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用8篇

2024-01-20 11:26:34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你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用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篇一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办学品味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808 (2013) 01-008-02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理念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底蕴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楼梯、走廊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 升旗演讲是爱国教育的阵地。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不仅是一个学校教育方针的落实问题,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向问题。我们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集会的时间,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安排师生有针对性、目的性演讲,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铸造师生的时代责任感。比如:9月18日,张海清老师就在鲜红的国旗下,进行了《又是一年九・一八》的主题演讲。热情洋溢的慷慨陈词,不仅让全校师生共同回顾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更结合当前“形式”,激发了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师寄语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在教学楼楼梯的每一层、每一条走廊的墙壁上都有教师寄语。这些朴实、鲜活的教师寄语,取代了原来权威的名人名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教师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师深深的爱意,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切感,让师生在上下教学楼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无声的沟通、交流。

3. 名星展台是师生多姿的舞台。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中,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展示的需求。学校督查部对全校师生各种教育、学习、生活行为给予量化管理,一个月核算一次,评选出“展示之星”“杏林风流”等优秀团队和个人,制成富有诗意的相片放在学校名星展台上展示一个月,让展示者有成就感,让观展者有追逐感,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

4. “温馨寄语”是品德形成的途径。我们学校的“温馨寄语”遍布学校绿化场地、学校食堂、学生公寓,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另外,结合我们的“135”快乐课堂模式,在每一天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中,老师也精心设计了“温馨寄语”,这些创新设计的“温馨寄语”结合学科知识特点,贴近学生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过程中,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不仅达到学科学习的目的,更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5. 园地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学校各类学习园地则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补充。我们学校设置的“图书室”、“英语角”、“文化长廊”、“师生论坛”、“灵中网站”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师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完善、补充、升华了课堂教学。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壮大的保障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是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学校制度、班级建设、小组创建、课间跑操、经典颂读等。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1. 管理制度是学校建设的保障。为了保障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改革的需要,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将原有办公室、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后勤处、团总支、工会、老龄、计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相融合,最后形成在校长统一领导下“三部一中心”管理机构:研发部,督查部,后勤部,数据中心。将学校的传统工作与当前的课改工作融为一体,各部门根据各自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2. 班级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支撑。班级是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最小单元,班级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的支撑点。我们的班级建设充分体现学生的人性化与人文化,整个班级文化建设洋溢着青春活力,流泻着文化气息,熏陶着学生的道德情操,让每一个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教室内的“颁奖平台”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荣誉的价值;“青春园地”是学生用文字和书画挥洒青春的乐场;“谁是英雄”成了学生学科知识、社会知识比拼的擂台。

3. 小组创建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小组创建是班级建设的组分,是班级管理的细胞。根据课堂要求,我们班级内的小组建设不再是以前的单向式排列,而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个性特点,根据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平行分为6个小组方阵,对面而坐,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态势。每个小组有着自己充满青春气息和个性张扬的组名、组牌、组训、组规,这些小组建设体现了小组的凝聚力、向心力,将一个个激情四射的团队约束、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 课间跑操是团队精神的凝聚。结合课堂改革的实际,我校将传统的课间操改为跑操,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加大了活动力度。这种生动活泼的流质性运动,充分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为现在的跑操是全班整体行动,只要有一个人乱了,整个班级方阵势必会受到影响。

5. 经典诵读是国魂精粹的熏陶。古文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而学生则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学校在每天上午课间跑操前,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诵读的篇目有《弟子规》《诫子书》等名家名篇,这些经典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到为人处世的规矩方圆,同时也在经典诵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意识形态的升华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校训、校徽校刊、社会实践、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而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意识形态的升华。

1. 学校校训是师生行动的方向。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会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反映了这些名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改革中,我们提出的“厚德笃学,励志创新”由极富生命力的绿色植物在教学楼组成,充分体现了学校“走进心灵,奉献爱心,唤醒生命”的育人理念。

2. 校徽校刊是校园文化的缩影。我们学校设计的校徽中:两个人头顶着一个开心、快乐的笑脸,在书面上奔跑,象征着在“135”快乐课堂模式下我们“老师能快乐的教、学生能快乐的学”;蓝色底纹下向四周发射的光芒,喻示着我们学校青春无限、活力无限。校刊《钟灵》是全校师生放飞文艺梦想的平台,每期的刊头语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必要;教师专栏对学生写作和鉴赏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学生园地上初露的小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 课外家访是家校联系的纽带。如果说课堂是师生文化知识的交流,而师生情感的碰撞,则更多要在课外时间进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个体,要想让每个学生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我们老师必须得走进他们的心灵,走近他们的生活。有些沟通在校园可以完成,而有些沟通交流得要深入学生家庭了解第一手材料,掌握生活中学生真实的一面。所以定期家访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家校联系的纽带。

4. 社会实践是人本教育的回归。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中的人,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还应该与社会相融合,适应社会而后改造社会。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文明伴我行”“我为老人献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当地社会的一致认可。为罗桥村“农家书屋”捐献图书的活动,让书屋主人鲍金枝感动不已,因为本次活动不仅为罗桥村村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更让朴实的村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看到了一颗颗纯真的心。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明确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学生更懂自然、尊重自然,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练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我教育和塑造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和建设的有效对策,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明确,未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审视、塑造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2.高校学术生态不规范

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伦理。高校是学术重镇,然而现在的学术生态却极其不规范,反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为获得声望、职位,获取资源、毕业就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体现出诸多问题,影响道德规范建设和学术信誉,对学术、科研起到了消极影响。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不但会引发学术逻辑矛盾,还会导致学术生态失衡,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校园物质倾向显著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倾向明显。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对物质文化的建设,忽视对精神文化的塑造,这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急功急利、形式主义凸显。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功利性色彩显现,物质倾向显著。如果学生沉迷于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影响高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生态教育、环境教育,还包括其他一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还能让其领悟到自己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为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生态文明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让学生将生态文明转变为自觉行动,构建更好的校园文化。

2.改善高校学术生态

高校是学术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科研能力的重镇。如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高效的学术伦理、学术逻辑等将受到很大的积极影响,影响高校学术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术生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只有构建良性、完善的高校学术生态,才能创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平衡、协调的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将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支点,只有如此,才能让高等教育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水平的学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3.创设人文生态环境

为了让校园文化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应该加快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所谓的人文生态环境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不但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的审美情趣,还包括完善的公共软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之所以构建人文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促进这种和谐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4.促进与社会文化互动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中转站,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为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高校应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高校应该逐渐走向社会中心,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有益因素,适应社会生态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引入生态文明,并以其为指导,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掀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论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篇三

关键词: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园地。学校的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认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物质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文化氛围的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这两方面相互协调,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自然环境的美化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学校环境的优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直接的感观影响。学校的环境应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每一颗小草和花朵都成为一首优美的小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出崇尚科学、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愉悦师生身心,净化师生心灵。

自然环境的美化,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维护共同爱惜。可以成立校园文化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艺术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管理,对校内骑车、践踏草地、攀折花枝等不良行为进行检查与监督。

2.文化氛围的创设

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因校而定,主要从国旗、国歌、校歌、校徽、校训、名言警句以及宣传橱窗、板报画廊等方面入手。

国旗国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必要部分。学生要参加升旗仪式,做到人人会唱国歌,个个敬国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国旗的内涵、国歌的意义。可以开展国旗国歌的系列主题活动。

校徽、校训、名言警句的设置,既不能抽象,又不能太俗气。太抽象,让人费解或遥不可及,太俗气则寡然无味。制作要精细,张贴要醒目,不能粗制滥造,否则缺乏严肃感,凡能起到宣传,提示作用的地方都可利用。我校在学校中央大道雕塑的醒目位置张贴“至诚至勤”的校训,学生从学校大门口一踏进校园,就能看到校训,使学生明白一天的学习要勤奋,要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在食堂张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名句,很好地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很重要,但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而培育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必须认真进行筹划。

1.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享用者、受益者。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文化人,真正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学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充分尊重学生,从以下方面尝试:

(1)制定管理细则,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明确学校要求,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同时,在全校开展争创“行为规范达标班”和“行为规范达标个人”活动,可制定学生常规管理的规范,对学生进校、上下楼、出操、上课、课间休息、卫生等都提出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每天组织专人进行督导检查,成绩作为评先选优、评定学生操行的重要依据。

(2)开展各类兴趣活动,促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

举办兴趣小组。学校根据师资的情况,可设置合唱、乐器、美术、书法、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由有特长的教师以及聘请的校外辅导员担任辅导工作。引导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力争全面提高。另外,为展示学生的风采,推动学校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应举办艺术节。艺术节内容包括文艺汇演,国歌校歌独唱比赛、美术书法、科技制作等,各班组织轮流观展。学生在积极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调整了心理状态,融洽了人际关系,唤醒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成功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的整体发展。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升华。

开辟学习园地。为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空间,在学校橱窗中开辟学生专栏,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确定不同的主题,如习作展、写字展、绘画展、手工展等,让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各种作品等张贴上面,增强学生的自强自信意识。

2.教师文化建设

任何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只有经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更需要得到持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教师文化呢?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方式的领导,也是课程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领导,这就要充分尊重教师权益,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平台。(2)倡导教师共同学习。教师的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职业。需要长期的补给知识。教师的职后学习要把问题来源于学生教育以及课堂实践,这样才会有的放矢。我们提倡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3)要建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只有按照多元要求评价教师的工作,才显得教师职业的满足。(4)校长需要作好引领。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引导作用,只要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谈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校长做好引领,给教师及学生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各项工作之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既对学校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多方入手,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0.

校园文化建设 篇四

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一是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凝炼成一种特有的校园精神,它对高校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在全校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三是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等支撑,并成为人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四是高校校园文化借助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五是学校与社会有着诸多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居于当地文化的最高层次,其文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该地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效力。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较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中西方文化交会的冲击之中,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也趋于多样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上学货币化、择业自主化、学业积分制、学制弹性化、后勤社会化等,给大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长期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关门办学的思想,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管理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由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连年扩招,近年来大部分学校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精力更多地倾斜到硬件的建设上,致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出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等方面。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崭新内涵,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使高校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时代场所。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着力激发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维护国家稳定的自觉性。

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要深入研究校园文化的时代内涵,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致力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素质与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教育与实例说教和管理、思想教育和娱乐功能的有机统一上下工夫,力求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方式和措施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重物不重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的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风气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坚持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不仅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发展;不仅要重视特色,更要重视借鉴。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必须树立全过程意识、全方位意识,从整体上规划,从层面上思考,从薄弱处、细微处着手,于无声处见文化。

坚持全员参与。要让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职工是主导。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学校所期望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中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创新的五项工作

创新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建设,定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较容易见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是一种信念和追求,需要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如校风、校训、校歌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高举的旗帜,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性质上、方向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创新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建设,挖掘地域优秀文化遗产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渗透交融。建设和谐校园一定要注重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前瞻性的事业,它决定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应该是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基础上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凝聚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它本身就有延续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学校要十分重视将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纳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熔炼出特有的校园文化。

创新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章立制规范校园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规范的制度做保障。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建立学校规章制度的目的,旨在把学校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种力量加以组合,进行协调,使学校工作有一种规范化的秩序,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师生员工能自觉遵守规范,保证工作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创新校园文化中课外文化的建设,全力打造四块阵地。课外文化活动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设施和校外的文化资源,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阵地依托,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四块阵地:1.建设骨干培养阵地。不断加强和完善党校、团校教育培训功能,建设对新党员、新提拔干部、新任团干部和新选举学生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培养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干部上的准备工作。2.构筑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好传统教育宣传阵地。同时,更要关注网络教育阵地,积极进入与认真建设。3.争建实习实训阵地。高校要广泛走进社会寻找建立专业对口实习实训阵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实习实训教育。4.搭建服务教育阵地。高校要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寓教育于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构筑和完善面向青年学生的全面服务体系,如:构建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学生生活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学术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等,在服务中育人。

创新校园文化中社区文化的建设,激发团学活力,繁荣基层生活。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居住实行社区公寓式管理。社区既是他们的居住栖息之所,同时,也是他们活动交往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激发团学组织的活力,重视团学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教育性和服务性;发挥院系学生会、班委组织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中坚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广泛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社团、协会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兴趣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传刚.高校校园文化刍议[J].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网络版

(2)孙陶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J].安阳工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关键词: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28-01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学校管理者,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这除了有些学校受历史发展因素制约,学校硬件建设发展滞后,学校规模较小,地理环境限制外,更多的是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软工作,隐蔽工作,投入大、时间长、效果慢,没有抓教学质量这种短平快的效果明显。这种认识应该说在我们身边还有不乏实例。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形象,管理者的治校水平就只能在低端运行。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它还担负着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而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品德、行为、身心的成长,是需要综合因素的影响,是靠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适应学生身理心理发展需要。青少年学生身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生的“三观”还未形成,社会的负面东西也在不断影响学生,加上现在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违法家庭、流动家庭的家庭孩子多,他们的成长本身都有许多缺陷,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走向歧途。校园文化建设就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需求,弥补那些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缺位。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加大,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好,教学楼、办公楼、校园道路,绿化园地、综合用房、运动场地、食堂厕所得到大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否与物质文化同步发展,只有从一开始就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同步考虑,一同发展,才不会出现学校硬件建设过硬而软件建设虚空的现象。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只谈校园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内外宣传建设、特色文化打造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校园硬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硬件建设,是校园显性的文化因素,很有视觉的直观性,包括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绿化园林、环境卫生等,其中校门、教学楼、综合大楼、运动场、食堂、宿舍最为显眼。要求校园尽量做到教学、生活、运动、休息各区相对分散,各有功能,布局合理科学。在旧校园改造时要有长远眼光。校园硬化和绿化要一并考虑,以创建优美而富有特色校园为目标。

2、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管理科学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成单位,所谓小学校大社会,自然不能忙中无序,必要的管理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分,它一方面可以保障学校一切工作的有序依法进行,又是对学生进行依规依法行事的良好教材。学校制度不管是针对教职工的,还是针对学生的,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班级层面,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管理工作,在制定前都要广泛收集老师、同学的意见,反复酝酿完善,要做到科学、实用、可持续。制度建设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对象主体,做到繁简适度,适应实施主体的认知水平。

3、校园活动载体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许多育人构思,都是在活动中来完成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提升、成长。学校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应有活动方案,计划,注重活动全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率,讲求活动效果。有些活动是属于传统的,比如学雷锋、环保教育、法制教育,成人礼教育、新生入学教育,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讲故事、演讲、诵读、体育竞赛、艺术节、科技节等。形式上如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社团等,当然这些工作安排的密度也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过多或过少都不行。特别是一些重大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学生真正受教益为目的。

4、校园内外宣传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发展空间。校园文化建设中,容易被忽略的是对内对外的宣传。如果我们的一些办学理念、校风校规、教风学风、班规校矩、名人名言、英雄字画,校歌班歌只流传于领导之间,只停留在文件之中,教师不知晓、学生不践行,那就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外宣传也很重要,包括学生家长、周边社区,当地政府、相关单位,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都要向他们宣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成果,为学校的发展造就良好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 篇六

结合学校实际,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早在2005年10月便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出台了《邯郸市第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在教育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迅速地拉开帷幕。

我校创建于1964年,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六中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每一个六中人的骄傲。为进一步传承六中文化,弘扬六中精神,根据历史老校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实际情况,在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倡导特色,丰富载体,活动引领,学科渗透,积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深化,内涵升华。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其中,不仅有弘扬我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的内容,也有不乏时代特色的思想内涵。利用橱窗集中展示了弟子规、二十四孝图、成语典故等丰富内容,广泛地在学生中宣讲传统美德,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重孝教育;宣传八荣八耻,指导学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宣传,公布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申诉办法》,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展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设立班级文化展板,创办了邯郸市第六中学网站,开辟了班级论坛,以渗透德育为主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搭建平台,修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思想、心理、文化教育阵地。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氛围。在学校积极倡导、支持、鼓励下,师生自发成立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文学社,建立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艺术团,组建了教职工体育代表队。社团与兴趣小组的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地积极主动开展,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素质,使得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放眼未来,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启动了以争创科研型学校和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工程”,以“传帮带”,增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为目标的“青蓝工程”。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培训基地,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制定了三年实现两个百分百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计划;着眼于六中未来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与教科研中,以集中展示教科研成果为目的,创办了以《启思》命名的校刊。学习型校园的逐步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内涵,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修订《邯郸市第六中学办学章程》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据相关法律修订了《考勤制度》、《中考奖励办法》等学校管理制度,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包括师生在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规约制度、群体行为等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有关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态分类,一般研究者都认可其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种基本形态。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全体师生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各种教学科研等硬件设施及大学形象标识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师生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校园制度文化是指高校人在办学、治学过程中制定和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在落实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等。校园的行为文化则是指高校人在校园内开展的各项教育、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及在活动中体现出的行为特征、行为操守等。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娱乐功能、创作功能、协调功能和陶冶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校园人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体现出来的。正因如此,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大学章程、承载大学精神的重要基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各类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和学科设置的不同,不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目的、重点和方式、手段常常不尽相同。如中国人民大学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旋律,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博物馆育人实践,吉林大学以白求恩志愿者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等等,均各有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较大影响力。

二建筑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筑类高校是指以土建类专业为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建筑类高校作为理工类高校的一个独特分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如,在学科设置上以建筑工程类为主,在办学理念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培育严谨、求实、探索等科学精神等。国内除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建筑学科为其优势学科之一的综合类大学,以“建筑”命名的高校有近十所。近年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校区建设等契机,建筑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的注重发挥校园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有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体现学科专业特色……但同时,由于受历史传统、办学定位、学科设置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综合类院校,建筑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底蕴。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建筑类高校一般多强调专业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技术训练,讲求规矩规则,学风严谨务实,但常常不够重视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的学校至今未开设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有的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或匮乏或流于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脱节与分离的现象。建筑类高校的师生“一般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严谨的思维逻辑、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超前的创新思维,却常受限于学科,对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知识缺乏了解,人文素养、批判思辨精神稍弱,对于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不够。其次,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但缺乏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基于专业特点,建筑类高校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与规划上常常风格严谨务实,更多注重布局合理、校舍美观、教学设施完善等,却常缺少能体现办学特色、承载厚重校园文化和师生精神寄托的建筑载体、校园景观,音乐会堂、校园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场所常有匮乏,有的甚至人文社科类馆藏书目也比较少。第三,行为文化建设缺乏多样性与规范性。建筑类高校由于学科、师生专业等的限制,艺术文化领域的活动常常匮乏或缺少创新,活动中教师参与程度低,与学术教学活动相融合的少;学生社团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欠缺多样性,社团管理当面也常欠缺规范性。第四,制度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许多学校未专门设立机构专责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够,有的组织协调不到位,各部门的配合不够,有的缺少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内部制度规范的制定也常常缺乏人文精神,不利于师生产生认同感。

三加强建筑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人文底蕴第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弘扬历史传统文化。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重要载体。校园建筑设施、文化景观、园林绿化的风格、空间布局等都会对校园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类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校园规划设计或改造中,通过建设博物馆等场馆、文化长廊等途径,恰当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育人。山东建筑大学近年来通过推进诸子百家进校园工程、规划建设建筑文化景观带等措施培育提升校园物质文化,业已取得较好成果。第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理交融。建筑学作为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大门类,对于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都要进行学习研究,对于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造诣有较高要求。因此,建筑类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倡导和培养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文化讲坛、艺术节,积极引领鼓励大学生解读文化经典,内化传统文化于心,不断增强对文化经典的认同、崇尚意识,深化民族认知和民族情感。同时,重视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设置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丰富内容形式,把人文精神、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为实现以“厚重”为核心标志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读史读经典”项目,搭建了个性化的育人平台,奏响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值得建筑类高校借鉴。第三,弘扬“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将中国传统文化嵌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师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教学科研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推动学术文化创新,坚决抑制学术腐败。加强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强化管理,培养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社团文化;培育优秀社团指导教师,提高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文艺活动的热情和责任感;精心打造与传统文化、国学相关的精品社团,鼓励其开展富于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特色、高雅文明的校园活动,让广大学生活动的参与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魅力,获得濡染和教育,进而不断修内省自身,修正行为。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发挥规范和导向功能。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信”等精华融入管理制度之中,使校园制度人格化,富于人性化,能够充分体现严谨、务实、公正、平等。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易于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能够引导师生按章办事,并能充分激励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教与学、科研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际工作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23.

[2]余春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江西:赣南师范学院,2012:1-46.

[3]杜文渊,张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5,(23):307-308.

[4]邹志强,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

【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01-20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优秀8篇01-20

校园文化建设(优秀6篇)12-31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选7篇)11-10

校园文化建设通用6篇11-09

校园文化建设简短 校园文化建设思路【10-16

校园文化建设简短 校园的文化建设优秀308-17

校园文化建设(优秀9篇)08-05

校园文化建设优秀3篇03-13

校园文化建设(精选9篇)03-13

180 20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