,可以达到强化情节、突出主体的作用。如在早年《埃及王子》动画电影中,就在多处场景设计中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其在展现波澜壮阔场景时,借鉴中国山水画构图三远法,进行了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视角呈现,有效增强了空间纵深感。结合藏露对比、动静对比、聚散对比手法的应用,有效的展现了动漫多维空间复杂变换效果。

(三)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与结合动漫设计需要严格贯彻内外兼修的理念,不仅需要在外观创作中探索更加富有民族性的美术表现元素,而且需要结合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进行逐步延伸,赋予动漫作品深远的审美意趣及朴素的内心情感。而色彩是传统美术重要模块,也是动漫作品角色性格塑造主要辅助手段之一,基于此,一方面,动漫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色彩应用原则,合理利用传统美术色彩,进行动漫角色塑造。如在以蒙古族传统美术为题材的动作作品中,就需要将大量富有蒙古族传统民间色彩情感融入动漫角色造型中。同时为强化“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角色性格塑造符号化指示作用,动画设计人员可以引入蒙古族传统美术“尚白”特点,在动漫作品设计过程中合理引入白色这一色彩元素。如在2006年动画写实作品《乌兰·其其格》中母亲这一角色服饰色彩塑造时就大量运用了白色。不仅彰显了母亲这一角色的母性、慈爱,而且表现了传统蒙古族美术特殊艺术风格,赋予动画角色内在生命力,为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提供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面,将每一个设计人员了解的动漫角色及背景设计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艺术感的艺术形象,是动漫设计的主要目标,而动漫角色设计是成功动漫作品的必要元素。因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加强对动漫角色的重视。在初期传统美术元素搜集及角色探索的基础上,以可以激发我国本民族历史记忆艺术影像为核心,利用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字符样式,对总体艺术特色进行适当简化。同时围绕动漫角色独特个性,利用建模工具,合理调整质地、体积,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动漫设计建模与现实生活中社会形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也是原型形象设计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从图像重建、初始外部轮廓真实形象构建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剧情需要,简要概括新职位形象,或者将其构造为抽象形象,以便充分激发观看者想象力,呈现出完整的动漫艺术影像。如在动画《哪吒闹海》中主人公是一个赤裸的、拥有着雪白皮肤、黑亮眼睛、刚性剑眉的英雄形象;而在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虽然赋予了哪吒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但是他突出的黑色眼眶及眉毛、嘴角向上斜的凶笑,显示出哪吒亦正亦邪的气质。

(四)传统美术艺术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动漫设计过程中,简单的延伸传统美术元素并不能满足观看者需要。因此,动漫设计人员应在继承传统美术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再创造[5]。以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文化价值为入手点,以中国制造为核心,挖掘中华传统美术智慧渗透、中国特色趣味性,为动漫艺术设计增添生机与活力。中国造型手法、风格及传统美术传播载体变化均呈现了不同发展时期我国传统劳动民族智慧及才干。基于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应以中华传统美术元素为指导,以准确表达我国传统艺术风格为目标,以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元素发掘为手段,进一步增强动漫设计文化底蕴。如我国传统美术体系始终将感性、理性高度和谐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在我国著名《三个和尚》动画短片中就运用了夸张的美术处理手法,在表现三个和尚挑水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对于理性、感性高度和谐观的深刻认知。同时我国古代民族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理念,上述价值理念决定了动漫作品中始终为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如《金刚葫芦娃》《金猴降妖》《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相较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而言,我国美术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了突出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对动漫设计具有较大的启发。基于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设计内容,合理应用传统美术元素或者美术技法,如年画元素、剪纸元素、皮影元素、水墨元素等,为中国传统美术元素民族性、审美性在动漫设计中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瑞瑞。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智库时代,2018(47):158-163.

[2]解学晖。浅析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18(5):80-81.

[3]时娟。传统美术设计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00-101.

[4]索玉婵。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文献,2017(1):103-104.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哪吒闹海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哪吒闹海教案】相关文章

《哪吒闹海》教案优秀8篇01-25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优秀8篇)01-14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优秀5篇10-08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精选9篇】10-08

哪吒闹海 教案(最新6篇)10-04

哪吒闹海教案中班 哪吒闹海教案幼儿园05-23

《哪吒闹海》教案【优秀4篇】04-04

哪吒闹海 教案优秀8篇03-10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54 2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