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精选6篇)

2023-12-30 16:43:09

本文认为,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篇一

1.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创新环境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开发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甚至有些离奇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在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并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给学生提供发展智力的环境,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智力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中还可多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多开展课内外的智力活动,如:智力竞赛、参加科技活动、举办数学竞赛辅导讲座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某一领域,但是分科不是目的,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转为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必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与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渗透任何事物都“相互转化”而且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及“量变到质变”的普遍原理……,通过渗透,不仅使学生领悟哲学的魅力,而且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不断出现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创意独特的题型,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各学科,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哪些有联系,哪些知识可以渗透,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网络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综合基础,而且通过渗透,能教给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正向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开展应用领域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更加新鲜活跃起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将会有质的变化,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3.1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本上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有其实际背景的,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或解释许多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问题,多了解常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2 加强对课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重视。现行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应切实引导学生认真去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并指导学生参阅有关书籍。这样不仅会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3.3 加强课本题目的改编。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钻研,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积极为课本上的数学题创设问题的情景,将其改编为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4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标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阶段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也出现了不少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及信息,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作出合理的解答。在教学中常用的数学建模有不等式模型、方程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4.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学习的氛围,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抓住典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知识内容完成形式变为知识的待建形式,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在交流竞争中自主地发现数学知识。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的提高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氛围,当好导演,搭成戏台,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投入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中去,形成乐于探索,积极地寻求规律的习惯。

创新意识 篇二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想象力 发散思维

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得先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平等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求异、一同思考、一同实践,作一个指导者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使得你的想法――他的想法――我的想法,最后成为大家的想法,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细小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积极地探索问题。

1.3 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全面把握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必要时可以进行删减和补充。例如:小学英语Let’s talk和Let's leam板块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先教授Let's leam中的词汇,在教学Let’s talk的会话,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就容易方便了。再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教师可以利用事物(瓶子、水、石块等)边学习课文内容,边借机现场模拟乌鸦吧石子一粒一粒衔来放进瓶子里这一过程,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

1.4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对重点知识和指示的难点进行突破。课题教学的设计也要贯穿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及问题情境,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和探究。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好驾驭知识的主人,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具体做法为:①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教师只巡视。②知识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教师只在适当时候点播。⑧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和领悟,教师只给提纲挈领。④试验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动手做,教师只提出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想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入手,使学生手脑并用,激起想象和幻想,从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例如:记忆英语单词eye时,教师提示学生把e当成人的眼珠,把y当成鼻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单词;在记忆hand pen rulerten等单词也可以利用汉语拼音的拼写方法帮助记忆。

4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意识 篇三

【关键词】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一般规律的知识。他允许学生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继续中应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在的学习状态。突破已有点解题思路,寻求新的解题途径,实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聪明才智,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只要合乎情理,别出心裁的新发现,新观察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例如解答“一本故事书200页,方方5天看了这本书的 。照这样计算,看完全书共需多少天?”学生按一般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先求5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最后求看完全书需要多少天。当学生按这种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后,教师可明确指出这种解法虽然对,但不是最简捷的解法。同时激励学生如果你是有能力又聪明的孩子,就应去寻求这道题的最简捷解法。于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很快找到了用“1÷(14÷5)”或用“5÷ 14”,“5×4”来解都是正确的,其中用“5×4”来解最简捷。

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解正确,还要力求解得灵活,简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课堂,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氛围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去创造他们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创新的内驱力以后,还得具备创新的本领。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学生思维面广,就不会“碰壁”在一个点上,而可以在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选择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配合,大多数学生只是旁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迸发创造条件。

三、“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的教学。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功夫。因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常规思路轻车熟路,也就“懒”于去考虑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堵”与“疏”的有机结合,迫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 篇四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景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使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识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在上《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一组是售货员,一组为顾客,进行买卖货物的演示。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切忌挖苦讽刺,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篇五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

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 鼓励提问——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 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创新意识 篇六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

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优秀3篇)02-04

创新意识(精选6篇)12-30

缺乏创新意识(优秀3篇)10-16

创新意识的名言警句经典3篇03-10

浅谈创新意识的培养(4篇)02-03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180 19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