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精彩3篇)

2024-02-08 11:56:38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读后感(精彩3篇),仅供借鉴。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一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从《荷塘月色》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二

北宋诗人周敦颐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自古以来,便以贞洁、高雅的形象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所在。每每读起那一首首小诗、佳句,一颗心便也如丝如缕,百转千回,缥缈在那一抹夜空之中……

闲来无事,我又捧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再次读起,心中的那片感悟也不是当初那番了。那字里行间隽永深长,散发着阵阵墨香,仿佛引领着我的脚步,走入那个夏夜之中……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透过晨曦与暮霭,我仿佛能看见那个身影,踱步着,漫步在这天地之间。带着些许迷惘、些许惆怅,与那荷塘融为一色……

在白天重重压力的阻挠下,早已分辨不清那人的情绪是喜,或是悲。也正是这种面喜实悲,淡淡的忧愁与那淡淡的欢喜交相结合,如指尖拨动琴弦的朗朗之声,一点一点地抽动着我的心。思绪在笔下缓缓淌过,我轻吟着,又陷入了沉思……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闭上了眼。仿佛那空气之中,都弥漫着那股淡淡的荷香似的。远处的蛙声渺茫,一声儿重着一声,好不热闹。

真美。那抹恬静与自在,换作任何人都是向往的吧。

蓦地,我睁开了眼,才发觉,那片荷塘,那次蛙鸣,那个夏夜,那份美好,终不过是一梦,拥有这自在的,是那无忧无虑的蛙,与袅娜相依“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荷叶与花,而我,却只是过客,什么也没有。顿时,一种失落感浮上了心头。这或许便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那篇感受吧。

是啊,“那热闹的都是他们,而我什么也没有。”万念归一,一切又回到那份彷徨。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片“荷塘”,美妙而独特,仿佛可以让人忘记一切的忧愁,徜徉在其中的我们,又殊不知,天亮了,一切又要归回原来的脚步。思绪,一点一点,化成了一块一块的砖,悄悄地,筑造着心中那份最初的美好,那,也就是梦。

是啊,若是仔细拜读一下他的作品,《春》也好,《荷塘月色》也好,所要表达的,不都是作者心中那份对真正意义上的美之境界的追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20世纪初爆发轰动全国的“白色恐怖”中,他没有被其所屈服,坚定地与“白色恐怖”做斗争,始终不忘初心,心存一片净土。

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三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朱自清的作品,捧着朱自清精选的散文《荷塘月色》,读着一篇篇令人赞不绝口的抒情散文。月光下的荷塘,外国孩子的种族歧视,我一一感受着。

在荷塘的上面,可以看见田野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荷塘上,这是朱自清笔下描绘的荷塘。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淡绿的,月色是平静和白色的。两者融合,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夜晚。

朱自清一生富有童真和爱,他说,他有一个习惯:看到有趣的孩子,总想和他亲热,做好伙伴。如果不能亲热,即使随便亲近亲近也好。

有个孩子,朱自清时常想起,在他的作品《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写到。有一年暑假,在从温州开往上海的车上,朱自清看到一个漂亮的外国男孩。带着爱意,朱自清久久地看着这个漂亮的孩子。没想到,当孩子下车时,漂亮的小脸变得凶狠起来,他漂亮的蓝眼睛像在说:“咄!黄种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吗?”然后他得意洋洋地下了车。

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我本应该是天真可爱的,但却因为“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而被污染,变得悲伤。难道只有白人是上帝的爱子吗?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上帝的宠儿。

朱自清的好朋友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能表达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有幸拥有这些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快乐的花园。我们要保护它们,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让那一缕又一缕的书香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荷塘月色》读后感】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读后感【精彩5篇】05-01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9篇)03-30

《荷塘月色》读后感3篇02-27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9篇)01-30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7篇】01-24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6篇)01-22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5篇01-22

荷塘月色读后感7篇01-06

荷塘月色读后感(精彩7篇)12-31

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4篇09-27

29 23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