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优秀7篇)

2023-11-15 02:03:08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舆情监测工作总结》,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舆情监测管控工作总结 篇一

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我校校长资朝文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工作。一年来,我们以舆情、信息、调研和网络工作为重点,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围绕校园工作目标,借助耒阳教育网这一信息平台,大力宣传校园办学思想、教育教研开展状况,用心做好新闻报道与舆情信息工作,提升了校园的社会形象,促进了社会对我校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现将一年来我校通讯报道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用心报道,提升品质,传递校园教育正能量

20xx年我校通讯报道工作的量和质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继20xx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名列耒阳教育网总发贴量的首位。耒阳教育网对于我们六处校园的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但是的了。每一天打开网站,第一件事就是浏览耒阳教育网的最新动态。为了抓好校园通讯报道工作,我校成立了以贺佐治为主,6名老师为组员的信息报道团队,及时关注校园动态,捕捉信息工作的亮点。信息工作以校园德育工作为首,对校园大型活动及时进行跟踪报道。同时还对校园的常规工作,如教育科研工作、校园安全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等进行有侧重点的报道,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体现校园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及时以文字图片向耒阳教育网进行上传,以期得到上级领导监督和兄弟校园的帮忙,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处校园的教育教学状况,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网友们的支持和好评。

二、与时俱进,凸显新闻报道的创新和时效

打开教育网的首页,各种教育信息清晰的映入眼帘,有教育新闻,有话说教育,有教育动态,还有各种通知、公告等。不管是何种信息,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我校要求尽可能出新,每所校园的常规工作,大家都在做的工作不写;没有特色没有实际好处的工作不写,锻炼通讯员们敏锐的洞察潜力。在提倡特色教育的这天,信息化工作也在彰显着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讯员不断加强发现具有“特色”的新闻,发现具有“闪光点”的事件,多思考,多从其他的角度挖掘新闻的潜在价值,构成自己的创新和特色。我们相信只有持续自己的创新和特色,信息之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久。新闻最关键是“新”,即时效性。因此,我们本着以“新”为原则,当天的新闻当天报道,要求通讯员和信息员时刻做好准备。

三、加强通讯员培训,在交流中学先进,促提高

在通讯员稿件方面,我校也对负责稿件的通讯员进行了培训,规范通讯稿件的格式、字体、图片,甚至称呼等。这些细致的要求让信息工作更严格、严谨,也让通讯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撰写报道的时候,一字一句都要推敲,尽可能杜绝因粗心出现的错别字。就是在这样细致的管理下,我校的信息工作日趋规范,成绩稳步上升。耒阳教育网是一个大家庭,各个信息员要紧密团结,相互交流。对教育网各校园通讯报道和教育观点进行点评、跟帖讨论,畅所欲谈。各信息员纷纷抒情发布对耒阳教育网的感言与情怀。同时针对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提高耒阳教育网的关注度等问题上献言献策。大家都把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从而构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四、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

网络舆论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为了充分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引导网民舆论,我校要求信息员负责网上舆情收集,并按要求及时收集上报相关舆情信息:对发现有关六处校园及老师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带给给他们决策参考;对需要处置的一些有害虚假信息,我们按照查处规范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发挥整体效能,及时发布真实状况,做好应对的跟帖准备,适时开展网上舆论争斗;对一些重大的事情我们及时进行网上跟踪,及时关注其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作出反映;对一些有可能演变为重大舆情,我们及时预警并安排24小时值班制度。由于同事们的齐心协力,本年度各社区、论坛、贴吧无一例涉及六处校园的负面信息。

本年度,我校通讯员用心投稿,上送新闻,在耒阳教育网共发布文章总数361篇,资源发布58个,首页新闻11篇,总发贴数稳居全市第一名。各级各类社区、论坛、贴吧言论无一例涉及六处校园的负面信息。成绩的取得与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工作分不开,与校园历年来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分不开。当然,我校本年度的信息工作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个别新闻时效性不强等。但是这不会让我们的工作停滞不前,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挖掘校园在耒阳教

育网品牌栏目的专栏报道,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力度,向全社会展示六处校园的新风采。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 大数据;舆情监测;挑战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133-05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公众已习惯通过论坛、贴吧、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网络成为了社会舆情的“风向标”。由于互联网信息共享、传播便捷、主体匿名[1]等特点,一些虚假和负面消息也在网上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组织下,会加速发酵传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由此越发凸显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一、当前网络舆情新变化

(一)“三微一端”成新重心

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截至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8.8%,网民总数达6.68亿人,其中9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成为了中国网络舆论新重心。

(二)正能量舆情被广泛关注

事关国内大事件、大决策的相关热点新闻,总能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和理性看待。如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9・3抗战胜利阅兵、全面二孩等年度热点事件,朋友圈里全是积极建言献策,表现出了网民的爱国情怀。

(三)经济领域舆情引发广泛关注

世界范围内经济萎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外部环境的极度变化和原材料、人力、环境成本的相继提高,传统行业举步维艰。互联网等新兴经济领域的急速发展引发关注。例如微信、“滴滴打车”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由于该领域与普通公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传统行业的不适。经济下行大环境引发国民普遍忧虑,其中李嘉诚在大陆的撤资恰好切中舆论痛点;我国股市于2015年6月中旬和8月的A股断崖式暴跌,引发中央高层不惜重金救市政策,等等,均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

(四)突发事故类舆情仍是重点

突发类事件往往能够挑动网民的神经[2],如2015年的哈尔滨大火、上海外滩踩踏、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东方之星沉船、荆州电梯吞人和天津港爆炸,2016年的雷洋事件、广州退休牙医被砍死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看似是天灾人祸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大都含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网民往往会“推人及己”而引起热烈讨论。

(五)旅游和环保类舆情成为新热点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公众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期待显著提高。一方面表现为对环保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消费环境的规范化,因而旅游和环保类舆情自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新热点[3]。例如青岛天价大虾、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等。这些都表明时展促使人们拥有了新需求,而这种新需求恰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六)舆情事件的主体指向性往往不明确

在各类热点舆情事件中,旅游和环保类舆情逐渐成为了新热点,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开始凸现,而这些舆情普遍具有主体指向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这些特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责任主体具有多方性和广泛性。如优衣库不雅视频,责任主体并不明确,只能勉强跟警方监控搭上关系。而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目标所指责任主体更是十分广泛。还有诸如股灾、李嘉诚撤资等经济类舆情,一方面说明它们与我国经济的大制度和大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说明所牵涉的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管理部门的事态,而是关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动态的大事件问题,因而不是一句话可说清的,必须冷静观察。

二、大数据条件下政府在舆情监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困难之一:认识不到位,变“监测”为“监控”

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网络舆情理念落后于潮流,思路偏离于现实,行为有违于宗旨的现象,造成了在网络舆情汹涌的大环境下,面对网络民意,他们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不当甚至错误的行为。如主观拒绝以至排斥网络民意,轻视网络舆情以致无视、野蛮删帖、盲目封堵等等。从近些年来多起政府舆情处置的案例来看,政府舆情监测易走偏,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将舆情监测作为“监控”手段使用,虽只一字之差,但具性质变化。

(二)困难之二:处置不当,变“澄清”为“灭火”

发现问题后,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尤其是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确解决问题,而是考虑如何“灭火”。由于他们缺乏对舆情的正确认识,因而当发现负面信息时,他们不是本着负责、服务的态度,首先弄清楚网上所曝信息是否属实,以至尽量了解公众对这些负面问题的态度和评论,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在第一时间便草率地删除这些“负面”言论,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打压发帖人,控制媒体报道传播等等。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长此以往,这一简单的方法会对政府和网民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会因为长期积怨而失去政府信誉。

(三)困难之三:机制不全,变“系统全面”为“单打独斗”

由于舆情监测的机制并不十分健全、运行程序尚未理顺,加之建立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分析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无间对接和配合,但在舆情监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了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人的事,如此在社会舆情突发时,就难以快速反应和响应得当,所以需要加强舆情监测机构和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反馈,尽快形成制度合力做到有效应对。

(四)困难之四:缺乏专业监测、数据分析人才和团队,监测分析水平不高

单纯的舆情监测对于舆情管理和研究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对数据进行生产、分析、研判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团队。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班子不到位,因而目前在岗的舆情监测人员对于舆情的专业性、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不到位,从而极大制约了政府对网络事件的监测和分析。

(五)挑战之一:舆情监测数据由样本向全量数据变化

传统数据分析一般专注个体或典型的样本数据,而大数据时代则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必须关注与这些个体相关的所有人、事、物的全量数据[4]。因此,必须克服传统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把所有人作为个体来看、或者作为平面来看的方法。应当用立体化的方式刻画某个人乃至某群体人,某件事及至某些同类事,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一般中找出规律,最终达到对舆情的全方位预测和预控目的。

(六)挑战之二:提高大数据舆情分析能力,防止决策失误

大数据并非完全可靠,虽然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对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但其中难免掺杂非理性因素,有鉴于此,如果过于依赖大数据,过分相信数据分析结果,那么,就会使我们做出很多不必要甚至错误的决策。由此看来,需要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对监测到的舆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为决策提供最终参考。

(七)挑战之三:舆情监测向舆情预测变化

关于信息聚合共生,我们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现在舆情监测主要是在事件发生后才找寻原因、深究应对之策,比如近期的公务员试题泄漏事件。如此只是当事情暴露出来之后,才会倒逼相关部门出面澄清和解释,这样做,常常是被动的。

无数事例说明,舆情监测应逐步向舆情预测转变。目前舆情监测是追踪动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检索网络中有关语料库中敏感字词,发现舆情动向,通过长期关注和积累,逐步梳理出语料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通过专业数据挖掘和建模,进而达到舆情预测、提前报警目的。我们不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胡子头发一把抓,貌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伤害了无辜,久而久之,会造成网民积怨,到头来就可能产生更难预测更难解决的问题。

三、大数据条件下政府舆情监测的应对策略

(一)实现大数据整合与政务公开相结合,提升政府公信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不讳言,我国现阶段的政务公开工作并不到位。譬如政府部门间封闭、独个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对于改善民生、提升政府效能,做到惠民、为民等方面均人为造成诸多障碍,因而容易引发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督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因而群众对于政府的行为理解不透彻,政府与公众存在隔阂甚至利益冲突,这些必然极易引发网络维权事件,从而造成较大网络舆情压力。

传统的信息公开是依申请后而公开(少不了领导人批准过程中的积压),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开放则是主动进行数据推送,而且公众需要的信息已经包含在公开共享的数据集里,供公众按需自取。因而我们应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的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并积极参与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借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实现大数据整合与解决突发事件相结合,提升政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网络舆情与大数据、社会突发事件总是息息相关的,网络中往往不起眼的一条微博微信,“碰巧”是网民的“痛点”,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的舆情压力。为此,政府应加强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建立“舆情量化指标体系”“演化分析模型”等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事件性质、事态发展、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意见倾向等各方面数据[3],以至快速准确地划分舆情级别,确定应对措施,解决传统舆情分级中存在的随意性、滞后性等问题,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

(三)实现大数据整合与主流媒体相结合,提升政府舆论引导能力

“喇叭多,事实少”,反映出自媒体的先天不足。但在马航失联、司法案件、医疗事故等这些具有较高专业门槛的事件中,仅仅依靠网民七嘴八舌是难以还原事实真相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和专业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公信度高的主流媒体保障新闻事实和专业分析供给,及时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其中,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听取和考量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主流媒体应注意均衡地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尊重甚至主动“搜求”那些沉没的声音,让各方利益的代表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于合作博弈中求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四)实现大数据整合与舆情管理相结合,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整体掌控能力

要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狭窄视域,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台账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五)舆情处置应有底线思维

充分释放网上舆论,相信其自净、对冲机制。在民生领域公共事件讨论中,“一刀切”式封堵做法容易坐实阴谋论,造成舆论遐想空间,使事件泛政治化;而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金鸿浩。虚拟社会中网络舆情的现状研究[J].电子政务,2013,(3).

[2]戴建华,廖瑞丹。基于时间记忆的网络舆情意见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6,(2).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舆情监测;系统框架;网络环境;模板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06-01

2016年1月22日,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我国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网民的总数量已经达到6.88亿,年增长率为6.1%,计算机、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率超过50.0%,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较快,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已逐步覆盖于人们生活,只要在有网的情况下,人们接收、传播信息的速度将会变得更快。极大程度改变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对网络舆情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1.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互联网是一个全开放型的交流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同时人们也可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平台,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这也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受到网民素质、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网络中仍存在很多不良消息,如暴力、恐怖等,如果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将会造成极大的网络动态,导致社会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相关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视程度,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为网民创建更安全的环境。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

2.构建系统模块框架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整个系统模块的构造如图1所示[1]:

2.1 收集数据模块

收集数据模块是网络舆论监测系统框架最基础的模块,主要发挥着获取网络信息的功能,具备全天候不间断收集、自动收集等特点,既可收集整个网络也能指定网络进行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事项,一是尽可能获取最为全面的数据,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原始性;二是提升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有被收集的数据应尽量符合网络用户关注的舆论热点,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舆情预处理与分析。

当前,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网络爬虫技术[2],HTML协议作为互联网中基本协议,以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为基础,将互联网中绝大部分资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网络爬虫技术是指从预先设置好的URL列表出发,按照顺序对列表中页面进行访问并获取数据,并通过分析页面中其他URL,并智能选择出符合系统要求的URL,将其放到待访问队列,通过遍历式访问,搜查限定范围,更为精准的获取数据;二是元搜集技术,搜索引起是大多数用户进入网络的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搜索引擎的服务商越来越多,通过对不同的搜索引擎设置元搜索的方式,从而更为广阔的收集不同引擎间的数值,该种技术构建简单,且数据获取准确率较高。

2.2 预先处理数据模块

网络页面中存在的数据较多,且具有自身特点,包括描述与内容两种,属于半结构化形式的数据,如果直接对已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会增加其分析难度,因此,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提取网页中热点内容,从噪音中摘取出用户关注的新闻或者其他内容,并将其转化为HTML标签树[3],并建立出对应的提取规则;其次,进行文本分词环节,对于页面中获取的连续、非结构性文本进行对应处理,使其更加规范化。

2.3 整理数据模块

整理分析数据模块是系统框架中最为核心的模块,具备主题聚类、发现热点、等方面的功能。基于主题聚类而对角度分析,聚类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新主题,并将整理过后的内容归结到同一特征的空间中;发现热点主要是指发现人们舆论关注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中的舆情主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将热点问题从诸多主题中科学选择出来,并合理推送到舆情分析工作人员手中。整理数据模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填写好网络舆情监控登记表,具体模块内容如表1所示:

2.4 呈现结果模块

呈现结果模块主要是为科学展示网络舆分析,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过分析的结果能够更为简单的传递到决策工作人员手中,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查询所有针对性主题;推送最新网络主题;警告拐点或舆情热点;舆情发展变化情况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相关政府机构须加大对舆情监测系统的重视程度,结合网络信息传播特点,遵循监测系统运转程序,即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整理数据、呈现结果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对于收集数据而言,应尽量拓宽监控网页种类,通过搜集社区网页、论坛数据的方式,更广泛、全面的获取专业网络舆论数据;其次,对于分析、决策舆情而言,须以数据挖掘、语言处理等技术为前提,加入自动摘要、热点搜索、智能搜索等用户高级需求,进一步扩展舆情报警等功能,创建出更为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符号学路径――《网络公共事件:符号、对话与社会认同》序[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200+189.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篇四

关键词:网络舆情;处置;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网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已逐步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作为行使法律监督、查办职务犯罪这一特殊权力的检察机关,毫无疑问地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对象之一。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掌握、研判和应对,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对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百姓关切、维护社会安定、塑造检察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涉检网络舆情即民众对含有涉检因子的社会事务表现出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检察人员、检察业务、检察机关等。

涉检网络舆情除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突发性、交互性、难控性等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对象特点,含有涉检因子。或涉及检察权,如:“躲猫猫”事件,“纸币开手铐”事件;或涉及检察人员,如“贫困县女检察长开百万豪车”事件。二是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涉检网络事件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受制于某阶段大众的情绪、态度,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检察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舆论的巨大压力,有时不得不选择性司法。

二、基层检察机关应对处置涉检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检察实务的现状看,检察机关对于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已形成了一定的操作程序,具备了一定的处置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分析应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这极易导致事态的扩大和恶化,产生社会矛盾。

1、思想重视不够。对网络成为主流媒体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网络舆情不够关注,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形象的舆情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

2、硬件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检察院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人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检察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

3、应对机制不全。从总体上看,多数检察机关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上下级、同级院之间舆情监测信息不共享、不畅通。诸多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对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问题缺乏敏感性。少数检察院虽然建立了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效果不明显。发生舆情危机后,有关部门难以及时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使危机事件处置工作陷入被动,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4、处置方法不当。基层检察机关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蛮,即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

二、基层检察机关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对策

检察机关应正确看待涉检网络舆情,从建立健全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入手,把握检察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涉检问题,强化自身建设,努力避免和消除社会误解,为检察机关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1、端正思想认识,增强舆情观念。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涉检网络舆情也是如此,基层检察机关应当纠正心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正确看待民众意愿的表达,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监督。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尊重和沟通网络舆情中的“民意”,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

2、强化自身建设,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检察机关自身建设,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根本。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新理念,强化法律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努力用人民群众信服的方式文明执法、依法办案。在执法时要不偏不倚,本着案件事实真相依法办案,不徇私情,突出抓好群众反应的热点问题和涉检的处理工作。热情接待控告申诉,耐心细致地倾听他们的诉求,坚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法制尊严。同时要秉持“监督者也必须接受监督”的观念,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经常化、规范化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自觉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篇五

【关键词】舆情;处置;航道;科学发展

如何科学应对舆情,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航道部门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迅速化解与疏导舆情负面影响,建立长效舆情应对机制,为和谐航道事业保驾护航,成为航道部门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航道应对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航道部门在舆情疏导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总的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认识不到位。一些航道部门领导思想还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领导在面对舆情时,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少部门在处理舆情问题时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跟上信息时展的要求。在一些舆情事件中,正是事发单位和负责人应对不当或发表不当言论,从而导致事态尖锐化和扩大化。

2、M织不得力。大多数航道机关还没有成立应对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执法公信力能力不强。

3、应对技巧少。在面对舆情事件时,有的基层航道处、所不想管,麻痹大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陷入被动。有的在对涉及航道信息公开应答时,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使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舆情危机形成后,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级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缺乏经验,慌乱应对,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

4、监督不完善。目前,我国对谣言、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者、扩散者、平台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监督管理,对网络等舆情的收集、整理、判断方面准备工作也严重滞后和缺失,造成了航道部门在应对舆情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二、航道舆情处置的原则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的信息时代到来语境下,引发了我国社会舆论环境的巨大变革。航道部门唯有怀着一份对民意的尊重和感激,掌握科学应对舆情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舆情处置的预期效果。

1、“以人为本”,忌目中无人。必须遵循“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根本原则。要认真研究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相对人思想的影响,重视相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努力提高相对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2、勇担责任,忌辩解开脱。在舆情发生后,不仅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公布事实情况,而且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决不能推卸职责。

3、应急预案,忌防御缺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未雨绸缪,航道部门事先要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决不能只做事后诸葛。

4、对话互通,忌消极控制。多与网民、公众、船民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和疏通,才能真正达到澄清事实、驳斥谣言、疏导民怨的目的。

三、建立科学的舆情处置体系建议

1、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宣传把握导向。成立舆情工作领导机构,确定舆情信息收集员、舆情民意监管员、舆情民意引导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对航道政务公开的需求,可与政务热线“12345”联动,建立航道新闻发言人机制,积极创建航道微博、航道微信公众号、重大航道政策新闻会等互通渠道,及时公布客观、准确、权威的航道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误解。

2、建立立体监控机制,实时追踪分类研判。舆情信息收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渠道涉及航道信息进行收集,做好网上巡查,一旦发现危机舆情,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同时实行立体监测制度,采取系统检测与人工监测结合、动态监测和定时监测结合、部门监测和关联监测结合的方式,有效监测各种舆情,并根据舆情性质、内容以及影响力进行分类研判,分级预警。

3、建立危机预案机制,及时消除积极处置。实行舆情处置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舆情信息员通过各种渠道快速排查发现舆情的来源信息点,加强与信息人的沟通、政策解释;同时与信息的网站、媒体做好沟通,及时抢占先机、强化主流舆论,引导积极舆论走向,作好宣传解释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保持处置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

4、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协作形成合力。航道部门应充分整合资源,依托信息互通平台,联动处置,形成合力。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做好与上级航道部门的信息互通,对发现的容易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上报,处理建议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建立内外部联动机制,主动与外部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合力处理危机舆情,维护航道部门形象,构建和谐航道科学发展环境。

5、建立软硬件投入机制,推动舆情处置工作长效化

既重视软件建设,又注重硬件投入,是做好新形势下航道舆情处置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要通过多种形式致力于培育航道与群众的情感,形成共同价值追求,营造良好舆情氛围。航道部门还要重视硬件建设,为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载体、设施和物质保障,例如积极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航道舆情疏导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建立航道舆情处置体系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我们航道部门充分重视舆情处置工作,并不断完善各项舆情处置机制,促进航道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篇六

关键词: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现状;路径

前言:公众对于互联网所传达的某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讨论就是网络舆情。这些讨论会出现在论坛、微博、新闻贴中,并通过不断的跟帖、转帖逐渐加强。网络舆情具有网络开放性、直接性、突发性、对于党政涉腐监测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一、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网民数,截止2011 年 6 月底总计4.85 亿,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于信息传递是有非常重要促进作用的。但是人多,必定会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产生影响,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民所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鱼目混珠,所以一旦发生涉腐事件,事件有可能被无限扩大,那么这种突发性的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将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从而产生网络舆情危机,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

二、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思想意识。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认识,没有与纪检监察等机构有机的结合,基本以就事办事为主。其次就是不能够对网络热点存在的危机性进行预见,缺乏一定网络突发事件预判能力。最后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缺乏总结,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缺乏分析研究、工作部署、检查落实。都是在事件发生形成一定的效应之后才会去面对。

2、缺少监控技术与引导机制。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网络时代舆情的发展特性。目前纪检部门对舆情进行监控时,多依赖于网监部门,没有自主的舆情监控信息系统,所以无法对舆情信息进行发现、分类、统计定位。对于决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专业机构与人力、财力欠缺。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目前国内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设定的。基本是以各地区的纪委内设的科室来对舆情信息进行“兼职”性质的负责。而这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这种配置方式没有统一部署、调配,在出现网络舆情后,会出现研判处置滞后或者推诿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正常进行的。目前很多纪检检查机关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基本还是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最后就是,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的正常开展,大部分地区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专项的资金进行支持,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几乎不会给予网络舆情经费开支支出。

三、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路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对舆情信息的报送进行规范,并且集中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收集人员,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在进行涉腐信息收集时,应该重视社情民意,对于民众的感受、意见、建议应该积极的进行关注和采纳。在设立了专门的涉腐舆情监测机构之后,应该积极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充分的对事态发展进行了解,以便对其进行控制。

2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实真相

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判断就是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目前微博、博客、论坛、晒客等网络媒体隐蔽的聚合了网民的情绪形态和政治态度。对它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而且基于网络信息量的数量化,在进行分析时,应该采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以此对事实真相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对事态进行正确的处理。

3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必须建立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动态的持续收集、检测、度量。从而对事件进行预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等级预报。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内容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方法、预警测度、预警等级等诸多要素。通过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才能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危害和范围进行科学评估。

4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黄金阶段,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个矛盾凸显期,很多社会矛盾逐渐出现。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网络途径已经成为了民众诉求表达的主要途径。目前存在的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堕落腐化、等腐败行为是非常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和的。所以,就必须建立必要的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治理与控制。首先,引导网民理性的对腐败现象进行认识,以文明上网为基础,对热点腐败事件进行发帖引导。其次就是以确保事件真相的真实性为前提,让网民能够自觉的进行话题讨论,形成正面的舆论主流讨论,避免颠覆事实,扰乱网络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

结语:涉腐网络舆情具有独特的社会性质,正是因为涉腐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牵扯到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监测干预途径实现涉腐网络舆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舆情监测管控工作总结 篇七

按照院党组指示精神,我处专门抽调人员负责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我市负面涉检舆情信息,紧紧围绕我院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目标,力争及时、全面的搜集、上报涉及市院及基层院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情。现将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我处采取“全员参与、个人负责的24小时读网”方式,一是协调安排我处相关负责搜集国内重要新闻类网站、论坛类网站、其它网站信息;二是制定24小时监测制度,全体人员值班读网,有重要舆情信息及时上报;三是由专人负责搜集百度贴吧、天涯等几个重点网站,并负责整理其它基层院上报的舆情信息,构成《涉检舆情摘报》上报院党组。

二、严格把关,提高质量。根据舆情信息工作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坚持把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贯彻到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舆情的动态,个性是对各种重要问题、重大事件、突出事件的反映和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既注意从互联网上发现和挖掘素材,又时刻关注其它新闻媒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带给有价值的信息。

三、时时搜集,定期上报。20XX年上半年报送《涉检舆情摘报》5期,舆情信息200余条,其中有一篇题为《大连海关缉私局做假病历放主犯,抓无辜慈善家关押一年》一篇舆情受到最高院检察长_的高度重视,为院领导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带给了重要依据。

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深感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感到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自身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方面。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舆情监测工作总结》,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舆情监控工作总结(9篇)02-15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优秀4篇】11-25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优秀5篇11-09

舆情监测管控工作总结【最新4篇】11-08

舆情工作总结【优秀8篇】04-12

社区党建2022年工作总结(4篇)11-26

部门年度党风廉政工作总结【通用7篇】10-16

个人自我批评总结优秀10篇12-02

两会安保工作总结(优秀5篇)01-12

2022年街道纪工委工作总结【最新9篇】11-16

102 4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