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精选3篇】

2023-08-14 07:45:14

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认识“耕”,运用形近字区分“幻”。结合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来区分发明、发现,改变、改观这两组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重点语句谈自己阅读感受,激发自豪,激动的情感。

3.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中,结合具体的实例体会第三、四段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古今不同,通过品读“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农耕社会的落后,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 通过对联系生活世纪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多,加深对“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品读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1.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了谁?对“世纪”这个词有哪些了解?

2、课文的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课文。

2、生读课文

3、读过一遍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整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读一篇文章,就会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通称“阅读初感”,它是阅读者在没有受到外界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虽不免肤浅杂乱,却是阅读者独特的体验。

三、再读课文,激趣质疑,深入探究。

1、再次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默读课文,画出20世纪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要求学生默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

四、细读品悟,体会巨大成就。

1、交流。

a、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句子,谈感受。(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3)20世纪除了这些发明外,还有哪写发明创造呢?

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继续交流找到的句子。

b、“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读句子,谈感受。

(2)结合“总和、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等词语谈感受。

体会20世纪科技成就的伟大与迅速。

c、对比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体会农耕社会的贫穷与落后。

1、品读“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当时的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呢?更进一步体会20世纪科技发展的迅速,以及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2、上百万年中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幻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20世纪,一切都变为了现实。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就是现在的——-。

“千里眼”成了现在的(望远镜、视频、可视电话)。

“顺风耳”,成了现在的(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靠(飞机、宇宙飞船)实现幻想。

d、理解诗句。

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了。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1)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从字面上谈对诗句的理解。

(3)结合课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这句话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诗?齐读多好的诗呀,再来读一读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4)感情朗读,读出诗情。

【设计意图】:依读定教,设计有层次地读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读、思、悟的读书习惯。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体会古今生活鲜明的对比,感受科学技术的伟大。

五、升华主题。

1、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的精彩瞬间吧!(播放课件)

2、用罗素的话总结。难怪1923年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六、总结,留下思考。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路甬祥爷爷写的,仅仅用了几百字就将20世纪的科技成就写得这样清楚明白,他是怎样写的呢?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交流。

七、积累词句,指导书写。

1、积累词语。

(1)出示带有认字的词语,试着读一读。文中像“远洋船舶”这样的科学术语文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把它们快快找到并积累下来吧!生汇报。

(2)出示: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区分: “发现、发明   改变、改观” 并尝试运用词语填空。

“发现”和“发明”的区别是什么?(发现:本来存在的,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本来不存在的,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设计意图】:讨论区别“发现”和“发明”的不同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语言,拓展了练习,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2、积累诗句、名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3、学习写字。

重点指导:幻、改、耕。

交流易错点,学生书写。

八、拓展阅读。

最后,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这本书也是路甬祥爷爷所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是一本极佳的少年儿童自然科学科普读物,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对20世纪的成就达到更多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板书: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十二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1、解读“呼风唤雨”

同学们请看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里“呼风唤雨”什么意思?(呼唤风雨,想让它来,它就来;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说得没错,这是神仙借助法力,支配自然。

我也会呼风唤雨,你信吗?

拍照,快传。

我这下你信了吧。我是真的呼风唤雨吗?不是,我是用手机拍照再用无线网络把照片传到计算机上。所以,呼风唤雨在现代社会是指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发展。

2.一个世纪有多少年?(一百年)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板书:20世纪)

从哪里知道的?(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和题目的意思一样,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要表达的意思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的写法叫做开篇点题。也就是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是呀,整整一百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太多了变化,多么神奇,多么令人惊叹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个神奇的世纪。

二、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1、解决会读的生字。

2、指导书写。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最难写的哪个,要提醒同学的?

师:耕: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是个“耒”字表示的是掘土的农具,右边“井”表示的是农田,合在一起一起,表示把田犁平,犁得整整齐齐。书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

潜、程、赖、核,有些字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的捺改成点。

幻:注意和“幼”区分开来。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来,完成第一题。(选择易错的3个字写在田字格了。)

写完的同桌互相检查。

三、细读课文,感受奇迹。

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课文是围绕第一自然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的。也就是强调20世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那么第二自然段哪个词意思和它相近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圈出和“呼风唤雨”意思相近的词语。

生:呼风唤雨、奇迹、出乎意料

师板书:奇迹

2.哪个句子里有奇迹这个词,请你读出来?

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及时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3.师:同学们,这一句话里有两个词很接近,是——发明和发现,你们知道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

板书:发明发现

生1:生2:生3:

PPT出示两个词语区别

同学们会理解词语,一下子就分清了。是呀,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强调的是本来存在的;而发明则是创造出了新事物、新方法,强调的是本来就不存在的。

这篇课文中有些发现和发明,谁来区分下,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4.这些发现和发明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有,从那句话看出来?

生读: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5.指导朗读:PPT出示: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同学们这个句子比较不好读,我们一起来用斜线来画出该停顿的地方。

批注功能,师划节奏,在“人类历史上百万年”部分停下来。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里记得把“上百万年”合在一起读,因为它表达的意思是超过百万年,而不是刚好百万年。

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6.同学们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看到大家纳闷的神情,看来这句话不仅不好读,还不好懂。我们一起来画个线段图,就会比较清楚了。

我们画一条线段来表示人类历史长河,上百万年肯定是在这条线段的大部分,而20世纪只是一个点。20世纪一百年的发现和发明带给人们的便利超过了上百万年的发现和发明带给人们的便利。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它带来了奇迹。

如果作者就这样停止了写作,你会同意他的观点吗?嗯,你会觉得有点儿疑惑:真的是这样的吗?

7.那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然后在练习纸上填上“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 20世纪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填关键词就可以。

师抓拍学生作业,WIFI快传至大屏幕。

请展示的同学来说一说:你写的人类上百万年的社会是怎样的?20世纪又是怎样的?

师板书:上百万年没有没有没有

通过这张)虎知道○www.huzhidao.com(图表,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以前人类的生活太辛苦了。

师:是呀,就在9月份,我们厦门受莫兰蒂台风影响,我们似乎回到了农耕社会,没有电,没有水,实在太不方便了。

生:20世纪的变化太大了。多,快。

师:是呀,这上百万年的时间很长,但是人们获得成就很少,20世纪时间很短,人们获得的成就却很多,所以我们说——

生接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关注表达,学习方法

师引导:是呀,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的成就的伟大,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感受这么强烈呢?

1.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些词组,说说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学生谈体会:登上、潜入感觉比较有劲,要花费一定的力气,有技术含量。观察指的是看的这个动作,没有表明看的结果,洞察说明已经了解的较为透彻。探索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

真好!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写起科普类文章可真是用词讲究呀。

2.同学们,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多不多呀?你还知道哪些?(生答)

那作者为什么不写你们说的那些,偏偏要选择这些呢?为什么不多写一些?

生1:登上月球,是向上的,

生2:潜入深海,是向下的——向上登天——向下入海(形成对比)

生3:洞察的天体是庞大的,遥远的

生4:探索的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微小的,深入的

师:所以,作者就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他的看法,这些事例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把20世纪的伟大成就都概况出来了。

不是的,如果都写出来就太啰嗦了。

那写上百万年的社会,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

是的,也只写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其实,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但是,作者没有一一列举,也是为了使表达更简洁。

3.除了举典型事例,作者还用了什么写法,让我们感受到20世纪的伟大成就。

生: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农耕社会,第四自然段写的是20世纪,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第三自然段写农耕社会只写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只能靠幻想寄托美好愿望,20世纪,人们的幻想都实现了。

我们来合作着读读这些句子,你就会有更深的感受。

女生: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师:人们生活不便,信息闭塞)

男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师:人们出行方便,不出门也可知天下事)

女生:上百万年的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师:只能幻想,除了幻想,还是幻想)

男生: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师:挑战一个个不可能,人类真棒!)

女生: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师:诸多不便)

男生:20世纪,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师:我们都过得比过去的王公贵族幸福呀)

师:这么一读,你是不是感受到了什么?(这对比实在太强烈了!)

师:嗯,这对比实在太巧妙了。(板书:巧对比)

3.这么悬殊的对比,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到一起的呢?用什么话把它们连接起来?

生答。

PPT出示: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师:嗯,没错,谁来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启示下文,上文是?下文是?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把承上启下的句子叫过渡句。

师:写作文时如果适当地运用过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严谨,更有条理。(板书:巧过渡)

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完成第三题,圈出表示过渡意思的关键词。

(1)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

(2)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十年以后,他们又在水井旁边相遇了。——《幸福是什么》

(3)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白鹅》

同学们各个都是学习的小能手。

六、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预设:通过把文字转化为图片,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知道了写作文时要“巧对比,巧过渡”。

2.师:看来同学们在这一堂课里收获满满,一起来看看课后作业。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说说感受,再写下来,最好能做到“巧对比,巧过渡”的其中一点。

(2)阅读《小牛顿科学馆》第19册《电磁悬浮列车》或其他科普书籍。

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三

主题:科学的力量——呼风唤雨

步骤:在阅读中感知科学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

从生活体验中激发爱科学的热情;

在美好的憧憬中树立乐于为科学而奋斗的理想。

教学内容:《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课时,初读课文、生字新词已在第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的:

1、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理念:

1. 扎根语文课堂,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抓住“呼风唤雨”这个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词,通过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自己的语言情感,进行笔记、说话、写作等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2. 突破时空限制,精心创设情景,引导自主学习。彰显个性,使学生有自由的发展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在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触摸“呼风唤雨”

师:(板书:)谁能读准这个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真能干,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读得非常准。下了些工夫吧!

生:“呼、风、唤”这几个字很拗口,我读了好几遍,现在读顺口了。

师:你这种方法好哇,我们大家都来练练。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谁能呼风唤雨?他们都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生:神仙、道士,他们一作法,就会刮风下雨。

生:海龙王也有超人的法力,能呼风唤雨。

师:同学们说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呼风唤雨的事,(课件出示文章第1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感受感受。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思考并初步感受“呼风唤雨”。)

[设计意图:自然质朴的直入课题,有的放矢的研读易错字音,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巧妙的引出重点词,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师:20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齐):是人类。

师: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生(齐):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这两个问句,像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

生:设问句(批注)。

师:你们来问,我来答,听听我答出了什么语气。

生: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师:当然是人类。(自豪的)

生: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师: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骄傲的)

师:从我语气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自豪、骄傲。

师:你能比我更骄傲,更自豪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试试。

(师生有感情地合作读第二自然段的设问句部分。)

[设计意图:由设问句自然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在师生合作读文中掌握设问句的语气和用法,培养读书批注的习惯。]

师:具体地说,人类是怎样利用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的呢?

生: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许多发现和发明来呼风唤雨。

(课件出示辨析例句:

“发现   发明

鲁班(   )茅草的叶子上有许多小齿,可以轻易划破人的手,就模仿茅草的叶子(   )了锯。”)

师:会选吗?

生填词辨析。

师:“发现和发明”的意思相同吗?

生(思考): “发现”指的是本来存在的事物被人们找到,“发明”指的是以前没有的事物被人们创造出来了。

[设计意图:讨论区别“发现”和“发明”的不同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语言,拓展了练习,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二、感受“呼风唤雨”

师: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用“——”勾画出来。

生:“人类登上月球 , 潜入深海 ,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这些是人类的发现; “20 世纪 , 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 、 高速火车 、 远洋船舶等 ”是人类的发明。

师: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用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生:我喜欢“登上、潜入、洞察、探索”这几个词,感觉特别整齐,好读。

生:我觉得“登上”一词用得特别好,感觉到月球上就像上台阶一样容易。

生:我觉得“潜入”用得好,把人类在深海里的轻松自如写得活灵活现。

师:“洞察”可以换成“观察”吗?

生:不行,“洞察”是观察得很清楚,人类连百亿光年外的天体都能洞察,足见人类的力量大。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读书就是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想,才会有收获和发现,以后我们在作文时也要注意炼词炼句。接下来让我们把这几个词规范地书写在积累本上,看谁写得最漂亮。

生书写词语。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读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读、思、悟、批注勾画的读书习惯,从文中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积累语言和写字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师:女生美滋滋地朗读“人类登上月球……地球村”,男生边听边想:哪些发现或发明是你听说过、见过、使用过的?还有哪些是你不了解的?提出来和同学交流交流。

女生读文,男生听、思、批注。

师:看看吧,这就是二十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播放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发现和发明的视频。)

师:读了这段文字,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何感想呢?把你想到的和身边感受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讨论交流。

生:我们天天都能看电视,我最喜欢“探索与发现”这个节目。

生:我喜欢“动物世界”,我从中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趣事。

生:我喜欢上网,我可以在网上和妈妈聊天。

生:我一爱在网上下象棋,那里高手可多了。

生:我坐轻轨火车,据说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

生:什么是原子核?

生: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生:我知道前不久我国的“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现在已经正常工作了!

师:是啊,老师这儿正好带来了昨天“嫦娥1号”首次拍摄到的照片。(课件出示“嫦娥1号”首次拍摄到的照片。)

生:哇!真了不起啊!(由衷地感叹)

生: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得太快了!

生:我觉得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太舒适、太方便了!

……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阅读文本——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在生生互动中深刻的感受到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

师: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仅仅是这些吗?你还知道20世纪有哪些发现和发明,把收集到的资料用“20世纪………”的句式说给同学听听,说话时注意用上准确的词语。

生:20世纪,人类发明了电风扇、空调、烤火炉、把春天搬回了家。

生:20世纪,人类发明了洗衣机,使母亲不再那么劳累!

生:20世纪,人类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远离了疾病的折磨。

生:20世纪,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人类的生活从此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模拟优美范句说话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还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师:是啊,面对这样辉煌的成就 , 这样巨大的改变 , 你的心情怎样呢?请让我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

生齐读:“20世纪……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高兴 、激动、自豪 、幸福地)

师: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的成就说也说不完,作者不可能一一例举,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叫做“举例说明”。(板书)

生在书上批注。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地点渗透了说明方法,使刚接触到说明文的学生容易理解,达到了课标中的“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教学要求。]

三、梦想“呼风唤雨”

师:在那上百万年的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熬过来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找出具体说明人类在20世纪以前,在科技不发达时的生活情况的语句,用“~~~”勾画出来。

学生阅读勾画。

生:那时候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人类过去的生活过得怎样?

生:非常艰难。

师:你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试试吧。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画面,你也许能看到些什么呢!

生读文想画面。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那时没有电灯,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

生:那时没有电扇、电视,人的生活很贫穷。

生:我仿佛看到了《锄禾》中描绘的景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师:想了解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我特别有幸乘坐着时空返回机回到了古代,实地考察了古人的生活,现在,我就来当古人,你们来当小记者,把你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吧!

生:尊敬的古人,请问你们吃些什么啊?(好奇的,纷纷举手)

师:吃的吗,连白米饭也不能常吃到。那时候没有打米机,只能人工用碓舂米,一个大劳动力一天也不过舂百十斤米。

生:太难了!现在用打米机十多分钟就能打上百斤米。(同情的)

生:那时没有电灯,请问你们用什么来照明呢?

师:用菜油灯,在碟子中放一茎灯草,点燃了照明。它的光十分微弱,还只有有钱人家才能照菜油灯,一般百姓只能借月光或摸黑。

生:囊萤夜读中的车胤还用萤火虫来照明呢!(举手补充)

生: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你们出远门怎么办?

师:骑马,坐轿,乘船就算是最好的了。请问记者先生,现在你们从荣昌去重庆来回得多长时间?

生:3个小时就足够了。

师:这么快呀!我爷爷年青时贩运货物到重庆,来回得10天左右。

生:啊!(不约而同地惊叹。)

……

师:我们在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里,一切只能顺从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我们也有美好的愿望,我多想拥有一双千里眼,看到远方的景象啊,亲爱的记者先生,你们能帮我实现梦想吗?

生: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遥远的星球。(发言十分踊跃)

生:还可以用卫星扫描。

……

师:我多想有一对顺风耳,听到远方的声音。

生:使用电话和手机,你可以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对话。

生:还可以用语音聊天,不花一分钱的哟,想聊多久就聊多久。

……

师:我多想变成一个腾云驾雾的神仙,在一瞬间到达遥远的地方啊!

生:你可以坐汽车、火车、飞机。

生:宇宙飞船更快!超爽,真正的腾云驾雾的感觉!

……

师:真没想到啊,以前人们总认为这美好的想法就象梦一样遥不可及,只能是幻想而已,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那么多幻想——

生齐:纷纷变成了现实。

师:“谁也没有料到”用前文的一个词来说是——

生齐:出乎意料。

师: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愚公移山能实现吗?

生:能,挖土机可以来帮忙。(自豪的)

师:修万里长城还要征集十万民工吗?

生:不用了,我们有起重机和塔吊,比巨人和大力士还厉害呢!

[设计意图:创设“采访古人”这一情景,返回时空,以突破学生因时代差异了解古人生活艰难这一难点;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中感受科学成就之大。]

师:20世纪的成就,用一句诗来形容它就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件展示诗句意境。)

师:这句诗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这样的雪景真美啊!如果用诗人写的雪景来比喻 20 世纪的科学成就 , 那这个成就是怎样的?

生:太大了!

师:能将这种“大”和“快”读出来吗?男女生来比一比吧。

(生赛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出“忽如一夜”“千树万树”)

师:是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么了不起的科学技术,多么伟大的世纪!

师:祖先的幻想 , 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呀!你感受到了吗?其实 , 对比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

师:你们再读读整段话 , 看谁能把这种强烈的对比读出来。

生练读 , 再指名读书(略)。

师:美好的愿望能在 20 世纪一百年中纷纷变成现实 , 我们又怎能不说——

生: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课文第三自然段写20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是否与课文内容无关,可以省去?为什么?

生(思考):文章第三自然段说明古人生活之艰难,第四自然段说明了今人生活之舒适,古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更感受到20世纪是多么了不起。

师:请男生读第三自然段,女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祖先的期盼和今天的自豪。

生读文体会。(略)

师:大家发现没有 , 这两段话用什么方法在告诉我们 20 世纪的成就?

生:举例 、对比。

师:有什么好处吗?

生:更加直观 , 了解更清楚。

[设计意图: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体会古今生活鲜明的对比,感受科学技术的伟大,发现说明方法。]

四、超越“呼风唤雨”

师:回顾过去,人类历史已经有——

生:上百万年了

师:20世纪仅仅只有——

生:100年。

师:人类社会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辉煌的成就、巨大的改变全靠

生齐:——科学技术。

师:所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

生齐: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师:生在这样的时代,是生逢其时。我们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让我们来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读出来吧!

生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略)。

[设计意图:在饱含感情的朗读中以读代讲体会文本,升华了感情。]

师:我们得谢谢那些敢于大胆想象的古人,更要感谢那些无数在科学领域无私奉献,默默工作的科学家们。是他们创造了这个奇迹——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

师:只有敢想敢做,才能创造出奇迹,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还想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些什么梦想呢?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发言十分踊跃。)

生:我想发明一种治疗近视眼的药水,现在的小朋友患近视的特别多,我要让他们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

师:你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就觉得戴眼镜特别不舒服呢!

生:我觉得现在的楼房特别占地特别多,我应该造一种可以移动的房子,就像汽车一样,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种房子价格便宜,冬暖夏凉,舒适极了。

师:真是一种大胆的想象,祝你成功!

生:我想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想飞哪儿就飞哪儿。

……

师:孩子们,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现实!21世纪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将来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把21世纪变成神通广大的世纪!这就是老师最想对你们说的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梦想,大胆想象,激发起用科学创造奇迹的热情,坚定为科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作业设计:大胆想象21世纪科学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参考题目:畅想21世纪              神通广大的21世纪

21世纪,我要……        21世纪的一天

附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

科学技术            举例

幻想 →  现实       对比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相关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语文教案优秀6篇12-23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优秀10篇)08-19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7篇】08-16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优秀10篇)08-09

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优08-0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教案【优秀309-03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10篇10-12

小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原文11-10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09-24

《猫》课堂实录优秀7篇03-04

42 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