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优秀8篇)

2023-08-11 10:19:36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原子的观点讲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本节教学目的: 1、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察分析有关的实验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的"、"生成的"、"质量总和"、一方面要注意到未参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质量守恒定律 篇一

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 :课本P70    1、2

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随笔 篇二

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随笔

一个人,究竟要走多远的路,调整多少次方向,才能在人世找到平衡?

人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而同饮时光的酒酿,谁敢不对命运投降?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模糊了我们躯体的感知,平衡的掌握。我们常常会自比于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多数时候我们会陷于理想很丰硕而现实很骨感的不平衡中,好高骛远而脚下又并非坦途。平衡,渐渐走远。

縱观涛涛的历史长河,平衡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永恒守则。当下社会,人们的渴望永无止境,一直崇尚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有如无舵的快艇行驶在暗礁从中。因此,懂得“能量守恒”方为人上人之觉悟,得此道,方可操作平衡之术。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经历了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腐朽后,现实的荒芜终究与内心的美好发生了强烈碰撞,他愤然辞官,归隐田园。他连日饮酒作诗,对于官场没有丝毫眷恋,面对喧嚣还一份本真。淬过繁华后,将生命的`淡然,缓缓捡起,最终觅得生命的价值。今人往往在虚无的名利和权位上追逐不已,并为之摧眉折腰,费尽心机,艰辛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无常的忧虑。生命只能在自然中舒展。求得本心,还心灵一片清静,生活一份简约。此时,才守住了心衡的天平。

即使官场得意,事业成功,也应不骄不躁。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无疑是正确的。过度的自我满足便失去了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只会贻笑大方。如果事业、学业失败,亦宜不卑不亢。一蹶不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悲观消沉,无所适从,这样的人生必定一败再败。

多一份自适,平衡出庙堂与江湖之间的一缕清香;多一点淡泊,平衡出胜败两界中的一丝曙光;多一些涵养,平衡出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随性,不要随遇而安的一丝软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将指尖点一滴清酒,落入口中。随心,一张凉席,箕踞而坐,极目天边,“坐地日行八万里”,时间的齿轮终将万事万物转成与我们相契平衡的维度。总之,既不要全想着你拥有什么,也不要全想着你没有什么,万事须衡;失衡,荆棘丛生。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将平衡的天平不断向本真、淡泊、自适的方向调整,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

质量守恒定律 篇三

一、     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3、          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七、     迁移与应用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衡定律 篇四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篇七

寺坪镇中心小学 曹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 m.jingyou.net 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篇八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通用6篇11-19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英语教学教案模板英文版【5篇】11-24

54 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