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3篇】

2023-11-01 15:28:36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 篇一

一、以专题教研为主线,领航幼小衔接之路

专题教研是我园幼小衔接的司令部,设计规划整个大班下学期的幼小衔接课程,掌控着幼小衔接方案的实施方向,同时解决幼小衔接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常态教研组。

大班下学期,由大班全体教师组成“幼小衔接专题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召开专题教研会,教师针对不同时段、不同问题、不同活动开展研讨,分享经验、磋商问题、寻找策略,形成下阶段的最佳实施方案,确保幼小衔接课程深入扎实地开展。

2.园长领衔组。

专题家长会、参观活动、幼小衔接课程完善等专项活动都由业务园长直接牵头,领衔整个活动方案的制定、外部联络及后勤保障,做到专项活动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使各项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3.外援专家组。

我园还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当地小学名师与老师们就幼小衔接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通过与专家、名师研讨,一些新思路、新策略在思维碰撞中应运而生,一些新困惑、新问题在分享交流中迎刃而解。

二、以专题讲座为契机,化解幼小衔接之结

专题讲座是进行思想引领的一种快捷方式,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园采用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化解矛盾,打消顾虑,统一思想,引领行动,使幼小衔接家园协同一致。

1.全园动员会。

每年春节之后,我园都要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动员会,向家长讲清幼小衔接的重要意义,引起家长对“入学准备”的关心和关注。同时给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让家长明确如何在心理、习惯和能力上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并与幼儿园在行动上保持协同一致。

2.班级专题家长会。

全园动员会议之后,大班各班要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班级幼小衔接方案及具体的课程安排,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如要求家长每天配合填写口头任务卡、督促幼儿按照要求作息等。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弱项分别向家长提出补偿性教育建议,如针对做事拖沓的孩子,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针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建议家长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外聘教师讲座。

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这种不正确的入学准备观,我园邀请当地知名的小学低年级教师,向家长进行“孩子入学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的专题讲座,打消家长“不报班跟不上”的顾虑。通过讲座让家长了解各种“补习班”给孩子造成“还没上学已经厌学、先入为主难以纠正、重复学习资源浪费”等等危害,使家长摒弃热衷“补习班”的错误思想,转到关注孩子入学自信心的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学习习惯的养成、同伴关系的处理以及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上来。

三、以专题课程为落脚点,夯实幼小衔接之基

我园将大班下学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拔锚阶段、摆渡阶段和靠岸阶段,为幼儿进入小学夯实根基。

1.拔锚阶段(3月份)。

一是激发愿景。在餐前、饭后及睡前的零散时间,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激发幼儿了解小学、向往小学的愿望;二是提出要求。在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环节,向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如小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玩具会分类摆放、遇到问题会和同伴商量等等,借助具体活动环节或事件对幼儿的自理能力、活动常规、交往能力进行有的放矢地锻炼。三是增加静态活动。将每周一次的阅读活动、手工活动增加为两次,使幼儿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心阅读或动手操作。

2.摆渡阶段(4、5月份)。

一是增加集体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将自主游戏时间缩短,除上午的一节主题教育活动外,下午增设以静态为主的集体活动,如1~10的数字书写、绘本阅读、手工活动、科学小实验等,练习幼儿正确的坐姿及书写姿势;阅读活动增加两两共读的时间,两名幼儿一个讲一个听,练习倾听和口语表达能力;认识自己的名字并学习书写,能够在点名册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二是培养任务意识。设置任务卡,每天下午离园前教师布置一项口头任务,家长如实在任务卡上填写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锻炼幼儿认真倾听、口头复述的能力以及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三是强化自理能力。继续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强化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常规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家长督促幼儿按时作息,并独立穿衣洗漱。

3.靠岸阶段(6月份)。

一是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丰富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并将一节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延长至35分钟。二是会看课程表。收集一年级课程表,引导幼儿迁移“序数”经验,看清横排和数列所对应的科目。三是做好课间三件事。让幼儿了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必须完成的三件事,即喝水、小便、拿书本。教师结合认识钟表的活动,在集体活动完成后,限定幼儿在10分钟之内完成这三件事。四是书包整理三步走。第一步清点书本;第二步带全文具;第三步扣好书包。引导幼儿按照三步走的方法整理书包,并要求幼儿每天入园和离园前独立整理书包。

四、以专题活动为切入点,架构幼小衔接之梯

1.组织参观小学活动。

每年六月初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初步感知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活,消除陌生感,进一步激发幼儿升入小学的愿望。一是熟悉校园环境。引导幼儿靠右侧进入校园,欣赏美丽的校园景色,介绍主要建筑及功用,感受空旷的操场和多样的运动器械;二是观摩小学生上课。组织幼儿走进教室,了解教室的布局,感受小学生端正的姿势、认真的听课神态,以及多样的学习活动。三是体验课间活动。参与一年级的大课间活动,真正体验课间活动的丰富多彩与紧张有序。

2.深化值日生活动。

进入大班后,通过自由结伴的方式划分值日小组,拓展为班级服务的内容。设立“今天我值日”提示牌,值日生佩戴标牌,负责照料植物角的花草、喂养金鱼;餐前擦桌子、分餐盘;整理本班幼儿的外套和鞋帽等,培养幼儿的班级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建立物品清单。

建立“我的物品清单”。要求幼儿将每天带入幼儿园的随身物品,如书包、外套、手绢、水瓶等记录在清单中,离园前对照清单检查自己的物品,帮助幼儿养成管理自己物品的习惯,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的现象。

4.开展互助小伙伴活动。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 篇二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来做,是基于儿童成长需要作出的选择,因而也是当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而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当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工作有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往往都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然后各幼儿园才有所行动。这种机制下的幼小衔接往往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即将一部分小学阶段的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如拼音等。这是幼小衔接中最为常见的动作,在一些地方非常普遍,乃至于到了小学之后拼音教学不到两周就结束了(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的做法成了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幼小衔接容易演变为幼儿园的单方行为,即幼儿园不知道小学阶段的实际需要(不只是指知识上的需要,更是指能力上的需要),只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自认为是幼小衔接的事情。这种基于单向理解的行为往往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从而造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低效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幼小衔接工作做得相对好一些,它们往往能够兼顾到自己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小学学习的各项能力需要,从而选择出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笔者在对这些现状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以下一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幼小衔接,幼儿园的工作思路与策略

要研究幼儿园可以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幼儿园要知道自己有了什么,知道小学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靠幼儿园自身往往难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幼教教研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一些优势,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教学需要的研究,了解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迫切需要哪些能力和习惯(要具体且尽量能够用事例说明),然后将这些信息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传递给园长和骨干教师,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教师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具体细节指导(这些指导不可能由教研员一次传递给全区域的幼儿教师,应该通过纸质载体或通过各园业务骨干向下传递),例如:

幼儿园要做的第一个细节工作:研究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等。这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幼儿园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总体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往往受生活习惯影响,因此可以从幼儿家长那儿寻找有关信息。对幼儿在园期间的生活、学习进行观察,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到相关信息;二是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幼儿们在课上的表现,要分析他们一些学习行为背后的因素。比如说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多长,观察力强不强,想象力是否丰富,平常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等,把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很好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学习习惯与特点的研究。

幼儿园要做的第二个细节工作:知道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需要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在上面概述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书写能力,二是朗读能力,三是作业习惯,四是生活习惯。小学一年级的拼音、简单汉字需要学生有规范书写的意识与能力,短文需要一定的朗读能力;幼儿园一般没有课后作业,幼儿缺乏作业意识,但小学课堂知识需要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因而尽早形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可以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生活习惯则体现在相对早起、在校值日卫生等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寻找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有效抓手。为了让同行们理解方便,特对照上面两点阐述如下:

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从幼儿在园的吃饭、走路、听课开始,要让他们逐步适应一定时间内的坐正、走稳、吃饭时不说话等习惯;通过科学适量的周末任务(除了书面的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手工制作等)的及时完成,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通过在园擦好自己的桌椅、收拾好自己的抽屉、饭前便后洗手、午睡前整理好脱下的衣物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入园时与门卫的问好养成礼仪习惯等。习惯的养成重在一种意识培养,而不必过于追求短期内形成高度规范的行为。

二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能力

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好多孩子在进入小学时由于新鲜感而产生兴趣,可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于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相当普遍的不喜欢上学的情形。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以使得幼小的阶梯变得更为平坦,孩子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如说,同样一个游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要求、加大难度、拉长时间、明确游戏收获等,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参与一个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久活动的毅力等。我们的研究表明,一旦这个目的达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也会由浅层走向深层。

这两点看起来都是一些细节,但事实证明离开了这些细节,基于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与习惯就无法形成。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一点总结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 篇三

关键词:大班幼儿 数学 入学准备

幼儿园和小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我国,幼儿大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而学校教育则是以课业学习为主,这种差异客观上形成幼小衔接的坡度。幼小衔接是教育中的最初衔接,它的关键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数学入学准备是一个自然衔接,它致力于实现早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发展持续性,以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走向学校。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状的反思:用理念的观点看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1)幼儿入学后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而对小学中的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听不懂,不理解。

(2)幼儿入学适应能力差,导致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地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作业等。

(3)幼儿入学后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能力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急需与小学数学教育接轨。

二、数学入学准备工作思考

对大班幼儿讲,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形成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以“玩数学”为主要形式。“玩数学”强调数学教育的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直观形象性。基于此,我觉得在课程、内容、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做好衔接。

1.课程:学习性与游戏性兼顾

幼儿园大班与小学数学课程联系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质量。幼儿大班的数学学习和小学一样是以读、写、算基本技能为课程重点。同时,幼儿教师也借助测试了解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将幼儿大班与小学数学紧密衔接起来,而每天的区域游戏(数学区、科学发现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等)也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

2.内容:发展性和可接受性相统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论,指出教学不应当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应不断地稍微地超越它,所谓的让幼儿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幼儿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因此,如何让幼儿大班的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较快的适应小学数学学习,是目前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觉得大班数学教育要注意一下情况:

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如l~20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时钟等。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数一数,比一比,认时钟,加、减法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复,致使儿童失去新鲜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怎样让大班幼儿升入小学后注意力集中,对所学数学知识感兴趣呢?

(1)以抽象数学运算逐渐替代图示运算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解儿童。如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儿童先操作,教师引导,儿童再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整体与部分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思想、逻辑排除思想,有意识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

(2)以文字应用题逐渐替代图画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大班幼儿在实物演示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仿编相似题材。在教学中逐步做到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因此,做好数学教材内容的幼小衔接是很重要的环节。

3.组织:集体性与自主性结合

因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一定的数学入学准备教育,是必要的。同时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这三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使每个幼儿均能参与学习活动。

三、数学入学准备教学工作的实践

1.生活化的数学

现今数学教育课程强调“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理念。然而,我们在实施以主题式课程为背景的数学教育时,仍需要清醒而理性的认识:“生活化数学教育”反对纯粹的教授和记忆以及不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但它不能作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那样,儿童的数学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零碎的、甚至模糊的概念理解上,这无助儿童在联系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正确、科学、系统、概括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游戏为主教学为辅的数学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活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而在数学教育领域里仅定位于用游戏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有关游戏法虽在幼儿园教学中大量涌现,但仍未能改变幼儿园数学教育以上课为基本途径的现实。本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游戏化的实质,真正确保游戏成为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总之,幼儿园既需要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也需要让儿童通过游戏体验积累数学感性经验、以儿童自主选择和生成为主的非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

3.操作式的数学

“操作”被普遍认为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提供丰富的环境、教具,让幼儿在自己摆弄、实践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以促进他们对数概念的建构。如在“8的加减法”时学习中:

(1)幼儿数数,拿了几根小棒(总数8);

(2)用学具小棒摆摆算式“7+1”、“1+7”与“8-1”、“8-7”;

(3)根据摆的过程,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4)看图示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并看图示说出得数。

(5)再引导学生用上面习得的操作方法来学习列出“6+2”、“8-2”和“5+3=8”、“8-3=5”、“4+4”“ 8-4”等“8”的加减法算式。

4.语言介入式的数学

“语言介入式的数学学习”是指教师能够充分运用“数学语言”向儿童提问,或与儿童交流互动。

启东市实验幼儿园与实验小学在数学幼小衔接方面的观念与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1)充分认识“大班幼儿数学入学准备工作”的重要作用。“幼小衔接,精彩数学”是幼儿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第一步。

(2)发展幼儿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

(3)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4)改变只在大班才进行有关幼小数学教学衔接活动的做法。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总结优秀5篇03-03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通用10篇】02-03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最新4篇】01-23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最新3篇01-22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精彩5篇)12-25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最新3篇08-26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通用6篇)08-22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最新6篇08-18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优秀10篇06-02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精彩7篇06-02

102 3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