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精选6篇)

2023-11-06 13:35:39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精选6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篇一

1.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教育。

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考试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放眼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态度、考试心理,我们不能不冷汗涔涔、热汗潸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老师学习、为父母考试的心理状态等,占据着班内大多学生的内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与考试活动中,就是主动学习者较少,多以教师指到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热爱学习者较少,多数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心理,满腹牢骚,以抱怨父母、师长、学校施与的学业压力为主;诚信参加考试者较少,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丝的侥幸心理,做着形形色色的作弊准备,一旦环境适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拿来主义”,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等,不一而足。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诚信行为令我们十分担心,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态度,是我们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导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施与学生充分的影响,积极地引导,将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极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理想教育依然还高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认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学生未来的人文命运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理想教育对初中生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初中生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当中,为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指出,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确,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会形成他们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烟、喝酒、玩游戏机、早恋等不良现象恣意蔓延,将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如何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保证班级适宜的学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好斗,产生攻击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我们在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加强校园的绿化工作。因为植被影响着环境的湿度、温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师生的不良情绪。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化气息的营造工作。在影壁上、长廊中,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阵地等地方,张贴初中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品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开辟“诸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流动图书角”等专门区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2.开展多种活动,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质。

初中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除去和谐、公正、严谨、尊重等隐性环境的影响外,积极联系学校团委、学生会、年级组等德育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更是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质的必需。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联系学校团委开展一些贫困学生的帮扶活动,即使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的爱心也会在捐出的一张张的零花钱,一件件喜爱的学习用品中得到升华。再如,我们要培养初中生坚强的耐挫品质,我们可以联系校外辅导员,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摸爬滚打中,流泪流血中提升自我,强化男儿本色。记得有一段时间,班里学生出现了学习方向不明确、动机不强烈、盲目迷茫的现象。在和多名班主任进行了联系、沟通之后,笔者召开了一次“今年我十六”的理想教育主题班会,以“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开始,引导学生们认识居里夫人、爱迪生、陈景润、周恩来等中外名人,以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懈追求的事迹,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要从现在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活动中,我们采取了讲故事、演小品、做游戏、师生互动交流等活动形式,了解了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蔡和森“读书还要拎水桶”等经典故事,识记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等名言警句。课后,笔者调查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有了一个理想的规划,从医生、警察、律师,再到翻译、将军、画家,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塑造了完善的心理品质。总之,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乎民族大计,关乎国家前途,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同时,这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智慧。对此,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篇二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症心理分析;干预模式

鲤鱼江中学地处湖南省资兴市工业重镇――鲤鱼江镇,拥有1689人的寄宿制全封闭学校,经调查我校留守儿童占15.6%,外来务工子弟占24.8%,省皮划艇、赛艇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占4.6%。他们较其他学生与父母见面机会更少,手机便成了他们与父母、同学交流的常用工具之一。

手机给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然而随着初中生大量使用手机,一些初中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属于学生不良习惯的一种顽症,亟须研究解决对策。

一、初中生手机依赖症危害

据对我校初中生手机使用者调查发现,有24.2%的学生曾因为手机无信号或信号较差时产生焦虑感,有高达80%的学生表示出现过“觉得手机铃声响了或手机在震动,但是拿出来看看又没有”的情况,有32.5%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

1.不利于初中生的身体健康

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过分依赖手机,深陷其中,如果一旦离开手机,或手机没电、信号减弱,或短信、来电太少时等,情绪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低落、焦虑、失落等。

3.不利于初中生的正常学习

对手机过分依赖,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手机依赖症状的问题上,我们一共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选项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在受调查者中,有16.67%的人在被问及在什么时候上网时选择了“随时随地”,80%的学生因为感到课程无聊或听不懂而选择玩手机;有76.7%的学生表示使用手机频繁,当被问到是否手机没带在身上是否会出现焦虑情绪时,有6.67%的学生甚至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2.访谈法

以我校20名手机依赖者进行个别深度访谈,被访者男女各半,平均使用手机年限2~3年。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者的现实状况、人生目标、手机使用状况、手机与受访者心理需求及其满足情况等。访谈由3位教师共同进行,其中一位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根据访谈笔录归纳提炼初中生手机依赖主要的心理需求类别,分别是逃避现实的需求、亲情不足的弥补、减压放松的误导和情感宣泄的满足。

三、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1.逃避现实的需求

在学习和未来的规划上,手机依赖者相比正常组的初中生较为茫然。学困生占初中生手机依赖者比例高达75%。他们由于缺乏较为实际的目标和生涯计划,不知道该做什么,转而到拥有最便携、快捷、多功能的娱乐、放松方式的手机上游荡,消磨时光,在潜意识中忘记或者根本不会思考现实和未来,只是麻木地在手机上耗费时间。

2.亲情不足的弥补

经调查我校留守儿童占15.6%,外来进城务工子弟占24.8%,省皮划艇赛艇后备基地运动员占4.6%。这些孩子都是寄宿生,他们一般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运动员一个学期才回家几次。他们缺少家庭温暖,手机成了他们与同学交流的工具和与父母联系的纽带。

3.减压放松的误导

100%的被访者均认为手机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能有效减压放松。如,有人认为:“玩农场、牧场、偷菜什么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乐趣!”又有人说:“我们父辈的手机基本上是拿来工作用的,我们这些人用来打发时间,可以说是拿来玩的。这显然与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差、易受歪曲认识误导有关。

4.情感宣泄的满足

心情不好、无人倾诉是初中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动机之一,手机依赖者大多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支持,不能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只有求助手机“第五媒介”。如果多次从手机中获得满足,他们会把手机当成最有力的情感支持。

四、初中生手机依赖积极干预模式构建

本文从社会支持、成长规划、情感疏导和自我管理四个层面,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尝试构建一个多维系统干预模式。如图所示:

五、初中生手机依赖积极干预的对策建议

手机依赖是一个由轻到重逐步形成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它并非严重病症,只要我们及早干预,就完全可以控制、缓解、解除这种过分依赖的症状。

1.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初中生制订合理的人生目标规划

励志教育。发挥典范、模范等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介绍学校名人、周围知名人物成功事迹来激励学生。创新评选评优体系,不仅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而且对其他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也进行表彰、鼓励。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完善初中生社会支持体系

丰富的校园生活。开设各种校园社团,成立多种校园俱乐部,创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开展初中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手机依赖者对手机的嗜好转移到其他兴趣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搭建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政务处、团委要切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工作,学困生“一帮一”帮扶工作,家长培训工作,让每个学生感到温暖。建议由政务处主持设立初中生成长支持计划,成立由著名专家、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领导共同组成的咨询团队,针对初中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干预,使初中生能够随时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适当的帮助,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3.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初中生自我管理

(1)自主管理。引导初中生学会有效管理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为正视手机在生活中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提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2)兴趣转移。磨砺意志、融入集体,丰富生活、培养兴趣,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自己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参考文献:

[1]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1.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1.1规划评估背景

在《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8%的目标。

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物质承载,更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明发展程度。为了检测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设施的建设控制情况,特开展本评估。

1.2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用重庆市现行标准校核中小学建设情况,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对策建议,为规划管理者及时调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1.3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是对主城区中小学的中小学生千人指标、服务人口规模、办学规模、中小学用地面积等情况是否符合《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

1.4评估方法

中小学规划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统计调研与数据收集

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动态监测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市教委等部门的已有统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1.4.2定量评估

取得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后就可以进一步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将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数据、规划数据、规划实施数据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取得较为量化的评价结果。

1.4.3定性评估

定性评价方法是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方法。运用此种方法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或向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者发出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收集他们对重庆市中小学现状布局的初步意见,进而取得初步的评价结果。

2规划评估标准

2.1规划评估标准

规划技术指标的科学合理采用是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的关键环节,本次评估以《导则》中“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中对中小学的设施配置标准为依据,对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中小学校进行评估。

2.2.1千人学生数和每个班级学生规模

各类学校的千人学生数采用如下标准:

2.2.2学校规模、服务半径及服务规模

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生均用地指标、学校总用地面积等指标按照《导则》的规定,采用如下标准:

表城市建设用地区各类学校服务规模及用地

3 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情况分析

3.1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情况

重庆市主城区指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市教委提供的各区中小学资料,截止至2012年4月,主城区共有中小学676所,班级15101个班,在校生66.87万人,学校用地1464.99公顷。

表 主城区现状中小学校汇总表

注:以上统计数据包含特殊教育学校,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

3.1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分析

3.1.1中小学在校人数统计

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资料,统计出重庆市主城九区各区中小学在校生和学生千人指标分别为如下表所示:

表 主城各区中小学在校生数及千人指标统计

注:行政区人口为《重庆统计年鉴2011》中各区常住人口。

从以上分析表可以看出主城区小学在校生为33.75万人,小学千人指标为45‰;初中在校生数为21.44万人,初中千人指标为29‰;高中在校生数为11.68万人,高中千人指标为16‰。

表 主城区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与《导则》比较

可以看出,主城区现状小学、中学千人指标均小于《导则》要求。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和重庆市统计局的《2011年重庆市1%人口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出生率自2001年以来总的变化呈抛物线形式,即由低升高后又慢慢降低。近五年出生率除2010年陡增外,总的趋势是呈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中小学生千人比例的降低。

另外,主城区城镇化率较高,非农人口比例高,人口出生率比全市低(如2010年全市出生率为19.10‰,而主城区出生率为10.09‰),主城区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全市出生率,导致主城区中小学千人比例低于全市比例。

再者,主城区老龄人口比例高于全市老龄人口比例也导致中小学千人指标降低。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29%,主城区这一比例为17.90%,并且这一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正增长的发展趋势。

3.2服务人口规模及办学规模分析

3.2.1服务人口规模及办学规模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小学设置情况为每1.5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小学;小学班级规模平均为17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1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现状小学规模偏小,没有达到18班的最小规模要求;每班学生规模偏小,没有达到45生的要求;小学服务人口规模符合《导则》要求。

初中设置情况为每3.1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初中;初中班级规模平均为17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4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初中班级规模偏小,没有达到18班的最小规模要求;每班学生规模偏小,没有达到50生的要求;初中服务人口规模符合《导则》要求。

高中设置情况为每9.4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普通高中;高中班级规模平均为61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57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服务人口规模、班级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高于《导则》规定的上限值。

九年一贯制班级规模平均为26班,每班41人,班级规模及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

完全中学班级规模平均为56班,每班51人,班级规模符合《导则》要求,每班学生规模略高于《导则》要求。

高中(高完中)为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具备相应的规模,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大,以导致服务人口规模超过《导则》要求。

3.3现状中小学用地面积分析

根据现状资料统计得出各类学校的校均用地、生均用地面积分别为:

小学:主城区平均每所小学用地面积为13005平方米,用地规模没有达到《导则》要求的最低值;生均用地为19平方米/生,略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

初中:主城区平均每所初中用地规模为20085平方米,用地规模适中;生均用地为26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

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城区平均每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规模为24288平方米,用地规模没有达到《导则》要求的最低值;生均用地为23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

高中:主城区平均每所高中用地规模为127415平方米,用地规模是《导则》确定的最大用地规模的2倍还多;生均用地为37平方米/生,符合《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

完全中学:主城区平均每所完全中学用地规模68449平方米,用地规模大于《导则》确定的用地指标;生均用地为24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主城区现状中小学五类学校中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生均用地面积均超出《导则》规定的生均用地标准,高中生均用地达到《导则》标准要求。

4 评估结论

通过前面几个章节对主城区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服务人口规模、办学规模和校均用地面积、生均用地面积的分析,发现现状中小学建设有以下特点:

1.小学生千人指标低于《导则》要求,相差21‰;服务人口规模适当,但由于千人低,学生规模少,导致办学规模、校均用地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学校生均用地规模偏大,小学学校用地过多。

2.初中生千人指标略低于《导则》要求,服务人口、校均用地规模适当,办学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偏低,生均用地偏大,初中学校用地过多。

3.普通高中生千人指标低于《导则》要求,相差12‰;服务人口规模偏大,学校办学规模、校均用地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偏大;生均用地满足导则要求,高中学校用地适当。

4.九年一贯制学校班级规模及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校均用地面积偏小;生均用地面积偏大,学校用地过多。

5.完全中学学校班级规模合适,每班学生人数略偏大;由于生均用地面积偏大导致校均用地面积偏大。

从以上各类学校的办学特征可以看出,在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时充分考虑了合理的服务人口,然后再以预定的千人指标值预测出学生数和学校用地面积,但由于主城区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社会老龄化,服务人口合适的情况下小学和初中生人数减少,导致小学、初中班级规模偏小、学校用地面积过多、生均用地过大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篇四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内心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劳动者具有现代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健康的劳动心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初中生虽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了解,其人生发展规划缺乏正确指导。许多初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选择的是逃避甚至辍学;在升学方面,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利于自身今后长远发展的高中学校,而是盲目地舍弃职业高中而选择普通高中。许多初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思考,更多的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以有效减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自愿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正确选择就读的学校类别,确保完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在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年度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为指导机构、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层面上形成了对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指导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每个班级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课保证在7个课时,要求有三节政治课和四节班会课专门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分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教学或讲座内容的设计是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学校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后形成的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三、特别是近两年,我们以学校实施的"爱心阳光教育工程"为载体,把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作为爱心阳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全体教师包教包帮学生,在全校师生结对子、交朋友、多谈心、勤沟通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帮助和指导效果更为显著。

开展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以来,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人生之间的关系,对未来人生的懵懂意识变得清晰而明朗,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力充分,学习效果显著,过去常有的流失、辍学现象几乎绝迹,即使初中毕业中考无望的同学也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清晰而明确,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而生存是教育的基点,结合社会发展、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实现人生理想。初中毕业是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抉择,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升学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就业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初中阶段加强人生规划指引更显其必要和紧迫。而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因此,开展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位,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项创新型工作。

通过开展初中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教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实施人生规划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养成作用,教育理念要强调生本教育。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以正确认识工作、职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为重要的培养内容,以培养创新型、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培养方向,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初中生进行规划指引为落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篇五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 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篇六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省教育厅决定在本学年度起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专题教育。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与设计。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初中阶段是我们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使我们能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能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引导我们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同学们,我们许多同学虽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了解,甚至有许多同学学习的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选择的是逃避甚至辍学,没有认识到读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个人发展的最好途径,真正的让知识改变命运,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规划我们的人生,确定人生目标,学校也将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初二、初三开展一系列的初中生人生规划的专题教育,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或是继续求学进行理性选择,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生就是在这种不适应中,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长河中前进的。在人生的每一个漂流中,可能会远离我们的人生目标。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在远离目标的时候,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

同学们,你们将来干什么?成为怎样的人?就取决于现在干什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我相信奋斗而成功的人生正是你们所想要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最绚丽的年龄,大家一定要抓住机遇,放飞理想,规划人生,立志苦读,自强不息。所有老师和家长都在为你们加油,期待着你们成功!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相关文章

初中生人生规划(优秀4篇)03-08

人生规划范文初中(优秀7篇)02-09

最新初中学生个人规划 个人规划初中生01-11

初中生的个人计划(精彩5篇)09-16

未来生涯的规划高三作文800字(精选4篇)01-19

人生计划优秀4篇09-21

高中生涯规划书(优秀5篇)09-21

人生规划书1000字范文【精选3篇】09-21

关于未来生涯的规划高三作文【3篇】01-24

人生计划(优秀3篇)10-22

127 1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