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优秀6篇】

2024-04-03 16:44:10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

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 篇一

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一天,我翻开了寓言故事,那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寓言马上把我吸引住了,特别是《滥竽充数》一文,至今仍令我受益无穷。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则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英语单词,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摇头甩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听写,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我明白到身边明日的栋染,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读《滥竽充数》有感 篇二

读了这个小故事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曾经就当过“南郭先生”。那是去年过春节的事情了,叔叔让我和姐姐妹妹做一个招贴画。我说这真是小菜一碟,我光指挥姐姐和妹妹都不用自己动手了。我先让姐姐画画,然后再让妹妹找一些材料来。一幅美丽的招贴画就画好了。叔叔夸我们做得很棒。叔叔又说你们各自办一份小报,我就推辞。提起这件事,我都不好意思说了。

今天读了这个小故事。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不会长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一个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呢?如果大家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混,过日子,那么谁来脚踏实地干“四化”呢?如果大家都来充当假里手,让那些不懂行为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以后决不会再干滥竽充数的蠢事了,也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也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读《滥竽充数》有感 篇三

今天,我看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充数。后来齐缗王继承了王位,他只喜欢听吹竽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就做过故事中的“南郭先生”。那一次,我去上竹笛课,老师先带我们一起复习上次所学的课程,可因为我在家没有练,我只好跟着胡乱吹,才得以过关。当时还暗自庆幸自己聪明,现在看看南郭先生,才知道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是呀!凭做假、靠蒙混是不会长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能过关,但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又怎么能成为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呢?如果大家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混日子,那么谁来脚踏实地地干“四化”呢?如果大家都来充当假里手,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真不敢想象。

我要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那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用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滥竽充数读后感900字 篇四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此,“滥竽充数”,也被别人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列里充数的人。

然而,经在几次细读,我却觉得南郭先生并无人们说的那么差劲,其实南郭先生有些方面还是可取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先说爱听独奏的齐泯王即位后,南郭先生就脚底抹油——溜了,这并不是简单的慌忙逃窜:南郭先生心里知道:齐泯王即位,爱听独奏,露馅之后非死无葬身之地不可,于是赶快以不变应万变——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觉得这和毛泽东所倡导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战略有类似之处。

其次,南郭先生自如混不下去,在采用“三十六计之上策”时并没有诽谤他人,装饰自己,这也是值得现在的有些人学习的,现在的南郭先生往往不知趣,不识相,分明是自己没有能力,却硬要一味的强词有理,讽刺、挖苦别人,极尽贬斥、排斥能者而抬高自己。

再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在乐队中充数这么久,与齐宣王的昏庸是有密切关系的,倘若齐宣王能认认真真的对下属逐一排查进行政绩能力的考察,那么那些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必将会现出原形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南郭先生的“充数”罪责,齐宣王也难推辞他的责任。

另外,南郭先生混入乐队,自知属欺君行为,如被发现非弄个“斩立决”不可。可由于先前自我的推理给了南郭先生够强的自信,所以他就应“艺高人胜天”的古训,勇敢地混入了乐队,南郭先生的勇气是以才智为基础的,可谓智勇双全了。

世界上的万物,除了“变化”是永恒的以外,其它的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对策也要跟着变。比如:前人的经验我们决不能照搬:前人的经历,也不能当成我们个人奋斗的心由之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好些同志都常犯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由此,我认为向南郭先生学学随机应变也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人好像人个习性:宁可得不到没有的,也不愿失去已有的。有时明明知道某事对我们有利,但如果不得以已有的东西做“赌注”的话,那我们多半也不会去做它,从而推掉了一次大好的机会,有人说中国人求稳定心理过重,看来是这样的,这个共性。固然会使社会稳定,但也同时阻碍社会的发展,现在改革开放了,有些人不会一味求稳,事实上于国于已都有利,可是大部分人思想还没转过头来,这一点也颇有向南郭先生学习的必要。

南郭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而完全否定他,当然,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为南郭先生叫声屈……

滥竽充数读后感 篇五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想靠蒙混过日子,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靠真本事才能安居乐业。

读《滥竽充数》有感 篇六

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给我印象深刻。

故事主要讲了,竽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吹奏起来很悦耳,而齐王特别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偏爱听人合奏,某天他觉得乐队还不够大将扩编成300名,于是用许多钱财来招收吹竽高手,总共299名还差一名,结果有一个人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却到齐全王那里说自己吹的特别好,最后进了乐队,吹竽的时候他便表现出一副摇头晃脑的样子,别人都以为他沉醉其中,后来齐王死了,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喜欢听独奏,他要乐手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意识到事情的不妙,连忙趁别人不注意他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就混在人堆里充数,否则良心会受到谴责,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报答自己父母和老师。

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我们要多读历史书,学习古文是怎么学习的,根据他们总结出正确学习的方法,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足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好的地方继续保持。

【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讲解【优秀9篇】04-03

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范文精彩701-09

读《滥竽充数》有感精彩4篇01-08

被主人体罚作文(推荐【优秀5篇】10-27

田野即景作文500字(精彩4篇)10-02

我的年度关键词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20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优秀9篇)09-24

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10-05

奔跑的追梦人作文600字(优秀4篇)10-02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手机作文600字优秀8篇10-02

28 27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