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优秀10篇】

2023-12-05 16:35:08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汇报的情况与日俱增,汇报通常是指向上级报告工作所完成的书面报告,那么,汇报应该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新农村规划建设》,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篇一

【关键词】新农村;基层党支部;农村党支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桥梁,是党组织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式与挑战

在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挑战下,农民流动性增强,主要的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流动。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对基层组织的归属意识大大减弱,也降低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下,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新要求。

在农村社会组织多样化的挑战下,农村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组织的工作领域也向不同领域拓展,这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要求。

在农村党员队伍成分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流动性和分散性较为突出,给党组织生活和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改革和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任务。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的首要问题为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主来抓党建思想,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命脉,否则就等于脱离了群众。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加强农村教育,强化农村的社会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从本地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形成产业结构,或种植业,或养殖业,或加工业,或手工业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定要抓好产业结构,走特色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强化激励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保证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优化考核方法,细化考评指标,确保考评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把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保障机制,实现在岗享受待遇,退休提供养老保障,方可解除党员在工作中的忧虑,营造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位党员在工作中得到进步,得到满足,得到群众的认可,从而带动整个村的精神面貌与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在党的领导下,走农民致富之路。党员与群众心连心,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三)抓好农村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党支部的首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领导班子的实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要打破常规的用人机制,从致富能人,返乡商人,回村大学生中选拔壮大党支部班子,为支部班子注入新鲜血液,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带领农民群众走致富道路。不仅在选人才方面建设支部班子,支部班子整体也要增加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的分析,可以外出培训,也可以把专家请到村上,带领农民群众一起参加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方式,增加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先进性。那种“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各党支部必须带领农民群众寻求致富,走经济发展之路,所以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是不容忽视的。

(四)落实“文明乡风、整洁村容”,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乡村的基础设施着手,加强道路,健身设施,通讯网络,娱乐场所的建设,农闲时间补充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的面貌整治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把精力用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彻底消除农村思想觉悟落后的局面。通过农村文艺活动的开展,营造生机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对生产发展的重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繁华农村文化市场。让每个学龄孩子,正常接受教育,没有退学现象,让每一位农民群众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充分响应国家的号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艰巨而且繁重的任务,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基础建设、自身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加强农村的社会法制建设,才能使农民群众愿意跟党走,履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朱唯雅。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J].农村工作通讯,2012.

[2]廖洪兰。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文化基础[J].理论观察,2015.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二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政府;非政府组织;贫困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下,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它不能仅囿于贫困户数量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规划实施,“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创新思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笔者遵循这一思路,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扶贫村为视角,谈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主体。

一、扶贫主体之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扮演着全方位、多层次的角色。针对扶贫工作,笔者认为,政府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提供公共服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任务。对农民而言,公共服务的主要产品就是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目前,我国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扶贫效率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它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无论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和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问题在于谁应该是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笔者以为政府应当承担这一责任。

一方面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投资主体具有特殊性,即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依靠政府或集体投资。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理应承担起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仅靠农民和村集体投入往往承受不起,对贫困村而言,更是天方夜谭。国家财政应该在这方面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扶持,这是政府的职责使然。总理在2006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2.做好行政指导

在基础设施上,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好公共服务;而在农村事务、农业生产上,政府要予以行政指导。行政指导(administrativeguidance)具有助成性、诱导性和柔和性之特征,它相对于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刚性政府行为,更能体现对贫困农民的引导和尊重,更符合新农村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1]的基本目标。

另外,政府对农村事务予以行政指导,也是依“法”行政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引导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呢?一是引导农村科学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政府应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遵循农村扶贫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理念,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角度,引导农民搞好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必须要统筹安排,兼顾左右,体现全面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二是政府应当利用其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为农民做好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指导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经营风险预测、农业气象水文灾害预报、农业种植技术等信息,提高农民把握市场供求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政府应当鼓励农民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引导农民树立农业新理念。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脱贫、农业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文件中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农村基层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发展计划,为农民生产经营指明方向。

二、扶贫主体之二: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参与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扶贫需要社会的合力。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民政部官员也表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扶贫,为扶贫带来不绝的动力,必将成为扶贫项目中的主体。

1.非政府组织的扶贫优势

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足之处很明显。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扶贫事业中喜欢搞亮点,面子工程,忽视当地民众的基本需要;扶贫发展项目的计划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制定的,作为扶贫对象的农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就使得扶贫开发缺少群众基础;另外,扶贫资金、物品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送到贫困者手中,也使得群众对扶贫工作不满。

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首先,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针对当地各种既定的经济、习俗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化;其次,它“能够近距离平等地接触基层群众,将贫困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培养自立和互助的精神,促进农户参与消除贫困活动的全过程”;[4]再次,非政府组织对扶贫村的综合发展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且更为本地化,更能专注于贫穷农户;最后,非政府组织在消除贫困的事业中,利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能有效地唤起一般公众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关注,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

2.非政府组织的扶贫领域

(1)非政府组织类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根据此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培育两类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类主要是以地域(自然村或者行政村或者它们之间的联合体)为单位的服务农民自身的非政府组织,简称村域组织(VillageOrganization);另一类是专业从事农村各种服务、协助农村发展的公益性、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简称农业非政府组织(Agriculture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5]。对于前者,要积极鼓励其发展,利用其植根于民间的优势,整合当地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而对于后者,要予以培育,发挥其反映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帮助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的优化配置功能,帮助和维护贫困农民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

(2)非政府组织功能。非政府组织要发挥智力的优势、发挥募集社会资金方面的优势,积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开展扶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贫困助学等活动。在小额贷款方面已作出突出贡献的非政府组织,要继续完善以前的做法,并拓展向农民分发农业生产信贷,使农民有资金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或者向农民发放信贷使他们去开辟获得非农收入的机会。主要从事技术、学术扶贫的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动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言献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在卫生保健领域、教育领域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非政府组织也应以填空补缺的身份及时出现。

总之,在中国,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非政府组织既可以在帮助农村脱贫方面发挥作用,也将在未开启的农村市场中大有作为。

三、扶贫主体之三:扶贫村的自身建设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贫困村的农民不但是扶贫的对象,也应当是扶贫的主体,成为解救自身的主人。如何做好扶贫村的自身建设工作呢?李源潮指出“在扶贫开发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选好带头人。第二要培训新农民,让农民有新的创业素质、新的劳动素质”。

1.要选好带头人

选好带头人,第一步要选好村干部(主要是村主任)。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村干部的选任应以“海选”+“提名”式竞选为主。即“海选”产生一名、村里致富能人推选出一名、村委会推荐一名、基层政府推荐一名,然后通过竞争上岗。这既体现基层民主,也杜绝“海选”的随意性。另外,把大学生输往农村基层组织,即培养“大学生村官”,也应积极推行。第二要处理好村干部(主要指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现实中,村支书是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而村主任由选举产生,除少数情况下村支书、村主任由一人兼任外,一般都是两人各负其责。两者关系好坏自然关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村干部之间应以和谐为重,村集体利益至上,同心协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要保障村干部的利益。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村干部把精力从收税、罚款等管理工作上转移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尽心尽力为农民服务上来;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促使村干部要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新的形势对村干部要求提高了,对村干部利益的保障机制也应健全。建议村干部的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支付形式,将其纳入县市区或乡镇财政统管统发系统,并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和工龄补偿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等[6]。

2.培育新型农民

扶贫开发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民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扶贫工作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否则,扶贫开发工作无法良性进展。只有得到贫困户的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此,一要实现贫困农民从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的转变。让一个人生活富裕起来不难,而让他从精神上也富裕起来却不易。现实中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不思进取,沉迷于吃喝嫖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扶贫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资金上,更要关注“扶志”,对其“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要通过教育、技术、信息等智力扶持,培养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对贫困户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观念上的引导。逐步实现生活富裕到观念富裕及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二要实现由贫困户向新型农民的转化。与新农村建设提倡新型农民相比较,现在贫困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道德素质不高、固守传统农业的心态较重。落后地区的农民应当利用扶贫开发工作人、财、物注入的契机,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逐渐实现“脱贫——富裕——新型农民”的转化。为此,贫困村民应当利用科技下乡、短期培训等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定期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掌握致富的新技能。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环境下,贫困户应当主动参与市场,在市场中开阔眼界、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历练本领,成就经营能手。贫困村民应该充分享受国家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的成果,尤其是要享受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担负起子女受教育的义务,保证下一代不失学不辍学,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教育,远离无知,保证使下一代成长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四、结束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围绕继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两个目标,分区研究,整村推进,因户制宜,逐级建立责任制,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基本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政府的坚定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和贫困农民的自我觉醒,落后地区的农村一定能尽快脱贫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新华网,[2006-02-21].

[2]陈梁。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02):51.

[3]毛胜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升扶贫开发内涵[EB/OL].[2006-11-16].

[4]郑功成.中国扶贫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7):11.

[5]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2,(9):29.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精神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具有良好发展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在“新”上作好文章。

1、新农业

在农村综合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新农村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归其原因,无外乎农村是穷、脏、乱、愚的代名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这种思想,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具体表现是必须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3、新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保证新农村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农业技术,造就一支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高等教育导入农村,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才;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形成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总之,必须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

1、收入及物质生活状况

这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收入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首选指标。“恩格尔系数”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的总体反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住房条件是农民对生活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和农民主要的追求目标,因而选用“人均住房价值”指标,为增强可比性,住房价值应当是房屋当时的造价乘上折旧率。

2、精神生活

选择“人均教育年限”指标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础指标,用“文化消费支出比重”来确切地体现精神消费的状况。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看电视,因而我们认为“电视机普及率”指标更为实际可行。

3、社会风气

我们用“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来反映社会治安和道德文明程度。

4、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认为“林地覆盖率”最能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反映污染状况,我们选择了“三废污染面积比重”指标,主要考察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此外,可用“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力和稳定性。

5、社会经济结构

农村要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必须构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用“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态势。虽然反映不很全面,但能看出基本态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还农村以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有公平的产业地位,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

5、推进乡镇综合改革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等方面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00年,中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包括农民在内,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这个“小康”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解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量标准。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该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1)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2)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3)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

3、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执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路线,相继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推进,但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4、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1、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关于市场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3、关于城镇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陶志刚,高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6,(12).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3]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6,(01).

[4]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报道,2006,(01).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篇四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篇五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

(一)有的支部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我镇农村党员908人中,35岁以下59人,36—45岁193人,46—54岁231人,55—59岁116人,60岁以上309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03人,初中291人,高中(中专)89人,大专以上25人。近年来,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难,无法补充鲜血液。同时,村干部待遇很低,生病、退职等无保障,难以留住农村年轻能人,致使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二)有的支部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党员管理难度大。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农村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流动性很大,增加了常规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有的支部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服务功能弱化,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是“空壳村”,无集体经济积累,有的村在教育“普九”时还留下许多债务。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四)有的支部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作风不民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事务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五)少数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村党组织领导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

(二)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

(三)提升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农村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农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认为,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和一个“领头雁”。“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支书。只要支部书记是强有力的,思想是活跃的,这个村就是有希望的,就有前途。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近年来,我镇先后在太空村、王爷庙村、磨嘴村、大堰村选用了4个农村“能人书记”,今年“七一”,这4个村分别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向全镇17个农业村都下派1位大专文化以上的年轻镇干部担任村支部书记或者副书记,协助抓好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我镇每年都坚持表彰一批农村“爱民书记”、“爱民干部”,由镇财政每月给予50元的特殊津贴。

(三)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要把村级阵地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投资力度。各级都要配套一些资金用于村级阵地建设,力争每个村都要有一个活动阵地,要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筹资渠道,督促、指导村级组织新建、改建一批层次较高、功能较全的村支部活动室,达到建筑要求标准化,装饰内容规范化、组织活动制度化的目标要求,确保村级组织“阵地不丢”、“有处议事”、“有处活动”。2003年以来,我镇每年坚持投资10—15万元,改建2到3个村级办公阵地。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深化“三向培养”,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五)强化村级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基层组织要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创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村党支部要在提供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劳务输转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促进服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村党支部的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六)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全镇已经培养大专文凭的村(社区)干部30人。

(七)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八)创新农村党员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党员干部个人待遇“差”的问题。要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任职多年的村干部,积极探索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多种形式,解决好他们的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还要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对新任村班子成员,要通过“两推一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办法,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有进有出,把机制搞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党员权利的保护,在政治待遇、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注意体现组织温暖,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对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择优招聘为乡镇干部或者乡镇副职领导岗位,让“能人书记”有奔头。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六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使用;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而地方财政的农业支出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大多数农民是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的。当然,组织动员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更不能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变相向农民要钱要物。发挥社区集体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应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社区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国家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机制。

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还应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应制定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七

大家好!我叫××,来自××。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新农村规划建设 篇八

一、基本情况

育溪镇版图面积380平方公里,所辖23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育溪镇区建设规划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2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由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学院编制。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脚东、马店、月潭河)、中心村、基层村按一主两翼,一线串珠结构构成。育溪镇区为中心城镇,总框架为三横两竖,主要道路系统为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县道5条镇道。近几年来,全镇严格依据规划,加强了对集镇、村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村容镇貌逐步得到改善。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项目强镇、调整富镇、商贸活镇、城建美镇为发展战略。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村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搞好服务,广泛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改造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4、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搞好以点带面,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四、发展目标

全镇村镇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村镇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镇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村庄道路基本硬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60%,村庄饮水符合标准100%,污水、垃圾处理率达60%,绿化覆盖率达到60%。育溪中心集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五、工作重点

1、突出发展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加快育溪中心城镇建设,对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城镇骨架,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商贸物流发展,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育溪镇区为中心城镇,镇区规划范围东起胜利村委会,西至育溪河大桥,南抵皂当路,北起小河桥联合光明段。到20__年,人口规模达到20__0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0公顷,村镇建设以改变镇容,改善环境,塑造亮点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实施开发建设,实施居住、休闲、商贸、工业分区。20__年以完成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在镇区主干道实施改善镇容镇貌、道路维修、自来水改造、集镇垃圾处理场、联合住宅小区建设为重点,拉通方天路,拓展集镇骨架,完善集镇功能。适时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到20__年,完成皂当路以北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沿线布局3-5家骨干企业,打造镇域工业经济的支撑企业。

2、着力抓好文明新村建设。高标准建设好光明、胜利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镇范围内实施“五改”、“五通”工程,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宽带),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民风淳朴、文化活跃、社会稳定的新农村。

1)切实加强村庄整治。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大力实施以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环境美化。到20__年底,完成脚东至院院10个居民点村庄整治,形成刘河、胜利 、联合、光明、马店等样板区,到20__年底,完成50个居民点的整治,镇容村貌、卫生明显变化、改造农村危房100户,结合土地治理项目,通过迁村腾地,新增耕地300亩以上,修建示范性农民新居小区一个。

2)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建设通村道路,完善村内道路网,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60%以上,通村主干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

3)完善给排水系统。全镇农村村庄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村庄排水以明沟和暗渠为主,普遍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等简易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铺设排水管道,采用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集中式处理污水,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率达到60%。

4)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村委会、文化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等建筑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文化活动场所、便民超市、村级卫生室等设施统一设置,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带头和辐射作用。

5)引导规范村民建房。制定切实可行的居民点详细规划和整治方案,满足建设与管理需要。改建住宅的平面布局,尊重当地生活习俗,使用功能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内设水冲式卫生间,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厕所,改建住宅的设计,施工满足质量、安全要求,体现节地、节能、节水的方针。农村个人建房一是要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当阳市村镇建设规划和用地管理办法》要求申报;二是要符合用地和建设规划,严禁分散建房,住宅层数2-3层为宜,屋高3米左右,坚持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模式、统一层数、统一层高);三是加大对未批先建和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

6)开展清洁镇村工程建设。对农村垃圾和坟墓实行集中管理,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60%以上。着力抓好“一建三清四改”(一建沼气池;清理各种垃圾杂物、清理柴草垛、清理路障;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善村庄环境,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每个自然组建1-2个垃圾收集点,配齐村级保洁员清运工具。到20__年村及村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7)加强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全镇绿化覆盖面达60%以上,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间空地,种植常绿植物,利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利用太阳能、沼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公用水池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保护植被,严禁乱砍乱伐,防止水土流失。

六、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管理。根据总体规划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修订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衔接配套的完整的规划体系。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和“一书一证”(即选址意见书、村镇房屋建设许可证)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工作机制。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对随意改变规划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投入。广辟门路,建立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企业等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突出抓好以环卫、绿化、道路、给排水、小区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村镇环境,提升村镇品位,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新型农村建设 篇九

【关键词】农村,会计,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了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件指出,实现全面的小康,建设全面的现代化,农村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离开农村,谈全面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关键历史任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会计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机关对会计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做了很多工作,会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这些提高和改善更多的是体现在城市和工业,对于农村和农业就涉及不多,农村会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主体管理乏力。“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财政局作为县一级的财政管理部门,它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县范围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对于农村会计的管理,涉及甚少,甚至是划归农业经济管理单位进行管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于会计的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又隔行如隔山,管理起来相当别扭,有些地方干脆不管,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会计管理主体比较混乱,对农村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许多农村的会计人员素质都比较低,有些农村甚至没有固定的会计人员,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外出做个体生意,有的不愿意再干了,会计人员的更改相当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培训,会计从业资格无从谈起,会计核算更是一塌糊涂、账账不清、账实不符更是常有之事。

3、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对于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可是在农村会计中,原始凭证的收集、保管往往很混乱、很随意、记账凭证的制作更是乱七八糟,会计报表五花八门,有些农村还进行“口头保管”有些根本就没有保管,使会计工作的可控性和连续性难以实现。

4、缺乏监督和审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不可能象企事业单位一样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和专业的内控部门,再加上农村的分散性和偏远性,使得财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村民作为最大的监督主体,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素质、学识、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没能更好的对农村工作作出有效的监督和审计

二、规范农村会计管理的建议

1、明确农村会计领导管理主体,加强领导主体管理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农村会计工作的管理由财政机关,即财政局统一负责,加强财政局对农村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具体并统一指导农村会计工作,从上到下,如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资格、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科目都要做到逐步规范合理。尽量做到领导明确、思路清晰,避免多部门重叠领导,多重管理容易产生混乱,甚至是互相推诿,空洞管理等现象。

2、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待遇的提高,农村会计岗位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也为农村会计的竞争上岗成为可能,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考聘用,挑良选优,把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录用到会计岗位上来,并逐步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按照持证上岗,凡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一律不能上岗,此外,要注意保持会计人员的稳定性,会计人员不可以随便变更,会计人员的聘用要签订合同,合同规定一定的聘用时间,如无意外情况,双方不可以违约,会计人员的聘用要报经乡镇财政所备案,要按会计法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会计人员的培训计划纳入全村的发展规划,安排一定的经费进行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可以选派会计人员到高校去学习、进修,还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农村会计监督和审计。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般不高,工作方法、工作程序都不太规范,所以,监督和审计对于农村会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财政局、财政所要创造条件,把村干部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村干部明白监督和审计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训他们如何制订内部控制的制度,如何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如何进行内部控制,使各村的会计工作都能得到有效的内部控制,此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加强广大农民的监督意识,使广农民自发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财政局和财政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会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及时掌握农村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发现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指导,情节严重的,要送法律机关,依法严惩。

4、严格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管理。各村要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档案的管理人员、建档、归档、查阅、销毁的具体办法,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原始会计凭证要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方法,进行收集、粘贴、装订。记帐凭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对应的经济业务,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做出规范的会计分录,根据凭证分别作出明细账、日记账、总帐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报表,月报,季报,年报,及时上报给财政所,并公开给村里的村民。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要统一使用财政局财政所规定的格式和纸张,便于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玉生。 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2]陈前金。 建设新农村必须抓好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9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十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部署今年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央和自治区举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和总理以及自治区储波书记、杨晶主席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一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领导的讲话精神。最近以来,新农村建设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理论界在研究探讨,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通过学习要在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和自治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第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的要求,内涵非常丰富,要求全面具体,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尤其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或者主要是热衷于新村庄建设。

第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不是新概念,内涵却是全新的。怎么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发生了变化。总体上看,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到20*年GDP达到了18万多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也可能达到第四位。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二、三产业占到了GDP的87%左右,一产已经降到了12%左右,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或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达到3万多亿元,从2万亿到3万亿元仅用了2年的时间。这说明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支持农村综合建设的实力。再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阶段搞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这一根本方针。就我市来讲就是要坚持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不动摇,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经济转型紧密结合起来,走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如果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回到过去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上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克服农业思维的惯性,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第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伴随着整个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全过程的历史任务。韩国是一个小国,不如我们一个省大,农村人口也相对较少。它从1970年开始搞"新村运动",到现在已经30多年,分了五个阶段,才基本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世界大国,建设新农村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会更长。所以说新农村建设慢不得也急不得,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当地的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第四,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扎实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只有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才能取信于民,激活建设的主体。要防止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更要防止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就是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这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初步思路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谋篇布局,有一个既体现中央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好思路。比如贵州遵义提出的"四进农家",即富进农家,学进农家,美进农家,乐进农家;江西赣州提出的"五新一好",即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建设好班子,这些思路就比较好,既抓住了重点,也突出了特色,还通俗易懂。那么我们这个地区怎么搞?这次自治区专题研讨班上有三个盟市作了典型发言,我市是其中之一。我根据市委一届五次全委会的精神,作了进一步的归纳,讲了"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提高"的思路。讲完以后反映不错,大家认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实际内容,自治区领导要求就照这个思路往下抓。

第一,大力实施增收富民工程,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首要的是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20*年,我市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5元,分别高于全国、全区1010元和1276元。按照市委提出的规划建议,"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以上,达到8500多元,还将明显高于全国全区水平。所以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比较好的,有条件走在全区的前列。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产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

第二,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和村通油路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能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涉及许多方面,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河套平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农田水利建设始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自治区也要拿出10个亿用于水利建设,这10个亿主要投在东部,西部放3个亿,主要用于河套灌区的节水改造。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搞好河套灌区大型节水改造的续建工程和末节渠系改造的试点工作。另外,我市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很大,这方面现在国家有关部委都在动作,发改委提出要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国土资源部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的力度,农业部要实施"沃土工程",还有其它的一些项目,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农民,开展平地缩块等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农民水费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全区全流域的发展做贡献。其次是村通油路工程,这也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市农区道路晴通雨阻的问题十分突出,抓好通村油路建设也非常重要。近几年我们的小油路建设开始起步,临河和杭后发展比较快,目前全市大体上有四个旗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有五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按照全市道路交通规划,到"十一五"末,通乡村油路总里程将达到7719公里,是现在的5.5倍,苏木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嘎查村通油路率将达到95%以上。要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资力度,超前搞好规划,加快组织实施。除这两项建设外,还要抓好农网改造、通信设施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第三,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近几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积极探索"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圈、改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模式,有的还包括住房改造的内容。目前已经搞了6000多户,总体效果不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过去的基础上,内容要进一步丰富,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市委一届五次全委会提出要实施以"五改、五建、三通、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五改",就是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五建"即建新房、建青贮窖池、建沼气、建养殖小区,有条件的建大棚;"三通"就是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就是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这个是总要求,各地可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生产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其中"一池三改"在"十一五"期间要搞6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对村镇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新村庄建设的重要基础,适度规模的集中居住好处很多,有利于节约耕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效益,有利于产业发展。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所以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有计划地合并村庄,适度集中。还有一个就是安全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农牧民的身体健康,要把防砷改水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十一五"期间重点地区要基本实现安全饮水。要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的科技支撑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要达到90%以上,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第四,大力实施"河套文明长廊"工程,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河套文明长廊"已经提出几年,得到自治区的认可。以"河套文明长廊"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河套文化内涵。河套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几千年来,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等在这里传承积淀,聚集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通过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提高地区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撤乡并镇和教育资源整合,腾出许多的设施,应当充分利用起来。积极争取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改变落后的生活习俗,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培养"有文化、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教育培训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第五,大力实施"双链双推"工程,积极进行组织和管理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去年在自治区领导的倡导下,我们把"三结合致富链"与"三级干部服务链"结合起来,推进农民组织化的提高,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双链双推"活动。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比较明显,今年在全区组织部长会上,杨利民副书记、陈朋山部长提出要在全区推广。这项活动的功效很多,从产业化经营方面看,有利于加强组织化水平低这一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需要看,目前产业组织的创新更为迫切;从转变行政职能看,能够推动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看,是"三级联创"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保持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索。目前,这项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鼓励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并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中心,逐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搞好乡镇机构、教育体制、财政体制三项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其它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普遍性,专家和各地探索的比较多,新牧区建设如何搞?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就我市来讲,总的想法是新牧区建设要围绕"退牧转移富民"工程来展开,既要保护和恢复生态,又要实现牧民致富,实现全市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达到、三个提高"的目标。我想牧区这一块,不仅可以享受对农村的普遍政策,还可以享受一些特殊政策。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除了目前实施的几项生态建设工程,国家还可能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经过努力,国家扶贫办可能把我市的中旗、后旗的北部边境牧区作为全国边境扶贫的试点,我们要积极争取。所以新牧区具体怎么搞,市里和相关的旗县要抓紧研究,争取能够在近期内提出一个比较符合我市牧区实际的初步思路,并抓紧付诸实施,使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同步推进,共同发展。

三、当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启动工作

(一)组织调查研究,起草实施意见。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班子,深入到农村、牧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央、自治区的精神和我市实际,拿出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体实施意见。重点是明确"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措施,包括今年怎么起步,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指导好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统筹制订规划。新农村建设各级都要搞规划,自治区的规划要与国家的规划相衔接,盟市的规划要与自治区的规划相衔接。自治区主要负责大的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的规划,这一块投资主体是国家和自治区。盟市主要负责乡镇布局、产业规划和自治区以下的专项规划。首先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包括水利、村通油路、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要在实施意见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全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规划。旗县主要负责自然村的布局规划,重点搞村庄的建设和农户的建设,这里面并村是个重点和难点,要认真研究。要在提高规划水平上下功夫,有些规划可以请专家来帮助研究论证。

(三)从突出问题入手,抓紧实施启动工作。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任务繁重,情况复杂,方法问题非常重要。总体上要坚持点面结合、常规工作与重点建设结合的原则。特别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抓好起步之年的工作。要搞好试点,中央确定搞100个县的试点,每个县搞一个村,我们要争取1个。自治区要在每个旗县搞1个村的试点,具体放到哪里请各旗县区研究。市里也要搞试点,但起步阶段不要太多,主要是探路子。旗县区要不要搞试点,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定,即使搞也不要太多,有1-2个就行。试点主要在探索机制和模式上下功夫,要有典型性,使其立得住,推得开。在搞规划、抓试点的同时,面上的工作也要动起来,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比如,在产业发展上,今年要突出养畜和特色种植业,特别是养奶牛和种番茄,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向上争取项目外,现在就要开始动员农民进行农田平地缩块,水利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制度措施。加快村通油路和通有线电视,通油路要按照规划抓紧实施,通有线电视工作也要加快步伐。村容村貌治理要全面进行,不管是不是试点,都要结合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治理脏乱差,要有新变化。村屯绿化、林网绿化、城镇绿化和城郊绿化要结合春季造林,全面推开。牧区"一带两山"的"退牧转移富民"工程要启动实施,从方案到具体运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社会事业方面,教育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搞好资源整合,重点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卫生要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搞好三个旗县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自治区安排了40万人,我市也安排了预算。"双链双推"活动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作为农村牧区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建立长效机制。这几项重要工作都要落实责任,由具体部门和分管领导来抓。

(四)认真研究中央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国家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过去主要在"少取"上做文章,现在主要在"多予"上下功夫,重点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20*年中央要实行"三个高于"的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我们是农业大市,在争取建设新农村项目方面有优势,一定不能错失良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做好项目,争取资金。建设新农村投资主体是国家,建设主体是农民,要发挥好两个积极性,组织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坐等国家的支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新农村规划建设》,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新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文章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优秀6篇05-30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通用09-28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精选9篇)12-03

2024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精选1003-06

129 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