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3篇】

2023-03-19 09:27:20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爬天都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①自由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① 同座分角色试读。

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 www.huzhidao.com 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爬天都峰》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

“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

“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各写一句话。

附:板书: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爬天都峰》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01-25

爬天都峰教案最新3篇11-15

爬天都峰教案(7篇)07-09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精06-19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3篇】03-13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4篇)09-30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54 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