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优秀4篇】

2023-12-16 13:51:37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华文化》,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中华文化范文 篇一

2014年元宵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掀起全民猜谜热潮。据统计,3天的谜语大会共吸引了2.8亿电视观众,共有206万人次通过手机同步参与实时互动。

【众说纷纭】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敖耀寰:

电视猜谜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能让人们有机会回归传统,了解谜语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我们好像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春天。在节目中,有不少热衷于谜语的人,创作出了不少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新谜,这是个十分可喜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

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

对文化节目百姓有需求。中国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像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弱不好弄”(年幼时不爱玩耍)的方式,教育年幼小孩不能太爱玩耍。古代老百姓看到纸张,即使目不识丁也不会随意毁坏,我们民族文化DNA是很严肃的。节目娱乐化繁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追求这种回归。

【事件影响】

1.《中国谜语大会》播出以后,许多中小学教师试图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灯谜的元素。他们在讲新课文之前,将课题或课文的作者编成谜语,让学生们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014年3月,央视正式启动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其中《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纪连海、钱文忠、于丹等文化名人担任评论嘉宾,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成语高手。

【相关链接】

《中国谜语大会》精彩集锦:

(1)跨赤兔,走千里。(打一元曲戏剧家)

谜底:马致远

(2)关公和张飞。(打一法国名著)

谜底:《红与黑》

(3)秋收万颗子。(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纳米

(4)昨日之日不可留。(打一国家名)

谜底:乍得

(5)鹤发童颜。 (打一风俗食品)

谜底:长寿面

(6)告别蛇年。(打一机械器具)

谜底:马达

(7)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一网络交流平台)

谜底:新浪微博

(8)青一块,紫一块。(打一字)

谜底:素

(9)要保护视力。 (打三字口语)

谜底:小心眼

(10)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谜底:开门见山

中华文化范文 篇二

辨伪机制薄弱 真伪模糊 数字化管理

中华文化的一个缺憾,就是虚假,就是辨伪机制的薄弱。造成了历史上真伪模糊的严重倾向。

记得十年前读海外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著作,他反复强调中华文明在思维逻辑上最大的毛病是缺少数字化管理,他当时用的中文句子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这种提法,对当时中国大陆的学术文化界还非常陌生,因为当时大家还在一些空洞的概念上批判中国的传统思维,寻找落后原因,比如封建观念、极权主义、保守主义等等,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这样毫无火气的提法呢?因此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后来越来越明白,黄仁宇教授的提法超过很多空洞的概念。中国古代从朝廷到文人,思考一切问题的起点都不是数字化的实证资料,而是完全无法实证的道德礼义和兴亡高调。不管是经济措施还是军事措施,往往都从“道理”里边产生,而不是从数字里边产生。这种习惯,来自于一种思维逻辑,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思维逻辑,结果轻视实证、无力辨伪,成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当然这是一大缺点。

大家不要把这件事情仅仅看成是历代政府统计机构的失职。为什么全都失职了?这就是因为有深远的文化原因。这种文化原因,曾经带给中华民族一次次深重的灾难。

在我还是一名初中学生的时候,正好遇上一九五八年的“”运动,每天在报纸上读到一些很大的数字,我们要用手指头去数那一连串的零才能读得过来,但是老师们在讲到这些数字的时候都很激动。例如,粮食亩产二十万斤。据说这个数字连农民出身的也深表怀疑,找来一些资深的科学家讨论,科学家告诉他,有可能。可见中国科学家一遇到大概念也放弃实证。还有,一年要炼多少万吨钢,要十五年赶上英国,二十年赶上美国等等。这都像亩产二十万斤一样,有明确的数字,让人觉得一定经过起码的估计。但事实已经证明,完全没有估算,是根据一时的政治热情随口喊出来的。

这种由政治热情随口喊出来的口号造成什么后果,现在大家都知道。

我们从小,就是从一连串的数字和百分比中长大的。没有任何人提醒我们,这些数字有点可疑,等到终于有了结果,我们不得不怀疑一切数字,也不再在乎别人提出任何数字。我想,我们的祖辈也是经过这个过程才轻视一切数字的吧?

关键词:

数字控制 经济领域 数字 非实证思维 政治运动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发现很多最需要有数字控制的经济领域对数字极其草率,因此也降低了人们对数字的敏感,成为“非实证思维”的继承者。

但是,这种非实证思维所造成的灾难却是惊人的。比如历次政治运动当中我们都会听到一个比例,叫做“团结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民群众”,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要打倒的对象占百分之五。在中国这么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百分之五是多少人?每次运动都打倒百分之五,积累下来的“人造敌人”有多少?谁也不会去仔细统计。但是,每个单位完成这个运动任务就一定要用这个比例来划定打倒的人数,这个后果就严重了。我的一些老师成为分子,就是因为比例不够才硬拉进去的。

又比如,发动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三分之二”,这个巨大的数字从何而来?完全没有实证基础。还有,什么叫“不在我们手里”?“不在我们手里又在谁的手里?”也没有实证,好像朦朦胧胧地是指在、走资派、修正主义手里,但又完全无数。因为无数,当起来后打倒的当权派就不是三分之二了,一度几乎是百分之百,但是不管是三分之二,还是百分之百,还是百分之九十五,全部都没有任何根据。

这是不是共产党特有的毛病呢?不是,至少在共产党的对手的身上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最后的国共内战中彻底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完全失去了数字实证。一会儿说三年可以消产党,一会儿又缩小到一年,甚至有的幕僚缩短到八个月,虽然都有明确的时间数字,但同样是凭着一时的政治需要随口喊出来的。从这次战争的展开情况看,在这方面还远远地落后共产党,在退踞台湾之后,在肃清“匪谍”,也就是有共产党疑点的人员时候,提出过一个“如果妻子是匪谍,丈夫也必定是”的原则,把嫌疑犯整整扩大了一倍,但也完全不在乎实证。可见,这是海峡两岸的通病。

政治角逐当然也会有是非善恶,但历生在中国的政治角逐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双方一手举道义之旗,一手据孙子兵法,却都很少在乎每份情报资讯的准确性。结果,有一大半角逐是黑箱打斗,就像京剧《三岔口》。

关键词:

实证意识 缺憾 实证 李约瑟博士 真实

中华文化为什么那么不在意实证呢?我们可以听听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的看法。李约瑟博士把主要原因归之于中国式的。他认为,正是这种,冲淡了自然法则的真实性,同时也漠视了社会生活的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家以探究自然法则为使命,而中国文化则以制度化的等级为法则。

李约瑟博士还认为,中国式的从以下四个方面贬低了真实的价值。

他说第一个方面,把褒贬置于真实之上。不追求事实的真相,只追求千古定论。由此出发,认为天下之事要分忠奸、正邪、功过、是非,却不在乎真伪。在中国文化当中,是非之辨总是远远超过真伪之辨。是非之辨的话语滔滔不绝,而真伪之辨的手段却寥寥无几,这是一。

第二个方面,把仪式置于真实之上。仪式当然需要假借,把君主制度假借成天地的规范,因此也就成了朝廷意旨,假借成了自然法则。这样一来,朝廷的善恶智愚就失去了评判机制,使整个社会在最高层面上失去了真伪,也使得社会最低层面的真实性不受到制度控制;这讲得比较深刻了。

第三个方面,把理想置之于真实之上。这个理想还只是统治者的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却又从上而下向社会底层层层挤压。但是,由于社会低层的真实活力没有被调动起来,这种挤压最终无效,因此使理想也失去了真实性。

第四,把制度之外的真实予以否定。这是中国式的承袭着“天无二日”的独大性。这种独大性对于真实存在的异端现象和体制之外的生态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结果使体制内的封闭存在与社会真实越来越远。

这四个方面,推动的起点是统治者,而承受的结果却是广大民众。长期以来,如此一二三四,中国人的真实观念也就渐渐淡薄,像一幅被一次次漂洗过的水墨画,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中国的早期哲人为了从精神上把民众从真实的苦难中引开,想出了很多超越真实的办法。但是,这种办法运用得过度,使得这个民族在精神上不再习惯面对真实。老人的好心,种下了后代的病根。

关键词:

实证意识 淡薄 疲弱 虚假 精神安慰

中华文化的历史上,呼唤真,呼唤本相,呼唤事实求是,这样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但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多大的改观呢?在我看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对真实的对立面的研究。也就是说,要证明什么是真实,必须证明什么是虚假。中华文化呼唤真实的机制的疲弱,恰恰是因为证伪机制的疲弱。

当然也识破过很多虚假,但是,究竟是怎么识破的呢?缺少一个严密的、公认的程序。我们往往只是泛泛地作一点精神安慰,比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或者“身正不怕影子斜”,比如“真金不怕火炼”,再不行,就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一次次看到,正是在无数群众雪亮的眼睛前,真实被烧成了灰烬,而虚假却成了舆论,甚至于变成了历史定论。

这种情形,就像医生没有检查癌细胞、切除癌细胞的科学程序,只是泛泛地空论“邪不压正”,结果只能造成癌症的猖獗。

证伪机制,也就是切癌机制,排毒机制。

中华文化在证伪机制上的无能,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一是缺少证伪的敏感,二是缺少证伪的责任,三是缺少证伪的手段,四是缺少证伪的背景,五是缺少证伪的舆论等等,这些方面加在一起,使证伪的事情寸步难行。

在中国的文化思维当中,当虚假的东西一出现,大家也习惯于“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者说“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结果这种虚假至少获得了一半以上的保护。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陆很多年长一点的人的档案当中总是夹带着大量被揭发的纸条,原因就是严重的缺少排除机制和否定机制。我曾经多次讲过,当中全国曾出现过几十万个甚至于几百万个所谓“专案组”,专门查被揭发者的“历史问题”。几十万个专案组,办案人员就多达几百万,几百万个人审查几十万个人长达十年之长,有谁听到过排除过哪一个审查对象?几乎没有。后来昭雪,只是政策一风吹。有人说当时无法排除,可能是由于政治压力,其实几十万个审查对象当中,上面有政治压力的是极少数,最多是几百个吧。对于那几百万个没有压力的对象一个也没有排除,这证明了什么?

一种文化没有证伪机制,就像一个身体没有排泄机制,后果可想而知。幸好中国人学会了忍辱负重,背着别人对自己的真真假假的传闻和自己对别人的真真假假的传闻,与世长辞。

关键词:

糊涂 真伪界线 虚假 星云大师 假在文化

我无法违避我心中最感刺痛的一点了:就是如果有谁问我,中华文化的各项缺憾当中,最根本、最致命、最具有延续力的一项是什么?我的回答只能是:虚假。说出这两个字作为答案,我犹豫了很多年,但最后的选择还是这两个字。是的,最大的缺不是我前面所说的公德问题、尊严问题,也不是今后要说的法制问题、保守问题,而是虚假。

我的这个答案很可能使不少朋友感到惊奇,为什么惊奇呢?因为长期与虚假朝夕相处,已经适应虚假了。

记得几年前诗人北岛询问经常往来于海峡两岸的佛学领袖星云大师,大陆目前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星云大师只回答了一个字:假。我曾经就这件事当面询问过星云大师,他说:“我说假,是假在文化上。”

温和的佛学大师从界外来观察界内,所作的一字判断,确实让人一惊。但仔细一想,也真是击中要害。可以印证他的一字判语的,是百岁老人巴金的三字遗言:说真话。你看,智者都盯住了假。一个假字,几乎可以概括绝大多数社会的负面现象,而且全部出自于我们集体的文化心态。星云大师说假在文化,也就是指这种集体文化心理上的假。

举例子吧,我们现在所查处的,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是,我们的贪官在查处前的几个小时,还在作反贪污的报告。因此,最让人反胃的是假。又比如,现在谁都看出来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创造却严重滞后,但是,这些年来到处都在花费巨资办文化节、艺术节、评奖、晚会,好像每一项文化都非常繁荣,其中包藏着多少虚假!又比如,这些年大家都在越来越疯狂地追求名校学历,但问题是这些名校的教学质量到底如何?里边有多少教授真正达到了教授标准?这里显然又包藏着根子里的虚假。我无法一一举例了,反正,每一个社会热潮和社会灾难,只要追根寻源,里边一定有一个假字在作崇。

我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辞海》的正版大使,因为它已有太多的盗版。我在新闻会上说,连辞书也作假了,这就像连校核重量的天平秤也是假的了,连度量长短的尺子也是假的了。长此以往,天地都会颠倒。

关键词:

证伪意识 敏感度 责任感 文化判断 《借我一生》

我从文化的角度呼吁大家增强证伪意识,也就是在识别虚假的事情上增加敏感度和责任感。有的朋友说,这也许是我在这些年来蒙受谣言和盗版的伤害太大,身有所感。这可能把问题看小了。我本人的心理素质还算健全和坚毅,这是广大读者早已经看到了的,因此不会以个人遭遇来左右我的文化判断。我对于虚假的警惕来自于,对此我在《借我一生》这本书当中有过详细的叙述,但在之后呢,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了整体文化高度,确认这是中华文化的软肋所在,甚至于是命穴所依。我甚至认为,反虚假,要比提倡什么主义、引进什么学派、批判什么倾向都要重要。因为一参假,一切都走向负面。

因此我觉得总需要有少数人带头,从虚假大本营里边突围而出,去做文化打假的事情。我自己在十几年前首先在《中国文化报》上指出大量的文艺评奖的虚假性,也曾经最早在全国书市发表宣言向盗版宣战,而且还对文化界突然冒出来的大量伪精英现象提出质疑。我比较勇敢的表现大概也可以说是揭露了很多所谓批评家的虚假性,因为他们充满嫉恨的言词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本人没有专业。另外呢,我还一再指出很多所谓文化工程的虚假性。当然本人声调不高,却努力用证伪的方法来揭示虚假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可惜这些揭露都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大家早已经见怪不怪,反而倒是我显得奇怪了。

倒是今年夏天我利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歌手比赛的巨大收视率向几亿观众讲述文化,使文化证伪的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在讲述古今中外各种知识的时候告诉全国观众,什么知识已经没有价值,完全不值得记忆。什么知识已经死亡,如果继续把它们当作标准就闹了笑话。我还具体地讲述了人文学科当中哪些部位有永恒的温度,而哪些部位不应该被杂乱无章的知识所淹没。整整四十天时间,我知道我每晚的讲述都在向虚假挑战,因此一开始就引起了文化界很混乱的反弹,但是十天之后他们就不作声了,因为几乎全国观众都站到了我的一边。

整个街道都在欢呼皇帝的新衣,因此那个小孩指出皇帝其实没有穿衣服,并不是针对皇帝,而是针对欢呼。他虽然很孤单,很弱小,但因为有了他,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关键词:

电视媒体 评委 话语系统 虚假 命题对话

我出于对中国文化不重视证伪机制的深深担忧,又出于对今天的民众有可能识别虚假的某种信心,就利用电视媒体的巨大收视率做了一些事,结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种现象使我信心倍增。

中华文化范文 篇三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以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后来成为媒体高频词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 从孔夫子到,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学习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本文为杨振武社长为《用典》一书所作的序言)

从大数据看《用典》之“最”

最常引用《论语》:

从儒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

在所有讲话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对儒学的关切由来已久。2013年11月,在参观曲阜孔府时说要“读一读”《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2014年5月,到北大看望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论述成了当时的舆论热点,充分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注。

最青睐坡:

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

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

引用苏轼的7个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苏轼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苏轼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贬谪,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这与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最契合时代:

中华文化范文 篇四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 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 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 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中华文化》,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中华文化】相关文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新7篇)05-19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5篇)04-02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180 1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