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规划优秀5篇

2023-11-01 16:11:21

《农业发展规划优秀5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业发展规划 篇一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农业发展规划 篇二

一、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础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基础条件

市区,辖王店、洪合、新塍、王江泾、油车港5个镇及新城、嘉北、塘汇3个街道,2004年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05万人。区域面积5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28万亩,水域面积13.57万亩。境内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历来是省粮、油、茧、鱼重要的生产基地,发展都市型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1、区位优势。我区位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中心地带,紧邻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境内有沪杭铁路、沪杭甬、乍嘉苏及申嘉湖(在建)三条高速公路、320国道、07省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便捷,发展都市型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资源条件。本区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平原,土壤肥沃,湖荡众多,拥有较好的土地、水域湿地等农业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众多动植物生长,种养业发达,具有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3、产业基础。我区农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一个集约经营的综合高产农区,成为省重要的商品粮、畜、茧、淡水鱼生产基地。尤其是近几年,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发展都市型农业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是农业从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结合方向发展。2004年全区种、养业的产值比为47∶53。二是从种粮为主向粮经结合方向发展。2004年全区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已调整到48.8∶51.2。三是生产布局从小型分散逐步向连片基地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本格局,尤其是特种水产、三园鸡、蜜梨、精品小西瓜、时鲜蔬菜、苗木等新兴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凸显。四是产品从数量型向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转变。基地生产实行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全区引进、推广了一批动植物优质新品种,已制订实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标准23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认证省级以上绿色农产品12个,注册农产品品牌23个。

4、社会经济发展。新区建设发展,使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乡逐步融合,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5.7亿元(隶属),人均31225元,其中农业增加值8.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4%;农业总产值14.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5%和15.23%。“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扎实推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二)制约因素面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区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我区以农业“五有”工程为抓手,抓龙头、拓市场、创品牌,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不紧密,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2、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剧增,农地日益减少,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3、生态环境的制约。我区生态环境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农田土壤显现劣化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外荡水域常受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威胁水产养殖业发展,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是巨大挑战。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发展需要。我区目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总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学习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尚难适应为农民提供全面、优良服务的需要。

二、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富民强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围绕加快建设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农村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城市、优化生态、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发农业多重功能,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发展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外向精品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尤其要瞄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大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优质、鲜活农产品精品和加工产品,以及出口潜力大的产品。

2、产业集聚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优化配置各种要素,加快优势主导农产品产业集聚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农业产业群。

3、尊重农民和经营主体意愿原则。发展都市型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力培育多元的农业经营主体,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及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自。政府主要起引导、扶持和促进作用,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政策环境、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都市型农业富有生机和活力。

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以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发挥系统综合功能,凸显农业绿色景观生态功能。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环境有效保护,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科学安排农业区域布局、种养业布局,不偏面追求面积和产量的增加,着力优化品质、生产农业精品,提高效益,力求通过城乡要素重组,形成工农融合、城乡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新格局。

(三)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1、外向精品农业。立足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面向上海等周边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周边大城市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精品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争创知名品牌,开发出口潜力大的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如丝绸产品、速冻食品及水果、生态鳖等特色产品。

2、现代设施农业。针对土地资源制约,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设施农业。重点发展以精品蔬菜、瓜果和特种水产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的七大良种培育基地,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用先进的设施和技术装备农业。

3、绿色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区)建设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重点建好10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立体种养模式,施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以标准化生产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畜牧业小区,推行畜禽适度规模化养殖,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开展“万里河道整治,万顷绿化造林”,搞好“绿色小城镇”、“园林村”建设,着力营造绿色生态工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4、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我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在北部生态湖荡周边和南部高速公路接口附近,建设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观光景区,融农业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积极发展为上海等周边大都市居民服务的休闲观光农业。

(四)预期目标

随着市区扩大,工业区和小城镇建设,耕地将逐步减少。但必须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十一五”期末,全区耕地面积保持在40万亩以上。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由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形成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格局。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农业增加值12.2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9732元,年均增长6%,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外向度、农业科技装备应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形成都市型农业发展框架。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区域总体布局

“十一五”农业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产业集聚为主线,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三地一平台”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三地”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地、城乡居民观光休闲之地;“一平台”即名优农产品展示售销平台。

(一)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围绕“调优粮油、提高蚕桑、调整畜禽、做强水产、优化果蔬、做大花木”的总体要求,重点建设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即稻米、油料、蔬菜、蚕茧、林果、苗木花卉、精品西瓜、水产、三园鸡、湖羊生产基地。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块状经济和规模经营,走特色化和产业化之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到2010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5只,绿色食品5只,有机食品1只,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值18.5亿元,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粮食生产是我区传统主导产业,是本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尤其是晚粳稻处于太湖流域粳稻优势产区,目前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87.5%。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晚稻种植面积,主攻提高单产和优化品质,是确保我区基本口粮自给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良好人工湿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发展目标: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全区年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左右,其中晚粳稻25万亩左右,主攻省力栽培,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发展稻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种粮效益。粮食总产量16-18万吨,粮食商品率60%左右。

优势区域:以新塍、王店、油车港、王江泾镇为重点,建立15万亩左右优质晚粳稻米生产基地。

2、“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油菜生产是我区传统主导产业和本省重要的油料生产基地。油菜是油、饲、肥兼用的经济作物,有利水旱轮作,土壤培肥。

发展目标:保持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年产油菜籽1.2万—1.5万吨。全面推广“双低”油菜,优化品质,提高含油率;推广直套播、机收等高效栽培技术;扩大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饼粕脱毒生产高蛋白饲料等产品。

3、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近郊及中心镇周边重点建设设施栽培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时鲜蔬菜精品;同时积极扩大雪菜等地方特色加工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0年设施栽培蔬菜生产基地达到3万亩以上,雪菜、菜苔、榨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全区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加强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加快发展蔬菜保鲜加工和精制加工,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优势区域:油车港镇南部及新塍、王店、王江泾镇部分村。

4、优质高产蚕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是我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产区集中,桑、蚕良种和技术应用先进,茧质优良,从育桑栽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织造印染、服装加工到内外贸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产业链长、产业群整合的竞争优势。应加强综合开发,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保持在4万亩左右,其中高标准桑园2.5万亩以上,亩桑产茧量100公斤以上,年饲养蚕种10万张左右,蚕茧总产量4000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对中低产桑园全面更新改造,结合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桑园1.5万亩,扩大桑树新品种;推进栽桑养蚕成片区域布局,扩大规模经营,抓好优质蚕种繁育推广,提高茧质,普及省力化养蚕、培桑新技术;加强桑园和蚕桑副产品(蚕蛹、桑枝、蚕沙等)的综合利用和茧丝绸深度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和茧丝绸产品市场竞争力。

优势区域:以王店、洪合、新塍镇为主。

5、名特优新林果生产基地。蜜梨、葡萄是我区新兴特色优势产业。蜜梨集中产区洪合镇是“省黄花梨之乡”,种植面积近万亩。基地生产的“国界桥”、“吴越”品牌蜜梨闻名省内外,是夏令水果之上品。葡萄主要产区在油车港镇西湖村一带及王店镇部分村,以拱棚避雨设施栽培为主,面积2000多亩。油车港镇南湖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南湖”葡萄,享誉市场,部分产品销往香港。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蜜梨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葡萄避雨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同时重视木隽李、南湖菱等地方特色著名果品生产。引进推广优质、早熟、丰产新品种,着力优化品质;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园生产管理水平,普遍推广疏果、套袋技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严格质量安全管理,打造著名品牌,扩大应用保鲜技术,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优势区域:蜜梨、木隽李以洪合镇为主;葡萄以油车港镇为主。

6、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生产主要分布在新塍镇、及王店、王江泾镇部分村。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树种以香樟、杜英为主。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发展到3万亩以上,产值超亿元,培育3-5个有一定规模以经营花卉种苗和特色苗木为主的园林企业。瞄准上海等周边大都市消费前沿,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积极扩大彩叶树种和特色树种,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基地知名度。

优势区域:以新塍镇为主,王店、王江泾镇部分村。

7、精品西瓜生产基地。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品西瓜发展快、效益好,主要分布在王店镇八联村及周边,全年两茬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年生产量约2万余吨。注册“丰禾”牌精品西瓜,品质上佳,系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获优质农产品金奖,2004年被评为“省十大名瓜”,成为市场紧销商品。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精品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坚持高起点,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品质优、抗病力强、市场适销的新品种引进、筛选,扩大设施栽培,推广应用基质栽培和微滴灌技术,加强保鲜技术的开发,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产、供、销一体化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打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

优势区域:以王店镇为主。

8、水产养殖基地

我区北部水域广阔,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尤其王江泾镇是著名的“青鱼之乡”,资源、市场、技术优势明显。“十一五”期间,渔业要着重优化养殖结构,发展设施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拓展生态休闲渔业,提高综合效益,促进渔业跨越式发展。

1、发展优质鱼类和加工鱼类产品养殖。加强鱼塘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高青鱼等优质鱼类和加工鱼类产品养殖比重,探索外荡优质鱼类流放,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立著名品牌。

2、积极扩大特种水产品养殖。充分利用低洼水田和内外塘水域,扩大设施养殖规模,推广混养、套养等高效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贝壳类、龟鳖类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提高特种水产品在渔业中比重。

3、加强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大家鱼原种场、青鱼良种场、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名特优水产品良种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质高产水产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占60%。重点建设四大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青鱼基地1万亩,生态鳖养殖基地0.5万亩,虾、鳖养殖基地3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1万亩);完善4大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培育壮大水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10个;建设生态休闲观光渔业景区4个。

优势区域:王江泾、油车港镇为主。

9、无公害“三园鸡”及鹅养殖。“王店”三园鸡是我区特色优势家禽产品,尤其“阉鸡”更有上百年历史,享誉上海等周边市场。选用优质三黄鸡品种,采用传统与现代饲养方式相结合,利用园地实行规模化、长日龄放养,具有“放、野”特点和优良品质。“王店三园鸡”为省优质高产生产基地,通过省级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系市名牌产品,2004年获省优质三黄鸡金奖。种草养鹅是近年新兴的养禽业。由于草食家禽符合市场绿色消费时尚,应充分利用我区冬闲田积极发展种草养鹅。

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饲养“三园鸡”和扩大种草养鹅为主的禽类生产,显著提高禽肉在肉类中的比重。2010年,全区家禽饲养量达到800万羽左右,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到20%左右。

优势区域:“三园鸡”以王店镇为主向周边扩展;鹅以油车港镇为主。

10、优质湖羊养殖基地。湖羊是食草动物,系我区特色畜产品,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当前市场对羊肉类产品需求旺盛,应发展湖羊生产,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湖羊良种场,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良种繁育技术,积极扶持养羊大户建立养殖园区,创立绿色食品品牌,加强湖羊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湖羊饲养量25万只以上,出栏15万只左右,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提高到10%左右。

优势区域:以王店、洪合、新塍镇为主。

11、生猪养殖基地。我区畜牧业以生猪生产为主,2004年饲养量81万头,出栏49万头,猪肉产量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8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应合理控制散养,在远郊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基本稳定生猪饲养量,着重调优品质,提高三元瘦肉型良种猪覆盖率,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增加配套污染治理设施,并在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生猪饲养量保持在80万头左右,出栏50万头左右,二元母猪和瘦肉型三元良种猪达到50%以上。

优势区域:以新塍、油车港、王店镇为主。

(二)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地

1、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加快建设都市型农业的突破口。依托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工业园区两大平台,根据内资外资并举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成为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培育和扶持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完善两大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两大平台集聚。坚持发展、提高、整合、聚集并重,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并重,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能力,按照国际标准完善产品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响品牌;着重发展蔬菜、瓜果等保鲜、速冻、脱水加工和禽、羊肉类分割包装、熟食制品及配送等;有重点地发展粮食、水产品等精深加工。

发展目标:2010年,全区农产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达到1∶1左右。通过引进“外龙”和培育“新龙”战略,在两大加工基地聚集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4家。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0亿元,1家农业龙头企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创立2—3个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重点区域: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基地(油车港镇)为主。

(三)城乡居民观光休闲之地

我区休闲观光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2004年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有27处,经营面积3300多亩。作为拓展农业生态和生活功能,“建设都市型农业,打造绿色生态”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我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机。要依托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和湖荡众多的资源优势,利用独特的江南水乡生态景观、人文环境和农业文化底蕴,面向周边大都市和国际市场,在北部生态湖荡周边和南部高速公路接口附近,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将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集农业科技、教育、观光、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根据的资源、地理、人文等特点,推进休闲、度假、文化、绿色农产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一定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持维护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休闲环境。

发展目标:结合第三产业发展,认真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力求高起点、高标准,积极有序拓展农业经营新领域,争取在2010年全区争取2家以上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五大镇形成5家以上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景点,“农家乐”发展到百家以上,休闲观光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优势区域:以新区、王江泾、新塍、王店、洪合、油车港镇为主。

(四)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市场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让我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已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的任务。为此,着眼市场开拓,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造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已迫在眉睫。

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将农业推向国际。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周边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销售窗口,构筑名优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培育和规范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王店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浙北水产品交易市场,构筑农产品专业市场平台;建立名优农产品、“农家乐”旅游产品网上供求市场,构筑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到2010年,在大中城市设立20个以上常年性农产品销售窗口,大米、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入省级专业批发市场,10个以上名特优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1-2个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网络将农产品推向国际。

四、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城乡统筹引导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

都市型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加快建设都市型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型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引导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加快都市型农业建设,使其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和拥有众多产业群的大行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

(二)着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注重培育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型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首先要“筑巢引凤”,重点包装工业区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国内外大型科技含量高、适应国内外大市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请进来”;同时扶持整合现有龙头企业壮大实力,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区内外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政府要设立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网络,为企业提品市场前景、市场价格和市场销售等必要的信息,定期和不定期加强企业财会核算、经济效益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培训,不断给企业注入人才方面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分散农户经营与大市场对接、节约交易成本和实施标准化生产。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推行“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与大规模的有机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3、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农地经营的零散性,给集约化、规模化都市型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来很多困难。因此,要在长期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抓住土地整理等大好机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地向农业企业和专业农户集中,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景区。

4、做大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建设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内容,做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吸引游客光顾第二次。所以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势在必行。首先根据“一心十点百家”的目标,经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挖掘潜质,搞好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其次,根据规划,依靠原有的资源和产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休闲观光产业的引导、服务和日常管理;加快《休闲农业星级评定标准》、扶持休闲农业产业化项目等扶持政策的出台,规范管理,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也要专门就休闲农业制订规划和扶持,并明确职责,实行“区—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的三级管理模式。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都市型农业是资本、设施装备、科技应用和生产经营高度密集的现代农业。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切实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强科技集成和推广应用,带动广大农户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样板区,引进吸收农业高新技术的实验区,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加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2、加强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稳定基本队伍,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农业是公益性很强的产业,直接关系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全局。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尤其是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的事业机构,各级财政应当切实保障必需经费的落实,使其能正常运行服务。

3、着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技术、经营能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极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农民素质培训投入机制和工作机制,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第三产业,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增收。

(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要以构筑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化为核心,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和完善由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技术服务组织,加强培训指导,着力培育实施标准的主体,形成实施标准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建立健全区、镇(基地)、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健全农产品监督检测、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安全执法等制度,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五)加强生态环境维护,建设绿色

要强化农业生态功能,加强生态环境维护,建设绿色,是提高我区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区)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抓好生态防护林建设,合理配置经济林和绿化苗木生产,建设比较完备的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力搞好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河道整治,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治理工业“三废”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遏止农村生态环境劣化趋势。加强责任制考核,严格环保执法,加大力度查处破坏环境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规划 篇三

__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基础产业。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__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力度,经过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脱毒马铃薯等种植规模上1万亩的农业产业。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资源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__县的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一、__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一)优势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现状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贵州省蔬菜、水果、马铃薯等主产区之一。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我县农业的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优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20__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普安、大河的马铃薯,合江、大河、丰乐的番茄、辣椒,三合的大蒜、早玉米,交梨的葡萄,九阡、周覃的九阡李,都江、大河的椪柑、脐橙等农产品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有水果面积3150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9500亩(主要为温州蜜柑、椪柑、脐橙),柚1600亩,梨8150亩,李3000亩(主要为九阡李),杨梅1000亩,枇杷200亩,板栗3300亩,葡萄8450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全县的商品蔬菜面积34000亩。其中:三合、丰乐、大河、合江4个乡镇早春种植的早蒜苔、番茄、辣椒、黄瓜、豆类等蔬菜基地面积达11300多亩,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蔬菜年总产量15.64万吨,平均亩产量4000多公斤,主要销往省内的都匀、贵阳、凯里、安顺、遵义及两广城市,其中本地线椒有少量出口日本、泰国,番茄出口港澳地区。脱毒马铃薯:20__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6500亩,以大河、合江、普安、丰乐、三合种植面积较大,品种主要为费乌瑞它、威芋三号、大西洋等,年产量1800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湖北武汉等城市。水晶葡萄:水晶葡萄在我县栽培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其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耐贮运,而在我县低海拔地带栽培,成熟时间比都匀、凯里、贵阳等提早20—30天成熟上市,在群众的精心管理下,生产出的水果味甜而香,很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县的主栽水果,栽培面积已达7200亩,挂果面积6200亩,年产量近7000余吨,主要销往广西、重庆市场及省内的贵阳、凯里。椪柑、脐橙:椪柑、脐橙主要栽于都柳江沿河一带,由于我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冬温夏凉,果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生产出的椪柑、脐橙个大而味甜,深受消费者欢迎,群众自发栽培面积已达4100亩,已成为我县的特色水果之一,年总产量5200吨,主要供应省内市场。2、生产销售企业与市场建设现状目前,我县合江镇奇江村、大河镇怀所村、丰乐镇鼠场村、三合镇晨光村、猴场村、水龙乡水龙村、三洞乡下街村、中和镇姑引村等八个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所生产的大蒜、番茄、辣椒、早玉米、马铃薯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周覃镇板料村、场坝村、三院村、播花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大米产地认定,都江椪柑、大河脐橙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检测,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提升县内所产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我县成立了农药残留和亚销酸盐检测中心,在产前,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产中,经常性地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在产后,对采收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在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注册启用了“江柳”牌果蔬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我县农产品在两广市场深受欢迎。由于多方原因,现在,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生产销售企业,也没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收购商大多是在田边地角收购。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的果品生产销售企业只有国营大河农场、都江镇果业协会、交梨乡葡萄协会;蔬菜销售主要是依托广东东莞润丰国际贸易市场、广东江南市场、黔南州天雨公司等企业。因此,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果蔬生产的瓶颈。(二)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上,普通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优质专用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少;在区域布局上,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仍然突出,发展不够,不适应市场需求;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二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科学布局。三是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成果少,储备不足,对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五是相当多的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料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步子不快;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三)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__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1号文件,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县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优势产业发展思路。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优势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的建立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我县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规模扩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三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加强,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显著地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加快发展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修建为我县农产品南下两广及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成本,使我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__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发展原则——面向市场,讲求效益。牢固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调的观念,立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必须把市场需求和资源、经济、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产业化经营,订单化开发。以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打造品牌优势。——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打造质量优势。——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引导调整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开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通过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农民自愿,搞好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决定种(养)什么,种(养)多少。以建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休地位和合法权益。(三)发展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县种植产值和加工产值要达到4.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其中3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三、__县农业忧势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根据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近期(20__-2018年)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马铃薯、蚕桑等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一)无公害蔬菜产业。我县蔬菜已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__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8.2万吨,总产值0.5亿元,属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主产区。我县蔬菜生产优势十分明展:一是品种资源丰富,蔬菜种类增多,目前全县栽培的菜种有十余个。二是境内地域有一定差异,地貌复杂,类型多样,为“四季常青”的蔬菜生产上市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冬春早蔬菜和夏秋蔬菜,在县内外市场显示出丰富淡季供应的独特优势。三是生产菜区扩大,初步建立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产地优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和精深加工,优化布局,以北部6乡镇为重点,南部7乡镇为补充。利用气候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补淡蔬菜,重点发展茄果、瓜类、葱蒜类等优势品种,组织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一批绿色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扶持,健全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抓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化,增加外销量。2013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外销量达90%以上。基地实现无害化生产和供应。(二)优质水果产业。我县的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具有果品多样性和果实早熟和晚熟的补谈优势。目前,全县的水果生产,无论面积、产量、产值、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前列。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水果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我县水果尤其是本地特色水果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地方优势果种与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相结合,水果生产与产后加工营销相结合,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改造一批老水果基地,加大名优特水果引进种植,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水果产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交梨、三合的葡萄、大河的脐橙、都江的椪柑、九阡、周覃、扬拱的九阡李培植成为种植规模各2万亩,产量6万吨,产值达亿元的大产业;全县各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5亿元。(三)马铃薯产业。20__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12万亩,单产1157公斤。鲜著总产3.6万吨,在全省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的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建立以三合、普安、丰乐等乡镇为重点的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合江、大河、周覃等乡镇为主的菜用、反季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 6.5万亩,鲜薯产量8万吨,产值0.8亿元。(四)蚕桑产业20__年,我县在考察了广西、四川等省区的蚕桑产业生产后,决定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产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县委政府拿出2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发展20__余亩,20__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为将该产业做大做强,20__年将利用15万元资金购买蚕具扶持蚕农,用30万元建一个烘烤房,桑园面积扩大到1万亩,20__年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后,引进建设一个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到2013年,力争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年饲养桑蚕20万张,产值1.2亿元。(五)辣椒产业我县本地皱皮线椒种植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南部片区乡镇生产的本地线椒更是出口日本、泰国等东亚和南亚市场,为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到201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产值0.64万元。(六)无公害茶叶基地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以甜茶为主的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3实现种植面积3万亩,产值0.6亿元。(七)中药材产业桔梗、板兰根、杜仲等是我县盛产的中药材,由于山高林密,这些药材均为野生,质量较好,因此一到采收季节,大批商贩纷纷前往收购。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在东片区的都江、打鱼、拉揽、坝街、羊福、巫不、南片区的扬拱、九阡、恒丰等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在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达到0.52亿元。(八)花卉产业花卉产业是土地利用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而收益率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极适宜于各类花卉生长,加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盆栽花卉和绿化苗木的比较优势,因此,规划在三合、普安、交梨、丰乐等乡镇建设1.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产值0.75亿元。(九)市场体制建设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个20__m2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个200吨的冷库,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一)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规模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区域化转变,传统产品向优势产品转变,单一的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过渡,低产业、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变。抓好优势在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好规划指导。各乡镇将围绕8个农业优势产业(品),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作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千家万户向优势产业带集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大规模、大基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县委、政府将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要整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区,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我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重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把握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以提质、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围绕优势产区的种子种苗、保优高产栽培、科学饲养管理、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发展,对优质品种选育、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加快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应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果无病毒苗木、高换高接、果实套袋等优质栽培加工技术;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坡改梯技术、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搞好农产品的分等分级,改变混等混级包装销售,为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三)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生产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wto的关键,是实现农业产品到农业商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从生产、精选、加工、包装、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生产环节要切实引领和指导农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发展无害化生产和专用化、优质化生产、为加工提供优质、标准、适用的原料。加工环节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化生产,创出精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到2013年,全县建成一批以三合、大河、合江、丰乐、交梨、周覃、九阡、都江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蚕桑、优质水果等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规模达25万亩。加工、流通环节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用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不断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档升级。三是要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加工企业是标准化生产的龙头,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要依法保护标准化生产。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病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饲料;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要依法严 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促进粮食、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优质农产品的开发。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三是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站;四是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索赔和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使我县农产品有效的占领市场。(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优势农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在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对现有的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产品市场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引导基地、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产品购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到2013年,全县有5家企业达到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其中州级以上的2家。(六)积极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我县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不够。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单纯抓数量向抓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立足市场组织生产转变,搞好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支持县乡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站)建设,与全州、全省和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向农民和企业传播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积极培育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依托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大型超市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链。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经贸洽谈活动,支持建立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促进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外销。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20__—2013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__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323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490万元,地方投资4290万元,群众投入13600万元。项目类别投资如下表:__县“两高”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投资概算表编号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万元)备注国家投入地方投入群众自筹1蔬菜产业7100225055043002水果产业6000120050043003马铃薯产业195011002006504种桑养蚕240080030013005辣椒产业2400100012012806茶叶产业150010003002007中药材产业250014001809208花卉产业225013003006509信息体系与市场62804440184010合计3238014490429013600__水族自治县农业局二oo七年九月

农业发展规划 篇四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再如农村饮水问题。自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为贯彻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会议精神,我局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完善和加强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努力朝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发展思路迈进,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扶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落实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引导金融向农村长效供给,建立金融信用支农保障机制。二、积极引导和促进城市工业、服务产业进军农业领域,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三、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整合历年结转资金。引入绩效评价促进支农资金科学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支农专项资金,解决资金设置上的部门分割、重复、交叉等不科学问题,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当前和“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面临深刻调整和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农业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三农”政策支持水平更加提高,农业自身发展基础条件更加牢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三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同时,“十二五”期间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将会增多,全局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受外部影响越来越直接,农业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1)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严重障碍

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

(2)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严重滞后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资、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升级更要通过农业要素结构的升级来支撑。因此,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快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育,拓展涉农要素的市场领域,为促进涉农要素和产权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重组创造条件。不仅如此,还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有效对接,为发挥城市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对农村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涉农要素结构的升级创造条件。加快涉农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还可以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通过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更好地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并可能局部恶化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五年增产,2013年很可能继续增产。由于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在当前乃至“十二五”前半期,要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库存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从资源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实现中国中长期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对2020年前实现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可以采取谨慎乐观的态度;但要将中国中长期粮食增产的潜力转化为现实,还面临诸多严重障碍和约束。如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粮食增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约束不断强化等等。

(4)、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关水。每遇严重灾害,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据我们对黑龙江省的调查,虽然最近几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大型拖拉机增加很快,但仍有不少地方由于缺乏大型拖拉机耕作,深耕深翻面积小,导致犁底层变浅、土壤板结和质量下降,因此土壤保水能力和化肥利用率都有所下降,加剧肥料和土壤流失的问题,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些地方大型农机具发展不足,甚至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规划

(1)、“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主要目标。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基本任务

2014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中央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要求,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和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农村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一)着力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首先,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做到国民收入分配真正向“三农”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改善民生举措更多地惠及农民。同时,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和三个优先”的要求,继续保持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态势。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很多地方省级投入增长的幅度也比较大。其次,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规模,继续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大豆良种补贴实行东北地区全覆盖,油菜良种补贴实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覆盖。完善马铃薯良种补贴试点办法,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在藏区启动青稞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种植青稞的农牧民。在主产区启动花生良种补贴试点,主要是对花生原种繁育环节的育种能力给予补贴。要认真执行良种补贴的管理规定,加强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察,尤其要把补贴面积核实准确。继续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电纳入补贴的范围;扩大地方补贴机械选型比例和自,增强选型的适应性;优先支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监管力度,调动市县财政部门参与监管的积极性。

(二)着力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一是要研究新形势下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二是加大对重点增产措施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发展、节水、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三是支持渔业、畜牧业发展。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增殖放流、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发展,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监测等。四是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用水者协会,以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改进扶持范围和方式,逐步将中央财政资金由无偿补助转向以奖代补。五是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抓住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增加的机会,实施好相关的财政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着力支持农业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是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创新和转变,尽快改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状况。三是把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好。

(四)着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抓紧调研新时期林业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财政对林业的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以来,林业财政政策出台比较密集,包括森林经营首次列入财政预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等,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上,逐步构建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二是积极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天保工程到期后的调整方案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林业重点政策。继续提高集体林和国家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四是支持林业的重大改革。包括国有林场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国有林区管理制度改革等。五是继续支持草原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标准,适当扩大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五)着力支持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是要增加扶贫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扶贫投入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地方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也要不断增加对扶贫的资金投入。2014年,中央财政将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扩大省级安排扶贫资金因素的权重,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增加投入。二是突出扶贫的重点。新增扶贫资金要重点支持集中连片地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要体现三个倾斜:向西部省份倾斜、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倾斜。三是完善创新扶贫的机制。完善连片开发试点、互助资金试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等,同时要深入研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调整机制,提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明确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六)着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积极探索涉农资金使用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要把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作为重点工作抓实抓好。一是全面清理涉农资金。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对现有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每一项资金的来源、规模、期限、对象、支出用途、管理方式等进行梳理,在这个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将性质和用途相近的资金进行归并和整合;对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资金进行取消或转变用途;对额度较小、比较分散的专项资金,归并为较大的专项资金。同时,严格控制新设立专项资金,规范和清理部门预算中的专项资金,逐步将结余比例大、绩效不突出的项目进行调整,尽量减少资金二次分配。二是研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管理部门的沟通协商。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涉农资金的使用。三是继续打造整合平台。继续鼓励县级整合和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县级统筹整合支农资金使用和以奖代补的力度。

(3)“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发展规划 篇五

行业专家认为《规划》科学、创新且符合实际,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将促进中国农机工业由大向强的转变。

《规划》包括七部分和一个附件,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准则,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实现行业振兴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了农机工业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形势,提出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并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农机产业结构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同时就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行业准入、税收、企业营销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规划》以附件形式的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坚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农业规 huzhidao.com 壶知道…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为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为指导思想;以“农机农艺,适用先进。重点突破,显着增强。布局合理,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扶优扶强,完备体系。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构建规范,现代流通。”为基本原则;重点抓住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三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的目标。即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二是创新能力目标。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产业能力目标。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基本满足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六任务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农机工业要重点抓住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实现确保农机工业稳定增长,突破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主要是从“调结构、促创新、上水平”的主线出发,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

一是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形成配套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要抓住当前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鼓励农机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要突破重点产品核心技术瓶颈,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是要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突出“四个围绕”,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即:围绕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的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依托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和农机具等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产品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具的适用性。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三是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加大对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大型农机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现代农机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六要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让农民放心用机。

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

《规划》提出了现代高效大马力拖拉机、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型自走式青饲收获机、自走式采棉机、大型喷灌设备等重点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以及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牧草收获与压捆机械、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甘蔗收获机械、农业航空作业装备等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农业发展规划》,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农业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通用8篇)11-17

短跑训练计划(通用4篇)09-20

一年级小学数学复习计划(优秀5篇)11-22

我的假期计划作文500字优秀9篇10-09

给政府的商业计划书(优秀5篇)09-21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作文【优秀3篇】10-16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通用09-28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精选9篇)12-03

2024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精选1003-06

我的期末计划作文【精选3篇】09-25

129 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