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精选9篇)

2024-01-17 12:20:25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精选9篇),欢迎阅读。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一

关键词:网络资源;双语教学;MEMS技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78-03

随着中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就把双语教学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其中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的比例应达到5%~10%。近年来,又在全国高校相继资助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要求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探索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从2005开始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开设《MEMS技术概论》双语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MEMS技术发展现状、MEMS的工作原理、MEMS设计和制造工程学、用于MEMS的材料、MEMS的加工工艺、MEMS的制造技术及MEMS的封装等。MEMS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有限的学时数和MEMS技术知识的快速海量更新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改进。借助发达的现代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就是提高MEMS技术概论双语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网络教学资源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外阅读、以及答疑指导等双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挥作用。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形式上更是多样,特别是录像及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复杂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有效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也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建设双语教学资源库时,必须考虑将网络资源与课程教学加以有机整合。下面本文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探讨双语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库的设计。

一、网络资源库在双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双语教学内容。英文教材或讲义中的内容可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涵盖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因此丰富的网络资源就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资料,任课教师对相关的网络资源加以选择性的搜集整理,可以方便学生课余进行广泛的阅读学习,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网络资源库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介绍MEMS的概念时,双语教师大多采用英语口头介绍配以PPT文字说明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学生会对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感觉到比较陌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也较为困难。以MEMS技术课程为例,通过一段介绍从微电子技术发展到MEMS技术的英文视频解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顺利过渡到MEMS技术,学生对此会更易理解,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选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专业知识基础相关,而且与其英语阅读及听说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讲课时一般是针对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安排授课内容和进度,这样就无法对优差两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库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种不足,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种灵活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交流,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都很有益处。

二、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的栏目结构设计

设计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时应该遵循“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翔实,方便沟通交流,学生使用便捷”的原则。一个完整的网络资源库按照功能一般可分为导航系统、知识学习系统、资源分类检索系统、管理系统、交互系统、和评测系统等几大模块。根据上述要求,《MEMS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设计了图1所示的栏目模块。

1.通知公告。该栏目包含教学过程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各种事项,如开课或调课时间、作业要求及完成截止时间和出勤公示等。

2.课程信息。该栏目包括课程的通用类信息,如课程的中英文名称、课程介绍、参考书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任课教师简介等。

3.课程文档。该栏目涉及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文档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和学习指导及相关文件等栏目。其中教学课件中放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供学生课后复习;学习指导则是重点内容的详细分析及相关知识点的补充。相关文件中存放了随堂演示的动画、视频及网络资源链接文件。

4.实验安排。该栏目根据MEMS课程所开设的Photolithography(光刻)微加工及Scanning Tunnel Microscope(扫描隧道显微镜)操作实验,分别放置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模板等文档。

5.作业及测验。该栏目按照章节和知识点,设置了平时作业、专题论文以及在线测验三个子栏目,方便学生查看作业内容及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和进行网络自我测验等。每个子栏目下都有完成该项作业的倒计时提醒,以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和自测。该栏目既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各章节知识的学习状况,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专业术语。该栏目按照课程的章节安排,对MEMS技术专业术语加以分类归纳,每个英文专业术语的英文解释后都对照以中文解释,既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知识点学习的关键词,又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识记MEMS专业词汇。

7.参考资料。MEMS技术的新知识更多体现在科学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相关研究机构的网站都会展示他们具有代表性的原创研究成果,而且这些介绍往往图文结合,甚至配有动态视频,对于学生理解掌握MEMS技术中涉及的材料、设计、加工和制造及封装方面的相关知识具有很大帮助。本栏目主要设置代表性的MEMS研究机构、商业公司、大学实验室、国际组织、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等内容。

8.讨论交流区。该栏目是一个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先修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课程学习兴趣点等;也可以在此平台上针对课程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学习方法等发起话题讨论,最大程度的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9.大作业展示。大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为主,可以实现在线提交、展示及下载。教师可以对展示的大作业进行评估,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打分。通过该环节及可以使学生通过浏览同学的作业得到启发,收获新的知识;也可以使作业质量较高的同学受到直接的激励。

10.成绩查询。显示学生的出勤次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及测试成绩等。

三、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组织

根据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在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时可采用分层模式。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我们将相关课程内容定位为了解性、理解性和应用性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在设计组织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时有所侧重。

由于MEMS技术涉及机械、电子、工程、物理、化学、材料及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本课程仅是一门概述课,因此对于本科生而言,很多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了解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只需自主泛读相关英文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即可。例如,我们在讲解MEMS技术的发展现状时,在网络平台上了“MARV―a miniature autonomous robotic vehicle”及“Application of Biomed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等相关专题,学生通过阅读既可以扩展学习内容,又能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对于理解性的学习内容,在设计相关网络资源时需要克服教材静态文本的不足,提供生动的图片及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教学中较难理解的概念性及原理性知识。比如MEMS技术中的Microfabrication(微加工工艺),所采用的刻蚀、沉积等物理化学方法与传统的车、洗、刨、磨等机加工方法完全不同,这部分内容需要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特别加以理解掌握。我们在此章主要采用了动画对各种微加工工艺进行了详细仿真模拟的形式。

对于应用性的学习内容,在设计网络资源时需要和实验部分加以结合。有条件开展实验的内容可以在指导实验时详细讲解原理操作,如光刻微加工工艺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对于没有条件开展实验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英文操作视频,如LIGA微加工工艺和MEMS器件的Packaging(封装)等内容。

四、结语

本文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探讨了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资源库为双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过于庞杂,学生盲目的学习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建设使用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模块和内容进行优化更新,从而不断提高网络资源库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贾连群,罗莹,柳春,等。网络资源辅助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104-110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Z].2009.

[3]石小辉。高校大规模推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53-154.

[4]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3):434.

[5]叶卫华。管理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网络资源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2):77-79.

[6]沈桂兰。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网络资源的建设策略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1):41-43.

[7]曾艳,卢佳慧。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程教法,2004,(6):67-70.

[8]张聪,颜洽茂,等。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34-137.

[9]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二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1-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有必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把网络课程引入到传统课堂中,即课堂情境下的网络课程教学,学科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设计开发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1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模型(ATSSET模型)

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习目标(Aims)、以学习理论(Theories)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学习资源(Sources)、学习评价(Evaluation)以及网络课程平台(Tools)出发,可以构成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快速实现ATSSET模型(如图1),学科教师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快速地实现一门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在ATSSET模型中,以学习目标(Aims)为导向,以学习理论(Theories)为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为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Tools)和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Sources)来实现网络课程,根据学习评价(Evaluation),对网络课程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

2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过程

分析学习目标,识别学习目标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学习评价和网络课程平台来设计实现网络课程。

2.1学习目标(Aims)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网络课程设计是目标导向的[2],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组合网络课程平台的媒体元素,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具有良好信度的课程评价系统。

2.1.1言语信息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言语信息学习指的是学习需要用言语(语言)表达的知识,比如汉字学习、英语单词学习等。言语信息的学习一般需要学习者对言语信息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编码记忆,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行为主义的教学策略相对更为有效,采取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和行为目标导向的课程分析方法,建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技能迁移的课程。

在以言语信息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Anytime/Anywhere/Anyway;随时/随地/不限方式),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对于言语信息为主的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可以用以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元素有静态网页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提供支持,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采用以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其学习,适应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2.1.2以智力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智力技能指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智力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技能,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课程观会更为有效。

以智力技能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考虑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采用层级分析法,来分析为达到智力技能要求的需要学习者掌握的一系列相关“观念”,采用小步子教学,由浅到深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1.3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比如武术套路、舞蹈等的学习。

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来形象直观地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来改善和提高教学。

2.1.4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监控和指导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提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详细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具有层次性和良好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等。

2.1.5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等。

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应重视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并提供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3],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采取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视课程为经验,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

采取多样的媒体形式,例如优秀影片、纪录片展播等。利用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web 2.0新媒体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交互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基于情境学习。利用网络课程,采取线下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式。

2.2学习资源(Sources)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媒体表现形式有文本、视频、动画、图片等。对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学习资源,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形式。(2)确保学习资源的逻辑性、系统性。(3)对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分解,适应网络新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需要。(4)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借鉴最新的学习理论,比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学习者通过学习发展个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知识的时代性。网络节点聚合形成学习结构, 学习是不断发展的过程[4]。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把学习资源当作变化的主体,通过前期准备――弹性预设、过程形成――动态生成以及后期完善――自主进化[5],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3教学策略(Strategies)

教学策略旨在解决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来教学。网络课程除了和一般课程共有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外,还有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助学策略和特殊策略。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情境,学科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2.4学习评价(Evaluation)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表等形式,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评价量表评判或者用实践考试来检验。可以对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按教学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权重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学习评价的设计实现中,可以参照学习评价任务类型(如图2)来实现[6]:

3 结语

本文对高职学科教师如何来设计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做了一些探讨,网络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利用,需要进一步地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

6.

[2]武法提。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6-01-10.

[3]崔允t,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0.

[4]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10-05.

[5]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05-23.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网络工程设计;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7302

作者简介:沈学华(1972-),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频处理与文本识别;彭志娟(1975-),女,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

1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设计、搭建、维护网络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已有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网络的搭建,而忽略其它两个环节的情况。同时,由于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历史还比较短,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把目前的美国布线标准、欧洲布线标准和中国布线标准进行了笼统介绍,造成每个标准都没有讲清楚,每个标准都不会用的情况。

1.2 教师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各个高校的开设时间较短,它的师资情况普遍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其它老牌专业强,授课教师普遍缺少网络工程的实际施工和维护经验,客观上制约了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实验内容不够科学

由于网络工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的设计依赖于使用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一本通用的实验指导书可供教学时使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由某厂家提供的一份实验指导书,实验的内容很不科学。

1.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目前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考核方法,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完成实验内容时马马虎虎。这显然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2 多场景教学法

2.1 多场景教学法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场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元素,包括人员、教学内容、物理场所等。所谓的“多场景教学法”是指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设计多个不同的场景,穿插使用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中。该教学法的核心是:场景的设计和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安排不同的教学人员。“多场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所示。

2.2 “多场景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方法只有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为了将多场景教学法更好地使用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了4个场景(见表2)。

下面对表中的各场景作以下说明:

(1)表2中列出的4个场景中,场景2和场景3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为常用的。

(2)在场景1中,参与人员增加了网络管理员,实施场所改为校园网机房,由网络管理员介绍校园网的基本情况。设计这个场景的主要目的是:在开始这门课程前,让学生和教师对实际的网络设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这个场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生与管理员的联系,在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和咨询的渠道。

(3)在场景3中,授课人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般的实验课中,教师布置、讲解实验内容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就可以了。在本场景中,增加了学生介绍实验成果和实验心得等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学生按时完成实验的内在动力。

(4)在场景4中,授课人改成网络施工人员,实施场所改成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而网络施工人员是最好的实践者。通过网络施工人员的认真讲解和示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上各场景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网络工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

2.3 多场景教学法使用案例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知识点为例,介绍多场景教学法中各个场景的使用情况。

“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是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使用哪些施工工具。在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表2中介绍的多个场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开始介绍该知识点时,采用第2个场景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室里通过幻灯片,为学生介绍课本中的重要内容。

(2)接下来,采用第3个场景完成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内容前,教师要讲解实验时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在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后,安排一名学生介绍实验的心得和体会。

(3)在完成了该知识点所有的教学内容后,实施表2中的第4个场景。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完成了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但这与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在到达网络施工现场后,由网络施工人员介绍现场施工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演示实际的施工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部分实验内容。

(4)如果情况允许,可以继续实施第3个场景,再一次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

3 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多场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由于“多场景教学法”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加教学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开始主动预习课本知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2)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位老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络施工人员,增加了“两个教室”——校园网机房和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维护和搭建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于缺乏实际网络工程经验的部分年轻教师,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业务水平。

(4)考核体系有待改进。由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约束,目前的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理论考核,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5)相关配套环节需要加强。在实施“多场景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的不同部门和岗位,经常出现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4 结语

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多场景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多场景教学法”还有很多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孙阳,陈枭,刘天华。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技术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杨新爱。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5).

[3]王灿辉,张舒,林郎碟。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2(1).

网络课程设计 篇四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网络课程 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与课程任务

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为后续的网络工程调试以及相关的课程做前期的引导和铺垫。课程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认识过程,培养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所具备的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等相关的综合性质。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种教学方法互补

(一)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化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由最基本的计算机双机互联对等网组建、星型网络的组建等项目组成,同学们在网络组建的过程中学到了计算机网络的组建技术,实现了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讲解基本网络的组建过程和一般网络知识,教师讲解结束,用演示法把网络的组建过程呈现给同学,学生经过听、看知道网络的组建程序。利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项目制作,学生在项目组建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的积累。

(二)课堂教学以引导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引导法:从实际问题入手,导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由学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

演示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易懂和信息量大的效果。通过演示如CSMA/CD的原理、令牌环和FDDI的工作过程与不同、以太网交换机MAC的学习过程等FLASH,90%以上的学生反映: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对于实践性操作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先向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由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小型网络的组建,把学生在组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集中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现场教学法

通过参观校园网和网络机房,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首先有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原理从身边实际的网络开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室,业余时间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辅导班,举办各种网络技能竞赛,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学生通过各种网络认证证书率接近95%以上。

(五)以赛促学法

本课程组每年都组织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撰写学习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初步掌握组建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操作方法。 课程的实验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为后续课程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项目化,理论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由多个项目组成,由浅入深,紧扣网络组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展开。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讲解、演示后进行实际网络的组建,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学生在学会网络搭建的同时,逐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项目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灵活组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过程展示学生的实习成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知识和基本组网技能,到达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一)作业的改革举措

作业形式中,不仅有传统的书面的回答问题式的作业,也有课题式的作业。课题式作业有些是教师指定的课题,有些是学生自行选择的课题;有些是需要学生单独完成的,有些是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完成的;有些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的,有些是以作品形式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处世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二)考试的改革举措

摒弃传统的基于理论教学的全笔试考试模式,确立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每人一题的开卷操作结合。具体的措施有:

实践与理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又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

仿真与现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例如我们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成绩也计入考核范围。

结果与过程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正常的工作过程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老师与学生结合。也就是说实训考核和平时作业的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结合进行,变传统的教师主导为师生共评。例如在实训和平时作业中有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项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工作,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这就一改传统教育中学生听课、实验、考试几乎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的弊端。在项目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互评,然后老师也进行相应的评定,最终两项结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地测量出学生能力的实际水平和完成实际任务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网络空间安全覆盖物理层、网络层、数据层等多个层面的问题[1]。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正式成立[2],表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15年6月,教育部批示在工学中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3]。2016年6月,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6]4号)文件[4],至此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需求也提升至一个崭新的层面。

1 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融合了数学、信息论、计算复杂理论、控制论、系统论、认知科学、博弈论、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非传统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如网络安全、网络攻防、网络安全的管理、信息安全等,还囊括网络应用的安全,如数据的恢复与取证、舆情分析、工程系统和物联网安全等。与其他学科相比,网络空间安全不仅采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技术实现等常规手段,还采用逆向分析等技术,从攻方和守方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所面临的威胁[5]。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建设

2.1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现有的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互联网在线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是授课内容大都是授课教师拟定,学生不能根据自身喜好、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虽然解决了学习地域以及时间受限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缺少互动实践环节、不能及时巩固练习及反馈学习内容的问题。针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固有缺点,结合网络空间安全的学习更需要可知、可感和可实践的特点,教师可尝试设计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涵盖可实施性的应用教学案例,满足更轻量、更丰富且更自由的新型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层层深入各个知识点、关键技术的原理演示与课后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要能够理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涉及的各个主要教学内容,融合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涵盖了学习者所需要的大部分重难点知识体系。学生既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系统搭建仿真环境自主学习,又可以点播、跟踪指导教师授课视频进行学习,不断强化学习者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规划意识。这个整体规划意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每节课都提供详细的PPT教案与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课程涵盖基本的知识量且在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后,还将课程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如挖掘应用技术和国内外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不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资源,还可为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课程中除了知识讲解,还需设定学生提出问题并布置作业的模块。完善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

3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文献[6]提出 “一个通过规则管理的虚拟的空间,这种空间称为‘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安全涉及设备层、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这四大层面上的问题,这是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的初步定义。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可实践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等方面因素之后,我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整体性原则,把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4个部分,每一部分重视和强化实践与实验环节,强调学生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见表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

4 实践教学任务规划

4.1 教学规划

综合表1和图4,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设备安全:①防火墙建设与保护,如Linux防火墙配置、事件审计、状态检测等;②入侵异常检测,如HIDS部署实验、入侵行为检测实验、异常行为检测等;③容灾数据安全备份,如NAS存储、Linux RAID实验、IP SAN存储管理等;④通信安全,如语言保密通信实验、MAP信息安全传输、认证实验等;⑤服务器安全,如Linux日志管理、远程桌面安全配置、Windows网络管理等;⑥无线保护,如无线组测试、WEP密码破解测试、WPA配置测试等。

(2)系统安全:①操作系统安全,如Web安全配置、Linux用户管理、FTP服务安全配置等;②数据库安全保障,如MYSQL与SQLServer的安全审计、数据的安全备份与恢复等;③身份认证,如动态口令认证系统实验、人脸识别与检测编程实验等;④安全审计等,如文件事件审查、网络事件审查、主机监控实验等。

(3)数据安全:①密码学及应用,如密码学、PKI、PMI等;②密码破解,如Linux密码破解、Win密码破解、远程密码破解等;③信息防护,如图像信息和音频信息的隐藏与加密实验等。

(4)应用安全:①计算机病毒,如脚本病毒实验、木马攻击实验、PE型病毒实验等;②网络扫描与嗅探,如网络连通实验、路由信息探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等;③逆向工程,如Aspck加壳、 Aspack反汇编分析、逆向工程高级实验等;④网络欺骗,如ARP_DNS欺骗实验、MAC地址欺骗实验、DOS攻击实验等;⑤缓冲区溢出,如缓冲区溢出初等级实验、缓冲区溢出中等级实验等。

4.2 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涉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大纲的撰写、实验验证与仿真、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复习讨论等方面,每一章节内容的路径设计如图5所示。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①云部署,课程资源包部署于云端,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和分享;②进度掌控,随时掌握学习进度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习效果;③断点保存,保存实验进度,分阶段完成课程;④灵活扩展,教师可灵活定制和调整课程,系统可灵活扩展和完善。

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探索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此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成一个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课程的建设成果将开源开放。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信息检索 网络教学系统 教学模式 结构功能

〔分类号〕G252.7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urriculum

Peng Qizhi

Library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122

〔Abstract〕Based on constuctive and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ies, three modes of self-independent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are researched,including individual tutoring,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or tutorship mode. And then,using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method, the author designs the system overall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four subsystems: the administration, the public tutoring, the student and the instructor subsystem.省略 and the dynamic multimedia technolog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sharing, interactive, dynamic qualities and so on.

〔Keywords〕information retrieval network tutoring system tutoring mo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现在很多高校信息检索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中不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教学系统,对信息检索学科产生过重要作用。但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立体强化,很多系统功能滞后的缺陷凸显[1]。我们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讨了高校信息检索教学三阶段的各种网络教学模式,以此理念和模式为指导设计了信息检索网络教学系统。以下对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结构功能以及系统的特点作一些介绍。

1系统的设计理念

1.1设计原则

信息检索是一门工具和方法课,在设计教学系统时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效果;同时,教学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更新的过程,系统应具有方便地对网上教学内容随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的功能,以保持系统的动态更新。因此,系统的开发应该基于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原则进行[2]。

1.2系统的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本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脑中的知识是以网状结构表达的,即知识点、链和由此形成的网络三部分构成。这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对复杂主题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方向重返同一个概念。Web技术特点正好与“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相吻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情境创设”、“意义建构”、“协作”和“会话”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与其它课程相比,由于信息检索课中数字资源的检索教学占到很大比例,而Web技术非常适合于构造数字资源教学的虚拟情景,进行协作活动从而实现某种意义的建构过程[3]。

2教学模式的设计

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必须服从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设计人性化的系统,而一个实用的系统可以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2.1系统的“三阶段” 教学模式

高校信息检索教育按用户知识层次可分为“三阶段”:①大学新生的“导向阶段”;②三、四年级学生的“入门阶段”;③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的“高级阶段”。因此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针对“三阶段”的不同要求而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导向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如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书目以及联合目录的使用简介等;“入门阶段”要求详细设计,内容丰富,包括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示范;“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

2.2系统的三种网络教学模式

系统可以设计成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即个性化教学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以及教师辅导模式。

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对象的学科专业、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掌握牢固程度的不同,给出相应学习策略、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与其它课程不同的是,根据用户学科专业和信息资源类型的不同,信息检索可以分为理工类信息检索、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社会科学信息检索等。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各学科的在线学习资料浏览、课件资源下载和在线练习等功能来实现。

协作型学习模式是指为多个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综合的机会,从而构造一个让学生们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主要以WWW技术设计网络虚拟咨询台、在线论坛和聊天室等方式来实现。如可在论坛中一些典型的检索案例、检索策略等问题,以供讨论。

教师辅导模式:对于网上学习,虽然没有教师面对面的解释,但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环境。设计网络虚拟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时答疑,问题和答案可以同时显示。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其他信息检索爱好者和图书馆读者都可以浏览、提问。

3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信息检索课在我国高校是一门基础和工具课,是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各个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既有必修也有选修,而且考虑到“三阶段” 教学的不同要求,我们把系统的开放性作为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校园网上的用户不需要注册和登录,随时可进入网站,使用系统的公共教学资源进行视频浏览、课件下载、网上提问等自主学习。用户免费注册与登录系统后,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自适应模拟测试等[4]。经过实地考察和大量资料研究,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确立了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基于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设计了4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公共教学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

3.1管理子系统

信息检索管理子系统为管理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班级、教师信息以及数据库备份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子系统包括以下3个模块:

教师信息模块:添加、修改和删除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并分配教师一定的权限。

班级管理模块:管理教师带班信息,信息检索课是全校的基础工具课,因此应包括院系名称、班级编号、班级名称以及带班情况等。

数据备份模块: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备份。

3.2公共教学子系统

多数网络教学系统是封闭式的,系统资源只提供给内部教学使用。而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普及型的教育,只有全民实施开放式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公共教学子系统,实现了网上信息素质教育资源的免费共享。该公共教学子系统为开放式平台,用户通过校园网即可随时使用。该子系统设计了6个模块:用户注册、学科资源导航库、知识库、互动教学空间、课程指南、信息公告。该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教学子系统结构功能

用户注册模块:提供教师和学生注册、登录和修改密码的功能,并分配不同的权限。

学科导航库模块:以学科为轴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标引、组织、整序,链接源信息,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导航。本模块目前已经完成我校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和发酵工程网络信息导航库的建设。

知识库模块:把信息资源利用中常见问题、信息检索基本常识、常用信息检索技术和检索策略汇集,输入SQL Server数据库。所建立的知识库具有浏览和检索两种功能。

互动教学空间模块:提供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学习教学活动。该模块提供FAQ、E-mail提问、在线提问、教师答疑、实时交流、网络论坛6种教学功能。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定期在网页上公布FAQ,即常见问题及教师的解答;每位教师的E-mail信箱都公开在网页上,学生可以将问题以E-mail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通过E-mail回答问题;在线提问是学生通过Web Form提交问题,教师每天定期在网页上答复;通过公布教师的QQ号或MSN地址,学生就可以和教师在网上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信息检索课程专用QQ群,学生只要加入群,就可以实现群内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实时交流;在论坛中动态地一些典型的检索案例、检索策略等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兴趣。

课程指南模块:介绍信息检索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学习进度以及任课教师的简要介绍等。

信息公告模块:教学的各种最新信息。

通过该平台,学生和其他网络用户都可以方便地登录到系统,在线浏览多媒体教学课件、下载课件、进行视频点播,还可以在线浏览和下载练习题和教学案例以及进行模拟测试。

3.3学生子系统

学生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学生登录到该系统后,可以根据系统的导航机制,浏览课程内容,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下载课件。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参加虚拟考场、在线练习或自适应考试,通过模拟答题查看自己知识薄弱点,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策略。子系统包括5个模块,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子系统结构功能

多媒体教室模块:在近三年《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DreamweaverMX,FireworksMX和FlashMX软件以及超链接技术,采用章节式目录结构,制作了理工和文科两套网页式动态教学课件,在本教学平台上。用户可在网上在线浏览、下载课件及视频播放课件等。

题库模块:习题按照章节进行整序,包括单元练习、阶段测试题、答案内容,题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概念题与问答题等。根据我校学科设置的特点,题库按照理工、生物化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建库。教学案例库汇集了我们多年信息检索教学的典型案例,如863课题立项、成果鉴定、查新检索实例等。

在线作业模块:可以查询学生己经完成和待完成的作业,点击已经完成的作业名称可以查到授课教师给出当次作业的评分,点击未完成作业名称即进入作业提交界面,学生就可以进行答题。完成之后,提交作业。

虚拟考场:提供自动组卷、选题、计时和计分等功能。

教学质量评估:该模块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质量,以往的信息检索教学系统大都没有设计此功能。系统自动对各班级学生的考试情况、考分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各种提问式、反馈式网上调查,学生可以给教师评分,对教学评估,以利于教师改进不足,调整教学策略,补充新内容等。学生在这里可查询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及老师的点评,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

3.4教师子系统

教师子系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作业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资料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管理,包括回答问题、删除冗余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查询。另外,该系统允许教师进行对所授课程题库的维护和更新,查询、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掌握学生知识欠缺处,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等。该子系统设计了6个模块,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子系统结构功能

教学管理:提供录入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实习安排,可对教案内容的相应部分进行增删和修改。

出题与阅卷:提供作业添加修改、作业批改、试卷添加修改、试卷评阅四个主要功能。系统允许教师远程操作,减少教师因家庭学校间路途遥远而导致疲劳。

题库管理:教师进入试题录入工作区进行录入,并存入题库。教师还可以根据信息检索教学的需要,选择试卷中某些题目进行修改、替换和删除,以便不断丰富题库内容。

学生管理:提供对任课教师所辖班级学生信息的管理功能。

教师答疑:针对以往教学系统师生交互功能的不足,本系统开发了网上虚拟咨询与答疑功能,提供教师的QQ号或MSN地址,建立信息检索QQ群,实现了网上实时交互。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提问,老师随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答案显示在咨询问题之后,并存入系统后台数据库。

资源库管理:提供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信息检索知识库、导航库信息的上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多媒体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件应充分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形式,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使原本局限于黑板、粉笔的枯燥讲解变成生动的演示;课件的内容应该突出设计课程的重点――课题检索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上机实习;另外,也可借助一些数字录像、录音设备,摄录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授课录像和录音,用多媒体软件制成avi文件,供学生点播观看。

4系统的特点

4.1关键技术

与传统的教学系统采用C/S结构不同,本系统基于B/S三层体系结构构建,可节省硬件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目的。在 Framework环境下开发,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考虑到微软的。NET技术比较成熟,且具有面向对象设计与编程等很多优点,因此本系统采用。NET技术;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和关键所在,系统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都来自于后台数据库,系统对各种信息的处理结果也都存储于后台数据库中。本系统连接到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使用SQL Connection对象,并通过用连接池(Connection Poo1)来反复地使用数据库的连接[5];是ADO的下一代, 它使用XML为核心,使用“无连接传输模式”访问数据源。当用户访问数据源时,无须经过冗长的连接操作和锁定连接对象,会将数据源的数据读入DataSet(数据集)对象,每个用户都拥有专属的DataSet(数据集)对象,再将专属的DataSet(数据集)对象连接到DataList控件。因此,通过技术的核心――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有利于系统的安全性[6];系统中的交互式网页制作主要使用Dreamweaver和Frontpage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利用Flash、Authorware和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并采用了嵌入技术,使网页式课件具有动态播放和立体演示的效果。

4.2使用特点

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由于采用了最新的WWW信息技术研制开发,除了具有普通网络教学系统具有的安全性、可维护性等特点以外,在开放使用、资源共享、教学交互以及教学课件和内容的动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开放性。学习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远程或在局域网登录网站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共享性。本系统设计了公共教学平台,除本校学生外,其他教学科研人员和信息检索爱好者均可通过校园网方便地登录到网站,在线浏览多媒体教学课件、下载课件、进行视频点播,还可在线浏览和下载练习题和教学案例以及进行模拟测试,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基础平台。

交互性。提供了网上虚拟咨询平台、“个性化”、“协作型”交互式学习空间,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聊天室、Web Form、E-mail、在线论坛等实现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互。

动态性。采用了动态Web与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网页式课件具有动态播放和立体演示的效果。由于网络课件不仅实时,而且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文献资源和信息检索方法的情况,及时补充、增加实用和新颖的教学内容,及时修改、调整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作用[7]。

5结语

从目前本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投入我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信息检索课程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而且由于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除了随堂学习以外,可通过网络系统和网络课件自主式学习,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与图书馆咨询馆员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及时在线回答咨询平台上学生的提问,定期搜集和维护学科导航库和信息检索知识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三阶段”教学内容,提供最新的多媒体课件下载,随时最新教学案例和教学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我校“三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测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并发测试学生达到100人以上也未出现问题。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网络带宽不够时,在线教学视频和音频信息的传输问题;自动组卷还不理想,信息检索知识库的智能化等还有待研究。我们只有不断追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本系统不断地更新、改进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提高高校学生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小文。关于建立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管理系统的构想。图书论坛,2005(1):170-172.

[2] 朱晓菊,孙祯祥。基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交互方式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57-59.

[3] 杨红颖,王向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24-26.

[4] 赵铁成,刘仁坤。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一体化设计探索。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4):38-40.

[5] 王华杰,黄山。精通C#数据库编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13.

[6] 孙三才。精通C#与ASP_NET程序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28-239.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七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版)》对“工程学”一词给出明确定义,即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如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等。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也就是掌握技术。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指技术,所以工程类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掌握技术。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分布式特点,使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不能等同于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稳定,并且涌现出一些不错的网络课程案例,比如目前评出的网络教育部级精品课程及部分省市级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工程类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计划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统筹运用知识、判断与分析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至少涉及3个方面:学习理论、技术本身和教学实践而本文仅选择“学习理论”这一维度进行分析。任何的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并以学习理论的思想作为设计原则贯穿始终。本文结合目前对网络教育影响较大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适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工程类网络课程概述及培养目标

1.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设计的特点

何克抗教授曾经在2005年提出过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创设虚拟化的集成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需考虑师生分离的教学形式、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技术支持等因素,所以网络课程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

1.2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根据前文所述的工程学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本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也进行了界定: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互联网开展的以传递自然科学原理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与实践性。

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根据此定义可分析出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1)掌握自然科学原理;(2)学会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原理;(3)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

简单来讲,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基于网络的工程类课程。因此,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概念与原理;(2)已获得概念与原理的运用法则;(3)形成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

2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

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个人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往往起到基础的作用,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三项培养目标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相互映射。本文将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更宜于各培养目标实现的理论依据与设计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培养目标,加涅指出这些定义、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并且还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生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或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无不需要其掌握广泛和精确的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环境知识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种反应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的小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理解并掌握概念与原理”的培养目标。

为了有效的将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对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逐步分化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根据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并且认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新内容时应用性越大。(2)分类处理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根据所阐述事理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的选择和抽象概括,并且这种分类处理既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概念。(3)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给予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并内化知识。

3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探究

笔者从上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总结出了几条工程类网络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讨。

3.1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学习者自定步调、自主学习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学习者与学习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阶梯。因此,学习者应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管理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

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思考四个问题:(1)课程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设计是否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3)课程设计是否有成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供学习者自主学习?(4)课程设计是否给学习者留下了自我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

3.2课程内容分层分类设计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技术的统筹掌握与应用,此处的技术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着网络课稗中不同稗度与不同类犁的知识,为了便于学习者意义建构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知识特点分层分类的进行设计。

建议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的属性和内容关键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知识呈现的序列应由最一般的基础性概念开始,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步进行知识分化。

3.3积极参与与主动建构

认知主义思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保证在进行每一个小单元的学习时,学习者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或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应该给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最终真正的获取知识。

3.4即时强化与反馈

即时强化与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负迁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比如,设计网络课程时,设置实时在线交互与答疑、评价机制、错误记录机制、鼓励与惩罚机制等。

3.5创设学习情境与实践环境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内部的动机,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习者能否有效学习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类网络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网络试验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但认为在网络课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需考虑2个问题:(1)应用此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应用此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3.6课程的开放性

传统课程预设的固定路线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而经过精心设计的网络课程在开放性方面独有优势。为了使学习者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入学习活动,为灵活地展开学习内容创造良好条件,应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起点与学习路径。

网络课程设计 篇八

关键词关键词:学习活动设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7802

0引言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发展,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渐走进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领域。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为目的。以活动为中心是未来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而且按照网络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课程建设将会采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思想组织和开发网络课程。另外,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鼓励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它还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表现。网络自主话语权促使学习者尊从自我并实现学习者的自我价值,也促使学习者尊重“他人的他性”,而网络课程环境下快捷的信息自由,可以促进学习者及时地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首创性。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即是学习活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这样学习者才能真正从事有意义学习。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活动的质量,而学习活动设计中任务设计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因为任务与学习目标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张贵芹认为,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将初级知识学习与高级知识学习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以能力生成类活动为主,将意义建构类活动融合进来,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意义建构),反过来,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生成),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藉此过程而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设计方案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来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杨开城(2005)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一书中提到,“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将学习活动作为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单元,采用二维目标模型分析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采用学生模型分析学习者特征,采用知识建模分析法分析学习内容,利用9种微观任务组合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同时利用12要素学习动力设计模型以及知识网络图变形法来辅助设计学习活动。”

2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策略与形式

网络课程其实不是传统课堂的电子搬家,传统课堂缺乏交互性和参与性,而网络课程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促进在线学习,使得学习是有趣的、交互的、有目的的以及有意义的。这种在线学习活动利用在线技术,如聊天室、讨论区、电子邮件等来促进学习者在与课程学习目标相关的练习中主动参与,就像在传统课堂运用一些活动和游戏一样,设计者和教师也会运用在线学习活动来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比如:将一个学习者介绍给另一个学习者,共享学习经验、小组学习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参与,或是鼓励学习者通过此课程发展建设性的网络关系。

2.1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通过对教学设计领域的相关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发现其中适用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有成果适应策略、接近真实策略、目标渐进策略、角色分解策略和进度控制策略\[8\]。

(1)成果适应策略。成果适应策略,是解决任务类型合理选择的直接方法;其目标在于选择适合预期成果的任务,其主要运用于个体知识及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任务选取。通过所设计的任务类型支持成果与学习活动预定成果间的关系对比,从而确定选择的任务类型。

(2)接近真实策略。接近真实策略,即所设计的任务和场景需无限接近学习者的“真实情境”。特别是结果复杂的活动的设计,要接近学习者的最基本需求,也就是实际需求。依据学习者的不同特性,设计合理的任务,以适应其学习要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在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符合其学习要求的“真实性”学习场景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不仅可以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任务环境,或者创造一个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即可。

(3)目标渐进策略。目标渐进策略,是先易后难逐层实现预期效果的分层方法,它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分类的。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教师一般都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递进来设计任务的,从而形成由低到高的一种递进式的学习任务形式,最后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同时,任务要有层次感,需循序渐进,既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习者,又能满足各个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要避免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不然,在面对任务时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厌烦感。目标渐进策略的实现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辅导老师示范如何完成任务的方法,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过程定向支持;二是提供任务工作清单,让学习者根据清单指示来完成问题的推理和解决,从而感知其过程。

(4)角色分解策略。角色分解策略是指不仅仅要学习设计者的角色,更需要设计课程辅导教师在各个活动中的角色。Mclsaac曾指出,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或督促者,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只是传输者,在网络课程中教师通过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意识到自我存在。从而避免了学习者的孤立感,因此得到的是不同个体一定数量的反馈。

(5)进度控制策略。 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时间管理的手段就是进度控制策略。在辅导和设计中,要想使得学习者逐步实现学习结果的话,就必须要注意不能控制学习者,限制其主动性的发挥,所做的是控制其学习过程。

2.2学习活动设计形式

学习活动展现了学习目标的具体实现步骤、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安排。因此在设计时要把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征相对照,统一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0\]:

(1)以学习活动过程为线索的学习活动设计。这种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活动过程为线索,学习活动的顺序可以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也可以以活动内容的相关性或难易程度为序。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中,学习内容都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相对应。

(2)以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 S)中各学段学生的绩效指标为线索的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以中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各学段学生的绩效指标为线索,学习活动的安排不仅要促进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以及能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中,学习内容都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相对应。

(3)以多元智能为线索的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多元智能为线索,活动的内容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中,学习内容都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以及相关的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相对应。

3学习活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九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 学习效果

一、意义与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Moodle平台的应用情况,探讨互动在网络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意义地学习。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调查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反应,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对网络课程的认可程度;二是调查“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情况;三是向中小学教师推广Moodle课程管理平台。本网络课程是作为正式学习的一种课程形式,所作的调查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教学开始于2009年1月18日,2009年9月结束。

二、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教科院2008级函授本科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75名学员。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访者的基本信息,二是学习者对Moodle平台的操作情况,三是关于课程的建设情况,四是学习者学习互动的情况。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共7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80%。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使用的是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频数统计、相关分析这两种统计分析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Moodle平台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网络教育工具性平台,为成人学习解决时间与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它不仅可实现课程的管理,而且可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实现课程核心内容的在线评估。此外,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习者和教师很好地沟通与交流,又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缺点,如学习者缺课,补课费劲,教师重复劳动,等等。

(一)使用Moodle平台的情况及学习效果分析

1.使用Moodle平台网络课程的基本情况

大部分学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Moodle平台,部分学习者希望稍微安排多一点的时间来学习平台的操作。首先调查了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了解程度,课前46.7%的人非常不了解网络课程,了解的占40.0%,非常了解的占5.0%;课后了解网络课程的占81.7%,非常了解的人数占11.7%。学习者对Moodle平台的了解程度情况,学习之前有70.0%的学习者不了解此平台,学习之后了解的有83.3%。

从统计的结果看:课程学习之后,学习者对Moodle这个平台从不认识到了解,而学习平台的操作及功能不仅是本课程的一个学习任务,更是作为让学习者对网络学习起激励作用的一个出发点。

在学习过程中,65%的学习者认为操作平台比较容易,35%的人认为困难;21.7%的学习者比较适应利用Moodle来完成学习活动,60.0%的学习者适应,18.3%的人不适应;31.7%的学习者能在Moodle平台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58.3%的学习者亦能但需要提示与帮助,10.0%的人不能完成;65.0%的学习者认为在此平台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能满足学习的需要,20%不认为能满足;对于设置一些帮文件,41.0%的学习者觉得很有必要,55.0%的认为有必要。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Moodle平台对学习者来说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者认为平台的易操作性能满足他们基本的学习及工作需要,Moodle平台的开源性让学习者感到其在管理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调查得知75%的学习者提到如果在工作中有需要,就会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来管理个人的课程。

2.学习效果分析

在这里我们把学习者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认知水平和自我认可程度作为学习效果的组成要素,因此主要是分析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三方面相关的数据。90.0%的学习者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75.0%的学习者认为这样学习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5.0%的学习者持完全相反的观点;73.3%的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他们学习,而其余的则认为不符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并认为不能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于Moodle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能清晰地引导学习目标,其中75.0%的学习者认同,而25%的人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学习者都认为理论知识在Moodle中可以呈现出来,而对于实践教学的讨论与应用在平台中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学员的背景较为复杂,其中他们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及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习者质疑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这也进一步对学习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课程的建设情况

1.课程的基本情况

在统计的数据中,16.7%的学习者认为课程资源不丰富,63.3%的人认为丰富,20.0%的人选择非常丰富;有10.0%的认为课程的学习活动不丰富,83.3%的学习者认为其丰富,6.7%的人认为非常丰富,但是75%的学习者认同价形式多样化。对于内容呈现,21.7%的学习者认为非常清晰;65.0%认为清晰;13.3%认为不清晰;对课程所包含的主题学习模块的满意程度的基本情况是:21.6%非常满意,61.7%满意;16.7%不满意。学习者对一系列活动开展课程学习的形式的看法是:31.7%的人认为很好,56.7%的人认为好,11.7%的人认为不好。

统计数据表明,从学习内容的丰富程度及其呈现方式的满意度都达到了60.0%以上;设计的活动内容及开展形式都有较好的反应,特别是学习活动,学习者的满意度达到了83.3%。由此可知,大部分学习者都认为本课程的建设情况良好。

2.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虽然这样概括学习效果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从总结性即课程考试的评价来看,大部分知识点的考核有90%的学习者通过了,所以这样作分析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现在我们把课程资源、学习活动、内容呈现、主题学习等作为课程建设情况的组成要素,将它们的总分(代表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课程建设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r=0.781,sig.=0.000),说明课程建设对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三)互动程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1.互动程度的调查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16.7%的学习者经常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60.0%的学习者偶尔,23.3%的学习者则从不与他人交流。同时,在与其他学习者互动时,92.7%的学习者认为有困难,其中61.7%的学习者认为有困难是由于自身的技术或知识受限,33.3%的认为交流有困难是由于他人的技术或知识受限。此外,其他学习者及教师的反馈对自身也有不同的程度影响,如表1:

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并没有达到网络学习所需要的程度。而我们要分析网络学习时强调互动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达到充分的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的学习效果。虽然他人的反馈对学习者影响并不是很大,教师的反馈影响程度稍微大一些,但是大部分学习者认同其他学习者与教师的反馈对学习者自身有影响。

在统计的60人中,51.6%的人认为师生互动在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46.7%的人认为重要,而1.7%的人则认为不重要。对于互动对课程的建设是否有影响的调查情况是:23.3%的人选择影响很大;63.3%的认为有影响;6.7%影响不大;6.7%一点不影响。另外,大部分的学习者都认为互动对学习和课程的建设比较重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互动程度与学习兴趣的关系

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呈现互动程度与学习兴趣二者的相关性是显著的,但并非强相关,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二是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平台中的互动设计(活动设计等),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三是教师对互动活动的设计有所欠缺。

四、启示与思考

(一)学习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因为本网络课程搭建的时间较短,实践的时间也不长,面对的学员层次参差不一,所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难以一下就解决的。利用Moodle平台开展网络学习,学习效果并未明显提高,由以上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1.课程建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本次授课的时间安排得太仓促,学习的时间较短。这门课程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初次接触,甚至有些学习者根本没有听说过教学设计,特别是部分幼儿园的教师对此更是一头雾水,学习起来感觉较难,不易理解。首先是部分学生质疑课程的设置,他们认为此课程对他们影响并不大;其次课程自身的建设情况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本网络课程搭建的时间较短,有待完善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2.Moodle平台的使用效能低

学习者不熟悉操作,使得Moodle平台中的许多功能未能被充分利用,例如其重要的作为交流和共享平台的优势未得到发挥。Moodle平台中可以上传多种格式的文件,学习者完成作品之后可以及时上传,但是不同格式作品要求每个学习者使用的计算机上有相应的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格式的多样化。教师能够随时看到作业,在平台上进行评定,写出修改建议,了解教学效果,通过网络随时把评判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这种与一般的网络反馈并无很大差异,但在Moodle中,并不是只有针对学习内容才有学习活动设计,教师可以采取扩展学习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反馈。

3.网络环境不佳

跳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空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这样便解决部分学习者由于工作和学习冲突所带来的不便。但由于目前部分网络的不通畅,导致学习受阻的一个因素。在课后登陆平台时出现了无法登陆的现象,这大大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4.缺乏充分的互动

调查的数据表明,互动程度并不明显,这对学习效果影响较大。学习者较少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或者提供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解答方式,这样与他人的互动就会相应减少。

(二)启示

1.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

面对层次不一的学习者,要做好充分的前端分析工作,特别是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次调查的对象虽然仅是两个专业的学习者,但这群学习者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由于调查是随机的,而最后发现男女比例不平衡,以致对后来的互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部分学习者是出于自愿来参与学习,也有很多是为了职位的升迁选择进修,在这我们认为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原因。另外,Moodle平台中的课程是可以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学习进度动态生成的,更加重视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实现,由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步程度动态地改变教学内容。

2.利用平台搭建有效的网络课程

网络为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资源,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在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自主浏览平台上的其他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其他学习者的问题。Moodle平台提供的网络课程不仅是文本性的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疑团。

教师把各种学习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上,比如网页、文本、Flas、视频文件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Moodle平台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让每个学习者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呈现学习内容的界面中与他人交流。

3.充分利用激励评价工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成人学习者有取得成就的愿望,并希望得到及时给予的承认,教师适当的评价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时,教师就要使得不同的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调动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是值得激励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习者之间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在Moodle平台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趋向多元化,评价过程成为一种学习者、教师共同参与和自由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评价的主体,他们通过他评、自评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会自我评定、自我判断,教师则实现了评定课程和教学的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曾华,欧阳霞,余修日,刘富军。大学习者课堂学习效果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6:157-159.

[2]杨慧。成人学习研究综述及反思[J].文教资料,2009,(2):182.

[3]苏小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2):18-22.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主题班会总结优秀6篇10-20

网页设计实训总结心得优秀5篇01-04

2022党员民主评议个人总结(优秀6篇)02-05

match的意思用法总结【4篇】10-04

信息技术2.0研修总结(最新6篇)10-19

民主评议党员个人总结【优秀8篇】03-12

生产质量月报总结精彩3篇09-19

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总结(通用403-15

安全制度总结通用10篇09-27

sit的用法总结大全【优秀3篇】09-19

106 4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