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浅谈(优秀9篇)

2023-12-16 14:23:25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中国书法艺术浅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书法艺术 篇一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书法艺术 篇二

一、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

老舍先生说:中国画与中国字是同胞兄弟。这里讲的“同胞兄弟”,就是说“书画同源”。中国人讲“书画同源”,这书,我以为是包含了文章和文字在内的,所以,许多山水画都直接取材于中国的文学作品,或者间接地表达着诗辞歌赋的美妙意境。正因为书画同源,独特的汉字便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其它艺术。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化;书法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情感、美学追求等等,从某一方面说,热爱祖国的人,大多热爱书法,因为汉字是代表中国的徽号,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艺术与人的品质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具备良好的书画艺术修养,是平面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必须经过全面、系统、严格的基础训练,才能提高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书法课的学习,可以使设计人员运用不同的字体,在设计中创造不同的气氛,使人们对包装商品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古体字(包括篆、隶书体)能使人对包装商品产生一种名贵和古色古香的感觉,特别适用于古董、首饰、玉器、士特产品的包装设计;篆书则适用于贺年卡、请柬、徽章、图案等设计;正书给人一种现代、科学的感觉,适用于轻工、机电产品、食品饮料的包装设计等等。因此,书法艺术的一些特点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中把商品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特别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激烈,要求商品在货架上有冲击力,传达信息迅速就更要求商品的包装设计日趋突出、醒目,而文字的美化在商品包装设计上,则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优美的线形设计

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就是一种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这时我们并不一定留意作品书写的内容。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仅从文章说,没有王勃《滕王阁序样酣畅流利的笔调,令时人叹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也没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那样清新流畅的语言,被后人誉为“两晋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但因为它是书法艺术的楷模,所以文章流传于世,被后人称为“行书之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一个不太懂或完全不懂书法的人,也照样喜欢书法艺术。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挂有书法作品。楹联、条幅、中堂等,比之绘画艺术还要普及。可见,书法艺术在中国是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大众基础的。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小篆、隶、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我们的前人在书写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就产生了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我在进行毕业设计构思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强化主题,充分运用了书法艺术。在中餐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博联餐厅浓厚的文化气张息,同时也体现了博联餐厅内在精神的现代化。设计招贴时,从变化中求得统一,进一步深化主题形象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为人服务,一流的设计中,书法反映创意,体现文化。图形、创意、文化底蕴是设计的内涵。中国书法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线形设计,这种线形设计,从有汉字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地的演进着,升华着,直到今天,这种线形设计已经走向全世界,成为许多外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常常借鉴的艺术创造手法。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作为当代平面设计者,如何让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形成自身的设计体系,并在世界平面设计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挖掘、整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延伸到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融人当代平面设计语言之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世界平面设计领域中去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这也是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书法艺术浅谈 篇三

关键词:中国书法;结构造型、象形文字;点画动势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究竟何为书法,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说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这就把硬笔书法、甲骨文、钟鼎文排除在外。硬笔书法是硬笔写的,甲骨文、钟鼎文是刻铸的,但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否认它们当中都有书法美,尤其是甲骨文和钟鼎文中那种因刻铸所产生的独特的美。把它们的美排除在书法之外,很难自圆其说。

有人说汉字的书法艺术在于汉字具有象形性,但象形性只是六书造字法之一,其它还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而且其象形性随着文字的发展变迁以及几次的汉字简化,越来越弱。实际上,现在汉字的象形性远比古埃及象形文字弱,而抽象性却很强。所以,象形性不能看作书法美的根基。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有象形性,也有独特的美,如果象形性是汉字书法美的根基,那么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美为什么就不能也算作书法美?

我认为,汉字的书法艺术在于结体的点画之间有一种造型的“势”,它使线条之间产生动态的呼应和彼此牵引呼唤的动势,结果使抽象的汉字具有了形象性。而且,点画之间这种造型的“势”给线条和用笔创造了充分表现的舞台。也就是说这种“势”及其所造就的抽象的点画之间的动态象形,加上刻写人的用笔个性和风格才是汉字书法艺术性的根基,至于是毛笔写的,还是硬笔写的,还是刻铸的并不是关键的因素。当然用毛笔书写,更容易写出不同的笔意,使艺术性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从造型角度来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实际上是一种图案式的符号,它可以加以描摹,但它不能像汉字那样从用笔上来“写”出点画的笔势。甲骨文、金文,尽管是刻铸的却有“用笔”的感觉。

汉字书法美不在形体的描摹和具象,而在于上文所说的点画之间的“势”,在于点画之间的呼应和用笔产生的节奏感。在西方古典绘画中,线条是再现物象和人物的手段,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无所谓美与不美。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线条不只是手段,还是目的,也就是说,线条除了用来描摹物象、人物,构架汉字外,其自身就呈现独立的形式美,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只是书法比绘画更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汉字书法艺术中,线条有自身的“质感”,而在西方绘画中线条被消解在物象或人物中。

但是,书法艺术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汉字这个载体,否则,无论其中有多少书法的形式美,都不能算作书法。以此类推,山水画中的皴法具有线条的审美特质,但离开山石之形,其皴法线条再美也不能算作山水画。中国绘画中线条的审美特性还只是半独立的,而书法艺术中的线条之美的独立性比绘画就更进了一步。

书法离不开成千上万汉字先天具有的笔画造型和动势,你想甩开现成的汉字,想另创一套自编的线条,以求其抽象美作为一种新的书法艺术,那只是痴人说梦、想入非非的扯淡。

中国书法艺术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或纯粹的“有意味的形式”,换句话说,书法艺术不是像西方艺术那样借用线条、色彩、构图逼真地表现宗教、神话和历史等强烈而且明确的“文本内容”,而是表现笔墨线条本身的“形式美”,尽管文字的含义对欣赏笔墨线条的“形式美”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其说是“实的”,不如说是“虚的”,从每种意义讲,可能是一种含糊的“心理作用”。

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纯艺术与实用的界线难以划分。书法艺术本源于实用,离不开文字,文字是文化中最实用的东西。最早的书法是在抄写和记录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的一些工艺性的经验:如何把字写得更清晰好认,更精致、工整、漂亮,从而也更具有实用性。

在实用的工艺美之外,慢慢创造出抽象线条的形式美,如用笔产生的笔法、笔势、笔意及其韵致,从而产生一套复杂的书法艺术的森严法则。

书法美有不同的层次:低级层次讲究实用的工艺美,即工整、易识、精致、漂亮、规范。这是纯实用的层次,所追求的美是工艺性的,不是纯艺术性的;中级层次除追求工整、规范、精致、实用外,又萌生了对笔法技巧、笔墨趣味,对于线条的形式美的感悟,但只能刻意求之,不能得心应手,不过无论如何,在这个层次上书法艺术产生了;高级层次虽然不一定完全摆脱实用,但对于笔法、笔势、笔意,已胸有成竹,并能挥洒自如地操纵线条,不受实用和规范约束,达到抒情写意的目的。。

这高级层次,就是纯书法艺术的本质特点。

书法还和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初产生于抄写产生的铭文、文告、经籍、碑文、书信,等等,其中任何一样都与文学相关联。

我们欣赏书法时,不用先搞懂文字内容,可以直接欣赏书法的形式美,但这并不等于说文字内容与书法毫不相干。文字内容引发的情感一定程度影响对书法的欣赏。最典型的例子是颜真卿的“祭侄稿”。当你不了解“祭侄稿”的内容,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境况,仍然可以欣赏“祭侄稿”,欣赏它的“意不在书”,天机自动,欣赏“无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的自然境界。但当你了解那一段悲惨的历史,并读完“祭侄稿”,知道此文是颜真卿在其侄子被俘,惨遭杀害后写就,你无意间会发现“祭侄稿”中有怒气、有悲愤、有极度的痛苦和悲懑激昂之情。

西方人欣赏中国书法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西方艺术中没有中国书法的形式美。如:通过有意识地协调和控制掌、指、腕、臂,融入书写者对书法美的感悟和经验而产生的笔力;通过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等用笔的起伏而产生的节奏感; 通过中锋用笔所形成的沉着浑厚的立体感。

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是西方艺术的“明星”,对画中美丽女子的神秘微笑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微笑表现的是少女初尝世俗性生活的甜美而产生的窃喜,抑或是对世俗生活的揶揄?微微上翘的嘴角到底表现什么情感?我们可以欣赏女子丰满而韵味十足的身姿、姣好的面容和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手指,但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欣赏其中的笔触、笔墨、笔意和笔势,以及线条的形式美。我认为在西方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中基本上不表现形式美。西方人习惯于表现和欣赏形象和色彩的逼真。直到印象派之后,尤其是后印象派之后,西方人才对线条和色彩的纯形式美有所醒悟,而这种西方艺术中的形式美也不同于中国书法中的形式美。

中国一些书法评论家认为中国书法中的韵律感、节奏感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不亚于,甚至胜于音乐,我认为这实在是夸张得有点离谱。书法的抒情手段依靠的是线条的种种变化――提按、疏密、向背、起伏、疾涩、纵敛等等,总之,是通过造型时对线条意态形象的倾向,联想生活中具象的情境、氛围。在这儿抒情依旧是心理上一种含糊的类比。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公孙舞剑”之类,无非是对“势”的一种想象启迪,是线条在时间中的挥动,定形于空间的框架,从而引动视觉上的感悟,而音乐是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手段和不同乐器的音色将人的情感如镜般反映出来,也就是说音乐和情感之间有比较具体的对应关系,而书法却不能。

参考文献:

[1]启功 著 启功给你讲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

[2]邱振中 著 书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 刘清浩,1957,男, 山东青岛人,教授, 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文化艺术比较。

书法艺术 篇四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个时代,各种书体完全走向成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的重要历史意义。出现了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一些经典的书法艺术珍品,其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以后历朝历代依然是以魏晋风韵作底蕴,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

魏晋时期有文献可证的书法家近二百人。他们创制的风格样式,一直影响着后世书风。特别是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两位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并称“钟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书者,无不宗法“钟王”。另外负有盛名的还有王献之、王洵等一些书法大家。钟繇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羲之的书法“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楷书如《乐毅论》,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统一融合在书法作品中。《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有十七字故名(现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他独具风范的书法体势。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为王羲之七子,幼时从父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从中可看出,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草书《中秋帖》,笔画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王洵,字元琳,王羲之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被列为“三希”之一。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笔画瘦劲,结体开张,确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魏晋时期的书学理论开始繁盛。在秦汉或更远时代,在人们的意识中,书法更多地是一种汉字的书写行为。但在魏晋时期,书学已不再仅仅是文字学的附属或补充,它日益成为一种专业学说走向理论的前台,直接体现了这个时期书法美学研究的兴盛和书法批评活动的繁荣。书法理论的体系化以及专业书法理论家的出现,成为魏晋时期书学迅速发展的关键。如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书论》,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刘劭的《飞白书势铭》、晋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杨泉的《草书赋》,王珉的《行书状》等大量书学论著出现,既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的结果,又为这种繁荣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保障。他们的理论并不单纯是实践的一种总结,而更接近于纯理论的研究。这种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以创作家代替理论家的落后状况,使得实践与理论出现分化,从而使书法理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魏晋书法开创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性书法形式,给文人书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完成了书法形神系统结构的有机构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审美的艺术历程,使书法成为表达书家主体情感的载体。其次是文人书法占领书坛成为主流,并把书法从实践到理论推向更高级阶段。最后是促进“帖学”流派的形成。以“二王”为起点,追求笔札之工的书派从宫廷漫向民间,并形成帖学流派与风格。魏晋书法这样一座艺术高峰,给后人留下广阔的学习借鉴空间,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从历史辩证的角度来看,魏晋书法也是颇具现代性的,是当代书法再创高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重新以宽容的精神反思历史,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参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法艺术 篇五

[关键词]书法;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东方古典艺术的特质,又契合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之精神,是既具古典性又有现代性,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各大、中、小学的校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提到:“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1]近年来,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书法专业,许多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书法必修课,而把书法列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成为多数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公共书法教育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书法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正确观念,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由此激发大学生继承祖国传统文化、自觉抵制“民族文化虚无论调”的主体担当意识。我的论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书法教育

可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方向,各级教育部门、各大中小学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等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这也和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只重视升学和就业的“实用主义”思想有关。对于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所接受到的艺术教育十分有限,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人文艺术素养,部分理工科学生问题较为严重,而部分文科生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文理科大学生进行的艺术素质教育,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而把书法教育做为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中国自孔子时代就提倡“六艺”,主张通过艺术的熏陶来达到教化之功能,“六艺”中的“书”就包含书写的技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书法又是堪称“国粹”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人人会写,而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学习书法,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专注与耐心。大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打开一个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掌握了一项有用的技能,在书法艺术的日益熏陶下,人文艺术素)壶知道●www.huzhidao.com(养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以培养艺术素养为主、教授写字技能为辅

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汉字书写这项技能已不是首要任务,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很多方面已经代替了人工作业。20世纪以来,由于钢笔的广泛使用以及简体字的推行,书法的实用功能有所减弱,而今电脑打字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手写汉字的机率已大为降低。书法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逐渐分离,逐渐变成了少数人掌握的艺术。一些模拟书法家书写过程的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那种匠气死板的书法作品已无多大价值。中国古代哲学向来认为“技进乎道”(《庄子•养生主》)[3],从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上来讲,应首重艺术性,兼顾实用性。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即使面对的是非书法专业学生,也应保持适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不应把书法教育变成一种“写字课教学”。只要培养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感受力和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理解,逐渐把字写端正美观自然不是难事。在书法教育中,毛笔书写的教学始终应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毛笔书写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更贴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各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安排少量硬笔书法课程,但始终应以毛笔字为主。

3.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观念为首要目的

书法的学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代的学习时光相对来说是短暂的,高校书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认识,同时掌握书法学习的正确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4]学生一旦培养起对书法艺术的兴趣,自然会把心思花在书法的学习和钻研上,书法教育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书法兴趣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也都非常重要。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一样,书法教学也要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难度的渐进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教学环境的专业性。开设书法公共课的高校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开辟有典雅的艺术氛围的专业书法教室,一个好的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热情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书法观念尤为重要:第一,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意象。非专业的人士对书法的欣赏的主要误区是把书法等同于写字,他们对书法的欣赏受汉字印刷体的影响,对艺术表现的部分不理解,造成很多书法欣赏上的“误区”。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的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书写的状态应是放松自然的。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5]宋代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6]书写者在书写时应先舒展襟怀,放松形体,执笔松动自然,使转灵活,通过注意力的集中与精神的放松,可达到专注乃至忘我的状态。书法练习对身心的作用类似柔缓的太极运动,这种运动有科学家研究后称之为“储能性运动”,对体能的消耗相对较小,故而历代书法家多长寿,也证明书法确有养生的功效。第三,书法学习离不开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书写技巧的练习。书法艺术是心境的艺术,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决定了书法家作品格调的高下。纵观历代著名书法家,多是一些学识渊博、修养全面的文人。他们多数是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鲜有以书法为专门职业者。可见,书法的学习离不开文学、艺术、哲学等字外功夫的涵养,尤其是古文字学、古典诗词、绘画、篆刻等文学艺术形式更是和书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4.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遵循书法艺术学习规律,以继承传统、深入传统为主要教学思路

书法是一门传统深厚的艺术,在古代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创立之初就已经有了审美的基础。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演化,书体的演变宣告完成,至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有优秀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作品出现。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技法方面的探索,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尤其是在“结体”方面的安排,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定势”,后人即使有所创新,也是在继承传统、融会、贯通书法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历代优秀的书法家都非常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如宋代书法家米芾四十岁前号称“集古字”,明代董其昌则一生临古,八十多岁还在临摹前人的法帖。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7],书法的学习必须以坚持深入传统为根本理念,课堂教学内容则应以古代经典法帖的鉴赏、临摹为主。临摹方法则要求完全实临,重视对临和背临的结合练习。应特别重视在对临有一定基础后进行背临的练习,因为这样才能将字帖的字转化为学生笔下的字。在书体的学习的顺序问题上,应遵循书法学习的科学规律,由慢到快。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由篆书入手,按照书体演化过程,依次逐渐地学习各种书体,是很系统的训练方法。对于非书法专业的学生,由楷书入手,继而练习行书,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同时,适度的古代书论的选读和书法简史的讲授,可根据不同专业酌情安排教学内容。

5.高校书法教育应在教授书法艺术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受儒、道、禅等传统哲学的影响。而古典诗词、古文字知识更是直接和书法艺术密切相关。所以说书法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的学习实际上是打开了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当前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持顶礼膜拜的态度,他们忽视了古人的局限性,把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否定的一些封建内容以及一些民俗信仰的部分重新拿出来宣扬,流于愚昧与迷信。而另外一些崇拜西方文化的人士,他们把西方现代文明视为唯一正确,把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无疑也是肤浅和荒谬的。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一定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客观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自觉地抵制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民族文化虚无论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了解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了人文艺术素养,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出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激发出自觉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担当意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书法教育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6日。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庄子》,张庆利译注,崇文书局,2007。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5]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6]米芾:《群玉堂帖》,《米芾学书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书法艺术 篇六

汉字中有许多字型是对称结构的,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它表现为许多汉字都是由对称的结构组成,如“林”,双木为林;“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炎”,一火之谓火,火多谓之炎;这些形体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符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产生一种新的意思,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往往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同时,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的丰富性和稳定性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特的特征带给汉字的就是一种“骨”,这是一种从汉字本源所散发出来的“气”。

二、汉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这是由于汉字的字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象形字时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也就是说,随着事物弯弯曲曲的样子把他勾画出来。日;太阳的轮廓是圆的,而且高挂在天空,不断的发光发热,所以古人就把“日”简略成为一个圆形,中间一点。月,画成一个弯弯的形状,因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弯的,所以古人将月亮画为轮弯月来表示。在中国人的眼中,线条不仅仅是线条,而是含有更多内在的东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阳是,“一一”代表阴,用这二种符号就组合成为代表万事万物。中国的儒、道两家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就是说自然和社会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却都是由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始材料按照一个基本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既所谓的太级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汉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为简,以最简单、平易、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形象生动。中国汉字讲究一字传神,人的无限思绪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现的淋漓尽致,如“龙”字,中国是个崇拜龙图腾的国家,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因为这个字的意境深远,我们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的是中国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的文化。

三、汉字潜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学思想

在汉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蕴含着一些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我们先来看看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字,首先从“一”字的含义上来说,许慎在解释“一”的时认为: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段玉裁进一步解释到: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清轻阳为天,重浊阴为地。正像《周易》上所说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数也,“二”是地之数也,中国的先民就是这样把汉字溶入了更深的内容和意义,把汉字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在古代的汉字艺术中,有一种表现形式叫“计白当黑”,其实里面蕴涵了古人的“有”“无”的一种哲学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但不画水,而是用空白的纸面做水,他的虾给人看了以后感觉有种鲜活感,他以“无”表现“有”,把空白的空间留给观者,用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填充,去意会白纸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来解释,画出的虾就是“阳”,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阴”,这样就在对立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2.伦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最关键的东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养很高,才能担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如“信”,《说文》解释:“信,诚也,从人言”就是人说的话要真实,如果一个人讲话不真诚,就达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则,他就是不一个真正的,为大家所认同的“人”。“仁”,《说文》:仁者,亲也。从人二。《中庸》解释: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做人要做一个有爱心,有信用,能够对别人以帮助的人。中国易学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刚柔:立人之道,曰之仁义。可见古人将仁义作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来对待,

(2)礼教思想。古时的礼教制度非常严格,如“君”,《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意思就是说,所谓“君”者,就是发号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就是一个被统治者的形象,“臣”是一个侧目、曲身、俯首称臣的人。在古时候,作为臣子,从来不能用目光与君王正视,这样做回被视为不敬,对君王所说的话就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是古时的君臣之道。“孝”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说文》解释: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孝”在我国是有很深的思想根基的,子女孝顺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国家稳定,国之本在于家。

汉字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它包含着太多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这其实就是汉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汉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现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萧启如。从人字说起。

[2]宗白华。神奇的汉字。

[3]萧元。书法美学史。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

[5]宗白华。美学散步。

[6]王力。古代汉语。

书法艺术 篇七

1.1传达功能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中国的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它在艺术设计中的首要功能是传达信息。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书法文字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系统,具有“所指”和“能指”的重要功能。从文字层面讲,文字符号的表意性直接向大众传达设计作品的意图和各种信息,即“所指”;从艺术角度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的形态、结构和风格样式还具有多重寓意,通过对书法字体的反复揣摩,我们还可以理解它更多的隐含意义,即“能指”。所以,书法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双重译码”的作用。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中,“中国银行”四字大气磅礴、极富变化,粗笔坚实如柱,细笔刚劲似铁,飞白恰到好处。“中国银行”其基本信息指的是一个金融机构,人们可以办理相关的业务;同时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的书法风格又凝结了多重信息———强调中国之身份、传统之精神,或者是企业的理念所包含那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毋庸置疑,把书法艺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不但可以直接传达文字的基本信息,而且还能表达文化底蕴之深厚的信息,达到塑造企业形象,创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中国的高等学校、中医医院等尤其喜欢用书法来题名,如北京大学、中医同仁堂,中国知名企业的标志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也热衷于采用书法元素设计,如白酒、茶叶、月饼、粽子等比比皆是。

1.2审美功能

书法文字作为一种视觉传播符号,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审美功能。书法的线条美、结构美和造型美,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性和整体性能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获得怡情悦性的审美体验。篆书、隶书和楷书笔画规整、结构平稳,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感觉,行书动静结合、灵动活泼,而草书体势放纵、连绵奔放,给人激情盎然、神采飞扬的感受。因此,把书法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到各种设计类型当中同样能给消费者带来美感。文字因“观物取象”而来,“文字图像化”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所谓文字图像化,就是把书法字体的形态(整体或局部)演化为图形。文字与图形的相互融合,使设计创意获得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不但可以起到诱导视线作用,唤起消费者的审美自觉意识,而且还能渲染意境,给人一种视觉审美享受,以致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情绪和兴趣。

2书法在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2.1可识性原则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在视觉传达中首先是直接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或产品的各种信息。因此,书法文字在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给人方便认识和阅读的基本功能原则,即可识性原则。艺术设计中,无论书法艺术字体是多么地富于美感,如果失去了文字的可识性,不能达到传达信息的预期效果,那么这一设计无疑是失败的。在艺术设计中,首先,书法字体的字形和结构必须清晰可辨,应方便大众识读;第二,尽量减少使用草书书体,特别是那种“狂草”,笔画减损而又改变了字形和结构,让人看不懂;第三,尽管书法字体可以解构和重构,可以结合图像追求装饰效果,但无论是怎样的装饰化都必须遵循易于识别的原则。

2.2适应性原则

在艺术设计中,“功能与形式”是设计师探索创新的命题,每一个设计对象都具有自身的特定使用价值和功能,都要通过合理的文字、图形和色彩等符号元素传达其功能目的诉求。书法字体和风格要服从设计主题的形式要求,不能相互脱离和冲突,否则不但没有美感,甚至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在艺术设计中,在保证书法文字的可识性的前提条件下,首先要根据设计对象的功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书体;其次就是要根据设计对象的造型形式选择相适应的书法字体,运用现代设计的构成手法,将它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消费。反之,从书法字体造型来看,不同书体的美感对于设计对象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揭示作用。如在包装设计中,根据消费群体的特征运用书法字体,男性用品的书法文字其线条要苍劲有力,造型或稳健挺拔,或粗犷豪迈;女性用品的包装的书法字体要线条流畅柔美,字形或典雅、或华丽;儿童用品和运动休闲用品的包装字体则要活泼明快,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要求字体天真稚拙,体现休闲清逸状态下那种真挚纯朴的情趣;家用电器、医疗器材和药品等包装的书法字体要严谨规整,给人轻松爽朗、简洁肯定的感受。

2.3创新性原则

创造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把书法这门传统艺术赋予“当代性”,要艺术化地渗入当代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创造性地应用到当代生活当中去,表达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满足当代人对文化追求的需要;另一方面,设计的意义就是创造,其要义为求新、求异、求变,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二战”后,随着工业设计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逐渐走向“标准化”,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其特征是造型几何化、色彩简洁、反对装饰的功能主义。但由于受到波普设计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艺术设计又转向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和民族性的新趋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因电脑生产标准化美术字,缺少个性和新意而给人带来审美疲倦。近年来,随着靳埭强等设计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国际的影响扩大,中国设计师开始找到了自信,探索设计“民族化”正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一种潮流。总之,把中国书法应用到艺术设计中正是一种设计创新方法。

3书法在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方法

3.1借用与参照

借用,或称挪用,指直接把经典的书法作品整体或部分作为设计元素直接复制到设计中的方法。如的书法家喻户晓,在设计中就有借用他的几个书法字体作为某品牌标志设计元素的,如“红旗”轿车标志设计、“长征”酒店等标志设计。参照,参考并对照。参照的核心是对书法形式借鉴、规律借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艺术设计中,参照的关键是反复考察书法的笔画、结构等造型特征和规律,并结合设计对象进行联想,在保持书法字体基本笔画或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把书法的某一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使设计对象呈现新的艺术面貌。如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就是把汉字“世”运用到设计中,“世”的笔法以篆书的“圆头”起笔,正好组合为一家三口的人头形象,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又如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群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其造型定位采取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主体馆门前标志性建筑为字坊设计,字坊高18.8m,宽10m,该设计就参照了甲骨文、金文中的“字”的造型作为建筑的结构造型,结构严谨、抽象简约,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浓浓的现代气息。

3.2解构与重构

解构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等。解构是以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为原型,根据设计的需要,将其结构拆解,使之支离破碎。重构则是根据“完形理论”,把本来散乱的笔画、部首,甚至是书法的材料、工具等元素,根据具体设计对象表达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使之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解构与重构都依赖于“结构”原理,是艺术设计中常见的手法,先把文字分解,然后或音形结合,或图文结合,或字形夸张、异化,从而获得生动有趣的形象。解构方法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也是常见的,如清代花钱上有“唯吾知足”四字,即是如此。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看,中国草书艺术与西方解构主义建筑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异质同构的特点。解构主义建筑是对建筑的功能、空间、材质、光影的解构,更是美学的解构。中国书法追求整体美和节奏感,以及书法“偃仰向背”“鳞羽参差”“分锋各让,合势交侵”等富有动态的形象常常被解构主义建筑师借鉴。解构主义大师埃森曼说:“解构是很东方的东西。”另一位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盖里(F.Gehry)设计的德国莱茵河畔魏尔市某家具厂陈列室与中国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3.3装饰

装饰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把其他视觉元素(如吉祥图案)集中组合为一个书法字体,如在中国的民间图案中福、禄、寿、喜等楷书大字的笔画被石榴、牡丹、蝙蝠、仙鹤、锦鲤等各种装饰起来,体现中国人喜庆纳福的愿望。第二种是把书法文字作为视觉元素,对某一图形进行装饰,这里书法文字起到一种肌理般的美化效果。中国的古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尤其喜欢采用书画作品,书法在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工艺品如刺绣、漆器、木雕、陶瓷等中采用书法作为装饰元素,这些书法多出自于名家之手,或编织或刺绣、或雕刻或烧铸,常常以“适形”的要求进行装饰,达到增强视觉效果,突出传统文化意蕴的目的。

3.4创造

创造是艺术设计最根本的方法,是借用、参照、解构、装饰等方法的基础。书法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把书法应用到设计中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设计师或书法家都要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反复实践的操作来完成创作。书法文字在设计中要标新立异,在构思上力求新颖别致。无论是包装、装饰、标志、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设计都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依据“形”把握汉字的独特特征和内在精神,展开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打破设计对象表面印象的局限。采用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来弥补美术字过分严谨、呆板和缺少人情味的不足,拓宽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效果。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以中国书法金石印章为形象设计的奥运会徽,北京的“京”字以篆书形式如舞动的“人”形,又如奔跑“文”字,将中国悠久的“人文精神”融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中。“北京2008”借书法写意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舞动的北京”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满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真诚与热情。

4结语

书法艺术 篇八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有承仓吉启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有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有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有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等楷书,有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的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有的书家惊叹“书法的危机”,这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前景迷茫的呼声。实际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去寻找归宿。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不应局限于毛笔、钢笔为工具的狭隘范围),书法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世界流行中文热的今天,书法艺术更加前景无量,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需要千百万书家努力探索。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书法艺术 篇九

一、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喜欢用大红大绿装修房子,有的人却认为十分这样装修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也同样如此,不同的欣赏者可能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由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二、时代风尚不同。著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也有的欣赏时下的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

三、对书法学习研究的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犹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着出现,程度高的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因此,还是有一定规律可王世光循的。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艺术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由以下两种因素构成: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画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潦草、欹侧、险绝,它们都能保持在一定的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有摇摇欲坠的感觉。由此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二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毛笔,用它铺毫提按皆能挥洒自如。

二、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解释对我们理解书法节奏感很有帮助。书法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都是一种节奏。唐张怀瓘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曲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三、空间感。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情书学课堂趣,就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通过空间感来体现。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观点,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虚代实、因虚得实、黑白对比来显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色。宗白华先生对此更有生动的描绘,“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要想处理好空间感的表现形式还要掌握虚与实的变化,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书法作品要有一定的空白,字与字、行与行有空白,天头地脚也有空白,有虚有实,达到此处无墨胜有墨的境地。

四、时代感。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字。这些都是创新。从字体的发展创新来说,汉字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来说,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表现了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上述立体感、节奏感、空间感和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学习欣赏书法艺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就能提高欣赏能力,从而也能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入化的境界。四感具备则众美滋生。众美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自然美、综合美。“自然美”就是佛教禅宗说的“任性天然”。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发展到后期成为“任性天然”,从“自在解脱”变为“纯任自然”,这种思想也波及书法领域之中,在书界形成一股不甘拘于法度限制,而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书法家,许多都很爱参禅悟道,抄写经文,从中感悟到“任性天然”的通禅境界。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与此相反的则是唐人书法,他们把法度看得很重,因此书法多为循规蹈矩、小心谨慎、严肃不苟,严重束缚了书法自然美的发展,扼杀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压抑了书家对自然美的冲动。宋人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不受其约束,是返璞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力求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揉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中国书法艺术浅谈》,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中国书法艺术浅谈】相关文章

中国书法的起源优秀3篇12-18

中国书法的历史精选2篇09-28

书法家钟繇的生平介绍优秀2篇02-03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180 1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