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教育心得体会【最新11篇】

2024-04-26 10:12:13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内在得以提升。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集中教育心得体会【最新11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重温了报告和《党章》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对新时代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学习教育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主题教育以来,我通过“学习强国”“爱党建”等平台、走进王稼祥纪念园等,回顾了党史国史,党的发展历程让我心潮澎湃;国庆期间,我收看了70周年国庆大典,充分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深深为那些在新中国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而感动,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代代先辈们用鲜血和热血铸就的;也聆听了老党员庄燕劳真情演讲的“感恩、党性、珍惜”初心故事,倍感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通过不断深入系统地学习,我深深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强国之路、富裕之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学习教育使我更加坚定了干事创业的决心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通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伟大奋斗,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体系;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6000多万人口成功脱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空前的改善;“津京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带领区域化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的声誉在国际上不断增高。

我们党在新时代没有忘记初心使命,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生在新中国,长在新时代,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应为之自豪,更应为之不懈奋斗,更应该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求真务实,切实把本职工作做好。

三、学习教育使我更加改进了工作作风

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抓作风建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四次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9月25日上午,合川区融媒体中心举行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四次集中学习。学习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之《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第八章《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真抓实干的作风建设》和《党章》总纲、1-2章等内容。下面结合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区委实施办法,自觉抵制“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常修从政之德,多积尺寸之功,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形象,积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闻媒体队伍,营造区融媒体中心良好的政治生态。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三

穷则思变 提高认识 共谋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家园

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发展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比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72元,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807元,比全国低346元,居全国第17位。我省人均财政总收入仅为192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6%。社会事业欠账多,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居全国倒数第一位,农村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三位,农村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一位,每五百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量5个,全国倒数第一位,人均文化事业费8.25元、全国倒数第二位,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仅有2.55张、全国倒数第八位,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0元、全国倒数第七位,等等。当前,全省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社情比较复杂,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等等。以上这些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层面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穷则思变。

怎样才能改变?必须“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观念创新的力度决定着跨越式发展的幅度。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历届市委、市政府引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是分不开的。济源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得益于观念创新和思路创新。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创新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克服僵化保守、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谋划新思路、实现新跨越,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向着更高目标、更高层次不断前进。

其次,要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80多年来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经得起风浪考验和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月12日,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1月14 日,胡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对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今年1月9日,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又对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3月8日,胡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讨论时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高提出了重要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

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作风,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一要树立勤学好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坚持终身学习的思想,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二要树立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实干谋发展,以实干促跨越,潜心研究破解各种难题的真招实招,拿出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政策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把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实到位。四要树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作风。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高度珍视团结、处处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班子内部形成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五要树立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抵制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享乐主义,在各项工作中做到精打细算,严格把关, 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提高,彻底去除阻碍我市发展大局的不良工作作风。如有的思想作风不端正,放松了党性锻炼和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个人利益至上,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官欲、权欲、私欲膨胀,拉关系、跑门子、图升迁;有的学风不端正,忙于交际应酬,忙于吃喝玩乐,不重视学习,不认真学习新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更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缺乏理论武装和熏陶及知识滋养,导致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精神萎靡、志趣庸俗;有的工作作风不端正,宗旨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办事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服务中心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有的一把手对班子和部属不敢抓、不敢管,揽功诿过,怕承担责任,机关纪律松弛、作风散漫,甚至工作浮漂、弄虚作假;有的领导作风不端正,不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独断专行,造成班子不团结、不协调、不和谐,权力脱离监督,重大决策不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往往因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有的生活作风不端正,一些干部品行不正、操守不严、贪图享受、生活腐化、欲望膨胀、趣味低下。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如果我们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听之任之,就必然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我们的各项工作,影响“两个率先”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和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性。

第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全国范围来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在想方设法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汇集,以抢占发展先机;同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都把环境好坏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来考虑。营造一个政策优惠、管理规范、市场有序、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不仅能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为我市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使济源成为资金、技术、人才汇集的“洼地”和外来客商投资兴业的“乐园”,从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部门表现得较为突出。有些部门高高在上,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不能及时解决;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存在,工作推诿扯皮,作风拖拉疲沓,办事效率低下,不按承诺的时限和标准办事,不按规定落实工作部署和工作任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变相收费、多头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不断发生封门堵路、断水断电、敲诈勒索、盗窃哄抢企业财物等违法犯罪现象,寻衅滋事、干扰破坏企业正常经营的案件不断出现。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建设;德育

G625.1

班集体建设是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话题,通过有效的班集体建设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了提高班集体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塑造上,从而促进个人和学生群体的发展与完善,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将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作为研究的重点,倡导心理学必须将人的潜在力量、美德以及善端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时要运用积极的心态,正面积极地进行问题解读,从而最大化地唤起人内心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并使其成为挖掘个人潜能的推动力。积极心理学将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状态作为主要的关注点,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点上,将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将积极心理学内涵与小学班集体建设融合起来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班级氛围,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状态,从而能够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切实践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积极和成功当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班集体建设对于学生以及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价值,将其理论内涵渗透到班集体建设工作当中来。第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班级的科学化管理也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有效消除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恶性事件,有效维护班级秩序,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和德育素质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帮助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有效提高班集体的整体建设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1.制定恰当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在推进小学班集体建设前,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建设目标,这是确保班集体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力量。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时,要有效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注重发挥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建设目标的完整与科学:第一,针对性。班集体建设针对的是一个班级,而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那么建设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具备极强的针对性,除了要抓好普遍性的班级管理之外,还需要保障目标符合班集体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二,时效性。班集体建设目标必须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而长远目标的制定则需要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当好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并逐步提高要求,从而增强班集体建设的时效。第三,激励性。建设目标必须恰当准确,并根据积极心理学要求适当增加目标的积极性和超越性,使得目标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价值,并成为学生共同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指向。第四,r代性。目标必须突出和渗透现代意识,将符合于当代精神的内容放到班集体建设目标当中,例如体现出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效率、法治等观念。第五,积极心理教育性。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挖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在班集体建设中突出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保障班集体建设的正确和积极方向。

2.保障班干部确定的民主参与

班干部的选择如何确定是小学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环节,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班级关系,更是要确保班干部选择和确定的民主性和群体参与性,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促使学生为班集体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也能最大化的发挥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班干部的确定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理学因素强化班级管理,营造民主自由和积极的班集体环境。班集体在形成之初,班主任可以根据个别接触和材料等确定临时的班干部成员,使得他们能够先行负责相应的班级工作,也使得临时班干部能够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优势特长,为全体同学提供良好服务。一段时间后,班主任以及学生都会对临时班干部的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心目中的班干部候选人。此时,可以有效运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民主参与来挑选出学生信任的班干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落选的临时班干部,班主任要给予耐心积极的心理引导,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并鼓励其能够再接再厉,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在高度整合后,教师可以制定班干部轮值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班级管理的机会,最大化的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发挥积极心理学对班集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3.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作为班级建设的调节器,一方面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确保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使得集体的利益和秩序得到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体现出班集体对于每一位学生成员的社会期待,也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的制度规范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自由,更多的是保护学生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是班级制度的规范就过于呆板和强制。因此,在班集体制度规范建设中,必须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不仅要确保集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集体利益的获得,还需要重视和强化良好班级秩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展的保护作用,运用班级规范以及积极的心理学作用有效调节集体与个体的矛盾,使得班集体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内容要实现多样化,除了要包括社会规范以外,还需要将舆论建设和班风建设纳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同化力,这样会使得班集体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健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和内涵也能得到强化。

4.积极组织和参与班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中介和重要载体,也是强化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价值,有效突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形式,也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发挥。每一个集体都离不开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活动的班集体建设活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班集体建设,而且离开了集体活动,会使得学生这一个体无法充分感受到集体力量,不能正确地理解集体和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为了集体的发展去努力奋斗,那么班集体的整体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集体在组织完成后,最为迫切和关键的是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班级集体活动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情趣,形成一种积极融洽和乐观向上的班集体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觉地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班集体活动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同时也能够在实践当中验证积极学理论的意义,以便在班集体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将其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班集体整体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www.huzhidao.com←认真学习与分析,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使学生能够运用积极思维和行为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0-52.

[2]任亮宝。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5,(9):33-35.

[3]李青。有效运用心理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读与写,2015,(10):69-70.

[4]陈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18-19.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当务之急。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有素质教育的保证,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今中小学后进生不断增多,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各类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以及经济压力,甚至严重危及社会安定。因此,每个教师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及时转化后进生。

所谓的后进生可能因没有学习动力或者智力稍差,或因不够努力,原因各有不同,但他们同样渴望进步,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肯定、理解、帮助。他们一般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成绩达不到教学最低要求,或是有许多恶习。因此,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现为:(1)家庭环境或家教不好。(2)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3)学校教育不良。(4)学生自身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不够。但就个体来看,上述几种原因的影响又并不是人人都有,它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因此,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一、爱是改变的基石

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迟效的。转化教育后进生的根本是无私的奉献和全面负责到底的精神。教育者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负责到底。不能歧视差的或有缺陷的学生。越是差的或有缺陷的越需要帮助。教师必须具有比爱优生更强的爱心,更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当你成为一个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的教育者,才能使后进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产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的心理,而不再出现“放任自流”的颓丧心理行为。教师也要有累不倒、气不倒、难不倒的大无畏精神。

二、情感架起沟通的桥梁

要想转化后进生,关键是转变对他们的偏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心理学表明,当我们在教育后进生时,当我们与他们心的距离越短,教育和转化的机会就越大。因此,要真正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育者不光要有奉献精神,缩短与他们情感距离更是一个关键。

首先,必须取得后进生的信赖,做到“以情动人”。对后进生的教育,多在于情感的相通相容,而不仅限于说理开导。有了情感基础,后进生才会信赖和接近教育者,才能接受教育者的开导和教育。我们必须有饱满的热情关心后进生的每一个方面,要实现“以情动人”。如,我班一个家庭母亲是继母,哥哥在劳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在家得不到温暖,又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常无视课堂秩序,使教学无法进行,还敢顶撞老师。给他讲道理不听,罚站、请家长也无所谓。老师上门家访,也不理不睬,感觉令人束手无策。后来,有一次,他未到校,我主动去他家,发现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我就立即背他到医院看病,并给他买吃的,送他回家,喂药,离开时不忘叮咛他好好养病,他十分感动。后来,我还给他买了衣服,处处关心他,最后成了好朋友,他也有了很大进步,并当了干部。关心后进生应该使他们受到感动,并因此缩短与教育者的情感距离,为有效地转化他们奠定心理基础。因此,教育就能有效地进行。

其次,教育者应该尽力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努力使他们学习有收获,并通过表扬改变他们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这样就会使后进生从内心上感激老师,从而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因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老师对待后进生一定不能有偏见,不要认为后进生只有缺点而无优点。这是一种极端看法,是不合实际的。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很容易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或长处,就可按照扬长避短的教育原则进行教育,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二是看待他们用老眼光,认为他们不会有明显的进步,这也是不科学的。三是认为学生中出现的一切差错都是后进生所为,即“错误后进生有份”。总认为后进生任何时候都只会捣蛋,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算在后进生身上,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这种偏见,只会加深后进生的厌学情绪,把后进生向消极方向推进,哪谈得上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呢?哪谈得上有效转化呢?

三、集体是成长的“温床”

转化后进生还有一个重要手段是,改变后进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有效地组织、运用教育集体的力量。后进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品德行为较差,在集体中常因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惭形秽”的想法。而学生集体也会因后进生的“差”而投之以“白眼”“嘲弄”和“指责”。这样,后进生就会与他们所在的群体产生隔膜,引起集体的“遗忘”和排斥他们的现象,就会与集体唱对台戏或搞恶作剧。要改变后进生与集体相处不融洽的现象,应首先对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集体从认识上、情感上“接纳”他们,给后进生以尊重和温暖。同时,教师也应让后进生特殊有为集体奉献自己力量的机会,从而获得集体对后进生的理解和欢迎。后进生的不良处境就会逐步改善,后进生的进步就会逐日明显。这样后进生与集体之间的相互排斥状态就会逐渐消失。如,我班邹×同学,学习习惯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召开主题班会“假如我是差生”,同学们通过班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应该关心后进生给他们温暖。同时邹×在学校的独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因此,也就改变了他在集体中的不良处境,后来成绩明显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组织运用学生集体这个教育力量时,一是要尽量把后进生吸引到集体教育活动中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活动的,后进生也不例外。教育他们也应寓教育于集体活动中,那种因怕后进生会把活动搞乱,就把后进生排斥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外的担心与做法也是极端错误的,它不光会丢掉了集体教育的力量,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并因排斥而引起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了转化工作的难度。二是应让后进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要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而且要“量力”给他分配活动角色和任务,使他们获得表现和为班级服务机会,从而协调好后进生个体与学生集体的关系。三是对后进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细微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增加上进心,降低自卑心理,也能让班级学生进一步尊重理解和接纳后进生,为后进生进步创造良好条件。四是组织班集体对后进生个体全面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后进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一旦被集体热情地关心起来,就不会再有孤独感,而且还会因自己各方面有进步而消除挫折感和自卑感。因此,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要改变后进生在集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且也要有效地组织运用好集体教育的力量。

四、成功是进步的动力

转化后进生成功的做法是,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后进生会因自卑而遭挫折,又会因遭挫折而更自卑,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后进生总是抬不起头。想要转化后进生,必须消除后进生的挫折感与自卑感,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首先,老师不能总是批评刺激,而要不断鼓励后进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对后进生越是批评,他就越沮丧,越不能进步,越不能成功。其次,要特别注意帮助后进生获得成功,对后进生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度,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特别不能有过高要求,这样才能使后进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上进的勇气。第三,老师要多采用激励,采取充分肯定的方法,后进生的进步总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绝不能和优生相提并论,但对后进生来说,这是他们进步的起点,老师要十分珍惜,并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我班的吴×不爱作文,有次,我在他的批语上写道:“你有一双巧手,能描绘出你的感受。”后来他的作文有了明显进步。最后,老师还应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加他们成功的信心与勇气,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五、环境塑造健全的人格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心系新疆各族人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和特殊厚爱,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殷切希望。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把持续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使学习不断往深、往实、往心底走;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加强学习效果,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始终绷紧反恐维稳这根弦,警惕常在,绝不给民族分裂势力任何可乘之机。

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认识新疆的现状,坚决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要一以贯之地把民族团结当作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继续坚定坚决地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辩证分析新疆的维稳形势,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下,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行动坚决,执行有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维稳工作,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要一以贯之地把民族团结当作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继续坚定坚决地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努力净化育人环境,引导好学生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及危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维护好新疆的和谐稳定局面。

我作为一名党培养和教导的教育工作者,肩负培养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深感有义务和责任站好自己的岗位,坚守教育这块阵地,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的长治久安。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七

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已40余年,逐步发展的律师队伍现已成为我国改善法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贵州厚尚律师事务所根据遵义市司法局、主管部门遵义市汇川区司法局以及遵义市律师协会关于《遵义市律师行业集中学习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开展了以“四个教育”、“五个阶段”、“六个规范”为重点的集中学习教育整顿活动。四个教育是指政治思想、诚信执业、律所管理、行业监管和服务四个方面的教育,也是本次集中学习教育整顿活动的重点。我作为本所的一员,积极参加了各个阶段的活动。除参与集中学习而外,立足于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认真系统学习了上级规定的有关文件,并联系实际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通过认真学习文件,严格自查自纠,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增强了政治思想的认识

在我所组织开展以曾探律师、姚云广律师等优秀党员为引领的党建户外拓展活动中,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我党先进性之所在,同时认识到党建促进所建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党建与所建无关等重业务轻政治思想教育的错误理念。通过律所开展党建户外拓展活动的学习,促使本人认识到国家专项活动、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及真正价值所在,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执业律师,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二、增强了依法执业的观念

在我国,“律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的工作是通过担任刑事辩护人、诉讼人和法律顾问等形式,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我们在执业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具体的、特定的当事人的具体的法律事务,但我们工作的效果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就是,绝大多数律师严格依法办案,通过自己的工作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宣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法制意识;消极的影响就是极少数律师出于不良动机,通过伪造证据等非法手段为其当事人牟取非法利益,损害了司法公正,让公民对法制产生不信任感。所以,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律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立场,始终坚持依法执业,始终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为己任。

三、增强了诚信执业的观念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志多次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次律师教育整顿“四项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就是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和诚信执业方面的教育。诚信是对律师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要求,是律师执业活动的生命线。过去在律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讲诚信的做法,比如对当事人委托事项敷衍塞责,玩忽懈怠,甚至只收费不办事,诱导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等等。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律师队伍的形象。所以司法部明确指出,要通过完善制度、律师事务所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制度、律师服务质量跟踪反馈制度、责任赔偿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来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促进律师诚信执业。但一个律所的诚信形象需要全体律师共同打造。我们在和当事人打交道过程中,应自觉坚持诚信,哪怕是短短几分钟的义务法律咨询,都应当以一个诚实守信的形象出现在当事人的面前。只有坚持诚信的律师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只有每个律师都讲诚信,律师事务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四、充分认识到律所管理与行业监管和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律所多次组织的集中教育整顿学习活动,本人充分认识到律所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管理松懈、创新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其重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律所方面的原因,律师制度恢复重建至今,律所管理重业务轻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律所快速膨胀式的畸形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因为执业律师流动性太大,从而导致律所管理出现力不从心、不好管且懒得管,从而导致律所仅仅成为律师挂所盖章开函的平台,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以及向心力来凝聚律师与律所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普遍律所没有重视党建促所建所产生的恶果;另一方面是律师个人的原因,即律师个人认为自己仅仅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向往绝对自由散漫的职业生涯,动则转所走人的心态,不服管不受管,政治思想涣散,集体荣誉感缺失等等。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律所管理与行业监管和服务出现的客观情况和突出问题之所在。事实上多数律所及律师在律所管理与行业监管和服务之间都没有认真的去研究和实践,从而导致在律所管理与行业监管和服务之间矛盾重重,然而本质上律所管理与行业监管是为律所及律师执业起到了保驾护航重要作用,时刻提醒我们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认清律师使命,坚守执业底线,做一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律师。

五、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八

开展“正风肃纪”集中教育整顿的心得体会

“整风肃纪”集中教育整顿专项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历史机遇中,一项关乎时展方向巩固强国福民的思想教育活动,也是规范和指导新时代党的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的有力途径。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作为正值干事创业黄金年龄的我们。一定要严肃自己的政治立场,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纪律,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勇敢地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推动中国实现历史跨越。

青年、国家、时代,是相伴相随、彼此助推的。当今中国,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个人发展黄金期与国家发展黄金期紧密结合,高度统一。同时,也应当清醒看到,当代青年发展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需要具备“三心”素质。一是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党心”。坚持“四个全面”、坚持“四个意识”、坚持“五位一体”,走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党领导一切,融入心中;二是要具备坚韧不拔的“信心”。信心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积累的的经验和实力,底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源于改革释放的强大动力,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三是要坚持不懈的“责任心”。新时代下的中国正走向高速发展之路,无论是经济、城市管理还是党建、文化等方面都需要青年一代强化责任心,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和理论学习,拥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魄力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能力,站好责任岗位、种好责任田地。我们首先要培育过硬的社会资格能力,其次养成过硬的自身能力素质。要有担当精神和实干的作风,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需要真学问真本领,还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我其谁、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青年要敢想敢干、敢 试敢闯,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被新时代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实现方式,那就是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结合,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勇做中国梦的创造者。青年唯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投身于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才能获得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前景,创造美好人生。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篇九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3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1.人际关系。教师教学和交往的对象不只是个别学生,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线型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

2.教师心理。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新的内在需要,即期望集体能以良好的风气对班级成员施加积极影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教师行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以整个集体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个别化的反馈调节只是集体教学的补充。

(二)学生方面

1.人际关系。学生交往的空间和内容得以扩展,不仅有同教师的纵向交往,同时还有同集体的横向交往。

2.学生心理。学生普遍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这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内驱力。3.学生行为。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要受到教师的直接调控,同时要受到集体规范的间接影响。

(三)集体方面

1.人际关系。集体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班级成员,同时也发展自身。

2.集体心理。集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班级成员认同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3.集体行为。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铸造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个性。

面对班级教学的三主体结构,教师在实践中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已成为一种必然。运用这一原则的实践模式就是在教育学生个体的同时也教育集体,在教育集体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个体。具体操作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化其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传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集体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班风、学风、考风的道德价值和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的教学目标应做出的努力。实践表明,只有正确地处理班级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整体控制与个别化的调节反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三主体的协同运作。

集体,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实施集体教育的主体。

哲学研究认为,实践的主体因其不同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4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集团主体是指以一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2]。集体作为集团性主体,在实施集体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具体表现在其吸引、推动、协调、激励班级成员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和少数学生领袖所能代替的。这种主力作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就是集体力”[3]。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集体力是由集体自身创造出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结合而成的。

1.凝聚力。这是指集体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或向心力。这种凝聚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满足多数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如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等等。

2.驱动力。这是促进集体发展和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它主要是通过集体目标的激励、舆论的推动、社会助长、榜样示范、人际之间的互动等发挥作用,产生驱动效应。

3.同化力。这主要是指集体的良好班风对消极因素具有一种转化作用,也是精神生命体具有的“吐故纳新”的机制。集体正是通过无形的群体压力、模仿、暗示、认同、感染、从众等心理现象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使集体的期望、信念、规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班级成员的人格结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同化效应。

在教育实践中,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是集体所以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正是由于集体的积极参与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两种主要的功能:

1.认识功能。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合作型的交往不仅可以使学生间不同的智慧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网络得到“互补”,而且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感的加强。

2.社会化功能。实践表明,班级学生人际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归根结底是其社会关系类型结构和班级文化的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影响。

正是由于集体在教学中具有认识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才产生了许多力求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模式,如“非指导性教学”、“合作教育学”、“探究发现教学”、“社交教学法”等。

班级集体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以教材中物化的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为对象,“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主动接受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4]。同时又以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班级文化)为对象,主动地吸收、选择,然后内化并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这正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过程,从而体现学生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学生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

课堂德育寓含、渗透、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说它没有其独立性,它除有正式的课程(指学科课程)外,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运作系统。它不仅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结构,而且有自己特殊的方法、特殊的目标、特殊的途径和特殊的功能。实践表明,课堂德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学生、集体三主体的协同运作及其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学课堂德育三主体协同运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理想的教师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智能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在于它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我们说,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不只是指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而且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对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的人格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现实真实,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强制性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5]。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须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注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课堂管理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要着力调动集体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的社会传递

教科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将人类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课堂教学是实施这一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这一社会传递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其合理变异与“再生”,从而达到“文化增殖”与“活化”,然后力求运用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使这种传递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上的社会传递,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还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社会传递过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四)集体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学生和集体三主体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作用与彼此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各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这里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指体势、表情、目光、距离等。集体的人际交流能把集体的期望、规范、价值观、信念、态度等通过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进行传播和扩散,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凝聚、驱动或同化效应,从而发挥德育功能。良好的班集体中,对课堂上出现的非道德行为,同学们会用语言、或用表情和目光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厌恶,构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有的学生就会在这种压力之下改变态度。课堂上同学中一旦有发现、创造、互助、合作等积极行为时,同学们就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和赞赏的目光,形成一种“社会助长”。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环境。课堂上气氛和谐活泼,能为师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苦闷和失望,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尊严,树立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实践表明,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五)学生的内在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教师和集体的影响外,其内部的心理动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只是智力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生活。学生在课堂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离不开这样一个内在的激励机制: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新知,或解决了某一新问题,或者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赞扬的时候,一种自尊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兴奋、喜悦的情绪体验就会转化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抱负水平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就会被激活、开发和强化,进而成为直接推动主体产生新的认知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因。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再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是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统一,是良好思维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协调共振。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课堂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生机制。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建设教育一流强区”,这是区委政府对我区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奋斗目标。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管理干部,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既是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应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为此,教育局于7月14日---16日组织全区后备干部在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学习,三天学习,获益匪浅。

一、教学---创造有幸福感的课堂

第一次听陈大伟教授的《课堂要素与理想教学愿景》,语言朴实、事例生动、观点精辟,听罢如醍醐灌顶。“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这让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课堂,应该是师生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融合共生生态;教学,应该是师生携手研磨共创幸福力的相生过程。幸福的课堂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理解他人,不要让他人理解你;课堂要有期望,把激励和爱意留在每个孩子心中;课堂要有创造,把思索和探究留在每个孩子脑中和手中。

二、教育--坚守全面育人的基点

成都原七中校长杨国伟的《中学教育的坚守与创新》,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业绩,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七中辉煌的办学业绩诠释了中学教育对现代教育理论应有的坚持与创新,让全面育人的思想落地生根。“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是全面育人的基本保障”,七中的这些教育理念立足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点,值得我们学习。这个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结构清晰、内容丰实、理念先进。课堂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观上细化为“三维目标”,教学过程观上“师生交往、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评价观上,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行为,利用具体的操作规程,“看、听、思、做、议、读”来达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名师--打造个性化教学主张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风格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从事教学工作的理想境界,它有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有利于深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龙安邦老师的《教育主张与名师成长》,从教育主张的提炼、教学风格的形成、名师成长的路径等方面阐释要当一名名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从讲座中,我们归纳出,形成教学主张的几种方式  其一,照搬式:认同他人的教学主张,对其有自己的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  其二,批判式:学习他人的教学主张,对其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其三,整合式:对各种教学主张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其四,原创式: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借鉴他人的主张,对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行完善。对照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过程,我认为整合式教学最适宜自己的成长。要成为名师,应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卷入”、从思想认识到行为跟进不断历练提高自我。

四、校长--追求卓越的理念与行为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一

9月26日我们聆听了西区中心卫生院院长的关于医德医风的培训。杨双剑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从社会、医院、患者、家属等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以及他对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和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告诫广大医护人员要以“做事先做人,律人先律己,爱岗敬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激励大家要讲修养,守纪律,常反省,勤学习,多沟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理想完善的人格。

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伤者伤痛之嫌,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如病人在医生面前必恭必敬,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在临床医疗中,医者淡漠人性的表现还有诸如只注重躯体症状,忽视患者心理需求;注重生物学手段的治疗,放弃诸如心理治疗等其他手段;拒绝对患者作必要的沟通等。这暴露出医界人文精神非常缺乏!

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 心,即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 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 须 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医患沟通是什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 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试想一下,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医患沟通需要多看,多问,多关心,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你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你的同情、温馨和关爱。医师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轻易的就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既往史、用药否及用何种药物,检测前患者状态、检验目的等。从而确信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是否吻合,用以了解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善待病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考虑,那你就会赢得病人的爱戴。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爱戴。 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谐医患关系关键是我们医务人员“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对病人服务到位,不出差错,加强沟通,态度和蔼。只要我们医方做好了,患者就会成为我们的“兄弟”。 加强医患沟通是要让患者“看”得见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更加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听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我们医务人员。我们医务人员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也将获得体现自身价值与和谐愉快的心情与快乐。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优秀4篇)02-26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优秀9篇】10-18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158 4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