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优秀5篇)

2024-01-15 11:35:2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篇一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一) 牢牢抓住八条:

(1)“四到”法

眼到──繁体字,一笔一画看仔细;只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行,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繁体。有注解,逐条看。“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不行。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到──用心记,记特殊音义,记特殊句型等等。多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是古今多少学问家成功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

“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

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 600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

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关于语法体系,先学通一家,再博采众家之长;不要一上来就搞一个大杂烩。

(5)逐步掌握通论

要以历史主义的观点,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个别认识一般,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说得具体些,就是对于古今汉语在词汇形式、词义内容、词性活用、虚词用法、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都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认真做好口头的、笔头的各种练习

口头的练习有朗读、背诵等,笔头的练习有做读书笔记、注音、释义、翻译、语言要点分析、名词解释、古文赏析、小论文等。

(7)要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自觉地预习和温习,有兴趣才会钻得进,也才会有创见。人,大概只有吃糖果的兴趣是不用怎么培养就有的,其他的兴趣则一般都要经过强化培养的。地质队员翻山越岭采标本,对冷冰冰的石头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如果我们想到只要闯过了文字关就能为人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古代汉语的干劲自然就大了。

“文字关”也是一种“关”,红军长征过娄山关是靠浴血奋战打下来的;老子出关也是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的。过关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却是成功的喜悦。待到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闯过了文字关,从而在古代文献阅读和研究的领域里可以自由地驰骋,不断领略到古典艺术的胜境,并自己放出眼光进行美学的分析,或作古代语言的研究,或在创作中成功地继承了某种艺术形式时,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呵!

(8)四字诀:

勤──勤勉,见缝插针,不怕辛劳,孜孜以求。谨──严谨,一丝不苟,多闻阙疑,认真继承。精──精通,熟读精思,精益求精,升堂入室。进──前进,深造有得,勇于创新,追求完美。

(二)掌握一串钥匙:

拎出文言文的十几个学习要点,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它们是:

1. 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 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 异体字 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涙,同“泪”;愬,同“诉”。

4. 破读字 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5. 词类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6. 词序 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 未之有也。 [三]思而后行。

7. 双宾语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

(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 非支式 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 被动式 “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

10.实词、词组 联绵字、偏义复词

11.虚词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

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 修辞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 文体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 特色与表现手法 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

16. 同源字 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掌握了这串钥匙,也就掌握了研读文言文的主动权。学生依照新编《古代汉语》教材的示范,在解剖了数十篇文选的语言要点之后,就能实实在在地把

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从而顺利地闯过文字理解关。

高老师用的是南大自编教材,不过道理一样。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要熟读,最好每个字都看到,包括注释。前期打下基础,后面就如行云流水了。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繁体字)本。它是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常用詞”的基礎上編寫的,解釋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常用意義。

要了解字的本意,可以查阅《漢語大字典》。

关于标点。。。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

正确的断句,需要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方法都是次要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 篇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读书笔记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篇三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杖汉节牧羊: “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2 、后忽更疏懈:改变。3 、具服其状:全部。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10、莫不宾从:没有(副)。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 、具服其状:承认。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6 、固欲益其兵:增加。7 、因辞让之:责备。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9 、下诏征超:招回。10、效命绝域:献出。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16、遂去其妻:离开。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18、便留与从事:办事。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1 、卿弟安在?(疑代)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 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字:→…旉→敷,藏→臟,兒→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2 、病亦行差:将(副)。3 、适至:刚(副)。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5 、卒可得寐:终于。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7 、故令不时愈:应时。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9 、呻呼无赖:办法。10、止亲人宿:留宿。11、五日卒:死。12、欲造佗:到去。13、逆见:迎面。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16、必燥箸母脊:附着。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23、熊颈鸱顾:通“经”,挂。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3 、佗脉之:名→动,切脉。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10、轻体:形→使动,使…轻。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句: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 避免;B 开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 ,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字: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8 、若移陈少却:稍。9 、秦兵大败:全(副)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8 、安遂游陟:登山。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18、融驰骑略陈:巡行。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常用字: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 ,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 ,赠送。(4 )通“愧”,kui 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介绍 篇四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介绍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该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要求自学者结合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和背诵,通过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了解该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包括绪论、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注、工具书使用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包括古文阅读背诵、古文句读、古文今译等部分。其中,凡要求“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凡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一般不直接作为考核时的命题的内容,但由于这些内容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古书阅读能力的考核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要有所了解,而不应忽略。此外,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职官名),虽未列入考核目标,但仍属于古文阅读的有关常识,也要求应考者予以注意。

北京自考热线

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篇五

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09-28

初中高中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09-23

高一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篇】09-23

必修二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3篇)10-14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优秀5篇10-13

政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09-22

化学有机物知识考点总结(最新7篇)10-27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0篇)12-04

高二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通用6篇)09-20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一览2022优秀8篇09-23

99 4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