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通用8篇)

2024-03-06 12:43:1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通用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城市规划 篇一

关键词:电网规划;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Abstract: The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planning common objects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are related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control and space corridor, they shoul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key i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Key words: network planning; city plann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TU984

前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全国电网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资本、能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电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1.电网规划的意义

电网规划是电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规划对于指导电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电网规划工作涉及到电网现状数据分析和评估、电力需求分析和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和研究、相关电气计算校验、经济性评价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工作量大、复杂性突出、涉及面广、相关信息繁琐等特点。现阶段大部分电网规划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完成,规划结果受规划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影响较大,且主观性较强,“先有结果,后做规划”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规划过程协同工作效率较低。福建电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日益繁重,在保证规划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是对电网规划工作的必然要求。

而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电企业首先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电网规划及电网投资,其次需根据用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及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按照定制电价的思路来确定其具体区域的规划工作。

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

2.1电网规划大多由电网企业自行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镇发展趋势,有些规划目标过高或过低,缺乏科学性,与地方城镇规划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2.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存在一定的单项性,电网规划建设虽属电力基础性设施建设,但在电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往往更偏向于城市规划建设。

2.3信息交流不畅,形成你编的规划、我编我的规划,电网规划建设因不能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审批难度大,因而常常抱怨电网企业电网建设无计划、无顺序,随意性强,想到哪、干到哪。

2.4科学性不够、实施不好、规划之间不衔接等,是各种规划共同的问题,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不好,从根本上说是政企关系问题。电网规划应属行业规划,更多体现行业特点和电网发展目标,并具有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特点。而城市规划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编制的综合性规划,在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相比,地方政府往往更偏重于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另外,在规划间关系方面,电网企业不能主动向政府汇报规划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也简单以“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划定两个规划间关系,认为企业要服从于政府,其规划也应服从于地方规划,从而淡化了两个规划间的有机衔接。

3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实现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

电网规划的目的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应该说电网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内电网的科学合理布局,更多地强调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综合全面规划,更侧重于规划市区的科学合理的布置,更多地强调规划实施的管理与指导。因此,两者的衔接首先要落实到规划的编制阶段,在审批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衔接。电网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编制,

3.1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电网规划也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就市级电网规划而言,在层次上要考虑与国网、省级电网规划相衔接,在层面上要考虑与电源规划、特高压电网规划以及城配网规划、农网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包括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则包括环保、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城市总体规划不但要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还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那末电网规划既属专项规划,其电网建设的用地及走廊就应给予保障,但由于规划间存在的不统一性、不准确性和不协调性等问题,往往在具体问题上存在相互制约、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去梳理,将规划的衔接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上进行统一规范。

3.2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电网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渠道的互通,形成两个规划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具体组织两个规划的编制单位电网企业和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联系沟通,互相探讨,建立两个规划间的长效的协调机制,应共同就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规划的范围、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的周期与编制、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协商,从规划编制、修编、审查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从变电站站址用地、线路走廊、电网布局等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两个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电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电网建设应当与城市化进程协调一致。

3.3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电网规划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网网架布局,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需要预留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而城市规划建设则更侧重科学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两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电力基础设施,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应该是两个规划衔接的总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着两个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关系着城市能否健康发展。“规划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负责编制规划的电网企业和城市规划部门应本着城市电网与城市设计协调原则,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根据城市综合布局,确定电网网架布局。电网企业应依据城市建设规划,从电力建设适度超前和贯彻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出发,不断优化和完善电网结构。尽量使输电线路走廊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避开人口密集的城镇和村庄,将新建线路及改造老旧线路尽可能建设于规划走廊内,便于土地总体规划。新建变电站选址既考虑位于负荷中心,还应考虑占用荒地,合理控制用地,对距离居民区较近变电站,选用新型高科技设备,紧凑型布置、全封闭组合电器、低噪音变压器等先进技术以及典型设计,以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多回路杆塔、紧凑型设备、大容量导线,低噪音导线等技术,优化基础型式、铁塔结构、总平面布置等,少占土地,少占通道,少拆房屋。

城市设计论文 篇二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误区

1关于“市民”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交通广场、集会广场、纪念性广场、建筑广场、休闲广场等,也可按所处地段而命名(如天安门广场,热河路广场等)。

事实上,自二千年前在古希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以来,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如:南京“新街口广场”和“热河路广场”均位于两条主干道交会点,转盘中央立有中山先生铜像,渡江胜利纪念碑,兼具交通和纪念性双重功能;大连“中山广场”既是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则既是建筑广场、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集会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但是,不论何种广场,其使用主体都是市民。因此,城市广场都是市民的广场,没有市民与非市民的区分。

个别城市把某几个广场称作“市民”广场,是混淆概念,且不合逻辑。笔者敦请业内人士不能受从众心理影响,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当前所谓的“市民”广场,按其使用功能,实际上是休闲广场。事实上,大多数城市并未将休闲广场称之为“市民”广场,如:青岛“五四广场”,大连“星海广场”、“胜利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

明确以上概念,有助于城市休闲广场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增强设计师的使命感,使设计师进行创作时,致力于塑造多层次、多景现、多情趣的多元空间环境,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质量。

2关于“下沉式”广场

解放后,江苏最早的下沉式广场出现于1985年连云港市淮海大学(今淮海工学院)校区规划设计,但未实施。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某些设计师比较热衷于“下沉式”,几乎成为一种时尚的新潮。但十几年来,总的情况是规划设计多、付诸实施少,有幸实施的所谓“下沉式”广场也是不如意的多,成功者少。

造成上述情况,有诸多因素。依笔者所识,一个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应该兼具尺度、深度、空间的关连度三要素。

下沉式是城市休闲广场的一种设计手法,下沉式广场是孕育于主广场(休闲广场)中的子广场。因此,其母体——主广场应当是尺度很大,视野十分开阔的大广场,为了打破巨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设计师巧妙运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下沉式”创作思维的原由。因此,主广场若非大尺度,设计师就不可滥用“下沉式”,否则,很容易导致在方案阶段即遭否决。

下沉的子广场,既然祈求取得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那么,其下沉量就必然需有一定深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下沉量不大的所谓“下沉式”广场,如果置身其间,视线所及,都是杂乱无章的人腿和车轮,丝毫没有空间尺度、气氛、环境、视觉和场所转换的感觉,当然也谈不上美感。不能把城市广场理解为一马平川的整块平地,况且,广场的原地形总是高低不平的。设计师进行广场设计创作时,不能把稍有高差的处理手法均称之为“下沉式”,正如没有人把建筑平台、观景台等美称为“上沉式”一样。高差略有变化的处理手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

那么,下沉量以多深为宜?这与子广场本身尺度有关。笔者以为,一般应以人在子广场内尽量少看到蓝天、白云、高大树木以外的近处地面场景为宜。

下沉式广场不宜设计成尽端式的孤立子空间,它应当与邻近地下空间串连融合,成为整个空间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孤岛感的子广场,不易吸引人流,而串连套合的序列空间方能引人入胜。

上海博物馆旁的下沉式广场,它孕育于人民广场的巨空间中,下沉深度达3米以上,并且与地下商业街相通。由宽广的人民广场(主广场)拾级而下,随着视点下降,步入相对恬静的下沉式子广场。子广场内,草地、花卉、树木、造型简洁的桌椅、别致的灯具,造就了环境宜人的庭院休闲空间,置身其间,看不到地面熙来攘往的人群、车流和近处建筑群体,小坐稍憩别有情趣,体现了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同时,通过该子广场可进入地下商业街——香港名品街及地铁站,它既是地下商业街的室外庭院,又是进入主广场前的一个富有生机的绿色过渡空间。

大连胜利广场位于市商业中心区,南临火车站广场及著名的大连客站,北、西、东为市各大商业圈。广场东北、西北分别为七层高的百货楼、美食楼,均为欧式风格。地下为三层地下商业城,总建筑面积达147,000平方米。周边城市道路人行道上有三个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地面广场。广场内,绿化与硬铺砌地面结合,配以休息椅、灯具、花台等小品,也颇耐人寻味,具有浓郁的庭院风味。广场中央成功地运用了下沉手法,籍以分隔使用空间。下沉子广场北部为舞台,有经常性文艺演出,南部为看台及小型足球场。盛大演出时,球场可兼作观众池座,而足球场则增强了大连作为足球城的体育氛围。子广场下沉量有一层楼高,使子广场与地下商业城附l层相通。整个广场(含子广场)约有20个人行通道与地下商业城相通,集散便捷,还有4个汽车通道可进入400泊位的地下车库。地下商业城内则有八个通道,使人流可不经地面直达邻近各大商业圈。整个广场动静态交通考虑周详,在处理手法上,上承与下沉浑为一体,下沉则沉而不死,各相关空间串联组合,成为人流活动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下沉量及尺度适宜,不仅出色地解决了视线、功能和空间感的转换,而且满足了市民多层面的活动需要。

江阴市政广场位于新建的市府大厦南,广场尺度较大。原设计由南向北有向上微坡,以强化主楼的气势感。东部长江中路两侧各有一个下沉子广场,以地下过人通道相连。路南的子广场则与商贸中心、写字楼的地下层相通。该广场设计不失为成功之作,1998年获建设部三等奖。

3关于“小区”与“绿化率”

城市居住区的结构组成系列为组团-街坊-小区-居住区。不同级别的市民集居规模,其相应的公建配置、道路级别、交通设施与绿地等均有不同要求。其中,居住小区是指由城市道路或由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下转79页)(上接83页)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在以上界限内,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分工和交通组织,从而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具体说,居住小区规模以设置一个小学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以当前户均65-70平方米建筑面积,户均3.5人框算,住宅建筑面积约需20万平方米,人口约10000人,占地约15公顷以上方能称得上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区。

应当指出,近年来住宅开发建设市场上确实存在某种混乱理念。即:不论住宅建筑量的集约规模多大,一概称之为“小区”,甚至仅3公顷左右的地块,也冠以“小区”的雅号。这种理念上的混乱,可能与当前锒牙式的住宅开发建设方式有关。

零星小地块的规划设计使设计师对全局的了解与分析不够,设计思路受到局限与制约,较易导致居住小区组织结构与居住组团不够清晰合理,建筑群体风貌不够协调,道路交通系统与公建配置选址不够合理顺畅,绿地系统布置有失均衡。因此,笔者主张: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指导下,按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而开发建设则可分期分片实施之。按整体设计布局进行分片分块开发的住宅组团或住宅街坊仍可分别名为XX苑、XX村等,与当前开发公司的运作并无矛盾。

还应当指出,近年来在某些小区规划设计指标与设计要点中,屡见不鲜地出现“绿化率”这一似是而非的指标,唯独缺少“绿地率”这一必备指标。

最新城市规划设计 篇三

【关键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给排水工程项目是城市市政进行城市基本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给排水规划设计对于保证城市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合理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从环保和节约方面充分的考虑,找出最佳水资源利用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实现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意义

(一) 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城市的发展对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的支撑条件。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高水平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可以使得城市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更加科学的保护城市水环境,从而达到适用、排水无污染的效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目前,水危机的存在正在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低水平的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会对城市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对城市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要不断的改善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使水资源能够更好造福于人类。因此,我们必须要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给排水工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排水计划。

(二) 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在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时,最低目标是要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还要利用城市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考虑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在城市市政的给排水的设计方案中,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供后续的更改或者其它用处使用。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设计与规划一定要具备耐久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 给排水规划存在问题

(一)规划科学依据不足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核心是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同时其基础性工作主要由各种相关指标、基础数据、标准和分析工具构成。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我国缺乏对新兴用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结构性和综合性的全面分析,同时也缺乏检测用水工艺和各种用水器具的详实系统等。

(二)不合理用水现象严重

近年来,有的企业或政府基于房地产或市场的“造水”,还有为了提高所谓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造水”,在考虑时往往只是针对的局部的效果,而并没有考虑水体对城市内水循环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很多所谓的生态用水进入城市中,非但没有发生较好的生态效用,反而使城市的需水量增加。也有一些地区,为了解决水污染的问题,不针对污水进行治理,而是引入清洁的水来冲污,这表面上是使污染水质改善,却增加的水资源的消耗。这些不合理的、盲目的用水方式,增加了水资源的额外需求也加剧了水环境的危机。

(三)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近年来,针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管控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项管理规范和制度,但是由于政府监督与管理力度的不足,导致其形成缺乏规范化管理的现状。部分城市给排水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行政管理或市政部门在进行给排水工程的招投标中,缺乏对于、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规范化管理,最终造成施工质量管控问题的不断暴露。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分析

(一)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由于城市的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不足,对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如何将城市水资源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实现市区、乡镇等各个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统一规划。随着城市日益不断的发展,城市用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供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必须合理最优化的设计规划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最优效果,就对城市的水量进行预测,控制地下水过度的开发,并且还要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效率,从而使得城市水资源不但可以合理的开发利用,还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天是自然因素,在一些雨季过长的城市,大量的降水容易造成城市内部积水,水库积水量上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主要针对雨天天气设计。尤其是在夏季,降雨量不断的增加,给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排涝,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一些市区,在对城市河流设计时,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标准进行设计,相邻的路面排水设计规定在重现期P=1年下。每当爆发洪水时,洪峰时常相遇,城市地下管道也经常性因为压力增强,水体外流。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压力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它必须同竖向标高相协调,这样将避免重现期P=I的状况,进而提高排水功能。

(三)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水严重危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而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规划,为城市污水的处理提供了途径。要做好城市污水的规划设计,可以采用合流控制和分流控制。一般来说,新城区要采用分流制,旧城区要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根据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做到真正的分流制是很难的。在雨水污染系统中,如有一根接错,就可能是合流制,使得两个系统相通。根据某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案例发现,实现完全分流需要从化粪池出口开始进行引流,引流工程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队伍和施工人员进行协助工作。与此同时,雨水污染在初期是十分严重的,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方法有利于对初期雨水的截流,所以截流式合流制最适合于中小城市的建设。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地编制好城市的给排水规划,不仅是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其自身的需要,还是让城市面向未来,成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以城市建设的整体格局作为出发点,来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用先进的技术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给排水系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完善舒适。

参考文献:

[1] 闰福清,浅析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大观周刊,2011年51期

[2] 缪长平,城市开发区规划中给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

城市规划与设计 篇四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探析

前言: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先导,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因而,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并对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整体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属于宏观层面,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满足建筑物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建筑物外部形体上,体现一定时代特征风格,并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二、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在具体规划设计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对关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必须服从于城市规划,它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建筑设计不能脱离城市整体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建筑设计必须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四、关于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几点看法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规划设计方法的包容性更强,已逐渐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

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建筑物以及其它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通常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通常要执行十年以上,因而,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采取科学、谨慎、认真的态度。

2、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建筑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也就是说,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五、建筑设计应该和城市规划设计协调统一

我们知道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建设的代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已经形成了空间上的点、面连接情况,一个好的建筑就像是凝结已经的音乐,可供所有人观赏,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意义上的改变。但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因为只有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融合,才能保证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状态,所以无论是城市规划。例如说,城市规划设计会在某一区域内建造商业综合建筑体,这时候这片区域里面的建筑设计工作也应该和城市规划理念保持一致,将建筑物的风格设计成为时尚、休闲的模式,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已经具有的建筑群体,在具体的规划和布局设计上,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在保持整个城市主体建筑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在这样的城市规划理念的指引下,建筑设计也会保持和城市化建设相同的步伐,为了保障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中,建筑设计会和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一致的设计理念,进而在整个建设上形成协调统一的局面。

结束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朱克炎,马会军。 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2)

[2] 李宙英。 浅谈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最新城市规划设计 篇五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城市设计论文 篇六

1规划背景及项目历程

大连,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三区相叠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优势。随着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城市确定西拓北进的发展方向,将城市西拓至旅顺、北扩到金州。大连市体育中心位于北拓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其周边区域的改造,将推进大连主城区的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北进的步伐。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是以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主要比赛场地之一的体育中心为核心形成的片区。体育中心是大连市为举办2013年中国第十二届全运会而兴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该项目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直接推动了体育中心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工业区和物流仓储区的搬迁改造,与之配套的商业、旅馆业、文化娱乐等项目及规划居住项目的兴起将带来城市新一轮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大连城市形象。兴建的“鹏辉新天居、南岭花园、井西小区、绿园小区”等一批新型居住区,以及配套建设的商务办公、医院、汽车4S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使该地区的城市面貌将在全运会之后焕然一新。

2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体育中心周边区域作为大连体育新城建设的标杆,以高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技术和举措作为大连北部地区建设的形象和技术典范。规划形成一个集商务办公、运动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度假、高档居住为一体的大连北部第一个低碳城区。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到对运动理念的延续、对整个南关岭片区城市肌理的传承、对体育中心相应配套的承担和对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最终,使其成为大连后亚运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起点而带动新一轮大连北部片区的城市化进程。

3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

通过科学、合理、务实的规划和适宜的空间设计理念,着力建设一个功能聚集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形象鲜明的低碳生态核心区,展示大连北部未来城市中心的标志形象。规划最大化利用区域景观资源,引入“环”状公园理念和步行休闲绿环系统,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化空间。当下的步行环境空间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小型开放空间、步行商业街、人行空中步道系统、地下步行街、混合式步行街、小区绿化步行道[1]。

4总体规划

4.1区位条件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北临新机场沿岸商务区,南临中华路城市副中心,西临医疗卫生中心,东临大连北站,总用地面积约3km2,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整个南关岭片区的地位和所能起到的作用。

4.2规划目标

规划区内着力打造以体育中心为起点,向东侧、南侧和北侧延伸的三条功能轴线———中心商务发展轴、体育配套运动轴、低碳生态休闲轴。中心商务发展轴:两侧布置商业、商务、办公、金融、娱乐等功能。体育配套运动轴:两侧布置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住等功能。低碳生态休闲轴:两侧布置商住、居住等功能。规划更多的安排公共功能,强调混合,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酒店居住等组织在一起,保障24h活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和主干路构筑多条市域交通联系走廊,强化规划区的地位和区域纽带作用。区内规划公园四处,其中自然山体公园两处,社区公园两处。规划通过山体绿化和“环”状绿带公园,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网络体系。

4.3城市设计要素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是整个城市北部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区域经济水平和环境水平的标志,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应注重各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性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性,注重突出城市的特色。本次规划从《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旨在规划区内形成一个环境优美、景观怡人的城市空间形态。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结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商务区和多个生态居住区,两条重要路径,四条形象界面,四处景观节点和五处标志物[2]。1)区域———绿色生态网络基地。规划以串联各分区的50m步行休闲绿环和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基底,整体分为体育中心区、中心商务区和多个生态居住区,共同构成区内的绿色生态网络。中心商务区:体育中心以东、岭西路与岚岭路之间形成中心商务区,是为规划区提供商业生活设施和综合服务的中心。生态居住区:整个片区的建筑类型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体现舒适、优美的居住氛围。区内各功能组团间的线型绿色生态廊道,共同形成联系各组团的环状步行骨架,串联各步行集散节点。在街区内设置绿色丰富的步行小径,完善道路空间。用地面步行系统和绿廊将地铁站点及重要的公共空间相连接,这些步行联系将会逻辑性的成为大众交通至中心商务区的引导性路径,其周边地块的开发价值也得到提高。2)路径———景观视廊。山东路、岚岭路作为商业发展轴及片区主要道路景观带,通过对城市道路的有序塑造,突显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开放特性。南北贯通的山东路中间预留50m宽的绿化隔离带,伴随着街景立面的起伏变化,自然成为一条动感十足的都市景观大道。区内的交通性道路宜参照行车速度进行有机的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确认,绿化种植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区内的生活性道路着力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人形穿越道。在市民活动密集区和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以增加行人滞留的机会。3)边界———沿街立面。体育中心周边区域规划的城市绿地会形成独特的“绿色”下垫面,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的微气候,对整个区域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3]。岭西路、山东路和岚岭路的沿线绿带以及片区西侧的防护绿地,是规划区域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界面,也是人们对整个体育中心片区深入认知的窗口。岭西路、山东路和岚岭路两侧的沿街立面:通过打造以商务办公、生态居住为主、高低起伏的天际线,彰显区域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共生。4)节点———绿色开放空间。核心景观:通过对区内两处自然山体的整治,把规划的绿地与区内的重点建筑有机结合,以突显强烈的融合理念。绿化景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内规划两处城市公园作为绿化节点,与区内50m的休闲绿环相互渗透。5)标志———标志性建筑物。结合城市景观节点设置五个标志性建筑,体育中心中央体育场作为地区发展的启动工程,以绝对优势的比例感及特色造型,成为区内建筑的重中之重。

5结语

目前各个城市中大型的公共建筑无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在城市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责任。体育中心的修建不仅是为了一场体育盛会,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地区的改变,它会宣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体育事业带来推动作用。21世纪体育产业将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体现了自身的特色,涵盖了大型体育中心建设阶段影响物质空间融合的各个建设要素。

本文作者:王宇杨芳工作单位: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篇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城市主要道路沿线设计往往以城市形象展示面的打造为最初命题,但是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城市主要道路的沿线区域由于其空间的线性特征、辐射面较长且较广,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及解决的矛盾也是纷繁复杂的,包括城市开发的土地价值经济性问题、新老城区的和谐发展问题、交通组织问题、自然人文景观融合问题、提升城市活力问题及落地实施等多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

二、项目概况

许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和军事、文化重地。许昌市城市用地目前正经历着跨越清潩河东移北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近年来,随着许昌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东城区建设是城市空间由过去依托中心城区蔓延的模式向点轴结合模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东城区是许昌市今后发展的重点,主要路网骨架已经展开,行政区中心已基本建成,各项建设项目也逐步落实。莲城大道沿线开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莲城大道作为城市主干道位于东城区中部,东西向横跨东城区并一直向东延伸。在东城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莲城大道作为许昌中心城区向东发展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今后东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其对于莲城大道沿线城市形象、土地价值、城市品位的提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设计研究要点

1.土地价值提升和功能布局模式探索

土地价值、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莲城大道是具有集商业、文化、景观等多种资源优势为一体的黄金区域。如何将多种资源优势得到合理地利用,并以此引导周边地块的高效、有序地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确定功能布局,提升土地价值及城市品位,是本次设计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研究目的之一在于评价莲城大道沿线最具开发价值的地段,提出近期实施的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整体区域的土地价值的提升。

2.城市空间形象问题

莲城大道两侧的部分用地现状已经开发建成,存在建筑风格多样、各自为阵、单一开发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莲城大道两侧的城市空间形象。在设计研究中,必须考虑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设计等手段,使规划地块与已建成地块的风貌进行协调统一。此外,本次设计研究的莲城大道区段中,东部与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等交汇处,是许昌主城区重要的入城口之一,承载着城市门户形象的展示功能。依据上位规划,交汇处的区域是以防护绿地、居住、商业多功能布局的复合型区块。如何利用各种用地功能及特点,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来展现入城口的门户形象,是本次设计研究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设计研究策略

1.建立空间价值的多因子评价体系

(1)单因子分析评价1)公共设施因子分析结合区域内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行政中心、文化广场、航空港等用地)对周边用地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2)交通节点因素节点因子分析依据上位规划的功能布局及轴线组织,明确莲城大道沿线道路节点的主次,以与节点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3)道路功能因子分析依据上位规划对各道路功能的定位,明确莲城大道及与其相交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性质及定位,以与各类性质主、次道路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4)景观环境因子分析结合现状及规划的河道、公园等用地,通过此类用地对周边用地环境的影响来分析,以与河道绿化、公园绿地等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5)旧城中心因子分析结合旧城中心的辐射程度进行分析,以距旧城中心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2)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将各分析因子叠加,并将规划区内用地根据开发潜力划分为21类区域,分值越高开发潜力越大。开发潜力呈现沿莲城大道峰谷状分布的特点,其中呈浪峰特点的区域开发潜力较大。而这些区域主要围绕道路交叉口分布,包括由已有市场带来了一定商业氛围的学院路节点、新老城区交汇的智慧大道节点、入城口的许州路节点等。图1多因子叠加分析图与之前预期的开发重点有所不同,部分主要道路节点,例如魏武大道、魏文路等节点,由于周边功能集聚程度尚较弱,或者既有功能较为明确且并非高附加值的产业功能,因此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难以迅速产生开发带动作用和价值体现。研究结论建议,将这些区域作为二期开发的重点。

2.从缝合城市功能的视角明确业态的引导逻辑

莲城大道西接老城商业中心,东连京珠高速出入口,穿越魏文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带、学院路城市外环线走廊,北依市行政中心和航空港,周边城市功能丰富,这些功能的布局将决定莲城大道的城市角色和定位。设计研究从缝合功能的角度分析,提出将生活、商业、商贸等功能进行缝合,突出交和点的功能地位,以此进行辐射和功能扩散。在规划“一心两片”的总体格局中,“一心”为学院路商业服务中心,良好的绿地水体公园、未来的星级酒店、繁华的商贸市场,将形成强大的人气、而通过此节点,将“两片”城市功能进行缝合。包括西段综合功能片(老城区为主)和东段的商贸居住片(新城区为主),在功能和形象上形成较为自然的过渡。

3.融入城市文脉的空间形象设计主题

根据城市发展生长原理,设计采取点轴发展的布局模式,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条城市风貌带的形成。节点均衡布局,异质定位,产生的城市磁场效应将引导其间的线性区域。从而得到提升整体城市功能的效用,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并且形象设计回归至文脉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角度,提出了“风韵莲城”的设计主题,统领城市空间形象。从主题衍伸风貌定位,实现全局把握。(1)风门户特征,表达生态交通型节点。(2)韵述古论今,表达景观型节点。(3)莲景观核心,表达景观、商业综合型节点。(4)城功能导向,表达生活商业综合型节点。

五、结语

莲城大道项目思考的出发点是城市形象、功能、价值的契合,这就决定了以往单纯的、基于城市美学的设计策略很难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思考的创新点在于将逻辑分析、价值分析引入传统的城市设计体系,运用基于GIS软件的因子权重评估技术、全方位把握分析过程,量化分析结果。回归到立项的初衷,在面向实施、做实设计的目标下,感将性的美学设计和理性的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相互交融,使得感性的设计有了更为扎实的分析依据,而理性的分析也有了更为直观的展示效果。随着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分析领域的拓展、技术手段的创新、跨专业的协作,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城市设计需要在规划设计体系中进一步体现其价值。除了在固有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升级创新外,更应突破固有的边缘,向外延伸拓展,建立更为全面、更具实际价值的分析研究体系和设计成果。

本文作者:王一波包晓兵工作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第三篇

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具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其主旨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另外,城市设计区别于其他规划设计的不同之处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是整个城市空间,遍及城市生活的全部范围,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2南浔中心区城市设计

2.1南浔概况

南浔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km,至上海市120km,至嘉兴市96km,至杭州市124km,至苏州市97km,距太湖9km。历来是江苏、浙江边贸城镇之一,是湖州至上海水陆交通干道,是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现代化小城镇。

2.2优势条件分析

(1)南浔位于上海至杭州的交通轴线上,受到上海和杭州两个大都市的社会经济辐射,南浔在此区域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见图1)。上海、杭州两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紧密的交通联系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由此将会给南浔的发展带来更强大的推动力。(2)南浔位于太湖流域,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风貌,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环境生态圈,具备成为生态型现代化居住城市的良好区位优势,也为南浔新区往生态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已人满为患,必然有城市人口向城市大量疏解的需求。由于南浔距离上海较近,且自身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去南浔方向旅游、度假、置业的可能性更大,频率更高,这无疑也给南浔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4)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体系,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图3南浔水景分析图南浔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散发着浓郁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

2.3设计理念

南浔城市设计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条件,从实际出发,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特色为轴线,改变升华城与水的空间;以文化公园为主题,提升城市的整体定位,构建水乡生态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并充分保护并利用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突出南浔水体的独特魅力,形成新的水乡文化中心。不断强化区位与环境优势,创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和聚居新区。(1)南浔水乡特色的体现。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南浔所具有的水文化是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文化底蕴和迷人姿态所在之处,我们希望将这种宝贵的文化内容延续下来,体现其价值。在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水轴:在对现状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基地内具有一条在南北方向上几乎是贯穿整个规划范围的水系,且位于规划范围的中部。无论是从其连贯性还是从其所处的位置来说,都在规划范围内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保持这条水系,并考虑将它的地位更直接地展示出来,作为规划范围内的水轴,作为南北城市意向上的联系。沿着水轴中央作为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区的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广场设计:水轴上的节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场我们同样考虑延续南浔的历史文脉和体现水文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园林式布局方式运用到中心区的设计中,提出水广场的概念,即广场皆以水的形式出现。岸线规划设计:规划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岸线特征进行分析分类,提出不同的处理手法,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岸线景观,塑造兼具时代特色与水乡韵味的滨水空间。(2)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城市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在任何时期,我们都无法割断其与历史的联系,而应将城市的文脉尽可能地延续下来。南浔古镇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保存和发扬的价值,而在新的城区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在新城与旧城中找到紧密的联系,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保护古镇文化特色,延续江南园林的结构特点,在规划中通过不同的景观延续轴线的开辟保持新城与古镇城市空间意向的延续。(3)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水乡特色的再现。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水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在规划中,应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而对水体的破坏,考虑延续对于水体空间的利用,沿水体布置主要的城市公共建筑,组织城市的公共空间,再现水乡特色。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的经济性。

2.4城市设计方案

作为一个拥有历史与江南水乡独特气息的小城镇,规划考虑要创造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避免自然环境及城市特色过于人工化的现象。规划着重从水体、景观、道路交通、建筑形态等方面出发,打造南浔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图2为南浔总平面布局图。(1)强化城市脉络,尊重水乡格局。基于对城市现状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南浔独有的水乡格局,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图3为南浔水景分析图。水轴:结合南浔原有水网条件,开辟了延续城市意向的两条水轴。其一,保持新区区中心南北向连贯的水系,将组织城市最主要公共空间的中轴线处理成水轴的形式,联系南北方向的城市意向。沿着水轴,中央布置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区的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轴的南端和北端发挥其水网密集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设置为生态型的公园和别墅区。其二,保持由市民活动广场延伸至规划范围东北角的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水轴,成为新区与古镇之间的视线通廊,以体现对南浔古镇的尊重。通廊上具有3个由放大的水面形成的开敞空间,包括中心区的市民活动广场、文化公园中辽阔的水面以及中学附近的水面,一直延伸至规划范围的西北角,实现新区与古镇在空间结构上的对话。整个空间中的主体的景观空间以自然开敞的、柔性的水体形成的滨水空间为核心。景点内部的水体处理,借鉴了中国园林中泉、瀑、溪、涧、河、湖等多种水体意象的运用,动静结合,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风貌。(2)注重生态环境,创造景观绿带。绿轴:在规划中保持一条绿化轴线,由东至西贯穿整个规划范围,沿绿轴由东向西陆续展开文化公园、政府前水广场以及体育公园。因此,这条绿轴不仅是保证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的生态廊道,而且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展示平台。(3)合理布置交通,方便居民出行。道路交通: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浔在规划中并未考虑修建地铁等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将是出行至新区市中心的主要方式,没有公共交通,新区市中心的活力将会受损,因此在整个新区市中心的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公交系统的设立,在核心区的地段周边共设多处公交车站,同时与步行区域相衔接。另外,在城市设计中,步行者应受到保护,免受车辆干扰,为人们提供一个有趣和舒适的环境,考虑在中心区商业建筑内延续江南古镇水街的空间形式,沿原有水网设立商业步行街,在零售中心内实行“步行者优先”。保持商业零售中心的安全与活力。图4为交通组织分析图。(4)加强建筑整治,增强整体协调性。建筑应组织有序,既要突出建筑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创造界面建筑的统一性、连续性,使市民从整体而有韵律的物质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气质和精神,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基地作为南浔新城区,与南浔古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形体组合上,应考虑对传统建筑组合方式的运用,注重建筑体量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建筑立面的细部设计要维护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并使建筑材料、色彩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地与南浔古镇又有着截然的不同,是南浔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古镇风貌保护分区中,它位于都市现代景观区。古镇需要被保护,但新区中现代化城市还应继续成长,人们的生活也要不断地前进发展,我们希望规划范围中呈现出的是一番现代城市欣欣向荣的繁荣风貌,因此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上同样要强调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当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未来交汇,我们相信南浔将展现出更夺目的光彩。针对南浔的这个具体实例,我们力求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建立保护和延续南浔原有城市特色的目的,希望能够建立一种崭新的空间形态。

3结语

城市设计 篇七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广场设计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1.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是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城市设计的复杂过程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目前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庞杂,缺乏明晰的概念平台。但空间的组织是城市设计一个公认的特征,城市设计的定义越来越强调对空间的全面理解,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范畴都有综合的趋向。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的形成,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过程。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等。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健康、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2.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1)“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2)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

(3)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

(4)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限度地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5)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4.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宗教广场、市民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娱乐广场等,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如:大连“中山广场”(图1)①和上海“人民广场”(图2)等既是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图3、图4)则既是建筑广场、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集会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图1 大连中山广场

图2 上海人民广场

图3 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4 北京天安门广场

5.城市广场建设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的广场在各个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又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

图5 南京汉中门广场

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图6 布达拉宫广场

6.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广场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但他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质量密不可分,所以在设计此广场的时候要认真地把握总规的要求和全面分析了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最终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致力于塑造多层次、多景现、多情趣的多元空间环境,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广场的设计质量。

注释:

①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曹文明。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源流。城市规划,2008.10.

[2]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最新城市规划设计 篇八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实践;应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规模在加大,大量的绿色建筑出现,但是受到经济条件、地区、气候条件等影响,我国的绿色城市的发展呈现不平衡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绿色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最初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镇的环境质量问题,而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恶化,城市设计开始更多的把自然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种以环境与整体为优先考虑的城市设计方法就称为绿色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要求高度协调好自然环境与人类住区的关系,加强城市物质环境层面的建设,重点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效率、提升城市交通能力、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混合型功能。在营造城市空间过程中,遵循城市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根据整个城市的功能动态变化来营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将城市发展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城市空间的静态使用高度统一起来。此外,依据不同的区级、街区、社区级以及建筑个体不同级别,按照绿色城市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绿色、环保、高效的资源来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损耗,比如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提升太阳能技术、应用隔热通风技术等等,从各个方面应用绿色建筑模式,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国家标准,切实做好绿色城市理念的执行工作。

三、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探析

其一,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全面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自然、资源环境等,因地制宜,追求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传承。针对城市大小的不同,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布局,做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兼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二,在绿色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节能、节地、环保的要求,对于当地的自然河流或水面开放空间要做到保留并合理利用,最终与城市建设中的各种设施融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三,采用点、线、面的步骤进行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做好绿化工作,做到点、线、面结合。规划区的建筑要疏密相间,做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以环境为依托,设计出合理的建筑。此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比如夏季炎热潮湿的地区要做好通风设计。

四、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应用中的几点经验

1.做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想法与做法以及设计时制定的策略与原则与具体实践差别很大,在实践时,要想把设计中涉及的效率、公平以及环境等核心因素平衡起来发挥最大价值难度非常大。比如,如果效率达到最优,则生态环境则无法保证,因此两者常常不能兼容,甚至是相悖的。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体制下,规划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以及社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切实处理好整体和局部、持续发展与近期利益、理想与现实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规划设计人员还要在协调好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把公众与整体利益发挥到最大化。

规划设计决策时,项目业主往往会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或主张,这些要求和主张在专业人士看来并不合常理,如果没办法只能满足领导或业主的要求,只能做到在设计规划不大动的条件下适当修改,如果要想大搞大包大揽、搞个人英雄主义,试图代替开发商、政治家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意志与责任,去充当主要领导人,那么整个设计规划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导致一事无成。因此,对于规划设计师来说,应该正确处理项目业主的某些要求,掌握一定的度,是一个合格规划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

2.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虽然现代绿色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不仅仅遵循绿色的原则,即使涉及到生态概念,也是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复合生态。然而经济社会的研究证明最易被忽略的正是自然生态方面,因此这就导致21世纪出现了很多的生态、能源问题,以至于这已经成为20世纪最大的失误之一。因此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以自然生态学问题,重视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降低人工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代规划设计工作者要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做到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3.统筹协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系统

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工环境,已经基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与景观的整体格局,而且把自然与非自然景观逐渐变为城市社区,这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演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绿色城市设计时要把握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的指导原则,以若干个绿色设计对策如建筑形态、场地自然条件、规划布局、开敞空间等为依据,重视统筹协调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生态与人工系统,综合使用一些先进的环境与生态学科有关的原理与方法,包括生态恢复、生态补偿、生态增强等,这些都对绿色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具有积极作用。

4.注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与节制使用

我国已经经历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而在这一时期,绿色城市将是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在城镇建设中面临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现状,我国的资源即包括物质性资源与自然资源也包括非物质性资源与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都在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正面面对并努力去解决。为此我国应该重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同时要注意节制使用,开发清洁新能源用于城市建设。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城市布局不平衡的国家,城市空间资源不足与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五、结束语

总之,绿色城市的发展不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的期望。而绿色城市中的绿色建筑不但能够美化城市而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技术人员应该本着为人们服务、为环境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绿色城市设计新方法、新技术,群众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绿色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建立起一个美好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徐小东。 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则的绿色城市设计交通策略――来自《绿色城市主义》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S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关文章

最新城市规划设计优秀10篇12-22

城市规划与设计(最新3篇)10-08

城市设计规划论文通用3篇07-04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优秀3篇】07-0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129 2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