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8篇】

2024-02-29 13:21:2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壶知道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8篇】,欢迎参考阅读。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一

在知识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有时再加点儿培训方面的东西。”、“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也不过20% -30%”。以上便是许多中小企业HR们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看法。那么,究竟中小企业有没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怎样才能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让我们一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 -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经济、、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他的生存价值是什么?他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技术、资本或管理)是什么?籍此才能真正找到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弹性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组合,以便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达到满足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临时性人力需求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评估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界定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预备性的支援人力规划,并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其目标是在企业面临生产或服务能力扩张性机遇时,尽可能快地为核心人员配备中层支援人员,以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

随着知识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无法预测,充满变数又商机无限。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

3.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二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1.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 -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经营发展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的出路。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两大挑战

(一)社会经济变化

1、经济全球化,2、社会知识化,3、信息网络化,4、人口城市化。

(二)企业管理变化

1、企业生存基础的变化,2、企业发展源泉的变化,3、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4、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5、企业活动内容的变化。

三、人力资源发展的三个新动向

1、中高级人才跳槽频繁

在对150名首席执行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中,只有12%的人坚定认为不会离开公司,有54%的人声称自己在两年内很可能或可能离开公司。本次调查的董事长和董事长兼ceo以及总裁分别占31%、27%、23%,企业以国企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大约占63%,行业以高科技和金融行业为主,大约占71%。

2、七成人更看重“精神薪资”

七成人在选雇主时,首先考虑包括成就感在内的“精神薪资”。该调查涉及的几十位企业经理表示首先在意公司是否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并提供广泛的网络共享这种文化。

职业顾问认为,“精神薪资”说明人才希望被雇主认同,与后者一起成长、发展。除了提供物质外,企业的“精神薪资”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增值,这种成就感不是单纯的薪资福利就能满足的。

3、员工的压力管理和健康管理日趋重要

后sars时代,企业和个人重新审视健康观,员工健康作为企业创富资本被日渐重视。企业若设置相应健康服务部门和机构将导致成本增加,机构肿大。上海春蕊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借鉴国外健康管理经验,在原有企业员工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增设了为员工提供健康协助、疫苗注射、心理辅导的专业机构,无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解决之道。

四、人力资源发展十大趋势

1. 策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话,唯有将长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因为人具有人性,也拥有人权,不能象机器设备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将成为识别 企业实力和优劣的重要指标。

在美国,有些机构对企业做各种各样的排名,如《幸福》杂志每年评选出美国适合人们工作的企业等等。评选这些企业的主要根据往往就是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所选参数通常为:工作场所、员工待遇、企业所有权等。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是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通才,人力资源经理职位将成为通向ceo的重要途径。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管理与评估系统的重新建立、企业价值观的重新树立等等,企业的这些活动不仅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有关,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息息相关,有的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原理、核心技术等基本知识。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高层人力资源主管将问鼎ceo职位。

4.“以人为本”的业绩辅导流程管理方式成为主流。

该流程的首要要素是开创一种积极的协调关系,然后它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人对员工进行培训、职业辅导、直面业绩,并培养员工的自尊,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最后,该流程建立各种奖励策略,以激励员工增加其责任感并取得成果。

5. 企业人力资源呈多元化与弹性化。

多元化: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即可以外包,也可以向外提供,而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协助企业实施招募人力的功能,借助社会上专门的培训机构或管理顾问机构为企业进行培训,并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弹性化:突破传统的工时制度,针对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的独特性,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与工作分享等措施,允许他们自行调整工作时间,以此吸引人才和激发工作热情。

6. 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

企业最能吸引员工的措施,除了薪资福利外,就是为员工提供升迁与发展机会。为了避免员工羽翼丰满就跳槽离职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生涯管理工作,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同企业共同发展,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其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

7.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评估必须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评估,转向与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8. 激励导向式的薪资策略与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相结合。

传统上的薪资制度比较重视薪资的保健因素以及职务因素,而这两者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薪资设计理念。首先,薪资要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其次,薪资也应作为激励员工学习动机的手段,鼓励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常的挑战。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三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基础,企业只有设置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才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文章从解读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入手,审视目前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构建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创新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创新对策;构建

“人”是企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要素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结构、流动、数量与质量等方面都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意蕴解读

人力资源规划(HumanResourcePlan,HRP)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经济学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将人力资源规划描述为“企业的头必须确保其管理人员、办事员以及工头是适合于其本职工作的人并在称职地工作”。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并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但仍具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认同,基本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是依据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要求,对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所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源的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设置必要的措施与政策,保证组织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获得与特定岗位相互匹配的人力资源,从而确保个人与组织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报酬。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总体的规划与各项业务的计划,总体规划涉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总的目标、政策及实施步骤等;各项业务的计划则是对每一项业务计划作出相对应的目标、步骤、任务等的规划。从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型来看,可将人力资源规划划分为长期、中期与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三种主要类型。从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始于资料的收集,终于人力资源的监控、反馈与评估。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审视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盲目性与模式化并存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与基础,但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制定中,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在规划的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明确、规划不清晰的现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秉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没有形成系统化、完整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没有得以充分的体现,造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盲目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为适应市场的步伐也应该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发现,企业没有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与市场的动态发展来调整有关人力资源规划的有关内容,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逐渐走向模式化与固定化。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吻合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企业管理与规划的一系列调整,如规模扩大时,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同样人力资源规划也会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发生改变。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企业的经营者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企业的生产流程方面,重点关照企业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的运作与发展,从而忽略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工作。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在岗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问题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与吻合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作,如果企业扩大了,但各个岗位没有适合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岗位空缺、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企业不能实施已有的发展战略,造成企业发展的停滞与落后。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激励机制的缺失与滞后激励机制是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的重要措施,它能够使得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与体现。目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很少有涉及到员工奖励的相关规定,导致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的产生。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设置了奖励的内容,但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都不能够吸引、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才由于企业激励机制的欠缺与滞后,不愿意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开始重新选择新的企业与职位。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激励机制的缺失与滞后不利于企业公平分配,更不利于人才的吸收与稳定。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创新对策构建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模型的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它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考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采用SWOT分析技术,应用德尔菲法预测企业将来对人力资源的相关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盘点与配置,将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相匹配,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笔者利用SWOT分析与德尔菲法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现实与未来的情况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并构建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模型。在信息收集阶段,采用德尔菲法可以预测各功能模块的人员需求,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企业要通过内部选拔、外部招聘、人才培养的方式来促进企业人才的正常工作与流动;当供求等于需求时,要做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确保人才供求平衡状态的保持,并合理规划企业的内部人员供给,保证组织的人员需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要通过减少工时、提前退休、解聘等方式来确保供与求的相互平衡。在规划制定实施阶段,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设定企业人力资源的总规划,包括企业的总量目标、结构优化目标及素质提升目标等;在监控评估阶段,企业要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匹配性评估与实施效果的评估,确保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互吻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安排的运作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安排的运作过程中,要遵循岗位与人员的高匹配性、岗位人员的高素质及工作的高效性等原则,要保证工作安排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安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其一,分析企业内部结构与人员结构的分配。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就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合理的布置,同时制定各个职位的相关说明书,为企业招聘提供总的方向与招录标准。在掌握了企业内部结构信息以后,企业要对内外部人员进行全面地分析,如人力资源的数量、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综合素质等,通过全面分析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为企业现有人才的分配提供方案,另一方面对企业未来招聘人才提供借鉴。其二,采取多元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如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人会面临不同的发展危机与任务,同样,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创立初期,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重点在于增员,主要工作为拓宽招聘渠道,实行具有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引导员工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立;在发展期,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配合企业的迅速发展,及时为企业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人才,并制定激励措施与晋升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规划的逐步成熟;在成熟期,企业发展的成长性、灵活性与竞争性达到了平衡的状态,人力资源运作方面也比较成熟,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从关注员工的数量转向重视员工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源规划的不断完善。其三,人力资源规划各项业务计划的制定与评价。业务计划是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规划的业务计划主要包括人员使用计划、配备计划、补充计划、培训开发计划等内容。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价则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共同来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另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开展运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在规划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支持体系。

四、结论

重视人才资源、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来为自己提供必备的人才,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亚光。贵州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

[2]李德勋。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3(4).

[3]赵秋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与制定对策措施[J].才智,2011(12).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四

关键词:城市化;低碳规划;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全世界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与环境问题,这就要求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低碳理念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能够正确预见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现实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面临的能源问题,不断改革与创新能源使用问题,才能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能源挑战。

1、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减弱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1.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我国城市发展现存问题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诸多环境和能源问题逐渐涌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能源的消耗问题。其次,城市对于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愈加明显:频发的雾霆、大气和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的堆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在我国环保部门的大力治理改善下依然未见好转。人类的生存与能源、环境息息相关,但由于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中心区建筑过于密集,这些都是造成城市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恶化的根源。而由于城市建筑建设的过于密集导致了局部区域“片状”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市民生活环境受污染区域也呈“片状”分布导致一些相对发达地方及其居民受害过于集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旧模式下的中国城市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旧的城市规划模式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无序规划、低效开发,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引起了城市不平衡发展;盲目地关注新城开发而导致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政府建设生态城市建设部分强调政绩工程等等诸多问题。因此新时期低碳理念下经济的发展模式限制着旧模式的发展与延续是一次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在城市发展上的新调整,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模式脱胎换骨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3、低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3.1资源低碳化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机构存在较大的减排潜力。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中,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缩减化石能源的比重,合理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产业、建筑、交通城镇三类碳排放主体,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确保达到产业、交通、建筑低碳化发展,从整体上缩减城市碳排放情况。

3.2扩大绿源碳汇使用

碳汇就是采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于生物碳库的过程。依照城市规划布局情况,依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相关要求,加大森林、耕地、草地的碳汇,科学合理的设置低碳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4、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

4.1完善我国低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我国城市规划应该和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切实有效执行国家相关的发展要求的规划。因此,重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这不仅是保证国家相关政策实行的必要保证,更是推动城市低碳理念进一步发展的有效举措。(1)应该与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低碳能源类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了现有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工作的方向始终与政策保持一致。(2)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对低碳能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及时的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监督和督促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只有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制定财税激励、金融扶持政策,配套完善城市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借鉴国外相关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技术,才能逐渐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4.2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

为了使得城市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交通道路铺设工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线路。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便利和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在面对城市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应当结合低碳理念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以低碳绿色理念规划城市交通路线,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大力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积极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可以切实有效地达到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城市的目的。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其必须拥有机动化交通作为支撑。在机动化交通中,汽车的碳排放量是远远高于轨道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小汽车属于分散式交通方式,对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要规划合理的低碳城市的交通模式应当充分考虑清楚不同交通方式中的运量、适用距离和运营速度等各种因素。为了有效合理的实现低碳排放的目标,城市交通组织必须坚持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方式,科学合理的辅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4.3协调区域内部发展

进行城市规划在以低碳化作为目标时,还应该做到在兼顾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低碳环保产业的同时也要规划协调区域内部发展,打造低碳经济方向的产业链,加强低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规划工作。(1)可以建立低碳工业园中的低碳生态系统,应该保证园区内同一产业链条上企业性质。提高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科学低碳产业规划发展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只有相同的产业性质才能保证各个企业的生产功能的一致,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同时处于同一性质的产业链的各个企业将更加有效的保证低碳规划成果的实现。(2)为了减少能源浪费现象,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通过雨污水分流、净化雨污水等可以循环多次利用的基础设施。建立垃圾分类处理机制,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发酵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新能源,尽可能的提高工业园区内的污水及废弃物的再利用率。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用专门的设施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将成为可能。

结束语

面对当前对各国的经济、能源安全等造成严重挑战各种问题,通过低碳发展的方式,将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城市价值提升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只有完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路,按照科学有效的发展途径进行低碳战略的实施,才能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紫华,曹春霞。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重庆建筑,2011,04:1-4.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能源;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1-0060-04

1978-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19.72%提高到52.57%。与西方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这已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巨大进步。而长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城市能源的供求失衡、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问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197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按发电煤耗计算为57144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已增长至36.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达5.5%。近年来,部分城市积累的能源问题集中显现出来,不少城市都相继出现拉闸限电、油气供应不足等能源紧缺现象,在高能耗的同时也引发了碳排放和空气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一方面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本不断提高,导致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使我国城镇化的终极意义受到挑战,城镇化的质量受到质疑。能源作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对一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理性分析我国过去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下探索如何进行能源集约利用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能源利用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多特点:一直强调外延式城镇化发展,突出城镇化的规模;城镇化的战略重心主要是支持工业化水平提高,以促进工业发展为导向;城镇化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尤其是忽视与能源利用规划的配合和协调。这样,直接或间接导致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问题突出。

(一)忽视能源利用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理念是一直致力于外延建设,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的冲动非常明显,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部分城市盲日规划发展蓝图,有近百个城市提出要建没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能源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所必需的投入,长期外延扩张直接导致能源消费膨胀,能源利用的重点是强调无条件的供给保障,而非合理利用。由此导致城镇化发展中忽视对能源的合理利用,间接导致部分城市发展中能源问题集中爆发。城镇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方面系统综合演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全局发展、长远发展的理念作为基础,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互作用作为支撑。过去的城镇化实际上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力度较小。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推进对能源利用问题缺乏成本效益的考量,决策的失误和政策的变动也相应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二)能源粗放消费

城镇化的初始推动力足工业化,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推进提供支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甚至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都围绕工业化的需要而展开。由于战略重心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能源利用问题也必然是围绕工业化需要来进行,尤其是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大量的工业建设和生产直接导致能源粗放式消费,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日积月累,致使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从城镇居民能源消费角度而言,由于一切围绕工业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使民用能源利用的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等出现相对混乱无序现象,这也间接导致能源粗放式消费。

(三)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脱节

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源利用规划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尤其是“十二五”之前,较少体现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要求,也较少将节能和减少城市用能污染等目标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中。城市能源部门对能源利用的规划一直局限于考虑能源供需两大问题,较少把城市能源政策、城市能源利用模式、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等纳入规划。除在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分区规划中有城市电力、煤气、供热等工程管网规划外,对具体能源利用问题既缺乏目标管理,也缺乏过程控制。总体上,我国城市规划中能源意识相对淡薄,城市规划较少介入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能源利用规划与整个城镇化发展规划无法实现内在融合,能源利用规划主要是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的行为,而不是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全局性的规划,两者长期处于错位脱节状态。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对能源利用控制的无力和管理的无序,也是近年来城市能源消费中浪费现象以及引发的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的根源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集约利用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党的十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标,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科学的发展理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强调协调的发展路径,实现高效集约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不能把城镇化本身作为目的,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理念、发展路径和目标看,都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发展中能源集约利用提出了更深层次诉求。

(一)科学的发展理念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尽管从规模角度而言,我国城镇化确实取得很大进步,但从质量角度而言,却不容乐观。我国人口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实际国情决定了城镇化不可能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延发展模式,而是既要发展规模又要重视质量,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思考长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城镇化发展的国际能源支持和环境条件,必须基于有限的能源供给和较小的环境成本来完成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原有的发展理念已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树立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扩大外延,更要注重城市内涵建设,实现能源从城市建没到城市运转全过程的集约利用,从而最终克服城市能源利用上存在的矛盾。

(二)稳定协调的发展进程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发展还不能懈怠,这就需要加强能源保障。同时,在国内常出现工业与民用之间用能冲突的情形下,城镇化的建设要真正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也必须有效解决能源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要求实现一个更加良性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强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互动,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同步改善。在我国目前国内能源供给有限、国际能源供给不稳定的前提下,从能源利用角度来寻求供求平衡的出路是必然的。这就对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提出更大挑战,不仅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提升能源利用质量,更要改善能源利用模式,协调能源利用冲突,从而实现城市能源集约利用。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城市作为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重要人群的活动区域,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生存空间是城镇化的终极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发展目标的人本性,始终把“人”而不是“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人在城市生存的各环节都必须依赖的要素,能源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强其集约化利用更是旨在保障能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居民从工作到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安全稳定和便捷高效。如,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和其他污染问题直接对城市人居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破坏城市自然的生态平衡。能源集约利用正是降低碳排放、控制城市污染从而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的需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制约因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但要真正实现还需克服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这只能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前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还是潜在的发展目标的冲突都是对能源能否集约利用的挑战,而我国目前面临的客观能源条件能否支撑起能源集约利用措施的实施也还有很多的困难。

(一)过去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形成一定制约

要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有效施行能源的集约利用,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传统观念的制约。而且外延式发展相对内涵式建设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难免使部分政策延续下去。过去已有的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能源设施、交通设施及城市配套等都已成为既定的客观事实,无论是对其改造,还是后续新建都需要不小的投入,要实行能源集约利用的措施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成本引发的障碍。

(二)发展目标如何协调将形成制约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控制的战略目标虽然在近年已受到重视,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目标始终还是当前我国政策的落脚点。我国目前面临很多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可测因素,而能源的集约利用将直接对现有的很多高能耗产业产生影响。现阶段,这些产业往往都是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调整这些产业的发展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实际是要求政策在维持经济增长和能源节约间做出权衡,我国要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协调好发展目标是首要考虑的难点。

(三)客观能源条件支撑形成的制约

客观能源条件包括区域的能源禀赋条件、能源传输的技术条件、能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等,这些条件决定在城镇化建设中能否很好地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如,要实现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引发的碳排放等问题,上述客观能源条件都是能否最终实现规划的基本支撑。当前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各城市的能源禀赋差异较大,能源传输和利用中的技术瓶颈很多,这些都是未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制约。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能源集约利用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一)坚持新型城镇化理念,将能源集约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

发展理念决定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理念同样决定了发展道路的科学与否。因此,应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灌输到城镇化建设的决策者、实施者和城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的头脑中,才能使政策的出台、制度的执行和城市的运转真正体现出能源集约的思想。能源的利用涉及城镇化建设的各环节,应彻底改变长期以来能源为城镇化发展无条件提供支持的习惯思维,在能源利用上强化市场化机制和成本效益约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只有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能源的利用问题,才能保障新型发展模式的推广。

(二)调整城镇化规划思路,将能源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将能源利用环节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辅助环节,基本没有将能源规划提升到与城市发展规划同级别的地位。城市能源政策与城市产业政策、城市环境政策、城市财政政策、城市交通政策、城市社会公正与环境公平、城市规划政策及城市设计政策紧密关联,要从规划上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必须从能源政策制定上与其他相关政策相互协调,应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下加以整合。要在城镇化规划思路中克服以往只关注局部规划、忽视全局规划问题,克服只重视能源供给规划而忽视能源利用过程控制和管理问题。同时,必须将城镇化中面临的工业化导致的能源消费问题进行有效规划,实现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双约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发展引发的能源利用问题,实现城市工业生产、城市自身建设规划及能源利用规划三者相融合。

(三)构建高效能源系统,将能源集约利用的全方位循环过程纳入城市发展中

城市能源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为满足城市工业生产、民用和商用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能源需求,由城市外部输入油、气、煤、电及可再生能源,经过城市电网、燃气网、热力网等输配、转换至最终使用环节的末端设备组成的系统。要实现高效的能源系统,应从能源循环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能源的生产、输入、传递、转化(消费)至输出等全方位循环过程纳入城市发展之中,使城市空间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城市能源循环的最优化过程相一致。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六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部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4]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J].企业导报。2009(5):106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七

【关键词】供热规划;低碳城市;热源规划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这个空间里所实行的低碳经济,其中包括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生态体系。根据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是低碳经济。其实它的本质就是清洁能源的结构问题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它是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为核心。发展低碳型经济和建设低碳型城市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目标,同时也是城市品牌的一个新的亮点。

一、热源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1)热源形式的单一化,新型的供热方式应用少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所用的燃料依旧是传统的燃料――核能供应、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垃圾焚烧和地源热泵等这些都是新型的热源和供热方式。但是这些能源在具体的规划中却运用的很少。

(2)城市的规划和热源的规划不相协调

热源的形式、热源的布局以及选择的供热方式和城市的定位、形态、用地的布局以及功能的区划协调不够。热源规划的位置有可能会跟相邻土地的使用发生矛盾,造成规划跟城市的发展不相协调。

(3)新型热源的应用的可行性论证的缺少

城市的供热能源的结构分布不合理,而且供热的热源规划又不能因地制宜。正是因为缺少了新能源应用的可行性论证。

(4)热源规划化的刚性不是特别的强,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在编制供热热源的规划时,只是注重了供热负荷、供热的半径、热源的形式和供热的范围等一些问题,缺少了对供热热源的布局、用地规模和位置的研究,因此就不能实现定量、定性以及定位的控制,结果所编制的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二、热源规划的原则以及发展方向

(1)热源规划的原则

热源规划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则,是大力的发展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改善供热能源的结构,使城市的能源以及供热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提升。热源规划:首先,是先看看供热中的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能源。然后,分析能源的利用效率的情况。热源规划其实应该坚持“灵活多样、低碳优质、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

(2)热源供热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低碳型社会的新目标下,热源形式的发展应该多样化。除了一些集中的锅炉房与燃烧煤的电厂以外,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和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条件来选择不同的供热方式及其能源。这为供热热源的优化和供热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优质绿色是热源供热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运用清洁绿色能源,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使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形成了一种以集中供热为主,以分散供热为辅的格局。

三、热源规划的论证

目前,大多数城市在编制热源规划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缺乏系统的可行性的论证,尤其在选择清洁能源作为供热能源的技术进行经济分析这一方面,问题张显得尤为突出。所以,热源规划应该多增加一些新型能源以及供热方式的应用的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的论证主要包括能源的供应状况:如噪声、烟气和污水等影响环境的情况;供热工程总的投资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年供热的总成本等一些重要技术指标的一个具体分析等等。可行性的论证要注重运行的费用以及当初的投资,还要把环保和节能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只有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的论证,才能把热源规划的这个作用有效的发挥起来,不仅为投资方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供热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和热源规划的协调衔接

(1)热源规划的形式和城市的定位及性质相协调。性质不同的城市应该要选择不同的供热方式与热源形式,主要是与城市的定位及性质相协调。旅游城市通常选择燃气、热泵和燃油等新型的清洁能源为城市的主要的热源材料。工业城市可以选择企业的自备电厂与工业余热作为热源,这与工业的生产是密切相结合的。海滨城市,采用海水源热泵更加合适。

(2)热源规划的选址和城市的用地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三者之间需要相互的协调。从生态、环境、环保及景观等方面论证,集中热源的选址应该和城市的用地性质以及布局相互协调。例如:大型的锅炉房及电厂不能建在居住用地、商业区以及旅游景点附近。最佳的建筑地点应该靠近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等地方,减少对城市的生活干扰。

五、结束语

对于发展低碳型经济和建设低碳型城市,供热热源规划是城市规划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理念之一,而且这个理念还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完善。应为其规划大力的发展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改善供热能源的结构,使城市的能源以及供热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提升。

热源规划应该多增加新型能源以及供热方式应用的可行性论证。选择热源的形式与供热方式主要是根据城市的自身条件。根据城市规划的一些新要求,深化完善热源规划的内容,使供热热源规划的权威性以及刚性得到增强。加强城市规划和热源规划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z],1995(07)

[2]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z],2006(05)

[3]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Z],2004(05)

[4]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组。哈尔滨市几种主要供热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Z],2007(03)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八

有资料显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准人管理规则》等政策以及国家相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研发,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发展时期。吉利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具体时间表和市场接受度仍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做好技术储备,循序渐进是企业的工作重点。”有专家认为,开发新能源汽车之路任重道远,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来逐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对全球汽车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但也进一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可以看出,从今年以来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也是不断出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今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原则通过,在提振车市信心的同时,也更加体现出国家对于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规划提出,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 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为加快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也紧随其后出台。2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据了解,财政部、科技部计划未来四年内,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6J7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据悉,此次补贴的主要对象则是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除中央财政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外,《暂行办法》也要求,地方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的起步阶段,国家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赵福全说,吉利早已将企业使命调整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利企”的重要基点之一。

3月20日,国内汽车业期盼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各企业需要对自身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进行梳理与调整,《规划》要求广大汽车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一汽集团在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上汽集团组建专门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子公司,并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开发;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也都在努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此次《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将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而且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这一明确的信号,也被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捕捉到,并做出了快速反应。在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城、华晨、吉利、海马、众泰等国内汽车企业,都展出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储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进程刚刚进入爬坡阶段,此次《规划》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描绘了一幅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否得到大发展也取决于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接受度。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而这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计划用5亿元启动“绿标”公交车队计划,未来预计购买1000辆新能源汽车。上海明确表示,今后两年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制造,计划于2010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量产规模。有汽车企业希望,各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多出台一些实际措施。例如以新能源汽车组建城市公交运营车队和出租车车队等,尤其是政府的采购车辆应尽可能采用新能源汽车,对于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作用会更大。

新能源汽车要大规模推广应用,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有关部门已经在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据了解,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组2008年共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各8项,加之以前制定的多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形成有力的支撑。

尽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业共同的选择,但在新能源动力方面,却有着众多方案,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既需要开阔视野,寻找新的可行性方案,又需要有的放矢,争取少走弯路。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此次管理规则出台,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类,而且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制定了详细的准人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向规范的产业化进程更加迈进了一步。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通用09-28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精选9篇)12-03

2024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精选1003-06

我的期末计划作文【精选3篇】09-25

129 2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