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案优秀3篇

2023-08-23 08:51:29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等差数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高中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件第一页)

二、讲解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 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课件第二页)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 },若 - =d (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或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 ,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即: 即: 即: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课件第二页) 第二通项公式 (课件第二页)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课本p111)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 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 , ,求 , ,

例3将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输入计算器数列 中,设数列的第s项和第t项分别为 和 ,计算 的值,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小结:

①这就是第二通项公式的变形,

②几何特征,直线的斜率

例4 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课本p112例3)

例5 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 ,其中 、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课本p113例4)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 (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注:

①若p=0,则{ }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②若p≠0, 则{ }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③数列{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 =pn+q (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

例6.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的和为26,第二项与第三项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

四、练习: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 ,-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2、在等差数列{ }中,

(1)已知 =10, =19,求 与d;

五、课后作业:

习题3.2 1(2),(4) 2.(2), 3, 4, 5, 6 。 8. 9.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1)。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

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

48、46、44、42、40、38、36、34、32、30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

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将给出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的学习。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3,5,7,…… √ d=2

2.9,6,3,0,-3,…… √ d=-3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边引导边提问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 - a1 =d即:a2 =a1 +d

a3 – a2 =d即:a3 =a2 +d = a1 +2d

a4 – a3 =d即: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n=a1+(n-1)d

a2-a1=d

a3-a2=d

a4-a3 =d

……

an –a(n-1)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n-1)d

即an=a1+(n-1)d (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应用举例

例1求等差数列,12,8,4,0,…的第10项;20项;第30项;

例2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四。反馈练习

1.P293练习A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284习题A组第3,4,5题

高中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 项。

(2)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 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 中,公差 , 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 …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 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 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等差数列》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等差数列》教案】相关文章

等差数列优秀教案【优秀9篇】02-24

等差数列教案优秀10篇08-03

等差数列数学教学教案【优秀9篇】07-02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54 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