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4篇)

2022-11-30 19:11:45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一

我小的时候就对风筝满怀憧憬,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飞机是什么玩意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晚上抬头就能看到一闪一闪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让他看会眨眼的星星,后来老爸告诉我那是风筝尾巴上栓着的灯在高高的云朵里穿梭。上初一时我听过一篇学姐的朗诵诗,是通过风筝来写父女间亲情的,当时很感动,从此便爱上了风筝放飞的季节——春、秋。我第一篇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的作文也是关于风筝的,仿佛只要提起这个名词我心里就会充满许多美好而温润的回忆,现在在这众多感动之上恐怕还要加上这本《追风筝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个类比的话这本书在主旨上应该与托尔斯泰的《复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复活》并没有这种脉脉的温情,而且由于年龄和间隔时间的关系我已经基本忘却了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赎过程,现在只能就书论书,谈谈《追风筝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富汗作家写的书,对这个国家惟一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内乱和拉登,甚至不仅仅是那里,整个西亚就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取之不尽的石油、永远裹着全身的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至于具体是阿富汗、伊朗还是伊拉克好像从来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本书很是惊艳地融进了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阿富汗国家背景,通过书内主人公阿米尔的眼看到了共和、苏联入侵和惊人的破坏力,以童年悠闲的背景与后来返回时所看到的残酷现实做了对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战争的杀伤力,这种感觉很像《飘》。

而在一切罪恶都还没开始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充满欢笑的国度,有这样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喝着同一个母亲的奶水,像兄弟一样,可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阿米尔是少爷,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一个出生后学会的第一句话是他主人名字的仆人而已。阿米尔是懦弱的,在被欺负的时候他总选择忍气吞声,每次都是哈桑为他出头,这使阿米尔的父亲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对于生来就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来讲,父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不愿意与人分享父亲的爱,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总会想出一些小花招恶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从来都不会生气。

那个冬天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最后的赢家,父亲为他欢呼雀跃,可他却从此失掉了最忠诚的哈桑。由于哈桑义无反顾的善良使他每时每刻如坐针毡,哈桑像面镜子一样会倒映出他一切丑恶的背叛,他终于赶走了哈桑——以一种及其卑劣的方式。后来苏联入侵,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移居美国,在那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直到二十五年后来自伊朗,一个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诉他:回阿富汗来,这里有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最终还是回来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却意外得知已经死去的那个曾被他背叛却始终爱着他的仆人哈桑,实际是他同父异母的的弟弟,带着赎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危险、命悬一线,终于让他救回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风筝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追寻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心里藏着阴暗,有些人敢于面对,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像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母亲;有些人在逃避后选择再次回归,像阿米尔。我想没有人是哈桑,因为不会有那样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希望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后仰望蓝天说一句:“这辈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篇二

故事开头写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与善良勇敢的哈桑不同,阿米尔生性胆小懦弱。一场风筝比赛从此改变了两个人的的友谊。阿米尔在眼看着哈桑受侮辱与欺负时,他没有像哈桑保护他时一样为他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退缩。

为了让自己远离对哈桑的愧疚,阿米尔栽赃给哈桑迫使他离开了这个家。二十年后阿米尔由美国重返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哈桑的死讯时,万分惭愧的他踏上赎罪的旅程,从儿时宿敌的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最终做回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追回了他的风筝。

作者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有的只是平实却细腻的笔法,平实的文字间一遍遍的对人性作出了考问。在面对重要的人受到伤害时是选择不顾一切挺身而出,还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袖手旁观呢?面对亲人时那种渴望被认可与赞赏的心理;面对爱情的到来时犹豫不决与躁动不安;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与辛酸时的压抑,面对国家的战乱与分裂时的心痛……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主角阿米尔最终在“追风筝”的道路上变回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他不在胆小怕事,不在自私自利。面对妻子索拉雅无法生育的消息时,他选择不离不弃,陪伴在妻子身边;在好友拉辛汗重病之时,他不顾危险重返阿富汗;在得知哈桑的儿子还在阿富汗时,他撇去了以往的胆小懦弱,与儿时宿敌阿塞夫搏斗,并从他手中救出了索拉博。没有虚伪与矫情的桥段,没有无病呻吟的冗长篇章,作者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描写的淋漓尽致,每一字每一句都敲打人心。

合上书本仿佛还能看见儿时的哈桑追着那枚蓝色风筝奔跑的身影,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似乎还在徘徊在耳边,对于哈桑来说,友谊便是那枚风筝,为了追逐友谊,他愿意付出所有,带着他的真诚忠心陪伴在阿米尔的身边;就像命运中某条纽带,由阿富汗来到美国的索拉博,在经历了侮辱,战争,失去亲人的痛楚后,他就像被抽空了灵魂的傀儡,脸上没有了小孩原本应有的天真与笑容,唯有风筝才能激起他眼中的一丝涟漪,勾起他嘴角的那抹弧度。

追风筝的人——这枚风筝可以是友谊,爱情,亲情,亦或者是善良,正直,勇敢。但对于阿米尔来说,这枚风筝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只有追到了他,阿米尔的人生才算完整。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一枚风筝等着我们去追逐,它象征着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拼凑我们灵魂的一块碎片,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大胆去追吧,就像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三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四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经老师介绍我才去读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它吸引到了。风筝,就如一位天使般的信使,它传递着美好和憧憬,传递着真诚和善良,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满怀期地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他用静美的心态讲述着过往。我细细地品读着,觉得意犹未尽,又似乎相见恨晚。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谎言,并不都是恶的;善与恶之间只是隔着一张纸。一些谎言是为了保→www.huzhidao.com←全;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我们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文中的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在真相揭示之前,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宁愿生活在“蒙蔽”中!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我们欺骗着,愚弄着一个人,一个十分信任我们的人,我们最怕得到的不是他的责备,怨恨甚至敌视,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忠诚”。这种恒久的忠贞令我们窒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这种被包容才真正令人惧怕!但,哈桑就是如此,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习惯于“忠贞”,于是,阿米尔终于惧怕起来,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胆怯,懦弱,卑劣与自私,阿米尔那时毕竟还小,他选择了说谎与逃避。他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但却无法获得自我的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非常稀缺的一种高尚情感——友情。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所犯下的错,只要我们还有一丝道德良心,我们就会决定选择一条可以成为好人的路,去实现自我救赎,去减轻自责,去求得原谅。在文中,当哈桑真正离去,阿米尔终要偿还他欠的爱,鼓起勇气,打败怯懦,在枪林弹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拼尽一切努力,将索拉博留在自己身边,继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阿富汗人。获救的,不单是索拉博,更是阿米尔自己。

这个故事情节复杂而且厚重,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我们何尝不是追风筝的人呢?在自我谴责与愧疚中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在读罢此书后,大喊:和平万岁!友情万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03-2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字【优秀8篇】03-1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优秀8篇】03-1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4篇03-0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彩10篇】03-0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7篇)01-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彩3篇12-30

追风筝的人100个字读后感(优秀4篇)11-28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篇11-27

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10篇11-03

29 1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