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精选6篇)

2023-12-30 20:54:16

本文认为,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壶知道为您带来了6篇《创新意识》,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篇一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

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 鼓励提问——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 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创新意识 篇二

【关键词】创新; 意识;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入世”后,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后继人才队伍正成为时代课题和学校新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在小学《科学》、《社会》等科目教学中,适当而合理的运用科技小制作这一教学形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掘创造潜能,能发挥着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谓科技小制作,就是指学生从《科学》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结合生活、自然现象开展的小制作活动。

通过如“剪纸”,这一基本技能的学习,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就享受到创造的喜悦和乐趣。渐近形成科技兴校,科技兴县,科技兴国之路的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世纪。我们的思维要创新,我们的知识、技术要创新,甚至连我们的生活也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各行各业都得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在世界竞争与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觉性,培养和发展创新的火花。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作法,均可称为创新。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抛砖引玉,扬长避短,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展现自我。让学生受尊重,被重视。对他们好问的习惯,丰富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和新颖的思维,加以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们大胆求异,勇于创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用分组讨论、争论等形式,促进提高触发灵感的机遇。把启迪学生灵性、激发学生思维放在首位。有目的地进行分析,结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尽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快速地解决问题。寻求多途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创新的空间,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篇三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这样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数学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极易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不会也不愿进行自主地、带有创新性地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数学教育新理念,努力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课堂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情感就越强.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导师”而非“讲师”.

2.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氛围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3.掌握解题策略,激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真正发挥“思维体操”之功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多种问题,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构成创新能力的两大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仿”向“独创”过渡.

创新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引疑导学”—“拓展问题,发散思维”—“达标升华,反馈小结”四个阶段,教师应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落实在各个具体的教学阶段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开展变式训练,并鼓励学生自编变式题.这不仅能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老师做自己仿”的教学模式,而现在必须让他们适应“教师设置问题,以学生为主解决”的模式,所以,在我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天,就向学生宣传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有几大好处:①可使每个学生专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②互相交流,博采众长;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⑤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首先在理性上认可我的做法,在实践中能较快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篇四

【关键词】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一般规律的知识。他允许学生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继续中应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在的学习状态。突破已有点解题思路,寻求新的解题途径,实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聪明才智,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只要合乎情理,别出心裁的新发现,新观察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例如解答“一本故事书200页,方方5天看了这本书的 。照这样计算,看完全书共需多少天?”学生按一般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先求5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最后求看完全书需要多少天。当学生按这种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后,教师可明确指出这种解法虽然对,但不是最简捷的解法。同时激励学生如果你是有能力又聪明的孩子,就应去寻求这道题的最简捷解法。于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很快找到了用“1÷(14÷5)”或用“5÷ 14”,“5×4”来解都是正确的,其中用“5×4”来解最简捷。

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解正确,还要力求解得灵活,简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课堂,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氛围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去创造他们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创新的内驱力以后,还得具备创新的本领。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学生思维面广,就不会“碰壁”在一个点上,而可以在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选择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配合,大多数学生只是旁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迸发创造条件。

三、“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的教学。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功夫。因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常规思路轻车熟路,也就“懒”于去考虑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堵”与“疏”的有机结合,迫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篇五

1.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创新环境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开发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甚至有些离奇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在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并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给学生提供发展智力的环境,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智力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中还可多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多开展课内外的智力活动,如:智力竞赛、参加科技活动、举办数学竞赛辅导讲座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某一领域,但是分科不是目的,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转为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必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与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渗透任何事物都“相互转化”而且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及“量变到质变”的普遍原理……,通过渗透,不仅使学生领悟哲学的魅力,而且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不断出现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创意独特的题型,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各学科,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哪些有联系,哪些知识可以渗透,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网络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综合基础,而且通过渗透,能教给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正向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开展应用领域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更加新鲜活跃起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将会有质的变化,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3.1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本上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有其实际背景的,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或解释许多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问题,多了解常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2 加强对课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重视。现行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应切实引导学生认真去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并指导学生参阅有关书籍。这样不仅会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3.3 加强课本题目的改编。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钻研,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积极为课本上的数学题创设问题的情景,将其改编为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4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标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阶段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也出现了不少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及信息,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作出合理的解答。在教学中常用的数学建模有不等式模型、方程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4.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学习的氛围,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抓住典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知识内容完成形式变为知识的待建形式,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在交流竞争中自主地发现数学知识。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的提高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氛围,当好导演,搭成戏台,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投入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中去,形成乐于探索,积极地寻求规律的习惯。

创新意识 篇六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创新意识》,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优秀3篇)02-04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精选6篇)12-30

缺乏创新意识(优秀3篇)10-16

创新意识的名言警句经典3篇03-10

浅谈创新意识的培养(4篇)02-03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180 19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