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优秀3篇)

2023-04-04 03:17:3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桥之美》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桥之美》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同学们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桥之美》教案 篇二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huzhidao.com〕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颐和园点缀险峻孕育笼统瞻前顾后关键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桥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指导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我军

仰马翻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9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3篇《《桥之美》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桥之美》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9篇)02-06

《桥之美》优质教案最新6篇01-20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5篇12-14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10篇)11-05

《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6篇09-27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09-25

《桥之美》的教案(优秀8篇)09-20

桥之美教案优秀3篇09-11

《桥之美》优秀教案优秀8篇09-07

《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07-13

54 7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