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优秀6篇】

2024-02-16 18:21:31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整编的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伶 官 传 序 篇一

欧阳修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为后唐庄宗所嬖幸并导致败政乱国的史实。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1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

《伶官传序》 篇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忧劳、兴、逸豫各1分,句意1分)(兴亡使动各1分,自然之理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 (宠)爱伶人才如此吗?(积、溺、困、岂各1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被动句1分 ,岂1分,句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题1】举:全、都

2、小题2】A. 的原因/用来;B.一定/代词;C. 用;D.和/给予

3、小题3】C 解析:划横线的部分就是就空间方面来说的,说市的范围越来越大,A中说起决定作用无根据,B说在城的发展中七支配地位也无根据,D说超越了城并且对其产生了威胁也没有根据。

4、小题4】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 篇三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四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理解“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以下问题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别多少岁?

提示:课下注释生卒年(24、28、39、42岁)

2,在这几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量用原句回答。

24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一个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

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9岁: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42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朗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3,静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问: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事,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教训呢?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板书设计 :

时间         事件                    结论

(得)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忧劳可以兴国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数十伶人困之)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辞海》1989年版)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

三。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点

1,欲抑先扬

课文先讲得天下的过程,李存勖得天下时的态度。

找出体现忧劳的词,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叙代议其失,后转入议论,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 篇五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六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1. 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 (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3篇】10-08

伶官传序(优秀8篇)03-25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12-01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09-21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优秀4篇】01-06

教资高中政治教案模板精选6篇02-03

高中政治试讲万能教案模板(优秀7篇)10-10

高中体育教案优秀5篇09-22

电子邮件10篇03-04

高中英语教案英文【优秀8篇】10-11

49 2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