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2023-05-25 07:58:50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欣赏龙的形象、色彩和姿态,了解龙的象征意义。

2、通过看看、学学、玩玩,了解有关龙的民族风情,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龙的传人》音乐磁带。课件《龙》。

2、带有龙图案的物品,如:被面、唐装、扇子等。

3、舞龙道具红稠布、彩球,音乐《金蛇狂舞》。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想一想,你听过没有?会不会唱?"

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国的两大河流)歌曲里还唱到了什么?(龙)

2、寻找龙,初步感知龙的特征。

(1)提问"你在哪里见过龙?""请你找一找,龙藏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

(2)寻找带有龙图案的装饰。

(3)播放音乐,集合幼儿,说说你的发现。

"你找到龙了吗?它在哪里?你愿意学一学它的动作吗?"

小结:龙可真多呀,衣服、被面、扇子上有,还有掉坠、印章呢,龙呀是一种吉祥的图案。

(4)欣赏龙的图片,观察龙的特点,模仿龙的动作

提问:"龙长什么样?(它象什么?什么地方最象?)"(龙的头和什么动物非常象?身体象什么动物?爪子、角、身上的鳞片呢?)谁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小结: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虎的爪。

3、看课件,了解龙的象征意义。

(1)回忆自己的经验:请大家想一想,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龙?

(2)看课件,了解更多带有龙图案的东西。如:九龙壁、华表、龙舟等。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龙图案的东西,用你的小眼睛仔细看一看,你见过吗?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边看边认。(过度:哇!有龙图案的东西可真多呀!)

(3)思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真的龙?到底有没有真的龙呢?听一段录音你就明白了。

(4)听录音,了解龙的由来。

小结:生活中由于没有真的龙啊?那它是哪里来的?(人们想象出来的)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龙,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外国人经常把我们中国称为"东方巨龙",我们中国人呢,就是龙的传人。)

4、了解民间风俗:赛龙舟、舞龙。体验舞龙游戏的乐趣。

师:在我们中国,还有一些民间的风俗和龙有关呢。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呀?(赛龙舟--庆祝美好的生活)我们中国还有一种民间风俗:舞龙,你看见过吗?老师这里有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观看录象,了解舞龙的风俗。"舞龙好玩吗?他们怎么舞龙的?(徒手学一学)这是我们金港镇全民运动会上,表演的节目,象征着欢乐的气氛,祝愿我们的运动会圆满成功。再过几天就是元旦了,它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我们也来舞龙庆祝一下,好吗?"

(2)游戏:舞龙。幼儿分成两组舞龙,老师手举彩球带领幼儿游戏。

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去寻找龙的图案,龙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加深对龙的认识。

美术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娃娃都各有不同的服饰特点;2、能妙用材料和剪、撕纸方法粘贴成“民族娃娃”。

过程与方法:1、在资料交流中感知各民族的不同服饰和风土人情民族娃娃;2、在对比欣赏中,学会找不同服饰特点,体验不同审美情趣;3、在尝试中了解撕纸方法和粘贴方法民族娃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欣赏各民族的审美趣味;3、能与同学合作。

【教学重点】

能用纸材和剪、民族娃娃撕纸贴画的方法,创作有民族特点的民族娃娃。

【教学难点】

妙用纸材和抓住不同民族特色,表现色彩对比鲜明、动态生动的民族娃娃。

【教学时间】

第12周

【教学准备】

范作

【教学内容】

民族娃娃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为什么课文中“56个民族,56朵花”?交流:

1、自己收集的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饰?为什么?

2、你认为服饰美在哪里?(造型独特、色彩强烈、装饰性强)

二、探究活动2:撕纸的方法和拼贴的方法。

游戏:1、看谁“直线撕、弧线撕和变线撕”撕得最美?2、尝试用力撕,轻柔地撕,感受不同力度撕出的效果。3、试一试对称撕。

游戏:把撕出来的形状组合拼成一个可爱的娃娃。1、把刚才大家尝试“直线撕、弧线撕和变线撕”时撕出来的“点、线、面”的纸材形状,组合拼成一个可爱的娃娃。2、先贴什么,后贴什么?是“进行块面剪贴”还是“进行撕点粘贴”?3、试一试,把点拼成娃娃的形状。4、说一说有什么困难。

三、探究活动3:创作有特色的民族娃娃。

动脑:1、在图片中选一个服饰风格明显的少数民族图片作参考。2、思考什么动作才生动、有趣?3、选择色彩底板纸。(冷暖对比、明暗对比)4、选择块面纸粘贴,还是撕点拼贴?

动手:1、小组分工,如分工负责撕“点”、“撕线“、撕“形”,并按形状色彩分类放好。2、合作或个人进行拼图与粘贴。

四、探究活动4:哪个撕纸拼贴的民族娃娃最美?评价点:1、色彩妙用;2、形象生动;3、有民族特色。

【板书设计】民族娃娃,范作

【布置作业】用撕纸的办法做民族娃娃的服饰。

【教学后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本课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体会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撕纸的方法和提高妙用纸材的能力,体验了造型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可能性的事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做出判断性的表述,并能简单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对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并恰当的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转硬币

1、印有一元的这面是正面,印有国徽的这面是反面。(转硬币)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2、先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再转硬币。

总结:也就是说在硬币转动之前,我们只能猜测,转动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棋

1、把红棋全部放入一个盒中。请问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

2、那如果再请同学摸会是什么颜色的?

3、把三种颜色的棋放到盒中,这次还一定会摸出红棋吗?猜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学生实际摸摸看。

4、总结:在这个盒子中装有三种颜色的棋。摸的时候,可能摸出一个红棋,可能摸出一个黄棋,也可能摸出一个绿棋。我们只能用可能描述这件事情。

5、请问在这个盒子中摸到紫棋吗?(因为没有紫色的棋,所以不可能摸到紫色的棋)。

6、小精灵带来三个杯子。提出三个问题。

三、书上例2。

要求:如果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勾,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圆圈,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叉。

四、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题,小卷,游戏。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明化,将“可能性”这种深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并通过参与具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初步领会到深奥的“可能性”问题的意义。

教师备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

(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

(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

(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在柏林语文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www.huzhidao.com☆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教案》教案最新7篇03-13

电子版教案最新10篇02-15

安全教案【优秀3篇】01-28

教学设计及教案(4篇)01-22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优秀6篇】01-02

活动教案【精选7篇】12-29

教案范例优秀4篇12-28

幼儿园教案优秀3篇12-22

课程教案【优秀5篇】12-15

课堂教学教案【最新6篇】12-03

54 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