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6篇】

2023-03-04 19:01:45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6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中央集权不断

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汉初实行制→王国日,中央集权→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

△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严重削弱了。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

军事上:集兵权于,抽精兵充实禁军

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的局面,加强了;为北宋埋下了的祸根

4、元朝:实行制度,加强了

、由中央直辖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路→府→州→县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制度的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是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皇权不断

1、西汉:汉武帝削弱权,加强权

①原因:丞相

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等,参与。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实行制

①结构和职责:

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权,加强了权

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

4、北宋:分割了权,加强了权

①宋初:设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

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皇权。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

1、汉朝: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①形成于隋:

a隋文帝开始采用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设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两科为主

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和。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②它把选拔和任命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三”之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君权与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中央权力(集权)不断;相权不断,君权不断。

△随堂练习——《全品》第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3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二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中国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c

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拓广与探究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什么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

a.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9.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三公九卿制

10. 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11.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综合运用】

12.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1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

1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第3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巩固与测评:

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探究巩固】

看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朕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原告

你不体恤人民,是一个暴君。

被告

参考答案: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知识梳理】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总结归纳:

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难点突破】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自我测评】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2.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5.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四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导: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

【知识梳理】

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探索攻关二: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索攻关三: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索攻关四: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探索攻关五: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关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①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本课小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丞相的权力虽然不断受到削弱,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还是存在的,对皇权而言仍是一个影响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训练】

1.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2.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②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五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汉             隋唐          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       汉初     汉中后期    隋         唐       北宋         元

郡县     郡国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 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 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课堂巩固训练】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相权力

2、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举制      d.三省制度

3、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a.二府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北宋时期,为了分散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是:

a.参知政事      b.中台      c.枢密使      d.侍中

6 、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宣慰司      b.门下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8、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10、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a.(1)(2)(3)       b.(1)(3)(4)

c. (1)(2)(4)      d.(2)(3)(4)

1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见渐趋严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课堂自我小结】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如何演变?

【课后巩固拓展】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六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导: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

【知识梳理】

第一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探索攻关二: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索攻关三: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索攻关四: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探索攻关五: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书省——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关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①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本课小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丞相的权力虽然不断受到削弱,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还是存在的,对皇权而言仍是一个影响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训练】

1.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2.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②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教学后记】

1.本课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紧张,只能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教学资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我设计了二种知识归纳法,相对来说,第一种更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第2种则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3.由于内容较多,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能进一步提高,以后可以在内容精简上下些功夫,以腾出时间。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相关文章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精选10篇)09-19

高一英语教案优秀9篇11-30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优秀6篇03-06

《包身工》 教案优秀7篇01-11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01-1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优秀4篇】03-28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03-04

新课标高一物理教案(4篇)09-26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710-08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优秀7篇)01-13

50 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