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4篇

2024-03-05 09:08:47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所以这时候就是写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范文的时候了!就让我们动起笔来一起写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范文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4篇,仅供借鉴。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一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在我看来,能够打动我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样那样的心结,都有一只曾经的风筝。无论他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二

每个人的心中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风筝,它在风中漂浮,手中的线控制着前进的方向,如果有一天线断了,会有人给你将风筝追回来吗?即使有,追回来的还是你那只飘在空中摇曳的风筝吗?我想不是的。

文中两个主人公,一个是高贵的少爷,吃喝不愁,有学上,有梦想,有方向;一个是服侍少爷的仆人,吃住全凭自己努力,未来一片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个有阶级区分的人成了‘朋友’,所谓的‘朋友’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多处描写,少爷没把仆人当成朋友,而仆人已经对少爷死心塌地,甘愿为之奉献生命。

有时候在想,这本书究竟是悲剧呢还是算比较完美的结局呢?我想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悲剧来的,它以阿富汗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两个男孩成长与心灵救赎的故事,首先背景是凄苦的,看似富足的家庭,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也必须抛弃一切奔走他乡,为自己,为亲人,为生命。其次,战争带来的始终的是无尽的死亡,从作者描写阿富汗整个落败的情景可以看出,昔日繁华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往日故人的笑脸也已荡然无存。

战争唯一的好处是-从这本书的描写来看,它给了主人公心灵救赎的机会,这个机会也许是他一直等待的,但从他接收到要远赴阿富汗救出仆人的儿子的时候,他还是吓到了,只不过他这次没有退缩,没有像小时候看着仆人被凌辱的时候,选择了默默走开,而是终于鼓起了勇气,敢于面对这个糟糕的世界,我相信他在出发的那一刻,可能是报着必死无疑的信念的,因为这是他欠仆人阿桑的,不仅仅是他的忠心,他的生命,还有那被忽视了的友情。

如果没有阶级的划分,也许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可以成为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

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三

去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他讲述了12岁的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爱,恐惧,愧疚,赎罪……都交织在这部小说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他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自己。

或许,我们都面临过与主人公阿米尔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长的某个阶段,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曾经我在邻居家里玩,在无意间把他们家的一个精致的陶瓷打碎了,当他们家人找上门时,硬仗着自己能说回道而把一切责任推到了另一个和我在一块玩的小孩身上,却不顾他哭着离开……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可恶的是错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追风筝的人,那天空中漂浮不定,而迟迟不肯落地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让我们内心无法安定的愧疚。我们每个人它的下面奔跑,追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须要战胜的就是自己。需要承担的,我们无法推卸;需要面对的,我们无法选择;需要克服的,我们无法逃避……只有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去做,只有坚信“风筝”总有“落下”的那一刻,“风筝”最终会被追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去寻找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篇四

“我追。”短短的两个字后,这个故事迎来了结局。《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温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全篇充斥的复杂情感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故事里,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不同的是,阿米尔是一个小少爷,而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的儿子。但,“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哈桑很擅长追风筝,他甚至不必抬头看着风筝下落的轨迹,他知道风筝将会落在哪里。也没有为什么,他就是知道。同时他也是个勇敢忠诚的孩子,他纯真,他善良,他坚强,他也知道为了他的小主人,他会拼命地把风筝追回来。

所以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结束后,当阿米尔要求哈桑帮他追回风筝的时候,哈桑对获胜的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他转身,他追。

但悲剧紧接着发生了。阿米尔去寻找替他追风筝却久久未归的哈桑,他最后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找到了他——和几个常常欺负他和哈桑的不良少年。他看到他们把哈桑堵在角落里。但他却躲了起来。懦弱的阿米尔从不敢在强权面前奋起反抗,所以在哈桑无数次站在他身前保护他后,在哈桑最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面对强权,他退缩了。

从此以后,面对哈桑,阿米尔有了一种负罪感。于是他想尽办法,他诬陷他,希望能够赶走他。也许看不到哈桑,能让他心里的负罪感减轻。

阿米尔的父亲曾试图挽留,但哈桑还是和他的父亲一起离开了。当后来战火终于烧到了阿富汗,阿米尔也与他的父亲一起迁到了美国。

多年后,在美国,阿米尔考上了本科学院,还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但他终究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于是他离开了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重回土——战乱后惨不忍睹的阿富汗。他找到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在阿塞夫——当年欺凌哈桑的不良少年的领头人——那里。他要把索拉博带回美国,他渴望消除自己心上那背负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悔恨。于是当他再一次面对强权,他终于站了起来。

他给予索拉博温声细语的宽慰,以求消除这个可怜的孩子心中那层厚重的屏障。他和他的妻子带着索拉博去放风筝,并用风筝线勾断了另一只向索拉博挑衅的风筝。在风筝下落的时候,他问索拉博:“你想让我为你追回那只风筝吗?”男孩看着他什么都没说,但他轻轻点了点头。

阿米尔笑了起来,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他转身,他追。

也许在这一整个故事里,风筝代表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光明与希望。它可以代表勇敢、忠诚、纯真、善良、坚强……希望我们都能追逐心中的风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希望我们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能仰望蓝天,告诉自己,这一生,我活得无怨无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篇)05-27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13篇05-27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范文300字【优秀11篇05-24

最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8篇)05-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03-2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字【优秀8篇】03-1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优秀8篇】03-1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彩10篇】03-0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优秀7篇)01-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彩3篇12-30

29 24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