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的建议9篇

2023-12-19 16:19:57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接触并使用建议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建议书时要分条列出建议的具体内容。建议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壶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对学校的建议》,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一

关键词:中医院校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思考 建议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

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

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建议,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96

1.高校实施拓展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1.1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以体验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先行而后知”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强调“从做中学,从做中思”的体验式学习理念。通过很强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游戏,让学生体验生活哲理并从中获得启示,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2.1有效地校正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学生最终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需求大量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却出现就业难的现象。拓展训练改变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被动职前培训为毕业前在校内的主动积极的职前培训,为学业与社会之间搭成一个平台,找到结合点。

1.2.2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拓展训练不仅提高了体能素质,为精力充沛地迎接竞争与挑战打好基础,而且增加了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了抗挫能力和拼搏精神,达到提高就业和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1.2.3对学生首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自身潜能,认识群体作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 2011级云南工商学院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查资料,翻阅论著。

2.2.2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以2011级学生的体体质、心理状况设计问卷题目。共15题,对校内共发放问卷827份。回收817份有效问卷。817份有效率98.8%。

2.2.3数理统计

问卷指向明确,采取归纳统计方法。对问卷问题数据逐一进行分析。

2.2.4结果与分析

2.2.4.1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情况:

调查表明:7.5%满意;55%一般;37.5%差。说明了中学期间学生没有完整科学的进行身体培育,达不到此年龄的体质标准,应加强身体素质提升。

2.2.4.2你对拓展训练有了解吗?

调查表明:2.5%了解;20%了解不多;77.5%不了解。说明拓展训练对学生是一个新鲜事物,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应该加强宣传。

2.2.4.3你想参加拓展训练吗?

调查表明:92.2%想参加;7.8%不想参加。说明学生对拓展项目非常感兴趣,愿意接受此项目。

2.2.4.4感到大多数人都不信任

调查表明:在心理上12%的学生有对大多数人部信任;48%学生认为有条件的信任;40%认为可以信任。证明该部分学生在潜意识中“以我为中心”缺乏信任感,缺乏团队精神。

2.2.4.5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调查表明:18%认为难以完成任务;55%认为可以完成;27%认为不确定。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

2.2.4.6感到孤独

调查表明:21%自我封闭,有孤独感;70%在集体中无孤独感;9%偶尔。说明与人交往能力、互动精神不强。

2.2.4.7感到害怕

调查表明:11%遇到困难时感到害怕,心理脆弱;42%不害怕;47%无法确定。说明缺乏历练。

2.2.4.8难以作出决定

调查表明:13%遇到新问题,无法判定和决定;56%从众心理;31%能作出决定。说明大部分学生缺少综合判断能力

2.2.4.9不能集中注意力

调查表明:34%不能集中注意力,心理状况不稳定;60%可以集中注意力;6%说不定。说明心理状态不稳定。

2.2.4.10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

调查表明:8%经常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86%从众心理;6%说不清。说明应加强判断事物的能力。

2.2.4.11感到苦闷

调查表明:7%经常性感到苦闷;11%偶尔会出现苦闷情绪;82%一般不会。缺少相互倾诉或沟通的渠道。

2.2.4.12教育部在学校推行“阳光工程”每天一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表明:27.5%能坚持;38.5%偶尔;12.7%不能坚持;21.3%不知道。说明不能全面落实增强体质的措施。

2.2.4.13你对目前体育课教学的满意程度

调查表明:32.7%非常满意;55.9%基本满意;11.4%不满意。说明课堂教学有大力提升的空间。

2.2.4.14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调查表明:77.4%使身体健康,心情愉悦;21%掌握技能;1.6%其他。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

2.2.4.15对目前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体育运动项目兴趣

调查表明:54%感兴趣;36%一般有兴趣;10%无所谓。说明学生有其他运动,有广泛的兴趣与追求,为开展拓展运动奠定良好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的教育功能是学生的个体纳入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完成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针对人文素质培养上缺失,应从学生最基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力度。

3.1.2学生体质偏弱,教学形式的刻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偏颇,严重阻碍了健康成长,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功能性,让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和途径。

3.2建议:

3.2.1产生学生身体素质偏弱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小学期间,应试教育主导了整个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没有完全得到合理的落实。

3.2.2学生在中小学期间,体育教材“竞技体育”主导教学过程,没有完全按照人体生理成长过程的规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科学的培育。重技能轻体质的现象相当严重。

3.2.3拓展运动时一项既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户外、带有强烈挑战性的运动。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开展此项运动的前提条件。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相互补充,力求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4、对策

4.1加强体育教师拓展训练的理论和实施能力培训

体育教师大部分在大学所学的体育学科专业教学知识基本都没接触过拓展项目,可以说是空白。从云南高校调查中可以看出96.5%的体育教师在学校中从没有接触过拓展项目,有25%的教师在网络上有所了解,2%教师有过实施拓展训练的经历。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学时的拓展训练选修课教学。让体育教师在校期间能过接触到拓展训练,同时对开展拓展训练的高校教师从理论和实施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

4.2加强拓展项目建设,培育拓展训练项目为学校体育的亮点。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地形和各项建筑等资源都非常有利于拓展训练的开展。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地形,筛选符合项目和内容进行开展。实施队伍的培训,拓展实施课程安排,场地建设和资金保障。逐步把拓展训练培养为学校的体育亮点。

4.3加强拓展训练实施前主体-学生培训,以提升拓展训练的综合效果。

拓展训练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价值取向,非常注重学生这个主体。学生在校能够参与拓展训练的次数受场地器械限制,应在有限的课时能够让学生最大化通过训练达到目标。通过加强实施前拓展项目相关宣传;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拓展项目专项身体素质培养;进行实施前心理培训等形式提升拓展训练的综合效果。

4.4认真制定详细的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拓展训练方案

制定符合学校学生的训练方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参训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身体和心理进行课程设计。从培训主题、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参训学生人数、人员分配、训练装备等制定训练方案。

4.5确定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现在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不断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拓展训练强调通过学生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证书的形式。

4.6加强拓展场地管理,不断创收、以场养场

通过拓展场地使用实施过程各项制度建设,加强拓展场地管理。合理使用拓展场地资源,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拓展训练消费市场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校本身所拥有的师生和教职工、另一类是校外对拓展训练有需求的社会公众。针对这两类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 《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大三学生;意识;价值观;感恩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学生党员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新就业的体现上反映了教学成果。做好大三党员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化学生党员日常模范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才的培训工作。大三学生的党建,这项工作无疑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建设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一、我校大三学生党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三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的持续增长,而其中被发展的大三学生党员数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尤其是被发展的学生党员中学习能起带头人更是廖廖无几。

分析原因有两点:一、信仰吸引力有所削弱,大三学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大三学生知识面较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扎实。大三学生关心毕业就业发展情况较多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政治较为淡漠缺乏对共产党信念教育,对党的认识较模糊,入党的愿望不够迫切。二、我校党组织对发展大三学生党员工作缺乏重视。我校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非常重视。相比而言,我校党组对大三学生的培养教育力度不足,措施不力,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表现在对于大三学生的入党采取等待和观望态度,缺乏积极主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究其原因学生很快毕业了,就没有主动培养和发展党员对象。

加入热情不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三学生党建有些偏差,有些学生的政治概念,认为共产党没有什么好处,他们没有党的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及党的奋斗目标认识。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缺乏关心,缺乏主动说话,培训和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入党热情。影响党员发展的数量。

二、小意识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三学生党员建设的途径

(一)党支部组织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三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党风党史,以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改革思路推动大学大三学生党员建设的发展。调动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能把党组织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同时党组织负责人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三学生中,启发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早日融入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

(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加强共产主义信念

培养大三学生对党的爱与感情,他们可以帮助普通同学积极向党组织的靠拢。学校可以学习理论,讨论,讲座,观看视频,研讨会等形式的理论讲座,加强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党员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了解政策的现状和热点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党的政治信念。

(三)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大三学生党员要认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外部积极加强,引导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评价,自我激励,注意内在的自我控制力,自我监督和改善。人的正确的生活意念和目标。学生面临就业走向社会,才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他们显然缺乏洞察力。为了赢得青年,为了赢得未来,加强大三学生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时代意识和实践意义。

三、小意识培养,常怀感恩之心,在党的指导下国主义有用之人

为提高对学生党的感恩意识,建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其良好的形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风貌。如何保持肉体和血液的接触?作者认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是我们党发展学生党员的先决条件,促进学生的思想,培养党的信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荣誉感。学生“荣誉地位意识”是学生的素质最深,最重要的内容,是力量的源泉。大三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建立爱国主义作为国家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誉和耻辱的概念是进入社会生活的最直接和具体的标准。

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在各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整个教育过程中本着武装头脑和指导行动的精神。 在实践中,把党性社会实践主要运用到真正的共产党和群众中去。 感恩之心,深厚的群众感情,反映党组织的先进性,最终有助于提高全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四

论文摘要: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到了导向和促进的作用。文章针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举措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地走向深入,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职工及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等,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现代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它有三层结构:外层为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中间层为制度文化,以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内层为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从广义上理解,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风气,主要体现为教师治学、治教作风和学生学习作风,它由一个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组成,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狭义上理解,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的风气,它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精神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点[1]。优良的学风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财富。

(二)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风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辐射社会文化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即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而且依赖于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社会氛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社团活动等宣传工具,能为学生了解校事、国事、天下事提供重要的平台,也能将校园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使学生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正是校园文化提供了社会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把准时代脉搏,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大有好处的。

2.提高师生的凝聚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统整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行为,加速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锐意进取精神、严谨治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弘扬,最终使师生走向敬业爱岗、文明守纪、刻苦学习之路;会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师生愿为校园建设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也必将会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学校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3.陶冶学生情操

校园文化中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能够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能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增强对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感受力与领悟力。而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比赛等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能够使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拥有开阔的胸怀,形成开朗的性格。

4.拓展课程资源

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情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各种制度、各种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隐性课程。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规定了环境教育的三个视点:‘校园情境中关于环境的知识’,‘为了环境的价值观、态度、积极行为’,‘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素材’”[2],这些视点是建构环境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校园人文环境的确立与优化。

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为此,校园内有必要修建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营造一个具有文化观念、文化品位的优美校园环境,使整个校园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校园建筑、雕像、园林等实物,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整洁的校园、催人奋进的校训、严明的行为规范、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宿舍文化、图书资源建设等,都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建设。虽然有些只是外部条件,但它对师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由此所产生的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力量巨大。因此,高校应发挥自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林一景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位与育人功能。

(二)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学风建设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好“坚持四性”的工作内容。 转贴于

1.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

我们应充分利用党课、团课与“两课”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同时利用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努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拼搏奋进、立志成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2.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学术性,我们应通过校内专家讲坛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专题讨论会、专业知识与学科竞赛和学习研讨会等,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不断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

3.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

我们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外语角、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自主功能,在加强团委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放手让它们大胆地开展诸如科技、文学、书画、演讲、歌唱、舞蹈、器乐、曲艺、集邮、、摄影、公关礼仪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

4.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性

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比如,在低年级开展与名师对话活动,对学生的人生导航与学习指引可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建设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统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旨在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学校要努力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坚持校务、院务、系务公开,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校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它对师生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规范,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并协调校内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对各项制度加以改革,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整个校园内的活动规范化、有序化,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可想而知,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必将为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带来活力,它对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改善自身的硬软件环境,加强监督与管理,营造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逐步造就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

总之,以促进学风建设为出发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学风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不断进取,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涛,谢水波。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五

我们江永一小虽然是江永县比较有名的好小学,可还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建议在教室里安个监控器。在课堂上,有一些同学违反纪律,甚至有的同学学着电视里开枪,悄悄瞄准老师,并学着那声音“啪!啪!”,“枪声”响了;还有考试时,有的同学不会做了就偷看、传纸条或说话,有时监考老师没看到,就让那些同学摆脱了“法网”。如果把监视器安装到教室黑板的正上方,不是就能够大面积地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吗?并且,为了不让学生上课或考试时桌子里放一些“机密文档”,最好是前后各安一个监控器。到时候,学生上课不能干与课堂无关的事,考试不能作弊,所以只能背水一战,学习就会越来越好。到时候,大批成功人士也就非我校莫属!

二、是否能在空闲的地方多种些花花草草。比如学校背后的空地上,跑道周围,每棵树的周围和教学楼五楼的两块沥青地上……都种上一些花草,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会使人一进校门就感到清香扑鼻,神清气爽,使学生更有精神,上课更加专心致志。同时,花草树木还有吸引细菌和灰尘的功效,能净化空气,使环境更好,还会使校园更美。在我的脑海里,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愿有名更有名。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六

本课题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入手进行研究和阐述,提出“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又要具有类似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的要求;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讨论了“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对策与建议:高度重视、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建立激励措施、启动“名师工程”以及注重“双师型”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其在实践中可行性强、便于操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45-01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首先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它是针对我国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

一、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当前对于 “双师型”教师有两种理解:一是教师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即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榷。

二是“教师+工程师(或技师)”即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或技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或技师)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工程师(或技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工程师(或技师)需要知道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职业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使职业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承担职业教育重任的“双师型”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1、拥有高尚的专业(行业)职业道德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师德师貌,同时还要遵守专业(行业)道德,教师在行业中所表现的人际关系、职业情感、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直接影响学生进入行业后的知、情、意、行,影响该行业的道德风貌。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专业职业道德更具影响力,“双师型”教师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良好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的性格、多样的兴趣等;健康的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等。

三、培养“双师型”师资对中职学校发展的意义

职业教育能不能办出特色,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样也在教师。因此,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培养“双师型”师资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往的职业教育习惯于培养单一的学科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因此这种与时代相悖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该逐渐废弃,而建立起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才有可能使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的迫切要求。

2.培养“双师型”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衡量。但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和劳动者迫切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确保教师的培训时间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针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筹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二)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学校要广开校门积极向外界引进人才,尤其应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实践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我们应该走出去,主动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为我所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专业调整和新专业的设置以及学生就业渠道的扩充;有利于减轻学校经费和福利负担,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更新教材教法,做到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

参考文献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七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54-03

【作者简介】韩保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实习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终身教育。雷正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存在矛盾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量偏少,师生比例悬殊,许多教师都担任多个职务,不仅承受着繁重的教学压力,还要承担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任务,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工作与培训之间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各种教学工作,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学校也很难有计划地派出教师接受专门培训。比如,一些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作弊等事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在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获得困难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到企业中指导学生实习和参加生产实践。但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变得非常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企业实践不得不为学校教学工作让位。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等消极现象。这不仅给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切合中职教师实际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情况没有与一系列的教师考核指标相结合,比如职称评聘、年度评优、福利待遇、奖惩等,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技术专业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了解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研究其最新动向,以获取最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中职教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途径并不顺畅,知识结构更新较为缓慢。目前,中等职业教师接受的在职教育与培训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成了主流,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较少并缺乏针对性。教师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需要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许多企业不愿意合作或者勉为其难。总之,由于受当前培训方式、企业合作等一定条件的限制,中职教师难以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在第一时间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将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教育科研参与较少

科研是中职学校提高水平、提升质量、营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等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及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认识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科研存在错误认识,一些教师认为科研应该是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机构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工作对教学、学生以及自身都作用不大。其次在力量上,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科研的教师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再次在条件上,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劳动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最后在管理上,科研管理不到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还未形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对教育科研参与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保障教师进修机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制定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随后各个地方也相继制定了本省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行动计划。然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教师专业化结合不紧密,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教师因教学任务重,难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形式以授课、参观为主,比较单一;各个学校不够重视,不能积极配合。这些负面因素都使得培训只是走走过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想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单位应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应完善学校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师有效学习形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指尖上的学习变得随手可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师的有效学习形式,为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实现教师“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例如,打造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利用MOOC等形式,实现远程在线学习,为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供可能;建立自媒体学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创建教师学习的论坛、微信群等,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开发教师学习移动终端APP,利用微课等学习资源,实现教师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此外,还应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予以认可,以不同的方式纳入教师培训考核。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则应主动寻求合作企业,结合企业需求,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稳定合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充分调动各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工作室制度,邀请具有兼职教师资格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来学校建立工作室,并聘请他们加入教学团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工作室还可以带教的形式,由企业人员带几个学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徒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以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建立广泛合作平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

为改善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应与高校,特别是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开设科研专业性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深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以课题为纽带,研究出一批成果,创建一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带出一支科研队伍,使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深层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以增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同时,学校也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比如制定科研参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个性化、终身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借助智能化网络数字资源,每个中职教师都能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使每位教师得到更高位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米靖。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及其要求[J].职教通讯,2010(9).

[2]李文静。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周志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光然,郭桂英,张召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树立“以教师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准,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为治学兴校之本,改革发展之源。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一是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塑造,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二是高质量完成制定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师管理,教育培训,评聘任用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四是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能发挥统领、支撑作用的市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

二、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职学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提倡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开展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工作,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离职进修或在职函授学习,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学术报告等活动。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建设,原来的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尽管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学校旅游烹饪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学科结构比例不够合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学科的构成来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明显缺少,专业课教师所任教的课程分布也不均衡。

2.教师梯队不合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中青年教师数量虽多,但中坚力量偏少,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旅游烹饪专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3.教师影响力偏低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教师中领军任务和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省级、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学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人数相对偏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

4.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部分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提升较慢、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不高。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人比较少,教科研热情和科研质量亟需提高。

5.师资培训和建设的力度不够

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够,专业教师的引进缺乏政策支持。师资培训经费较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还没有完全形成制度化和规模化。

以上这些,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为中职学校今后几年的师资建设工作提出了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具体目标:

第一,提高旅游烹饪专业师德水平。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使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培养一批师德标兵,把旅游烹饪专业师德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能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对此: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特别是要提高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争取在五年内,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100%,硕士以上的比例达到10%。二是要努力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高等级证书的获证率。争取在三年内专业教师获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获高级证书的教师比例要达到40%,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三是要加强旅游烹饪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十二五期间再选送3-5人参加部级培训,8-10人参加省级培训。四是要加强旅游烹饪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形成一些在中职旅游烹饪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第三,优化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能力结构。使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熟悉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教师的实施高效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水平,信息技术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

第四,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普遍提高教师运用先进教育理论,进行教学反思,探索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出一些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掌握一定科研方法,具有较高水平的校级青年教科研骨干。

第五,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做到在岗教师全部具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工处理,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参与网上教研、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对新型教学模式及其资源进行评价的能力;进行整合实验研究。

四、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完善考评机制

旅游烹饪专业应确立并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要求,完善师资考评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如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将教师参与企业菜品创新和开发等所获成果应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目标、措施与考评体系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二)恰当引进师资和培养师资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以引进为主,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特聘一些专业技能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应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引进一批有成长潜力的教师,从源头上对教师培养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秀者晋升,不达标者下调的动态管理。

(三)严格教师队伍建设与考核管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原则,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范。

(四)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以提高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一方面实施青年教师学位提升工程。支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实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旅游烹饪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高效教学、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教师自觉地以高效教学、新课改理论为指导,在不断地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如可以每年度举办“高效教学研讨”、“骨干教师论坛”等活动,创造条件,加大展示力度,宣传涌现出的科研新秀及教改新星,鼓励更多的教师成名、成家。

(六)增加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奖励措施,加大对有成果教师的奖励和资助力度,保证骨干教师培养经费逐年增加,加强骨干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学术研究、教学交流的支持力度。加强经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除此之外,还应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培训、教研、科研网络化、信息化,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婧慧。对中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2]袁焕伟,蓝欣,张淑敏。中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四步比较”[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篇九

【关键词】中专(中职)美术、教育、方法、策略,改变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中职学校里美术教育逐渐开始被重视,美术的作用首先是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丰富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其次学习美术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但是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因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适当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刻理解美术教育的核心观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辅助,双管齐下进行美育教育。

一、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学校的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化,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所期盼的,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同时他们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激情;其次学校层面上虽然国家在不断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院校我行我素,只顾眼前,非常不合理的占用美术课的时间,在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这种鼠目寸光的做法对学生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这样的现实因素无形中加大了中职院校美术课的难度。

二、当前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现状: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职业院校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教育现状,进行理性的规划。

职业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及课堂具体的教育方法是比较单一的,缺乏组织性和灵动性。当前的教育现状依然是学生被动的在学习:即传授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虽然老师在上课之前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收到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具体表现如下:

a.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教师在课上单纯的机械的理论体系的讲解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很难产生共鸣。

b.课程安排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与时代脱轨。有饽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念。

三、针对实际现状,提出建议,合理优化教学策略。

1、针对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

目前担任中职院校美术课程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混乱,大致可分为两种:(1)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是非美术专业毕业,因学校的师资不齐,转而在校内兼课,严重缺乏专业美术知识和功底。因此不能系统而全面的开展美术教学;(2)单纯史论或者专业技法类毕业生当教师授课:这部分教师虽然有较深厚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教学是单方面的,不能适应国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并且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而系统的美术知识也要有丰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把自己所知转为学生所用。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来到职业学校学习,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理论性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院校开展美术课程应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不单开展理论欣赏教学,还应开展基础性的绘画实践教学。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针对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多数职业院校紧跟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校园内开设美术课程,但同时相关的硬件还不完备,缺乏开展美术课程所需的专用教室和专业设备。美术教学成果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结果,因此,一间美术专用教室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在言语上进行沟通,还能在动手实践方面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4、针对校内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课堂,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辅助教学。例如在校内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联合地方政府和社区开展美术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弥补校园内有限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美术融于学生的生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对学校的建议》,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对学校的建议】相关文章

学校建议书【优秀6篇】02-14

给学校建议书(3篇)01-05

对学校的建议【优秀9篇】12-21

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优秀5篇)11-07

对学校建议书简短精选10篇09-30

对学校的建议优秀6篇08-11

对学校的评价与建议最新3篇08-04

2021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本精选9篇10-08

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优秀7篇】10-09

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精选10篇10-09

172 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