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最新7篇】

2024-03-25 09:27:05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最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一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试图构建起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教师评价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在教师评价策略问题上,包括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实施策略等相关问题上作有益的思考。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一些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具有“统整性、实践性、自主性、创生性”。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迥异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对话关系,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并从这一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宗旨相匹配,其评价也要有新的理念和方式,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评价对象的表现,是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分类和奖惩,而是旨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这比只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级更有价值和意义。

1.2反思性原则

评价注重活动者对活动的反思,促使评价主体认真总结前期活动中的得失并能及时调整下一步计划形成良好的反思和总结习惯,使评价主体逐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反思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理解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供多重信息的机会,保证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信性。

1.3过程性原则

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活动的理解,对活动本质的把握,对学生指导的技巧与水平。不把活动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参与、规划和指导;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理解;在于教师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开发。

1.4多元性原则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既有考核传统智力发展的尺度,又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既强调知识取向,又考虑价值取向。就评价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互助式的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他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

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就必须遵循以上原则认真研究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使评价成为多方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发展功能。

2.1学校评价

学校的评价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促进,通过成立评价小组,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的评价,具体可以按以下的策略操作。

(1)评价者应与被评价教师的相关人(如班主任、学生)接触,通过座谈会、问卷等方法听取他们对被评价的教师的看法。

(2)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做实地观察。在活动的过程中,评价者应有目的地参与小组活动。如在选题阶段,采用旁听的方式,与教师、学生一起讨论,了解教师对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解。在实施阶段,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教师是否经常参与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否有序,小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解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3)评价者比较活动目标与实际取得的效果。评价者应获得小组的活动方案,了解小组的活动成果采用的展示方式。在成果展示的阶段进行考察,将展示的结果与小组的方案进行对照。如果实际取得的效果与原来方案有不同,则应看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对方案有调整,防止活动的随意性和活动方案的流产。

(4)评价者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以上几个步骤得到的信息,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类整理。如:教师的活动资料(小组活动方案、观察日记、案例撰写)、相关人员的评价、实地考察的结果以及活动效果等,将评价结果记录下来。 (下转第40页)(上接第32页)

(5)评价者将评价结果写成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发给教师。对于教师获得这份评价报告后的任何疑问,评价者都应作出回答,使教师乐于接受评价。

2.2同事评价

同事评价不仅在教师形成性的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专业发展的气氛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方面,同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他们对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都比较了解与熟悉,能够对改进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互相讨论。这是相互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记录相互评论的优点、建议,有助于教师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报告会。在报告会中,通过交流可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3教师自评

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动力更有用的假设,势必要加大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自我激励开始,教师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最终得到自我完善和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的成功将增加教师的自信与自尊。而教师自信心的提高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教师自我发展的成功可能性。自评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促进反思。

(2)教师可以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对自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成功之处,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很明显有助于教师养成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与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学反思,学校还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自我评价表格,帮助教师思考,促进教师的成长。

2.4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实践者,他们的评价是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从而对教师进行评价。

2.5家长评价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活动是在课外完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他们参与评价就比较公正、客观,也可以藉此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

2.6社会评价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所以活动开展过程必然离不开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校外基地。故此,社会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由于评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我们只有切实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宗旨,深入了解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和实施策略,才能根据具体情境采用各种不同的评仁策略和方法,使教师评价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升和完善活动的手段和渠道。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二

实践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亲自去体会和经历,这也是同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如果缺少实践这一步骤,不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亲身经历各种活动场景,那么这门课程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正是由于实践学习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要,所以实践之前的方案制定课也尤为重要。方案制定课就是使实践活动有了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各项活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综合实践活动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充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塑造新的观念,发展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制定方案、有效帮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呢?

一、教学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生需要在活动准备阶段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问题,了解活动的主题、项目的内容;创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的条件等。在活动的准备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以及提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

方案制定课往往是在主题确定之后,在制定好活动方案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最核心、最活跃的中心环节――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进行实施,即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为了保证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能顺利完成,制定的方案必须完整无遗漏,为具体实施减少难度。

(一)方案的完整性

完整的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点要素:

1. 研究主题和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的。

2. 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小组名称,小组各成员。

3. 活动时间:实践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指预定某一天活动,也可以指预计活动持续时间。

4. 活动地点:实践活动的具体地址。

5. 活动步骤: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操作,需要有完善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核心,也是重点。步骤的详细和缜密程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难易度和效果。

6. 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对于实践活动有预期性,针对困难,开展有效安排,保证活动顺利。

(二)方案的可操作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活动方案,明确目的,使活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因此,方案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我们要摈弃那些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活动方案。例如三年级学生制定春游计划,目的地是偏远地区,这是不现实的,方案务必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课型

(一)“引导”

引导各小组选取活动主题,准备课前资料。通过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的故事来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计划对于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性。

(二)“制定”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方案作为参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要求和基本的格式。通过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形成初步的计划。当然这是初稿,允许方案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三)“交流”

制定方案中的交流,目的是了解各方案的完整情况和可操作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指导和调节,使方案切实可行。

在这一环节中,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要将自己所在组的活动计划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总结和汇报,与他人进行沟通,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针对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修改”

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能够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的计划,所以在进行与班级的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后,有必要将活动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通过这一程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一阶段让学生将所在小组的计划向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汇报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小组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五)“指导”

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经营都是一定的,不能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和详细的计划,所以在学生制定方案前和讨论方案时,要求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的方案不合理,但其他学生没有指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提示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反问法来促使学生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使方案越来越完整和切实可行。

教师的方案指导应重点关注:一是方案的内容是否完整;二是方案步骤是否详细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学生是否预期到实践活动带来的各种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地应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全面思考

完整的方案主要有这几点:研究主题、小组、时间、步骤等。但是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案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做调整,这就需要学生做全面思考。

例如,“校园安全”主题活动方案中,主要有研究主题、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时间,重点是活动步骤,每一个活动步骤都有活动方法、实施人员、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教师指导侧重点在于步骤的具体过程。

又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整体规划,里面还包括了很多小的计划,如整理衣物活动、打扫房间活动、打扫卫生活动、做菜活动等,这些都是短计划。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活动制定较为详细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短期计划。简单的短计划只包括参与者、时间和内容,形式更简洁、明了。

(二)详细探究

“详细探究”是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于每个方案里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地挖掘,使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减少困难,使预设和生成得到有效调节。

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买菜计划”,我们的目的不是简简单单地思考买菜的量等问题,也不是把计划表格填好就行,而是要更加详细地往生活实际中去探究,预设更加详细的计划:买菜的钱哪里来?市场在哪?怎么去?主菜和配菜的量是多少?这些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我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实会遇见的,所以方案越详细,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就越少。

(三)方便活动

活动确定与准备阶段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经历问题的提出、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主题的分解、活动小组的组建、活动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过程,大都在课堂完成,但教师始终要贯彻一点:课堂指导为课外活动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三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教师 课程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合理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事实上,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的指导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以及课程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相对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阶段性的评价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实施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供相应的指导。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之间,指导的力度、方向、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年级越低,学生知识能力差距越大,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相应会越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如何进行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成了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困惑分析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难点主要指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的特点,其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订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订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及解决方案。

2.教师在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多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仍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二、科学认识课程与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1.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

(1)对活动性质有准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它是自主的,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开放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它是生成的,从准备阶段计划的制订到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生成,不断地在变化,在调整。它必须学生亲身实践,这是它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实践?以马克思哲学的观点阐述“实践,就是按学习的方法去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就“做”,实践性是综合实践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分水岭。

(2)对培养学生能力要有准确的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问题意识、规划和设计能力、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调查和访问的能力、实验和观察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位。例如:我们在六年级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准备阶段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这一安排,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采访同学、最难忘的小学生活一幕”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访问的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小组合作制作纪念册”、“为母校做一件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感恩情怀,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能力的培养,使具体活动中的培养,使经验得以提升,使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教师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性教育行为,但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传燧教授所说:“教师既不能‘教’活动,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相结合起来,促进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1)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即使目前开发了一些资源包,但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包进行综合、延伸、拓展,使其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学校社区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开发。这样,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就是很多的。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问题。教师要特别留心观察学生生活,捕捉学生生活中可挖掘的活动主题。在确定活动主题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中,指导教师要把握住主题太大,学生活动难以落实到实处;主题太小,学生活动形式容易受到限制等问题,做到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注重尊重学生兴趣。

(2)教师是方法的指导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全过程,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交流各阶段。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存在许多误区,最常见的是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它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结果,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学生在“生物入侵”这一主题活动中,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下去。由于手头资料太多,五年级同学还不完全具备对资料的筛选、整合能力,而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所以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笔者要求并指导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笔者都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初步掌握并学会了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教师有效地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3)教师是活动的组织参与者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实践活动,进行很好的组织管理。而这包括保持活动进行、帮助所遇问题困难、联系活动场地和相关单位等诸多方面。而同时,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就必须对学生的活动有清晰了解,有必要时还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般来说,体现为下列几个步骤。

①营造活动环境,激发探索欲望,这是把学生引进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②组织合作学习,引导研究方向,这是顺利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③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这是这门课程深入人心的法宝。

④推动积极评价,发展学生智能,这是这门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教师要发挥自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扮演好角色,使这门课程开展得更顺利、更深入、更有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原则的定位

1.设计主题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方案。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呈现形式,设计与制订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一般来说,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即活动主题(主题名称、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向学生进行方法教学,如,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要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具体细致。制订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订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网络式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订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制订活动方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2.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源于生活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和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确定主题;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

3.指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学会自主制订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4.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一方面要明确活动过程中基本的规范和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另一方面,要围绕就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5.指导学生成果展示与交流和总结

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最后一个实践活动环节,成果展示起着以下重要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信心。(4)交流有利于为评价提供依据。

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等。在这个总结交流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应当定位于以下方面。

(1)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也可以是报纸、绘画、文章及演说、答辩、讨论会等形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展示结束后,教师应该尽量把优秀的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这些平时的过程性材料都保存下来,规范、整理并保管好,这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活动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撰写活动日记,记录活动的过程,包括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的教训等。

②指导学生收集评价资料

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视对评价资料的收集,通过收集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学生在活动前的研究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日记等都属于过程性资料,不仅包括学生最后形成的满意的作品,而且包括学生修改过的、不满意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③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小组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评价显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对小组评价的指导要求使评价体现良好的评价秩序、有序的评价过程和尽量客观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必须对课程与自身角色有准确的定位,教师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实践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万应发。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王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08).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四

一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选题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根据个人喜好,让学生在课程框架结构下,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如在组织单元主题活动“我们的元宵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出活动主题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

二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设计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在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做统一要求,应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如在关于压岁钱的单元活动中,有学生设计的方案是上街调查大人和小孩,统计每个大人平均支付多少压岁钱和每个小孩平均获得多少压岁钱;有的学生设计的方案是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的大人支出的压岁钱分别是多少……对于这些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案,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实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修改、完善方案,让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三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能够较好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问题。只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他们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课程资源;只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特产研究”时,学生们各显神通,调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多数学生还将家长聘为校外辅导员,全程参与他们的实地考察活动,有效解决了活动经费,并确保了他们的安全;有的学生还动用了家里的摄像机,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和拍摄,为家乡的特产制作出了有创意的广告。

四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评价者。要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评价者,一方面,我们要增强他们的成果意识,让他们加强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建立活动档案袋),尽可能地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刻不忘自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者。如在展示“我们的元宵节”活动成果时,每一个组的学生既是成果展示者也是评委。他们品尝着自己煮的汤圆,欣赏着同学朗诵的元宵诗词,猜着自制的元宵灯谜,回味着自己关于元宵节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在自主评价和接受同学的评价过程中,逐渐知道了今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五

摘 要: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所倡导的评价模式,该模式是以决策为导向,有机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且在实践中能够灵活实施的一种评价模式。本文通过对综合实践课程和CIPP评价模式的介绍,探讨CIPP评价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指出应用时注意事项,以促进教学评价理论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综合实践课程;注意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其实施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1]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所倡导的评价模式,该模式以决策为导向,有机整合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在实践中灵活实施的一种评价模式。

一、CIPP评价模式及其基本内涵

(一)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是在泰勒(Tyler)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评价阶段,分别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duct)。[2]

(二)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内涵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背景评价主要回答的问题有: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如何,谁是方案的受益者,在满足方案的领导者和受益者需求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评价方案、教学和其它服务目标明确与否。[3]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即评价备选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所需预算。输入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有:比较了哪些方案,选择了哪个方案,所选择方案的计划、程序和预算具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输入评价要充分考虑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努力形成一个最优的方案,避免无谓的失败或出现资源浪。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对方案实施过程监督、记录、反馈,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的过程。该环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案实施状况如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是否得到合理解决?评价过程的结果有哪些反馈信息?

4、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观察到了何种结果?怎样看待这些结果的价值和优点?获得的结果满足了方案预期对象需要的程度如何?[4]

二、综合实践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有其自身特殊性。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性、过程性、整体观和多元化方面。而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改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放,学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也决定其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活动需要进行不断改进,是该门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而且,CIPP评价模式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三、CIPP评价模式运用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中的实践操作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社会性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活动方案仍然经受巨大的问题挑战,如有些地方不予实施,学校教师不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素质没有专业化等等。[5]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

分析比较每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方案,评定其目标是否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几个维度,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学业结果的评价工具或方法是否编制等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评价

评价者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评价者要了解各学校是否正常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比例?教师指导是否适时适度适当?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评价

课堂教学成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要比较学生实际发展结果与课堂教学方案目标的差异;考查未达目标的原因;分析课堂教学中师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预期情况的差异。

四、采用CIPP评价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CIPP模式本身是为决策服务的,适应于一些项目的评价,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运用于课堂教学评价虽然阶段性较为明显,但评价中的具体方法还需要在评价过程中摸索创建,所以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选择适宜评价者

评价者应具有一定权威性,能切实领会和把握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思想;对所授学科特点深刻了解;有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管理经验。进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评价小组,有专人负责,既可以吸收较多思想,又能有统一意见。

(二)以多元价值观确定评价标准

采用CIPP模式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评价标准。依据发展性的评价思想,在确定评价标准中应体现多元价值观,具体反映于:评价标准的来源强调多向化;评价标准内容强调多面化,且是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的使用强调质性化。

(三)评价的整个过程应强化激励改进功能

CIPP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有四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而得到改进。应吸收多方人员参与评价,允许其解释、质疑、提供评价意见,这样能增强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五、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借用CIPP评价模式不仅可以系统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可操作性,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科学性,CIPP评价模式必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更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牛金成。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教育评论,2007(3):77.

[2] 骆彩艳。CIPP评价模式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中的运用,2012,5.

[3] 吴东泰。CIPP评价模式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2.

[4] 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教育科学,2003(3):43.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六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 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 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 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 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 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 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七

一、理念的传播者

由于课时量大、课题开放等原因,仅凭少数专职教师难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靠众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推广有赖正确的理念支持,否则既便开展此类课,也会貌合神离,而理念传播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专职教师的肩上。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惯性”会对理念的贯彻产生“抗力”。理念的接受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凭一两次讲座难以奏效。而理念不清所产生的问题,将会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这就给专职教师纠正认识偏差留下了后续工作空间。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是否到位,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认识态度相关。而后者又与领导的重视与否、学校的教研风气、评价制度等相关,其中领导重视最重要。笔者在霞浦六中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宣传和课程实施研究中能取得一定成效,二十几位教师承担案例编写和试验课任务、出版校本教材,就是基于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笔者是霞浦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人,在该学科的全县性教师培训中,仅有8人参加。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霞浦仅有霞浦六中“一支独放”。这一对比说明:赢得领导重视将对理念的贯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上什么?怎么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须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又包括物质、文化、人力、机构等方面。专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收集、论证、甄选和利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特色的课程资源,以笔者所在的霞浦县为例,就有“空海人唐处”、“松山妈祖庙”、“盆景园”、“杨家溪风景区”、“闽东第一古刹”等特色资源,据此可以设计一系列课题的活动案例。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挖掘。以上街购物为例,看到招牌上的错别字一联想设计

三、课程设置的设计者

专职教师应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设计者。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理念,还要以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内容本应是整合的,其中的“信息技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应先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单独排课(每周一节为宜),因为农村电脑不普及,小学未上电脑课。而城市初中生一般已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则“信息技术”主要是一种课题研究的手段,应与其它内容整合。

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它牵涉课时、场地、师资、课题等诸多因素,需要专职教师作一番研究,制定一个符合本校的宏观方案。以下几种活动组织形式是笔者经过试验摸索,结合外校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供参考。

1、按“本”活动式(我校初一年段采取的

按校本教材(或总课题组或各地编写的案例)中设计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各班统一活动课题和进度。其优点是可以集中一两个较“专业”的教师辅导,保证活动课质量,排课容易。缺点是教师不可能对各专业性知识都熟悉,有些课题无法辅导,且无法同时照顾所有学生的兴趣。

2、班级主题式(我校上学年高二年段试用模式)

每班一主题,并将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全班分成相应的若干子课题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探究式活动课,优点是适度照顾各学生的兴趣,缺点是各小组同时活动,教师无法兼顾。

3、跨班级式(我校下学年高一、高二计划采取的模式)

同年段学生按不同的课题重新编班(组),统一活动时间。优点是顾及学生的兴趣,排课容易。但因场地所限,班(组)数不可能太多,这样课题较少,仍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且一个课题上了一学期显得太长。较好的办法是采取每学期二至三轮课题,每个课题活动时间5至8周,这就要求各班(组)同一轮课题活动结束时间必须相同,以便后一轮重新按课题编班(组),且需要较多教师参与辅导。

4、年段总课题式

即年段总课题、各班子课题、小组分课题的模式,属于大课题、长周期的一种主题探究活动形式。优点是适合完成较大的课题研究。缺点是选题较难,课题缺乏循环性,周期太长,有可能使学生后期活动积极性降低,或提前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

5、小组课题式

同班同学按不同的课题自由分组活动(每组4至8人为宜),课题由师生共同提供,最后论证选定。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但活动课操作困难,因为一个班有几个至十几个课题组,不仅活动受场地限制,还需要许多老师共同参与辅导。

6、跨年段式

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选择同一活动课题,组成霞浦六中肖晓阳角色定位及要求综一日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活动小组(或班)。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兴趣,活动课题不受年龄限制。但活动时间难以统一,除非各年段统一活动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活动,不属于课程范围,没有普及意义)。此外,不同年段的学生因年龄、水平、能力的差异难于协调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并无定式,以上几种形式可综合运用,或结合其它形式。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到底,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载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目标。

四、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教师初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不懂教”或“教不到位”,其原因可能是理念不清、经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课题知识欠缺等。对此,专职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为了让“新”教师尽快“上手”,笔者曾在初一年段采取“开示范课”和“跟班带课”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后者的做法是:先指导“新”教师(共有二十几位)设计案例,然后将我的课时分配给承担试验课的教师,每班一师一课题(共两轮、十六位教师),我则“跟班上课、示范教学、课后点评”。这样的传帮带对“新”教师十分有益,从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某教师在《探究微生物》案例中设计的学生实验活动是这样的:将某食品加热杀菌后分两份,一份密封,一份敞开,观察哪个先发霉,然后附说明原因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设计没能跳出“教案”框框,显然是作者理念不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和学习特点不了解。于是笔者引导:应将“教案”改为“学案”,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空间”,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后将实验活动作如下修改:1、删去“阅读材料”;2、增加对照实验项目(一份加盐、一份放置冰箱内);3、增加现象原因的研讨:常温敞置与密封、加盐、放冰箱后有何不同现象?这些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食物防腐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案例修改的剖析,许多教师对案例的设计与编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活动课或“放任活动”都是教师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认识不清所致。更常见的问题是“新”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往往停留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师问生答”这一层面,而忽视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活动进行拓展和调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化、简单化。这样的活动课不仅无效,而且乏味。在笔者“跟班”的《危难自救》课的资料交流活动中,发言学生(仅两人收集到资料)只会念稿(念得不流利),“听众”不专心,课堂气氛不活跃,眼看课(两节连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于是笔者及时介入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发言者须先读懂资料内容,再转告其他同学;“听众”则是在“不劳而获”地得到劳动成果,因此要尊重发言者的劳动——善意接纳、专心听记。接着反馈交流效果,发现所有学生对老师抽查的知识点(如:求救旗语的动作演示等)均不懂。为此笔者将资料中的各知识点逐一抛出,要求学生根据资料的描述及其迁移知识,作各种演示和解答。如:“SOS”怎样呼叫?嗓子哑了呢?手拍痛了呢?无法声传呢?在被劫持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电话传达“SOS”?怎样用手帕模拟求救旗语?怎样让烟火信号产生浓烟?画图说明怎样在旱地收集饮用水?用粉笔模仿石头堆积路标……通过各种演示、讲述、答辩、评议、模拟危难情形的自救(如遭遇歹徒、“色狼”的自救等)及拓展性知识介绍,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有了切实的收获。在课后的交流中,任课教师认为笔者能上好此课的原因在于对理念的理解已深入骨髓和对课题知识的广博。

五、评价方法的研究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师生评价方法,否则不利于课程实施。“怎样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诸多研究课题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对于这块“难啃的骨头”,笔者尚无良策,仅就思考所及提些看法。

1、在笔者所读到的(包括自撰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中,常有“活动评价”一项,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对活动本身来说,评价表的设计可能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却不便。如: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有的是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有的是评集体(小组),有的是评个人,有的是组评,有的是师评,有的是自评,有的评等级,有的评分数。这样每次活动都必须印制相应的评价表格,且因评价方法、标准不一,学生的期末成绩难于总评。因此设计平时可通用、期末易评价的评价表是有益的。

2、学生成绩单必须有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栏目,其评价表可以单独成单,也可与其它学科成绩合在一起。期终评价表的设计既要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期活动情况,又要简单易行。评价的方式一般有量化、等级、评语三种。采取平时量化、期终等级加评语的方法似较妥当。量化以10分制或5分制为好。等级可分列优、良、及格、待及格四等,从中勾选。评语也可逐条预设,从中勾选,还可预留手写评语空格,以备填突出表现的评语。

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成绩)具有对该科学习优劣的界定和提供升学参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者,评价的主要根据是“平时量化”,即根据各次课题活动的量化成绩进行评估。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小组民主评定(组长负责)和师评为主,可根据实际适当考虑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项目和档次不宜多,例如:项目设“态度”、“能力”、“成果”、“总评”;分值按5分制。教师可在“组评”的基础上,结合“小组成绩”给每位学生评分。

4、综合实践活动属非考试学科,对专、兼职教师的评价没有操作标准,因此就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是不公平的。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势必影响教师承担此课程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完善,从而提高中高考成绩(这是专家根据大量研究的数据作出的结论)。据此,在中高考的奖励中,应有一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份额。愚以为取毕业班教师考试奖励的年平均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年奖值较为合理。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应有相应的职称系列。

六、专职教师的素质

“先培训后上岗”是专职教师的必由之路。只有从课程的理念到实施都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6篇】03-21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4篇10-10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优秀10篇)10-09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8篇】09-25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优秀7篇09-24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7篇06-24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5篇)06-03

综合实践教案(精选6篇)04-25

综合实践教案【优秀9篇】03-29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4篇】01-22

54 3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