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最新9篇

2024-03-10 01:47:00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陈奂生上城最新9篇,仅供参考。

陈奂生上城 篇一

教学目的: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 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 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 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 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 讨论,明确:

1. 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 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作业 :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读后感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篇二

曾伦剑

今天上《陈奂生上城》第二课时,课堂上学生对陈在招待所里前后表现非常感兴趣,边读边笑,我是如下引导的:

1、我问了一个问题:“笑陈奂生的什么?”学生说笑他傻。于是找出让人“好笑的地方”(人物描写),接着让学生体会前前后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不同。

2、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学生说都是5元钱惹的祸,让他内心不平衡:服务员还给他脸色看,使他感到很受伤。

3、住店给钱理所当然,为什么让他如此难过?学生说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花了5元钱住店。

于是说明陈奂生所遇到的伤痛主要是由于自身对代表着“城市文明气息”的招待所的不了解造成的。

4、陈奂生还可以采取别的方式解决心里的不平吗?学生讨论特别来劲》向吴书记诉苦;把屋里东西偷了;甚至有人说在床上撒尿。(我提醒想象要符合人物整体性格)学生一一找出理由否定。

5、我提示如果换了阿q,他会怎样?闰土,他会怎样?学生认为4中的表现更可能是阿q,闰土更可能是“悄悄的走开”。

6、一个是文中的陈奂生,一个是悄悄离开的陈奂生,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学生更喜欢前者,因为他毕竟有了“自己”,有了自我的尊严意识。

7、我们有过陈奂生一样的经历吗?学生开始不好意思,后终于有人发言:第一次。闹笑话

如:不知道怎么吃海鲜,还努力掩饰;进入专卖店发现物价之高超乎承受,却故意说不喜欢那颜色而借口离开。所以:我们有过陈奂生类似的尴尬,只不过我们更善于掩饰而已。但这恰恰说明陈奂生的“率真”。

小结:小说不仅仅在揭示80年代初的农民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他更是在揭示一种人生的共同的尴尬:当你面对一个未知世界是都可能遇到的尴尬。

刚刚上完,不及细细整理,冒昧抛出,请各位指正,感谢!!

作者邮箱:

陈奂生上城 篇三

教学目的: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 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 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 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 讨论,明确: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 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作业 :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训练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德育渗透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精神状态,理解农民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四、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显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五、教学课时:1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常规教学:

1、背景以及文学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

1、: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2、安排:

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

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

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

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

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

3、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点;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出发,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篇五

春姑娘上《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教学目标 :

1、通过陈奂生向老婆交帐的假设和讨论,熟悉小说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通过启发式讲授,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讨论

1、替陈负生算一算账。

2、假如你是陈奂生,打算如何向老婆交代?

三、评价

说说陈奂生这个人。

分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在人物刻画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四、撰写

陈奂生向村民讲述自己的奇遇(200字左右,课上或课后,依时间而定)

课堂实录:

时间:12月16日 星期五第三、四节

讲授:鱼非子(春姑娘)

学生:高二6班

学生情况:理科B类,期中考语文平均83分,原任课老师辞职,我一个星期前领养。基础不好,语文兴趣不高,气氛活跃,喜欢乱喊叫。

一、陈奂生的帐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

(板书)收入:约大于七元五角

支出:住招待所5元                  买帽子2.5元

剩余:约等于0

(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    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几倍?五十倍。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     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惨了。假如你是陈奂生,怎么向老婆解释?

生1:我坦白从宽。(众生笑)

师:那就坦白吧。说下去。

生1:我把钱花光了。住招待所。见了吴书记。买了一顶帽子。(断断续续)

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

师:真肉麻。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陈奂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答:老实,质朴。)是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你这样的花言巧语,通不过。再请一位。

生3:我去卖油绳,遇见吴书记,他叫我坐他的汽车,把我送到招待所住了一夜。他的秘书没有记得交房钱,我就交了。

师:大家看,这样解释能不能通过?(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勉勉强强吧。不过有情节上的错误,是吴书记叫陈奂生坐他的汽车吗?

众生:不是,他生病了,抬上去的。

师:对。细节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心理也要注意。还有谁要说?

生4:我选择沉默。

师:有性格。

生5:老婆,你别生气,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绳,没想到感冒了,躺在车站,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用他的汽车,送我去医院,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搏抵享受了一番,招待所好极了,被子雪白雪白的,地板照得见人影,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有些话没记下)以后,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

师:说得不错。大家看,能通得过吗?(生齐答能。)好的,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吧,相信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有更好的解释。

三、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的作用

师:前面大家说陈奂生是老实、质朴的,除此之外,他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思考。)

师:这一篇小说,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我请大家看两段。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这是什么描写?(生:动作。)但是就这几个字,感觉得出陈奂生的心理吗?是什么心理?(生:高兴,悠闲。)第二段,写“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是什么描写?(生:景物。)感觉得到人物当时心理吗?(生:兴奋。)下一句,“肚里空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什么描写?(生:肖像。)感觉到人物什么心理?(生:愉快。)是的。这几句,为什么要写行动,写肖像,写景物?都是为了写陈奂生高兴、兴奋的心理。通过肖像、行动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来写人物心理,这是中国小说写人物的传统写法。请做笔记。

陈奂生为什么这么兴奋?生活好过了。可是,他就没有苦恼了吗?有,是什么苦恼?(生:因为他跟别人一起聊天,没有话说,没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恼,自卑。他物质上满足,精神上饥渴。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陈奂生精神上的不满足?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于是他花掉钱之后的自我完慰便显得非常真实,同学们刚才所想象的陈奂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内容也抓住了这一点。

大家说说,小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来写陈奂生的心理的?

(众生答,他住进招待所。)

住招待所,陈奂生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众生答,有。)

陈奂生的心理变化是否有分界线?(众生答,有,交五块钱。)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陈奂生交五块钱前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他的表现。(生找,读。)

(讨论、分析并板书:)

交五块钱之前:吃惊、不安、小心谨慎

交五块钱之后:忿忿、作践

师:因为花了五块钱,招待所里的陈奂生,表现完全不同了。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讨论)

板书:

狭隘、落后、自私

师:这正是小农意识的体现。

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一向为大家所称道。结合情节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关照下得到解释。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细腻、深刻地描写写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写法大家可以看看《项链》的第一部分。大家课外读中外名著,要特别注意对心理描写的分析。

陈奂生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老实、勤劳、本份的一面,也有着中国农民自私、落后、狭隘的一面。陈奂生上城,跟吴书记巧遇,让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民仍然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如此,村民们也如此。农民的进步让作者感到轻快、高兴,农民的思想局限,又让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叹。陈奂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我们忘不了他,他是中国农村新旧转型时期的烙印,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时间到。关于陈奂生如何向村民讲述他的奇遇,课后完成。

毓君评:

春姑娘这节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课堂设计得生动,但是和摩西感觉一样,对陈奂生们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相对偏弱了些。

[1]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

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

3、巧妙的情节构思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

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

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这种渴望,不外乎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陈奂生精神复苏的表现,有自我表现的欲求,自尊的需要,但显然带有深厚的小农色彩。

勤劳朴实,易于满足;老实单纯,善良正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五、学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

1、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2、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明确: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节俭的本质。

3、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阅读“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忍痛放弃算了。”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有哪样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讨论)

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4、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5、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6、。总结其性格特征

六、欣赏品味

1、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2、本文情节设计巧妙。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我们来看看陈奂生为什么会得感冒,哪些伏笔?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

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七、课后练习与思考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漏斗户主》片断

①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 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 0 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本课拟用比较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程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助于把握事物形象,深入领悟小说主题,又可以拓宽视野,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到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 9 8 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 、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可剪辑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视片。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本组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2 、教师可适时点拨提示: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3 、重点研究化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 )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 )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 )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 ”是相同的。但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 狭隘,患得患失;

勤劳,易于满足;

老实单纯,讲求实际。

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 、研讨以下问题:

(1 )、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 )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

----2----

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 )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 、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当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 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 、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 、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点:《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 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 ”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 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梳理情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情节设置的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心理描写,把握作品塑造的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主人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并与西方小说《项链》作比较,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和希望,了解新时期农民在精神物质追求中的喜悦和困惑。思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须同步进行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这篇作品展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意义是这篇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办法

1、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更清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农民生活,理解作品的主旨。

2、形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特点。

3、对比理解,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思考

1、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2、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这篇小说乃是精心构建的一件艺术品,由此也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3、以心理描写为欣赏重点。挑几段文字,把心理描写的语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了。再比较《项链》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两者的差异,从而把握陈奂生这类农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梳理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把握人物特点。

3、思考鉴赏,揭示形象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阅读课文,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我们曾熟识过成年闰土的形象,那是在封建势力和生活重负压迫下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农民形象。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一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三、讨论

1、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是要“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的烙印。

2、陈奂生“感冒”这个细节有什么意味?

上城先住进了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这两个因素,将“漏斗户”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就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这之前文中已有伏笔。在第一部分里,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稍的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正暗示陈奂生今夜要得感冒了。高烧时他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了,作者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显得毫无破绽。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他内心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表现?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4、陈奂生的进取心与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发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5、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6、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一个新时期初期的性格多元化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7、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这是作者在心理描写上的借鉴与创新。

8、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9、作者构思的精巧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过关而且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10、作者的情感

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作者“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第一部分写陈奂生上城,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人物的兴奋劲儿跃然纸上。作家为农民的高兴而高兴。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这是陈奂生们的喜悦,也是作者的喜悦,是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颂歌。陈奂生是最真诚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这也是作者对农民的赞歌。

小说也写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病了熬着就躺在车站长椅上,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涩!陈奂生还很穷,字里行间流露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第三部分则充满着慨叹和遗憾。作者描写陈奂生“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描写他“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最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样无聊的作践,离现代文明人的水准还多么远,作者的慨叹有多么沉重。最后写他以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为神气的本钱,恰恰是在慨叹他的卑微,慨叹陈奂生这样的农民何时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人。

四、总结、扩展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写陈奂生的情绪轻快而沉重,我们读陈奂生也同样轻快而沉重。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布置作业

阅读《乡场上》、《哦,香雪》。

附:板书设计

环境 情节 人物

买帽子

进 城——满怀希望 老实善良 呼唤

遇开心事 物质

患感冒 精神

在 车 站——卖 油 绳 勤朴节俭 文明

遇吴书记 同步

买帽子

住招待所——伍元钱的代价 自私狭隘

精神满足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篇九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小说以其对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时期的农民心理和性格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并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以说,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含蓄、深刻,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以下就其艺术特色略作解说。

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这里我们痛心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有一群麻木、愚昧、趋炎附势的国民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繁荣发展的表象背后仍存在的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也许将来仍存在。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十分简单平常。写的是陈奂生上城想买顶帽子,没想到帽子没买上反生了病。被人送进招待所花掉了五元钱,心疼之余又得到了自我满足。乍一看,不感到什么,但越看越感到分量厚实,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究其原因,是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小说情节安排了不少的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奂生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他要寻求精神的满足,便上城卖油绳,这为他的奇遇创造了条件,埋下了伏笔。车站人多,油绳好卖,是巧遇吴书记的最佳场所。寒潮刚过,昔日的贫困今日有所改善,好像变娇了,非买一顶帽子不可,又暗示着陈奂生有可能感冒。油绳连本带利八块钱,住一夜高级房间正好花得差不多,使他感到心疼成为十分真切的事。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招待所,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这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正好碰上吴书记,而不是村里的哪个老乡,这就使陈奂生置身于格格不入的高级房间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总之,这一切的巧合,使小说情节发展顺乎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有利于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来。

三、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特别品味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比如陈奂生的个头高,力气大;再比如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想买的帽子;又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里的情状等,都可以称为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陈奂生性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个头高,力气大,是自感生活满足的基础。因为个头高,腿脚长,进城才不借助外物,来回六十多里不当回事儿。因为力气大,才能“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才能象拎了束灯草一样地拎着装满油绳的包徒步做买卖,才能不怕打家劫舍的而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如此身高力壮的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极“左”时期却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帽子,这不能说是令人悲苦辛酸的。油绳,北方人称作麻花,是一种有特色的食品,这一细节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种小食品,陈奂生的乡人们都会做,卖油绳行当,“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这对陈奂生来说,也就很正常。上城卖油绳,不是图新鲜、出风头,只是为了买防风御寒的、打算了好长日子的帽子。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是小本生意,他徒步三十里进入县城后,没有进饭店,而是“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满满一包“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新鲜好吃的油绳,他却不舍得吃一根。由此可见其素日生活的俭朴。住花掉了五元钱,他能不心疼吗?心理失衡产生的报复心尽管是小农意识在作祟,但最后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找回了心理平衡,愉快地回到了家中。招待所里的细小动作表现,更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陈奂生发现自己身处之境不同于家中与候车室时,很是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这一细节,表现出其没见过世面,面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一种慌乱心态。当陈奂生看到从未见过的家具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缩成一团”,又“生怕弄脏了被子”,“不敢出一点声音来”,拎着鞋光着脚走路等一系列细节,既表现了陈奂生的质朴,也表现了其孤陋寡闻的可笑心态。当陈奂生交住宿费时,抖着手伸进口袋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这一细节描写展示山陈奂生既心疼钱,又害怕姑娘轻视自己的心态。当陈奂生因住一夜花掉了五元钱而心疼地不得了时,便产生了用提花枕巾擦脸,使劲往沙发上坐下去,即使坐瘪也不管等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行为,又刻画出花五元钱之后由心疼转为报复,从而试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的可笑心态。正是这一组组细节描写使陈奂生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四、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定环境

人的思想性格是复杂多样的,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平时所潜藏着的不为人知甚至让人吃惊的性格。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了充分揭示陈奂生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一面,精心让他离开所熟悉的老家这样的环境,而跑到了陌生的城里,尤其是将他安置在从未光顾过的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待所里过夜。在这里与其说是吴书记将陈奂生送进了招待所,不如说是作者把他送进了招待所。对陈奂生来说,这样的环境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奂生思想性格深处的某些方面,被唤醒了并表现了出来。先是“病中不知身是客”,“病醒”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有的只是吃惊和懵懂无知。当花五元钱之后又心疼又懊恼,继而报复,继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见陈奂生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这就是特定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反作用。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做得非常成功。

五、出色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心理活动是人物自身主观思想的直接展露,所以心理描写往往能够直接更壮丽人物思想性格。《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它不是大段大段冗长单调的心理描写,而总是在人物行动和语言中表现人物的心理。陈奂生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是在他上城的路上,通过回忆表现出来的。生活好转后,陈奂生渴望过“精神生活”,但拙口笨舌的“死症毛病”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有时自己也挤在人群中凑凑热闹,但话语出口,往往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对于人们的嘲讽,陈奂生不但没有义愤,反觉自己不如人。你看他多么自卑。不善言辞,并非陈奂生的过失。在苦难的日子里,陈奂生成了为生计而加速运转的疲惫不堪的机器,哪有什么精神可言,天长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辞令。人们不能理解这一点,不但不同情,反而讥笑他,陈奂生本人也毫无觉察,反觉自己矮人一等。因而总想碰到一件大家不曾经过的事,讲给人们听听,以满足心中的渴望。作者通过这些日常琐事,无情地抨击了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苦痛。陈奂生得知自己生病后,也有一番生动的心理活动。先是吃惊、自责,害怕送掉老命。继而想到自己“一生干净,问心无愧”,心中便又坦然。而心理活动的高潮是在住进招待所时和回家的路上。这两处小说几乎完全在写陈奂生的心理,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程。被别人送进招待所时,在没有弄清情况前,先是不知身在何处,亦不知人间有此好去处。继而回想起事情的原委,想起吴书记,不免“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这里,作者对党的干部无疑是持一种歌颂的态度,但陈奂生在这样的干部面前,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恩的心理,从理想的人格来看,这种心理是不应该产生的。因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本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可以说是一种做人的最起码常识,是无所谓官民之分的。在这里,是旧社会遗留下来而被特定时代强化了的一种特权思想在耍弄陈奂生,使他难于摆脱始发的束缚,遇事自轻。得知住的是高级房间后,是一种担忧和害怕,不知要花多少钱。当得知五块钱一夜后,是一种压抑的愤愤然。回家路上先是一种手足无措的沮丧心理,继而想通之后便是得意、自豪和愉快。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

六、诙谐、幽默、风趣的语言

作者对陈奂生的刻画是漫画式的,所以相应地使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这集中表现在陈奂生住进招待所后的回村那一段情节。作者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可悲。阿Q的“精神胜利”是虚无的,而陈奂生的自我解嘲的“精神胜利”却是有假有也有真,因为,“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陈奂生一直很神气”。陈奂生继承了阿Q的解嘲术之后,得到了比阿Q更大的“胜利”。由此可见,作者创造地继承了“自我解嘲”的幽默手法,塑造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喜剧形象。

综上所述,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着力剖析了陈奂生自卑、狭隘、狡黠的精神胜利法。揭示出陈奂生“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做主人的材料”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陈奂生上城】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说课稿范例(最新01-13

陈奂生上城(优秀4篇)03-29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优秀9篇03-09

2022届高考英语基础巩固复习教案【优秀05-03

爱党爱国爱人民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5-2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04-04

学宪法主题班会教案【优秀3篇】01-06

高三语文专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09-28

齐 桓 晋 文 之 事(最新3篇)03-04

《报任安书》优秀5篇05-20

52 3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