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优秀6篇)

2023-12-26 08:29:59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壶知道为您带来了6篇《艺术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艺术概论论文 篇一

一、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表现为一种理论话语,是一绝。理论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种西方正统的学术把握方式。话语则是西方后现代和各非西方文化的学术把握方式对西方正统学术来说,要称得上理论,必须要符合二个条件:有一批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这些概念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是与非理论相区别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而话语则不管言说形式上的严格性,只要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以理论的逻辑的学术的形式,也可以为闲谈的零散的悖论的形式文艺美学在中国虽然是在谈论一种理论,但山于文艺美学的言说,从形式严格性上说有一定问题,但又正因为成问题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是“绝’之一,这一点将山后而两节来细说)因此,最好将之看成一种话语当然它不是一种一般的话语,而是一种理论话语。

前面讲了,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扬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人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丛书自1980年代初出现到现在,有近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前者的《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后者的《文艺美学原理》(1992)集中地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人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人学拿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当然以文艺美学为已任,前者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后者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义性与综合性》(2001)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的中心闪耀,而四射向全国的要津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了“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出了10余种,辽宁大学土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四川大学王士德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土德胜、姚文放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者。文艺美学不但在文学理论圈中热热闹闹,而且向相关领域播散: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如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1986),西方的文艺美学(如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1988],马列的文艺美学(如刘文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1996,董学文编著《的文艺美学活动》(1995)……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著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里,仍然没有一对文艺美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界说,也没有使文艺美学在学术的机构化中得到逻辑一致的表述。正如土德胜的论文标题所揭示的:《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2000)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在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里,纠缠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着重讲两个方面,一是纯学术体系的,即关于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学术与决定学术之如此的实践关系,是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学科缘起,发展、流变。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先看一看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现实状况,日前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里,与文艺美学相关的学科定位有三,一是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下面的文艺学(二级)下面的一个方向(三级)。二是艺术类(一级)下面的艺术学(二级)下而有艺术美学(三级),三是哲学(一级)下面的美学(二级)下面没有文艺(或艺术)美学,只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级)从这一现状中,不让人想起一个字:怪。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之怪,首先表现为概念逻辑的困难,其次是学术管理与学术体系的矛盾,然后是学科划分与学术体系整体的冲突

概念逻辑是文艺美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这一困难有比中国学术史复杂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文艺美学的两个来源文艺和美学在历史上都不是洁白的首先是文艺和艺术这两个词的绞缠。文艺,本是文学与艺术,文艺并列可以用来指一切艺术。艺术有两种用法,一是狭义,不包括文学,是广义,包括文学,因此就广义而言,文艺就是艺术。文艺理论,就是艺术理论。无论哪一方而讲,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是一个概念错误,应该是文学学。文艺学——正如钱中文先生指出——其俄文原文就是文学学,文学学不符合汉语习惯,改成英文常用的“文学理论”就很好,偏偏改成文艺,一字之差,逻辑不通同样在文学学(或文学理论)下而的二级学科应该是文学美学(两个学字汉语上又很别拗)艺术学从学术管理的区分性来说,从文学中区分出来之后,应是一个狭义,是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学,同理,艺术美学,是Ix_别于文学美学的艺术美学当然从学术体系的整一性来说,艺术美学可以也应该是包括文学于其中广义的艺术美学,史有利于学术逻辑和教学逻辑。但把艺术区分为一门文学和其它七门艺术合一的艺术,与学术逻辑较少关系,而是教育和学术现实状况决定的,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规模、人数等因素着眼,文学一块,其它艺术共一块是合理的文学自一块,文学美学也可自成体系从这里返回去看,己经早现了文艺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讲文艺美学的人,都是搞文学理论的人虽然文艺美学这一名称让他们在出言写作的不少时候把文学外的其它艺术包含了进来,但实际上山于自己的专业所限,对其它艺术的涉及是不多的,理解也是不深的为什么不就讲文学美学呢?文艺美学这一词汇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巫术式的影响?把文学理论定义成文艺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上的第一个概念定义错误,由此而下的文艺美学是一个附属错误,虽然文艺美学一词本身没有错,但在如此一个学术体系下却错了。

二是文艺与美学的关系。美学的定义本就很为复杂,但在西方它基本有三种定义方式,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它以审美对象为中心来研究美;2、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学问,它通过美感来研究美;3、美学是艺术哲学,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研究艺术就是研究美,只有艺术是典型和纯粹的美,其它所谓自然美、社会美等等,作为美是暂时的,不纯的,而且它们的美的基本性质己经包含在艺术中了。美感主要是对艺术之感,审美经验主要体现为艺术经验。研究艺术同时就把握住了美感和其它的美。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按照西方学术对美学的第三种定义,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中国1980年代以来其学术主流认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对象、美感、艺术。文艺美学就等于美学中的艺术部分。这样文艺美学与美学的概念冲突来源于两个学术传统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划分。从学术传统上讲,文艺学是前苏联关于文学理论的概念,艺术是西方美学的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把文艺学划在中文,美学放在哲学,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与美学中的艺术本是一回事,却变成了两个概念。而且文艺学下面的文艺美学,美学下面的艺术,艺术学下而的艺术美学,都是一回事,在中国学术体系中成了三个概念,分属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下而的三级学科。这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不能完全怪学术体系的建立者。美学的发展状况、学术真理与学术管理的矛盾要负点责任。

美学是世界学术体系中最难的学问之一其难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每个文化都知道美,但却很难形成关于美的学问。美是至广的,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问题,美又是至高的,美总是与宇宙的最高者相连,美的本质一直与哲学的根本问题相关,与宗教的最高实在相关,与人类学的基础相关。而美的学问则意味着要把美按照学术体系的方式将美的问题学科化。美学的困难,就在于美的客观本性与美学的学科化的张力之中虽然美学很难,但美确实处处皆有,人人皆知人的有限智慧使人很难知道美是什么,但人的求知本能又摧使人偏要想去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人虽然讲不好美学,却又一定要去讲美学自1980年代末以来,美学的学科定位就成为一个论题,肖到现在还有这方而的论文在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学自身的学术本性,二是学术体系的定位要求就前者来说,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性质上说,理论上的真、善、美的并列,教育方针上的德、智、体、美并列,意味着美具有最高的总括性;从美学的分布看,哲学系、中文系、新闻系、各类艺术(美术、音乐、建筑、工艺)系、服装、广告等等,都配有美学的专一业课程。而各普通院校,也有美学作为普通选修课从这一方而来说,美学不适于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种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学科,姑且借现成术语,谓之跨学科但这“跨”不象西方学界的“跨”是学科进展和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现代学术体系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细分,学科越分越细,现代型的专家也越来越专,所专的领域越来越小而细、专、小虽然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带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而现代学术的发展又产生了另一个与细、专、小形成张力的另一趋向,就是跨学科,所谓跨学科,就是把好些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这样现代学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有不断地“细分”,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的“综合”。但美学的跨学科却是一个从古延续到今的老题。而对这一个老题,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体系,一定要把美学放在一个位置上才好进行学术管理。这样在我国,美学就成了哲学下而的二级学科。只要明白对于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体来说,其学科定位在于学术本性与学术管理相互间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关于美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基本上只有学术管理的意义。但这种学科管理体系要真正有利于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最好在美学各分散部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装、广告,等等)之问有一个沟通和协调机构。美学的管理如何真正起到促进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美学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学术管理而对一个美学的跨学科性质时的无奈,当然,如何在这种无奈中把工作做得史好一点,还是极需讨论的

文艺美学的产生还来源于中西文化在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因此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美学,至少就是艺术(文艺)美学,中国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艺以传道,由前苏联学术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学术都很强调学术的政治性。因此艺术(文艺)理论人于艺术(文艺)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学术体系强调学术的政治性不同,改变开放后的学术转型更强调学术的科学性如果说,在中国语境中,文艺(学)理论可以包含很强的政治性,那么,文艺美学则突出了文艺自身的性质因此,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崛起,是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转型密不可分的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政治统帅一切,改革开放首先就是突破政治统帅一切,什么是最少政治性而又最有正当性的思想呢?美学,因此,19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文化原因大于学术原因。文艺美学就是这场巨大的美学热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不是艺术美学而是文艺美学呢?在中国学术界里,各个艺术领域都偏重于创作,文学由于以文字为媒介,本就多观念的成分,文学领域从来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艺术界多创作者而文学界多理论家,正好文艺理论被命名为文艺学,美学具有广博性,文学理论用文艺学来命名,正好暗合于文学理论的通向美学,于是文艺美学的大旗树了起来。虽然正如第一节所列,摇旗呐喊的都是搞文学理论的文艺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虽然有着明显的术语混乱,但其传达的理论信息和文化信息是十分明晰的文艺美学虽以学科的而日出现,却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就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它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艺美学虽然山搞文学理论的人提出,跨越了学科边界,但正是这一跨越,使从文学理论发动的转型,带动了整个艺术领域的观念转型,而且影响了整个文化的观念转型因此,文艺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满了历史的玄机可以称得上一个“玄”字。

艺术概论电影论文 篇二

【关键词】国内动漫理论;现状;分析;

一、国内动漫受到特殊时代的政治文化影响,出现停滞不前

由于中国动漫片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轨迹一致,都深受特殊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在20世纪60,70年代一度停滞不前,在世界动漫片的发展总趋势下,显示出严重滞后的局面。但毕竟中国动漫曾有过“中国动漫学派”的辉煌,中国动漫师精湛高超的技艺一直为世界动漫界所折服;因而,与中国动漫实践的一流技术、二流故事、三流产业相对应,长期以来中国在动漫理论研究上的最大成就也局限于技术技艺的研究。除每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中附属有中国动漫片生产及发展的概述,另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散见于期刊杂志外,纵览中文动漫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专著,大多是与动漫技术知识和指导相关的内容,关涉动漫技术的研究占据了中国动漫理论研究的主要空间,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动漫技术在世界动漫界的地位相当。

但中国动漫要以动漫产业的形式快速发展,这种研究状况急需要改变,因为动漫理论和动漫实践存在着互动关系。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起步,尤其是动漫产业被列入“十五”规划后,动漫理论研究开始呈现春意,动漫理论研究领域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部分非技术的动漫基础文化理论专著和论文,在动漫技术教材中也开始出现阐述动漫文化观点的走势,总结近年来的动漫理论研究

祝普文教授于2003年主编出版的《世界动画史(1879- 2002)》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包括中国)动漫历史和现状的专著,也是中国较早得到课题资助的动漫史研究。两卷本的全书分总论和分论,总论对动漫片的定义、动漫的制作、动漫的形态、动漫的产生和发展、动漫的艺术特征、动漫的功能和效用、动漫的产业链等有关动漫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基本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祝普文教授在动漫的价值功能研究中,提出了显性效用和隐性效用的观念,认为动漫片的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实用功能归属显性效用;审美价值、意识形态载体功能则分入隐性效用,进而提出正是“(娱乐目的)建筑起动漫的产业平台,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的观点。分论钩沉索隐,用独立的四编分时期详细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史,每个时期的代表动漫作品的内容、摄制人员并附以影片评析,对经典动漫则设定专节阐述,资料较完整,全书配图几千幅,具有较高的学术及资料价值。在祝普文教授出版《世界动画史》(中国卷)后的两年中,中国又出版了两本中国动漫史的专著,一本是2004年张慧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另一本是颜慧和索亚斌著写的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动画电影史》。2004年,张慧临的硕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集结成专著出版,此项研究得到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的资助。作者研究回顾了中国动漫艺术的历史进程,将中国动漫史分为开创期、发展期、特殊时段、复苏和转型再创业时期,分别概述各时期的制作情况和特点,在介绍中国动漫故事时对部分典型动漫形象做了造型介绍和个性评述。

二、国内动漫缺乏一定的审美特征

在回顾20世纪中国动漫之所以在国际动漫界获有“中国学派”之誉时,张慧临认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并贯穿于此后30年的中国动漫创作的风格特征可以总结为审美特征的两元性和功能特征的教化性,并对审美特征的程式化和意象化及功能特征的教化性进行了例举分析和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搜集了中国早期动漫漫画、动漫电影和动漫先驱的一些珍贵图片资料。

三、风格的陈旧

由颜慧和索亚斌著写的《中国动画电影史》(2005年)是“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中的《中国动画电影史》是对动漫专题史的独立研究,按照中国动漫发展的历史进行脉络叙述,表述了对中国动漫历史观念的融汇和整合。在分时期介绍中国动漫概况和阶段特点的同时,还对每个时期的部分优秀代表动漫作品进行了主题内容、造型设计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其中对部分动漫形象的造型、背景设计、动作设计和音乐创作做了介绍。在“总结和回顾”中,书中将中国动漫作品的题材分为了“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成语、寓言故事’,、“宣教片”、“童话故事”、“现实题材”五大类;对中国动漫的民族化风格的成功探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中国动漫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中国动画电影史》是对中国动漫片系统研究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资料价值。

四、艺术特征的缺失

2005年8月,许靖和汪扬同期编著出版了《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和《读动画—世界经典动画》。前者将20世纪中国动漫起源至20世纪90年代近80年的中国动漫史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简洁地归纳和生动地评述每一阶段的动漫生产状况和特点,搜集整理了中国动漫史上93部动漫。后者分动漫电影和动漫电视剧两章节介绍了29部外国动漫。两书以半文学半资料汇编的笔调介绍了每部动漫的内容和生产班底,包括有些动漫的幕后花絮和获奖情况。其后的2006年,有一本较高文化分析价值的动漫专著出版,就是陈奇佳的《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专著中,作者选择日本动漫为具体的分析个案,在对日本动漫与漫画艺术的探讨中,作者从艺术的特性和艺术表现手段方面分析了部分典型的动漫形象,并以此来讨论动漫艺术的生成机制与当前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日本动漫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从动漫产业发展的成熟性而言,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综合地看,日本动漫所到达的艺术境界,迪斯尼作品也不能望其项背。在介绍了日本动漫6个阶段的发展要略之后,专著分4个章节分别从史诗的品格、现代生活的反映与反省、狂欢精神、动漫叙事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日本动漫作品的艺术特征,提出从日本动漫看中国动漫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观点,对中国动漫艺术问题进行了包括“艺术问题乃是动漫产业的基础性问题”、“动漫绝不是道德的图解”、“中国动漫须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戏剧性强的故事创意应成为动漫作品艺术构建的核心环节”、“必须重视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必须认真考虑动漫接受对象的全民性特征”、“需重视行业知识的表现与介绍”、“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学习不是简单模仿”内容的九议。陈奇佳的这本专著具有较高的动漫理论建树。

五、创意的缺乏,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景宏的论文《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讲述了日本在平成萧条时期,日本动漫产业在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地产、制造业难以重振的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转换背景下,由一个原先被轻视的大众文化,凭借其出色的故事、生动的形象、高超的影像技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世界市场,出口值超过日本钢铁等工业品,并在经济上产生连锁效应和雪球效果的“发家史”。提出动漫及其衍生物的成长,是以创意为资源,实现了极少耗能,不影响环镜,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又能增强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观点。用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完成了无形资产的增值的动漫史案例,为中国动漫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六、国内动漫产业的独立性不够明确

代钮洪和罗斌的论文《从动画发展历程看中国动画》(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从中国动漫历史的辉煌总结了发展动漫的必要性和动漫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历史对照论述了中国动漫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动漫在世界动漫的发展中既要保持独立又要有所创新的看法。崔晓茜的论文《从韩国动画业的崛起浅析中国动漫市场的发展》《中国电视》,2006年第S期),简述了韩国动漫业的发展状夕、政策态度和发展策略,对韩国动漫企业在完成海外加工片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埋头加工,而是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对加工片的制片与发行进行渗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动漫的海外销售策略和打造动漫明星提供参考。

七、国内动漫的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艺术概论论文 篇三

【关键词】艺术概论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 案例教学

一、教材与教育资源的选用

当前,国内主流的《艺术概论》教材有十几个版本,分别为各个不同高校的艺术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艺术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与修订的动态环境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内容和最新的发展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更注重按照学习的时代特点,引入大量现实案例来说明相关的艺术理论。以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艺术现象为导向,以艺术理论、人类文化、社会演变为拓展,这样可以缩小教学与实际脱节的距离。作为本科教材,不能局限于讲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同时,在运用教材时要注重分层次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规划实施教材内容的主次和重点的划分。

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新型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其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90后”大学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生活,身边充满了动漫、微博、网络游戏、流行音乐、3D视频影像等新型元素,这种成长环境影响着他们学习艺术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某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学生通过博客向教师提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也让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教师的回复也可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教师将这个网络上的课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布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欣赏名画、名曲、视频影像,关注名人访谈、人物传记、艺术市场变化等,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艺术媒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如,讲解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专题时,就应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和理解优秀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思想性。这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们在解读哈利·波特这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艺术形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哈利·波特之所以能成为继米老鼠、史努比、加菲猫等卡通形象之后的又一个成功的儿童偶像的原因,说明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反映了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思考。继而指出,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会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里无限地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介绍和评价家乡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拥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成为今后学生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来源。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模仿秀比赛、艺术评奖活动(如奥斯卡奖)等的评价标准,感受艺术接受和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迁,通过多媒体视觉作品展示,让学生关注艺术作品在现代艺术媒介中传播的多元化,启发学生思考艺术概论课程中涉及的艺术趣味、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相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为例证,要生动、鲜活地阐述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用艺术理论评析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诸元素,给予学生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教师在讲解中通过生动、贴切又言简意赅的艺术语言,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茅塞顿开,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教学方法,提倡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善于探索和敢于思考。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让案例教学贯穿于课程的每个专题之中,并且得到全方位的运用。案例式教学包括开篇案例和总结案例,开篇案例是将人类艺术活动的实际案例导入每章研究的专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直接接触高深理论而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由教师将开篇案例作为主导,结合理论,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总结案例则是在该专题讲解完成时,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艺术现象和涉及的艺术问题等。此时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自由分组讨论和总结发言,教师发挥引导和点评的作用。

例如,在讲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专题时,笔者引入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作品《呐喊》的拍卖案例,通过播放精心剪裁的视频资料,有意识地展现当时拍卖现场竞价的激烈,以及最后赢家支付1.199亿美元等相关资料,加深学生认识爱德华·蒙克的版画创作生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并通过插入艺术品鉴赏、艺术品分类、艺术市场等相关知识的解读,引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艺术上被客观化、社会化的自我,也是艺术家创作能力和自身成就体现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该专题结束时,教师布置了2011—2012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排行榜作为案例,并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是何种关系?2.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显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3.如何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市场的关系?以具体艺术对象为代表,分析这些关系对艺术投资的影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检索文献和资料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第3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新鲜事物的能力,这样就让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

四、实践式教学

就现在的艺术概论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枯燥地照本宣科,只会使听课的学生感到厌倦和无趣,也让他们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理论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条件的前提之下,注重学生接受过程的各个阶段。如在艺术传播与接受专题的教学中,应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亲身体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带学生参观青岛博物馆、美术馆和展会时,现场讲解艺术品展示的选择标准、排列方式和类型划分,让绘画专业的学生对青岛的画廊、文化市场进行调查走访,使学生懂得了艺术生产、艺术消费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矛盾对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联系相关设计公司,让学生进行城市家居装修设计的现场观摩,通过学生与设计人员和客户的交流,了解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需求。在活动中,学生获取了数据,加深了体会,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书面归纳和图表分析。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而且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的构思等都具有实用性。在实践教学设置、进行和总结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现在进行的是课程中的哪个专题、哪个环节,要讲思路,讲重点和难点。

五、考核评价的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考核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核手段的设置应改变传统考试的思路,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容易取得较好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对相关艺术家、艺术作品或艺术流派等进行专题探索。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小论文、小视频、小动漫、小课件等多样化的形式将涉及的艺术理论阐释清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而“知”,通过“做”而“懂”,改变学生过去考前突击背书,以期末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考完试就忘掉的情况。

结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概论的任课教师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其次,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在案例式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案例的经典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多引用在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真实存在的、当代的艺术现象,这样会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要以教学启发、推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相发展渗透,形成一个互动的统一过程,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人才。

(注:本文为青岛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艺术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序号JY1171)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邹跃进。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津。美术批评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l983.

[5]李莉。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艺术概论论文 篇四

关键词: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改革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大媒介时代。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推动社会文化体系的全面更新。与前四大媒介时代相比,我们身处的数字媒介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体系的冲击尤其剧烈,直接造成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层面,更深刻地进入了文化结构的深层。数字媒介时代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直接冲击了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面对这种形式,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数字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数字媒介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支撑,以信息数字化传播为手段”[1]的,其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媒介时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产的自由性。由于数字终端的大众化,人们生产信息、信息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经过审查才能传播的信息,只要通过手机网络就可以实现万维网的全球播送,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数字媒介时代,所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都以数字化为手段,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和终端进行传播。数字传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种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迅速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时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真正的主客互动。即便存在主客互动,也是以信息文本为中心的阐释活动。而数字媒介时代,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信息交流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信息一旦,随即会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点阅,并产生数以百计的跟帖讨论、转发点评等,使得母信息文本与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这种互动交流为基础,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续交流不再紧紧围绕母文本,而极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级的讨论中心。数字媒介时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数字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变革不仅造成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生产和言说的方式,进而对承担文化模式培养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而艺术概论课程也在所难免。

2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面临的挑战

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概论长期沿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教材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对艺术理论的陌生,学生只能单向度地接受教师和教材传送的知识,以此建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而进入数字媒介时代,这种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处境。一打开手机,各种APP客户端根据用户的喜好迅疾地推送着海量的信息。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断提升,也将全球信息尽可能地汇总在用户面前。在搜索栏键入一个关键词,以百万计的相关信息便会蜂拥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由专业教师经过十数年科班教育才能获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相关知识,迅速变成了开源数据库,供所有人查询、检索、阅读、复制。教师和教材“授业解惑”的功能毫无疑问地被数字媒介分担,其神圣性也逐渐消解。而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对于艺术问题,任何人都能介入讨论,并自己的观点,原本被限定在专业学术领域的诸多问题,现在成为公共场域俯拾皆是的常规问题,学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必依靠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转介。比如以CNKI(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数据库,搜集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论文,只要键入一个关键词,所有关涉这一问题的论文全部可供下载和参阅。在如此大量的专业信息面前,教师的信息存储量显得相当贫乏,所能给予学生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而以“知乎”为代表的开放性知识平台,更是为艺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用户只要在知乎上发出一个提问,经过程序推送,关注这一问题领域的用户便会看到这一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献给提问者,其中就不乏艺术类问题。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为讨论热点的国产动画问题、艺术是什么、《我是歌手》的运营模式问题等,更是有“艺术”这一专门话题,而关注这一话题的用户多达214613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提出一个有关艺术的问题,就有潜在的214613人可能给你答案,这远比教师所能给予的答案更为多元化。其次,教学难度迅速提高。在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数字媒介时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样,有关艺术的知识在数字平台上铺天盖地,教师知晓的艺术知识,都可以在数字媒介上寻觅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单向“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备课、教学难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数字媒介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可小觑的劲敌。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由于以艺术理论的讲授为主要内容,所以较为枯燥,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而数字媒介的发展,给艺术理论的讲解提供了生动的形式。限于专业背景,教师的讲解可能仅限于文字阐发和图片展示,而数字媒介则可以讲文字、图片《www.huzhidao.com》、视频、音频等材料进行整合,甚至以跨专业的方式对特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对艺术快感的讲授,传统的教材多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则将不同专业的人统合起来,对生理学素有专攻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对快感的产生进行生理学的剖析,弥补心理学阐释的不足。而且,相较于教师的枯燥讲授,利用数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们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更能切合当今90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实体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难度。

3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路径

质而言之,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教学难度的提高,都源于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即信息的多元化。如何应对数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便是艺术概论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艺术概论课程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便利性,不断扩充艺术概论课程的信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的生产虽然便捷而自由,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数字技术虽然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却无法将散乱的信息自动汇总到相关问题的场域中。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所能获取的也只是吉光片羽。基于这一现状,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信息的丰富性,围绕某一问题,将教材上和数字媒介上关涉这一问题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矩阵,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该问题。同时,还应将数字媒介催生的诸种数字艺术现象引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时,除了将教材中宗教影响艺术、艺术影响宗教的互动关系解释清楚外,还应该将网络上有关这一问题的资讯进行整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更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将数字媒介上兴盛的泛宗教叙事如修真小说、盗墓小说以及玄幻网游等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宗教文艺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真切地体认宗教与文艺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拓展艺术概论教学的平台宽度和广度。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逐渐从学校、课堂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原来的集约化教育逐渐被“云教育”所取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基于云技术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构在互联网技术及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理论探究。这种现代化的学习范式,体现出艺术教育开放性、互动性、生态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维度特征。”[2]移动终端的全面铺展、各种APP程序的层出不穷,都使得教育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本的课堂中心被多元中心取代。相应地,艺术概论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本以课堂为唯一中心的思维窠臼,将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纳入艺术概论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概论学习的兴趣,营造无处不在的艺术概论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学习群组,在其间艺术概论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思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是无需多言的。微信群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艺术问题进行讨论的最佳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由于课堂固定的一对多压力模式,很多学生无法或不愿加入课堂讨论。微信群组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推荐精品的艺术及人文公共订阅号,如大家、戏剧传媒、知乎日报、24楼影院、三联生活周刊等,这些艺术及人文公共号推送的大量艺术人文信息和文章,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弥补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较弱,通过对这些公共号信息的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改变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引领,推动教学过程的集约化。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进行,重点较为散乱,而且与现实的艺术问题关联性不大,因而受到学生的抵触。面对数字媒介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用问题引领日常教学,实现日常教学的专题化。通过问题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的集约化,强化了知识的实践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比如以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为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媚俗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关涉对艺术本质(精英的还是大众的)和艺术传播(传统的还是产业化的)的理解,而且关涉对艺术家艺术人格(独立的还是附庸的)、艺术生产方式(手工的还是机械的)等当代艺术理论重大问题的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艺术现象的有力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讨论课的形式,不仅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更使原本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性的素质教育,符合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数字媒介时代对于艺术概论课程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也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挑战,艺术概论课程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在数字媒介时代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桂宁,李文浩.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知识/权力”构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2]谭汝.当戏剧艺术遇见云技术———兼谈数字媒介时代的艺术教育[J].上海戏剧,2014(7):55-57.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培养和包括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内的人的全面素质,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建构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受教者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艺术教育是伦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能够在受教者不感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深入人心,使他于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道德影响。把道德教育融入艺术作品中,大学生们就更易于接受,在作品中既享受了愉悦,也净化了情感,美化了心灵。

二、艺术教育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

视野,丰富其文化修养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或是阅历的不足,不一定能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 但却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概况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

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其

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审美能力,还能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长处,开设更多相关的艺术课程,增加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四、艺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生活压力的加重, 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正积极的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在相当多的高校形成共识,诸多大学立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着各自的人才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但目前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又如何呢?

1、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普通高校中,在教学的整体安排上,艺术教育作为教学附件, 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在学科建设上,艺术教育只是高就业压力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调剂,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及完整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即“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模式。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

3、艺术教育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首先,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设计。其次,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淡漠。艺术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单单依赖音乐、文学赏析等几节艺术课程是无法完成对人的一生艺术教育培养使命。

因此,要想真正充分发挥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首先,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指导、监督等统筹管理;组织教师培训与定期考查,这样各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便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高校艺术教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 ,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要抓住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构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使学生真正受到系统化的艺术教育。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

在不久的将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必定在公共艺术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收获,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成果必定会在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中突出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彭吉象。艺术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

艺术概论论文 篇六

【关键词】艺术概论;情境体验式教学;思维情境;开放;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84-02

“艺术概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艺术学理论的入门级课程。一方面,时代和学科都需要培养不仅有高超艺术创作技能,而且具有宽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由技进道、道技合一,由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透过艺术现象体悟其背后深刻的艺术和哲理意蕴,从而在分析评价各种艺术现象中从更加高远和精细的视野洞悉其背后的深刻意味,进而创作出时代需要的能够真正慰藉人心的优秀艺术作品。[1]

然而,作为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艺术概论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超学科性,而这也成为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巨大障碍。艺术概论的理论性使形象思维突出而抽象理论思维偏弱的艺术专业学生望而生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摆脱死记硬背理论的条条框框的窠臼,记住这些理论难度颇大,而即使记住了这些理论,这样记住的理论仿佛恰好证明了它们就是脱离实践的,这样的理论反倒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很难与其艺术实践融合,就更难达到所谓打通各门艺术壁垒进而透析艺术普遍规律的目的。解决这一难题涉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在此,笔者仅就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与艺术概论课程的相融性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 Brown,Coll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有别于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这种情境式教学在人文艺术教育中的运用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中,在其整体生命感知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敏锐感知力、丰富想象力、深刻理解力和自由创造力的人,培养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精细化的现代,人们面临被工具化、被横流物欲所淹没的危险,而艺术教育要起到抗拒工具理性和物欲冲击对人的异化进而恢复人的自由本质的作用,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个只会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的工具化的人的层面。

然而,艺术同样被分为众多门类,艺术类学生同样只能专攻一门艺术,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艺术门类壁垒,透视众多艺术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正是要引领学生由技进道进而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

艺术概论课程合理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打开一扇进入这样的审美自由境界的窗口。所谓情境,“情”既关联人的情趣、意志、感知等主观因素,亦关联情况、情景等客观因素,总体上来说是人从主观方面观照客观方面所触发的情志、意趣;真情源于实感,“境”就是触发主体产生情志、意趣的空间、范围,但真情源于实感,“境”却不限于物理意义的实境,这在艺术概论课程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时尤为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艺术概论作为理论课本来就要求培B学生透析艺术现象的理性思维,这就需要艺术概论课程在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时综合运用思维情境。

总之,情境体验式教学力图建构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的场域,在此场域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或实或虚的“境”触发学生真实的情志、意趣,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各种艺术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力图让师生共同去体会艺术规律是如何活生生地在其境域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去记住一句无关痛痒的正确的定理,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对纷繁的艺术现象产生一种困惑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也更为重要。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情境教学较为强调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而艺术概论以其所关涉的艺术的形象性和理论的抽象性的特点,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由此需要以思维情境将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数字媒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统合起来,让学生进入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多维的艺术概论学习情境之中。

综合的艺术概论教学情境需要由思维情境统合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数字媒介情境以及现实生活情境而成。思维情境主要由语言文字的问题等构成。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当下,声像符号兴盛,所谓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理论课教学面临巨大压力,“数字媒介时代所具有的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3],对于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情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具有巨大的补充作用。但是在爆炸式的海量碎片化信息浪潮下,年轻人快速点击刷屏,往往在那些最能吸引眼球的图片、视频信息上稍作停留继而快速略过,如此很难进行持续深入的理性思考,并且数字媒介环境中的互动不同于现实原生环境中的互动,很可能是二度三度甚至N度加工后的环境的互动,学生在此互动中很难有效切合学习实际进行交流学习。由此,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是师生在场的、原生的、即时的互动环境,而这种情境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所生发的艺术的可感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在数字媒介铺天盖地的包裹中,我们的眼睛更多地关注于各种屏幕之上,近在眼前的人生事项我们视而不见,而声像制造的虚拟影像却好像近在咫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现实生活情境的作用,应尽可能地鼓励甚或带领学生走进剧场、走进展厅、走进艺术现象生发的现实生活情境之中。而如此种种情境的统合均需要思维情境的统摄方能较好实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比如以彭吉象版《艺术学概论》教材的体例为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放在开篇第一章,这也是学习艺术概论必然遇到的一个首要的、核心的然而也是极其艰深的问题,如果一开始给学生体系性地灌输关于艺术本质的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以及艺术生产理论等,学生会一头雾水,而主要侧重于艺术创作实践的学生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我画好画唱好歌跳好舞就可以了,我为啥要去学习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啊?此时,我们不妨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经典艺术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建构一个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先让他们进入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把那些令人看不懂搞不明白的后现代艺术现象展示给他们看,然后用一系列问题所构筑的思维情境将这些图文声像情境串联起来,引起他们的思考,比如问他们这些都是艺术吗?如果是,那么这么多不同门类,甚至同一艺术门类但却在不同时代地区显示出巨大差异的艺术现象,为什么都被称为艺术呢?而这就涉及艺术的本质问题。如果学生对某些艺术现象疑惑甚至不认可,那么你们又凭什么否定它们是艺术呢?如果任何人都打着前卫艺术的旗号涂涂画画唱唱跳跳甚至干一些很黄很暴力的事情,美其名曰行为艺术,那在座的各位专业艺术院校的同学花费数年精力勤学苦练,将来如以艺术谋生又将立足何处呢?而这正是我们要对艺术的本质进行追问所必须面临的切身的、现实的问题。然后我们再结合教材介绍历史上几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当然如此众多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回答,即使我们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也不能终止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而我们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而借助数字媒介情境的开放性可以更好地拓展并支撑这种宏阔的思考,因为数字媒介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更习惯于在电脑、手机等各种移动客户端上进行阅读,同样的东西放在书本上一拿来他们就头痛,但放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以图文声像的综合信息形式传播他们却乐于接受,为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介情境,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过中国知网、维普、超星等数字资源进行检索,可以和学生建立微信群学习小组,在微信群里向大家推介关于艺术学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就大家接触到的各种有趣的艺术现象的图文声像资料并进行讨论。由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他们对电脑、手机等各种信息设备的熟稔,他们往往能够接触到一些更新的术现象,加之艺术概论课老师也不可能具备多种艺术创作技能,而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术业有专攻却往往能找到一些更有价值的材料,在此交流互动中不仅促发了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同时也有利于真正的教学相长。同时也很好地将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拓展到更加广阔而又贴近学生的数字媒介情境之中。此外为拉近艺术学理论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应尽可能鼓励甚或带领学生走进剧场、走进展厅、走向艺术现象生发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艺术现象背后的规律。

总之,在艺术概论教学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需要以思维情境统摄其他诸情境以保持其整体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以多媒体构筑的图文声像情境突出其可感知性,以数字媒介情境激发其互动性和开放性,以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注重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力图达到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简圣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理念转换――从培养艺术学院学生评论写作能力谈起[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24-126.

[2]Brown.J.S,Collin.A & Duguid.Situated Con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8(1),32-3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艺术概论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概论论文优秀8篇02-29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精选9篇】10-22

艺术概论的论文【4篇】07-20

艺术概论论文优秀6篇07-02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优秀6篇)10-03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180 18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