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春蚕(优秀6篇)

2023-06-01 08:35:56

《8春蚕(优秀6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春蚕】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蚕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

2、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教学重点: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教学方法:朗读法  自学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

1、 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努力读通课文。

2、 同桌互读,正音。

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 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质疑问难。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四、作业 。

1、 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清线索。

1、读课文,填写下表。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2、巡回指导

3、填好后同桌先交流。

4、指名上黑板上填,集体交流。

二、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

1、自读课文,画出表现母亲辛苦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2、读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特别强调如下 的词“照例”“每到这时候”“就靠”“每天清晨”“每天深夜”“总要”“常常看见”“总看见”。

三、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范读,初步领悟。

2、生自由练读,选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试有感情地读下来。

3、读后评议,再读。

4、各小组内比赛读,选出读得特别好的进行全班比赛。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母亲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去回报母亲,把它写到日记上。

板书设计:

春蚕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辛苦无私奉献

春蚕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母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课件)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课件)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课件),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出示课件)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 、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春蚕 篇三

野蚕是鳞翅目中除家蚕以外的吐绢丝类昆虫的总称,这也是语文阅读试题中的重要一课。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野蚕》《春蚕》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野蚕》《春蚕》阅读原文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注]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蚕茧投入沸水中烧煮。蜚,通“飞”。

《野蚕》《春蚕》阅读题目

1、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刘基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野蚕》《春蚕》阅读答案

1、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2分)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2分)

2、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2分)将蚕与蜘蛛进行对比(用春蚕反衬蜘蛛),嘲笑了春蚕的盲目牺牲,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于诛除害虫的精神。(2分)(若答“以的喻人”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春蚕 篇四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通过重点句的教学,训练学生在句与句的联系中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一天天……也一天天……”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难点 

怎样将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与母亲养蚕的辛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蚕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2.课题为什么说是春蚕呢?(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二、完成预习

1.读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找出预习的要求有几项?指名读

①读读课文,看看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哪些辛苦。

②要注意读懂每句话,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亲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写清楚的。

3.初读课文,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学生把预习中的两个要求简单回答一下。(回答不准确,可留作讲读课文时解答。)

三、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准的字音可划在书上。

2.注意读准下面带点字的字音:

(lì) (rú)动 (dǒu)落

(biǎn) (shèn)着汗 (zhā)成

(bìn)

3.检查生字的读音:(将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读,齐读,特别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母 换桑 榆 丝 喂

隔 搬 添慈 祥 茧

4.注意本课书中多音字的读音与组词:

簸bò(簸箕) 扎zā(扎辫子)

bǒ(颠簸) zhā(扎实)

5.默读课文将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在书上,指名读,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思考

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挂出。)

板书设计 (请学生上黑板填写)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 多音字:

落 簸______( )

着汗 成 ______( )

扎______( )

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到养蚕,这对于我们大家还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幻灯,了解蚕的一生。

2.在我们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后,我们看看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指名读1~2自然段。

二、理解三至八自然段

1.指名读3~8自然段,其它同学在书上找出哪些语句介绍了蚕的生长变化?

2.从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又是如何喂养的?(分组讨论,找出有关母亲喂养蚕的语句画在书上。)

3.蚕生命开始时,母亲怎样做?(找出句子。)

4.找出句子后,再从句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抖落,擦叶,剪叶。)

5.蚕一天天长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分匾、清室、添叶、清蚕沙。)

6.蚕快“上山”了,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茧。)

7.通过讨论母亲喂养蚕的语句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母亲养蚕的辛苦。)

8.蚕生长到哪个阶段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看看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点句,打幻灯。)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②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③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这几句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哪些词又最能突出?(指名说一说,重点字的意思。)

9.母亲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喂养?(交学费。)

从课文中找找哪句话能看出母亲只能靠养蚕换钱?

(第1段,“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就靠”说明了什么?

10.当妈妈从麦秆上摘下茧子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说的呢?(齐读妈妈的话。)

为什么说“来得不易”?为什么要让我和姐姐知道“不易”?

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这学费来得容易吗?有感情地朗读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11.养蚕这样辛苦,可妈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当小生命“开始”时母亲怎么样?(微笑)当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时母亲又怎么样?(慈祥的脸。)

养蚕这么苦,这么累,妈妈却总是微笑,总那么慈祥,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说明了什么?(母亲对儿女的疼爱。)

12.妈妈养蚕这么苦,换了你,会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

找出课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第1自然段中:“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13.我们知道,喂蚕是为了结茧抽丝,好织成美丽的丝绸,蚕吃桑叶却吐丝,喂蚕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实际上去借题赞美母亲“春蚕”般的精神。

三、齐读第九自然段

蚕叶的银丝怎么爬到了母亲的头上?母亲头上的银丝是怎么来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带有“……一天天……也一天天……”“增加”“慈祥”的句子读一读,再练习用这些词语说话。(“增加”造句时必须有前提,“慈祥”可和面庞、微笑搭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母亲是怎样养蚕的?

2.母亲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第1题抓住蚕的生长过程,第2题主要说出母亲养蚕动作的词语和讲读课文时的重点句。)

三、注意下面生字的字形

1.注意笔顺:

2.利用熟字和生字对比记忆字形:

换——唤 株——蛛 叠——桑 榆——偷

增——普 隔——融 搬——般 祥——样

比较字形后让学生分别组词。

3.下面生字是要特别注意的:

“茧”和“烛”都是生字,特别注意部首不同字音和字义也就不同。

四、记忆字形后,听写生字词

五、课文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方燕)

春蚕 篇五

教学设计示例

7、春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母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课件)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课件)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课件),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出示课件)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 、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附:

【词语解释】

蚕种(cán zhǒng):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种。

榆钱(yú qián):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biǎn):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平底,边框很浅。

慈祥(cí xiáng):(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祥。

蠕动(rú dòng):象蚯蚓爬行那样动。

蚕沙(cán shā):蚕的屎,黑色的颗粒,可做药。

银丝(yín sī):本课指白头发。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本课指照过去的习惯。

吩咐(fēn fù):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

【难句解析】

1、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闪闪的烛光”指的是烛光摇曳不定。从脸上的皱纹,可以看出母亲长期的辛劳;从脸上慈祥的表情,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

2、春天一到,桑树才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春天一到,桑树刚发芽,母亲就一刻也不耽误地拿出蚕种开始养蚕。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从“又添”这个词可以看出,每养一次蚕,母亲都要增添一些白发。年年养蚕,年年辛劳,母亲越来越显得老了。

春蚕 篇六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原文: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米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

小题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小题5: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2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答案:

小题1:(1分)逻辑顺序

小题2:(4分)列数字、作比较。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家蚕吐丝之长,从而赞美了它以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小题3:(2分)不能删,“有时”表示偶尔的情况,不经常,这里是说蚁蚕吃了几天桑叶后的成长速度之快,而一夜之间长几分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文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2分)用诗句作题目,可以增强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可读性提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小题5:略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8春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8春蚕】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优01-0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精选801-07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最新8篇】09-20

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秀4篇09-19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01-21

《为人民服务》优秀6篇03-04

小数乘小数(2篇)09-19

丑石教学设计(优秀5篇)10-14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优秀3篇09-26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优秀5篇09-22

44 1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