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10篇】

2023-08-11 07:46:01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怎么写?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吐方法和气息方法。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一

一、教材依据

课程名称:《叫卖声里荔枝颂》

使用教材: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音乐四年级上册

适用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聆听粤曲小调《荔枝颂》,感受叫卖调的独特风格,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叫卖调的理解和感受,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过程与方法:组织欣赏、模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叫卖调在音乐结构、歌词特点等音乐特点,鼓励创造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在探究合作中参与集体协作。

知识与技能: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结构及歌词特点,在听、唱、玩、奏中感受风格。

三、教材分析:

叫卖调是民间风俗歌的一种,也可以算作是民间实用艺术的一种类型,在全国各地都有。叫卖的声调,与当地的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的粤曲《荔枝颂》,始唱者是粤剧艺术家红线女。1957年,她到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其中“东方古典歌曲比赛”中,她凭借《荔枝颂》、《昭君出塞》,为广东粤剧界捧回第一枚金质奖章。由二十多个国家组成的评委,赞叹她音色丰富、清脆,徐疾有致。最后一句“卖荔枝”,她借鉴花腔女高音,把“枝”字无限延伸,由强至弱,欲断还连,兀地翻起一个高腔滑音,随即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曲终韵味仍存。让人们闭着眼睛也体会到曲中卖荔姑娘是那么天真、活泼,她对岭南佳果——荔枝那份自豪,那份赞赏,尽在一腔一板之中。《荔枝颂》作者,人们都忘不了,戏行中人昵称的“卿叔”——著名编剧家陈冠卿。“卿叔”从上世纪40年代为粤剧红伶何非凡撰写的第一出粤剧《断雨残云》,至今与戏文相伴五十多度春秋。由于他谙熟戏曲个中三昧和“棚面”音乐,且具深厚诗词、古文功底,因此他的作品都兼备文学性、音乐性。他撰写的粤剧(曲)过百,唱红了几代老倌。“卿叔”对《红楼梦》尤为钟爱,40年代的《情僧偷到潇湘馆》一槌锣鼓,在广州海珠大戏院连续爆满数百场,捧红了何非凡。及后的《宝玉哭晴雯》、《怡红公子悼金钏》,捧红了陈笑风、罗家宝、林锦屏。

谈起当年撰写《荔枝颂》往事,“卿叔”笑道是奉戏剧家、广东剧协主席李门之命执笔的。幸好少时生性好动,每逢荔枝丰收季节,便结伴徜徉于荔海攀树摘食,对荔枝的品种、特色、味道知之甚详,因而只花了几天时间,尝试糅合七字清、梆黄、小调写就此曲。卿叔说,《荔枝颂》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流传时间之长,是始料不及的'。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广东开平人,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xx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四、教学重点:

在听、唱、玩、奏中,利用综合音乐要素初步感受叫卖调的音乐风格。

五、教学难点:

在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

叫卖声里荔枝颂,听听粤曲小调《荔枝颂》

(设计意图:以音乐要素入手,听辨以粤语语音为主干音所构建的音乐,为后继教学铺垫。)

(二)新歌教学

1、初步感受叫卖调:

初听《荔枝颂》,课件展示。

2、这首乐曲小调来头可不小,她的首唱者是著名乐曲演员红线女。再听,介绍红线女。

(设计意图:对音乐要素的对比感受,淡化音乐理论,让学生听、看、唱、玩来感受粤曲小调特点。)

3、南腔北调叫卖咯

听听祖国各地叫卖调,欣赏各地的叫卖调

广州《卖荔枝》、西安《卖干酪》、听《磨刀老头》片段,模唱

用怎样的声音叫卖可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

(设计意图:感受叫卖调在音乐结构上的特点,用新的理念完成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对歌曲处理这一教学环节,切实解决新歌教学中唱歌问题,为音乐创编环节提供知识基础。)

(三)拓展归纳

感受与学唱叫卖调的作用——招揽顾客,推销商品。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唱、听、看”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轻松感受归纳“叫卖调”。)

(四)总结

采访学生,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是你最感兴趣的?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叫卖调,体验市井生活情态,感受人文、艺术、音乐之间的美学历程。)

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篇二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识谱能力上还欠缺,需要加大学习力度;同时,这个年级的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不敢表现自己,过于羞涩,因此,在平常的音乐课教学中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表现中来。

二、教学目标

1、能听辨不同类型的男声和女声。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2、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3、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映;

4、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5、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6、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7、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8、在演唱歌曲时,能够对指挥动作以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9、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10、能够背唱歌曲4——6首;

11、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

12、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13、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14、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15、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资料表现一定的情景;

三、教材重难点

1、从本学期开始,音乐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在明显的增加,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以免使学生感到厌倦和困难;

2、歌曲教学逐渐开始了简单的二声部。因此,对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训练是一个重点,为今后的二声部歌曲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策略

1、通过设计安排一些音乐实践活动以及音乐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音乐学习中感受到美、鉴赏美、体验美。

3、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如;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来感受乐曲的形象和意

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地想象。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形体语言结合音乐去表现天鹅。

教学准备:

钢琴、电视机、VCD机、录音机、磁带、卡片(4张)

教学重难点:

创造形体语言去表现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律动《问好歌》[播放磁带]

一周1次的“快乐音乐40分”又和大家见面了。现在请带上你的耳朵和我出发!

二、聆听小提琴独奏曲《小蜜蜂》[播放CD]

今天我们仍旧去“动物乐园”游玩。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一种小昆虫,请先不要说出它的名字,还是让音乐来告诉大家吧!

欣赏完后提问:1、这首乐曲的名字?它表现了什么?

2、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三、新课教学

(一)离开了可爱的“蜜蜂宫”,现在让我们去问候一下天鹅公主怎么样?在拜访她之前,请大家先说说你印象中的天鹅是什么样子的?她有什么特点?(语言、形体)

(二)初听《天鹅》[播放VCD]

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语言、形体表现了一下天鹅,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来听听音乐是怎样表现了吧!

(三)说说初听的感受

请大家说说对《天鹅》这首乐曲的感受?

(四)说说大提琴音色的特点,简单介绍曲作者。

在电视机画面上左边是一只高洁优雅的天鹅,右边则是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大提琴。它是西洋乐器中弓弦乐器家族中一员、小提琴的哥哥。请说说大提琴与演奏《小蜜蜂》的小提琴相比较,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中间这位年轻的绅士就是这首《天鹅》的作者——法国的作曲家圣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管弦乐《动物狂欢节》最为出名。他分别用12中不同的音乐片段表现了12种不同的动物,这其中又以这首《天鹅》流传最广。

(五)复听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天鹅》是由大提琴演奏的。那么你还记得除了大提琴还有什么乐器的声音吗?如果说大提琴表现了天鹅,那么钢琴又表现了什么呢?请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除了要仔细聆听大提琴演奏的音乐,还要注意钢琴的伴奏。

(六)对音乐要素进行讨论、回答、分析。

旋律线、力度、速度、情绪

四、观看芭蕾舞《天鹅之死》[播放VCD]

这首音乐也深深打动了一位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她为这首音乐创编了一出芭蕾舞《天鹅之死》,请大家看看她是怎样用舞蹈来表现天鹅的?

五、学生结合《天鹅》音乐创编舞蹈造型。[播放VCD]

1、请大家说说自己喜爱的几个表现天鹅的舞蹈造型。

2、结合自己的想象,配合音乐分组摆造型。

六、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播放VCD]

观看舞蹈,说说与《天鹅》乐曲中各音乐要素的区别,简单说说这首乐曲的表现。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3、有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进行演唱歌曲。

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

2、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唱准切分节奏︱55.︱56i︱的演唱。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

随《大雁湖》伴奏音乐进教室。

2.学做简单的蒙古基本动作

1)谈话导入:我们祖国有几个少数民族组成的(56个),说说你知道几个少数民族,我们是属于哪个族?

2)教师随《大雁湖》伴奏音乐跳一段舞蹈让学生说说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3)看了之后说说你们喜欢哪几个动作。跟随老师做做动作。

总结:同学们舞姿跳得很美,那你们的歌声会是怎样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歌曲《大雁湖》,让同学们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尽情歌唱同时我们领略一下那里的风景。

二、寓教于乐

1.听录音范唱感受音乐的风格和情绪。(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

2.再听音乐说说歌曲内容。总结:大雁湖在唐古拉山附近,那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大雁也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3.听教师范唱歌曲。

4.歌曲短小让学生自己随琴唱唱。

5.学唱难句:大雁湖好风光啊哈嗬。(先听教师范唱,教师在啊哈嗬下面划出节拍,学生跟老师一起边唱边划拍。)

6.大雁湖那么我们用心的赞美以一下再跟琴唱唱这一乐句。(衬次“啊哈嗬”表达了蒙古人民的粗犷豪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指出切分节奏XXX的唱法,歌曲有几个这样的节奏并唱唱切分音。

8.随琴慢速轻唱歌曲。(数次)

9.师生接唱。(分组接唱)

10.随音乐伴奏唱唱歌曲。

11.请个别同学唱唱。

12.随琴慢速唱唱曲谱。(教师帮助学生碰到有困难的乐句一起纠正唱唱。)

13.师生曲谱接唱。

14.再次完整有感情的唱唱歌曲。

三、创造表现

1.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多情不自禁的动起来了。你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达这首歌曲呢?(开始学过的蒙古动作加进去)

2.放音乐全班学生随音乐做自己喜欢的蒙古动作。

3.跟随老师的琴边唱边做动作。

4.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舞蹈,其他同学伴唱。

总结:同学们唱得那么好,舞得也那么精彩,你们还会创编歌词吗?

5.以《大雁湖》的旋律创编歌词。(提醒学生旅游过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或者我们自己家乡等好地方值得你赞美的。)

6.请创编好的学生念念歌词,再随琴唱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7、假如让你们随音乐画画你会画出怎样的一副画呢?学生自由说说。

四.完美结果

同学们不但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蒙古族的热爱,还用了美妙动听的歌声抒发了对大草原赞美之情,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编出更多更好的歌词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随《大雁湖》音乐边唱边出教室。

课后反思

1、优点:

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很多的形式方法来完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很集中。

2、缺点:

有些地方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明显。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也做的不够。

3、改进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段的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虚心请教,不段的提高教学水平。成为创新教育中的新型老师。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能哼唱歌曲并按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材分析

《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是一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曲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x│xx─│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着思念之情。第一乐句是个起句,从中音区开始的旋律优美、温柔,好像是在对人轻轻的述说,所以要唱的柔和、平稳。第二乐句是个承句,第一、二小节的节奏继续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保持了音乐的统一。三、四小节的节奏发生变化。第三乐句是个转折句,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在演唱时力度增强,充满激情。第四乐句是个合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首尾呼应,细腻的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2、教师介绍歌曲《大海啊,故乡》。

3、第二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说出哪一句旋律使你最感动,为什么?

4、第三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5、师:这是一首怀念故乡,思念祖国的歌曲,许多身在外地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他们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为了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写了一首的诗《乡愁》,请同学们读一读。

6、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乡愁》。

7、由感情的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

8、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能随音乐哼唱歌曲,了解歌曲旋律的发展。

3、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4、学会发“u”的口型。

教学过程:

1、导入:发声练习,学习“u”音的口型。

2、播放歌曲录音并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有几个乐句?

4、学生再跟着老师的歌谱唱一唱第一乐段,注意节奏、音准。

5、师提问:在这个乐段中,有一个节奏型被告频繁使用,请你们找出来。

6、学生手打恒拍,用“ da”读节奏,老师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记法与时值。

7、提问:这个节奏型表现了什么?

8、学生再唱一唱第一乐段歌谱,并用手画出旋律线。

9、提问:第一乐段的旋律线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画面?

10、学生演唱第一乐段,注意节奏准确、咬字清晰。

11、完成练一练旋律。

12、试唱第二乐段。思考: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在音乐情绪、旋律进行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

2、认识反复记号。

3、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捕鱼归来》的创编和表演。

教学过程:

1、学唱《小螺号》。

(1)导入:同学们认识海螺吗?吹过螺号吗?

(2)欣赏歌曲《小螺号》。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3)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4)学唱第一乐段。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节奏有什么特点?指导学唱歌谱,教唱歌词。

(5)学唱第二乐段。提问:这一乐段有几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它的情绪、节奏有什么变化?师分句教唱歌谱、填词演唱。

(6)讲解反复记号。

(7)完整演唱歌曲,注意两个乐段的情绪对比。

2、活动《捕鱼归来》

(1)导入:同学们见过渔船回到码头的情景吗?请说一说。

(2)学生分别学习演唱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音乐。

(3)全班创作《捕鱼归来》的情景。

3、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强弱力度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和绘画纸笔。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感受美

1、播放《友谊的回声》伴奏音乐,以美丽的大山做背景,学生听音乐走进音乐室。

2、师生问好。

二、寓教于乐

音乐实践,体验美

1、基础练习:

1=F2/4

5342|1-|5342|1-‖

lalaililalailu

2、情境导入:

师:大家的声音真美,将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变得如此动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

设问:什么是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空房子里、山谷中)

3、模仿回声:

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电子琴用固定音高不同力度伴奏)

f p

噢 — 噢 —

4、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现在老师把回声加上音高,请同学们唱一唱。(电子琴伴奏,控制力度)

1=bE2/4

f pp f pp

ⅰ 6 0 | ⅰ 6 0 |7 5 0 | 7 5 0‖

噢 噢 噢 噢

5、学习力度记号: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是美啊!尤其是加入音高后,声音更加动听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大家回答:

我们向着山谷喊的声音和山谷中的回声一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喊声“强”,回声“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表示“弱”呢?

板书:“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6、小游戏

师: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声的游戏,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1)介绍方法:10人模仿回声,表现p,其他的同学模仿人声,表示f。(电子琴伴奏)

1=bE2/4

f p f p

ⅰ 6 0 | ⅰ 6 0 |7 5 0|7 5 0‖

噢 噢 噢 噢

(2)学生自己设计f对pp和ff对pp的回声游戏,然后实践。

三、创造表现

表演歌曲,理解美

1、聆听歌曲。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边听边引导学生划2/4拍的图式。

设问: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唱曲调:

(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

(2)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3)生选择。

(4)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分组自学,找出问题。(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要求:遇到问题的可做出标记。

②各出一招,解决问题。

③跟琴的伴齐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5)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

听琴唱第二部分(最后的14小节)歌谱。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6)完整唱全曲。希望同学们能表现出中间部分的回声效果。

4、填词。

(1)听琴轻声填词。

(2)找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3)歌曲处理。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才能表达出友谊的。回声呢?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编创表演,升华美

1、自由选择小组:歌唱组、伴奏组、绘画组、舞蹈组。

2、分组编创,以歌曲伴奏做背景。要求:歌唱组用最美的声音表现歌曲,伴奏组可以选择打击乐或自备乐器为歌曲准确伴奏,绘画组画出你心中美丽的大山,舞蹈组用优美的舞姿表现歌曲的美……)

3、集体表演。

五、完美结课、延续美

原来你喊出的声音是可爱的,那么你的回声也是可爱的,就像同学间的友谊一样,如果你付出的是真诚、友好,那么同学回报你的就像回声一样,是真诚、友好的,所以,这首歌曲唱出了《友谊的回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的篇幅较长,如果采用整体听唱法显得有难度,因此在课的开头通过童话故事《回声》对重点乐句进行突破练习,学唱时把歌曲进行分解,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听赏——分解学唱——整体练习——情感升华”五步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学得轻松,唱得愉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不像成年人那样去创造、发明,但是,他们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问、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并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教学时,我运用故事导入法引出《回声》,通过让学生欣赏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回声”,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难点。

二、明确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地做”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尝试,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并在良好的自我观念和积极探索心态下,表现潜能,体会到“学唱歌我能行”。

在教唱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唱部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在学唱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自信地去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最后部分,通过课外拓展,要求学生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并引出话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让学生尽情讲述身边的“友情”,表达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为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部分,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诉说“友情”,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小提琴给我们带来的《小夜曲》。在聆听乐曲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欣赏中世纪欧洲宫廷,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图片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到过欧洲吗?

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欧洲去旅游。

四、聆听作品《小夜曲》

聆听第一遍:请说说这首音乐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音乐给我一种悠扬悦耳的感受。)

聆听第二遍:请说说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很浑厚,小提琴的音色很明亮。)

五、作品介绍:

这一首《小夜曲》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其实就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始自1750—1760年海顿供户外演奏的早期四重奏。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乐器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六、作者介绍:

海顿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车匠。1754年海顿从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1755年第一部弦乐四重奏

问世。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器演奏的奏鸣曲。

七、小结:

师生再见!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10篇《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优秀15篇05-02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教案【精选5篇】04-12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8篇】04-04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10篇)01-17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8篇)01-16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7篇09-14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5篇)07-05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精选4篇)02-13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7篇)02-10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3篇】01-24

42 1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