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精选9篇】

2024-02-10 21:21:54

《破阵子》这首“壮词”,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豪壮军容,抒发了抗金战士们的豪迈意气。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破阵子【精选9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破阵子 篇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积累本课的这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的喜爱。

【学习重点】

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麾下炙( )( )霹雳( )( )

2、解释词语:

麾下:

炙:

翻:

沙场:

了却:

八百里:

五十弦:

3.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大词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浑。有《稼轩长短句》。

4.有关陈亮:

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与世长辞。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5.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两人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6、朗读指导。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解题。

2.用自己的话描述每阙的内容。

上阕:

下阕:

3.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

三。课堂检测:

1.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不忘戍边报国志愿的句子:

2.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概括再现战争激烈的场面的句子:

3.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的词句是:

4.表现作者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的句子:

5.渲染了出征前的战斗气氛,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的句子:

6.直抒胸臆,表现词人建功立业如愿以偿的欣慰的句子:

7.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

破 阵 子 篇二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 阵 子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12.难点:2

三、教学步骤:

1.导入:同学们,大家每天拿着语文书,你可曾注意到封面上的那幅画?如果觉得画太小看不清楚的,可以把书翻到242页。那画中人是谁?他在干什么?他又在想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开这个疑问,大家把书翻到241页。

2.词的常识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q: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q: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q: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3.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4.(2~3位学生朗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看书,我请同学逐词逐句地讲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大家能说出来吗?“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5.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根据大家总结的,我们可以归纳出词眼“壮”是雄壮的意思。到底是不是呢?我想我们与另一位南宋著名诗人的一首诗对照着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放录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挺直躺着,借僵硬的睡态来表现自己年老体衰。

不自哀:自己不感到悲哀。

尚思:还想着。

戍轮台:守卫边疆。

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来给我们讲解一下这首诗。

我年老体衰却不感到悲哀,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深夜躺着听到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的梦见骑着战马跨过冰河。

6.这是陆游在68岁的时候写的诗,他在年老时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还希望为国出力,甚至在梦里都在为了国家的统一而战斗。对照这首诗,我们来看《破阵子》中的最后一句的含义。

陆游说“僵卧孤村不自哀”,他还要上战场;那么,当辛弃疾说“可怜白发生”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还能上战场吗?

不能!

那么他可惜的是什么呢?

不仅仅可惜自己不能为国尽力;也可惜因为不能指挥战斗统一国家,从而不能名垂青史了。

那么,再回到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7.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我请大家带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的结尾。

8作业: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

以此为主题写一篇300左右的短文。

破 阵 子 篇四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一。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词文赏析:

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同时,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行为特征。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4.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结合全词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5.风格:

温润秀洁。

6.总结: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破 阵 子 篇五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小组讨论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表演)

六、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后记:

破 阵 子 篇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配套预习内容:

1、搜集有关辛弃疾的生平资料。

2、搜集小学初中学过的有关辛弃疾的词并背诵。

通过课文注释,记住以下词语的意思:

挑灯   梦回  八百里  分麾  炙  翻 沙场  点兵 作  的卢 了却 身后 可怜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词的基本大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析体味作者的心境。

2、概括词的主题思想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1、品词明意。

2、概括主题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打出辛弃疾的图片,由此引出小学和初中学过的辛弃疾写的词,并且与学生一起背诵,随后引出风格迥异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pt)

2、检测预习。

二、听录音范读:

1、学生模拟范读录音。

2、教师点评。(读不到位,一是没吃透词的基本意思;二是不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三是没理解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指明学生根据掌握的字词意思疏通词的基本大意。

2、学生读一读词的基本大意。(ppt)

3、介绍写作背景。(ppt)

4、全体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

四、品析上下阕:

1、作者明明喝醉了酒,却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国忧民,不忘战斗生涯。

2、“梦回”二字是何意?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梦回”是指,梦醒的意思。告诉我们,句子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3、作者梦中的战斗之前的场面是怎样的?你能概括出来吗?

明确:吃牛肉,听乐曲。

4、你能从词中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有何依据?这个依据不仅能说明季节,还能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季;“秋点兵”的“秋”,这个“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还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请你用词中原句描绘出战斗的场面,这个场面给读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给读者一种将士铁骑飞驰,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景壮观而激烈的感受。

6、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作者并不反对战争,相反,他还是一个主战派,为什么呢?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明确: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概括主题:

这首词的题目里有一个很响亮的字,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说出这个“壮”字的含义吗?

明确:雄壮、悲壮。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六、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七、学生细细体味,把品析的心得融进词中,再读全词。

八、 背诵检测。

破 阵 子 篇七

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    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    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破阵子 篇八

[教学目标]

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课

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

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

1、 了解作者辛弃疾。(投影显示)

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2、 同学们听我试着读一遍。拿起笔来,给生字标一下读音。

3、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仔细研读,揣摩词意,体味作者情感

1、男女生分组朗读,男第一句,女第二句,交替读,“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注意朗读节奏,表现一点豪壮与悲凉的英雄之气。

2、理解词意。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作品,参考注解部分,了解词中内容。老师巡视辅导。

典故解释:“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駮”。一次王济与王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

3、请同学讲讲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教师补充解释,总结板书。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4、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总结板书。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投影出示两宋地图,介绍北南宋地图对比说明:北宋王朝的疆域北至长城,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首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金兵入侵,占领了这些地区,并且俘虏了两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宋高宗不思收复失地,常常在西湖饮酒作乐,遭到了许多爱国将领的谴责。当时出现了许多抗金英雄。)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四、情感朗读训练

1、我们已经对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心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按照作者的感情变化,表情朗读这首诗。注意几点:“醉”态,“八百里”“五十弦”的壮阔军营,“快马”“弦惊”的激烈战斗,“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与无奈。指名试读。

2、想不想听听艺术家是如何读这首词的?播放濮存昕的朗读。

4、 哪位同学学着读一读。

五、三分钟背诵,按组检查,简单评价。

六、思考两个问题。(投影显示)

1、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提示:“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以饮酒为乐,狂放不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批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思念亲人。

七、默写练习。

破阵子 篇九

《破阵子》李煜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赏析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

李煜

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破阵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咱们第一次见面。老师先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注意听了,老师的自我介绍当中有真有假,听到假的要举报。我姓钟,钟海平,今年四十九岁,是金华五中的语文老师(笑声,学生举手)等我说完,平时爱写写诗,读读诗,今天咱们要上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我写的。(笑声)

生1:这首诗不是你写的,是辛弃疾写的。

师:哦,我说黑板上那几个字是我写的。(笑声)

生2:你不是金华五中的语文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没看到过你。

师:我刚调过来。昨天来的,明天还调回去。(笑声)还有要举报的吗?

生3:你不是四十九岁。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最多也三十几岁。(笑声)

师:我这人长得年轻。好,同学们,你们很善于发现啊,老师一说话,三个破绽就让大家发现了。学习呢,发现很重要。一起读读课题,看看有没有发现。

(学生齐读课题)

师:有发现吗?(学生沉默)没发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

师:有发现吗?

生4:老师,你写题目忘了写书名号了。

师:哦,忘了写书名号了,重大发现!这个发现是个错误,写在黑板上明知是课题的时候就不用写书名号。书名号什么时候用呢?在文章当中,在句子当中为了标明它是一个书名就要用书名号。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5:从这个题目当中看出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陈同甫写的。

师:“为陈同甫”,对,这是个重要发现。

生6:“壮词”两个字可能是说陈同甫去打仗了,然后辛弃疾写给他的。

师:哦,你发现这是一首壮词。

生7:从题目中看出陈同甫跟辛疾离得很远,因为题目中是“寄之”。

师:对,不在一起。好,同学们,读题目可以有很多发现,刚才咱们同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发现。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就是陈同甫跟辛弃疾不在一块儿,要寄给他。陈同甫是谁啊?

生:辛弃疾的朋友。

师:对,辛弃疾的。好朋友,跟咱们有缘,金华人,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刚才一位女同学看到,这是一首壮词。如果说让你在这个题目中找一个关键词的话,一个字,你找哪个字?

生:壮。

师:重要发现。再看下一行:南宋,辛弃疾。老师有个发现,我发现宋代还分南北。你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谁能告诉我宋代为什么要分南北吗?

生8:因为金国人打来了,北宋打败了,京城迁到南方。

师:好,坐下去。大致意思我已经听明白了。先有南宋还是先有北宋?

生:北宋。

师:先有北宋,后来金人打来了,北宋打败了,灭亡了。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就逃了,逃到哪里呀?

生:南京。

师:南京啊?

生:南方!

师:南方在哪里呀?

生:杭州。

师:对,杭州。杭州在南方,所以后面这个朝代叫南宋。北宋的都城在哪里啊?

生:汴州。

师:对,汴州。现在叫什么呀?现在你已经找不到汴州了,现在叫什么?

生:开封。

师:那位女同学轻轻地说,说对了,开封。北宋有个大清官,叫包青天,就在开封府上班。刚才读课题读出了一点发现,接下去要读文章了,读文章发现可就更多了。咱们先不谈发现,先把文章读好。预习的时候读过吗?

生:读过。

师:好,读过了。咱们再读两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读诗词要读得字正腔圆,第二个要求,读好停顿。开始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举个手。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老师给你一个提醒,“八百里分縻下炙”,“八百里”跟“分”之间停顿可以再长一些,后面一句也是一样“五十弦,翻塞外声”。再来一位。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音色很好,而且有点雄壮的气势。有一个提醒,稍微慢一点。来,你超过他(抽另一位学生读)。

师:掌声送给他。好一个“可怜白发生”啊!读得太好了。刚才这三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全班齐读课文)

师:刚才读课题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发现,就是那个“壮”字。这个“壮”文章注解中对它作何解释?

生:雄壮。

师:那接下去请你去看一看,这首词当中哪些语句、哪些内容体现它的雄壮?

(学生默读课文)

生9:“梦回吹角连营”这一句话体现了雄壮。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9: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梦醒了,听到军营里响起号声,可能要打仗了,所以雄壮。

师:对,打仗是雄壮的。

生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0:马像的卢马那么快,的卢马是刘备骑过的占马;霹雳是形容特别响的雷声。

(教师板书:快惊)

师:老师帮你写了两个字,一个“快”,一个“惊”,你觉得从这两个字当中可以看出战争怎么样“

生10:激烈。

师:非常激烈,非常激烈的战争体现雄壮。非常好。

生11:我认为“八百里分縻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写出了军营的雄壮,和将军战士的高昂的战斗意志。

师:哪些词可以体现战斗意志?

生11:“翻”和“分”。

(师板书:翻分)

师:分什么?

生11:分熟的牛肉。

师:翻什么?

生11:歌曲演奏。

师:什么歌曲?看一下注解,“塞外声”指的是?

生11:悲壮粗犷的战歌。

师:还有补充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雄壮?

生12:了却君王天下事。

师:怎么体现雄壮,说说你的理解。

生12:“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件比较大的一件事情。

师:这是一件大事,说得很好。同学们,宋代的词有两大流派,一个叫豪放派,一个叫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在所写的事情上就有所不同。刚才这位同学说收复北方失地这是大事,对了,豪放派的词,写的就是军国大事,表的是雄心壮志。婉约派词写的是风花雪月,表的是儿女情长。所以豪放派婉约派你一看内容就看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体现雄壮的内容。首先从事件上看:“分”,分什么?

生:分牛肉。

师: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

生:炙

师:这个“炙”什么意思?

生:切碎的熟肉。

师:“切碎的熟肉”,老师觉得这个注解有点问题。老师翻了很多词典都没见过把“炙”字解释为“切碎的熟肉”的。这个字该怎么解释,我们来看看这个字的字形,上边是什么?

生:夕

师:不是“夕”,这是一个变了形的“月”,“月”字旁在古代汉字当中其实是个“肉”字,大家发现我们现代汉语当中许多“月”之旁的字,如“脸”“臂”“腿”“脚”“腰”等,与月亮有关吗?

生:没有。

师:都跟什么有关?

生:都跟“肉”有关。

师:都是长肉的地方。那这个“炙”字的意思就是“肉在火上烤”,《说文解字》当中对它有两种解释,一种作动词,解释为“灼”,就是“烤”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为“烤熟的肉”,作名词。我觉得在这里解释为“烤熟的肉”合适,解释为“切碎的熟肉”不合适,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看出来,那肉都切碎了还雄壮吗?

生:不雄壮。

师:什么叫雄壮?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叫一个雄壮!都切碎了还雄壮什么?好!分牛肉体现雄壮,翻塞外声也体现雄壮。(手指板书)这里还缺一个字呢,大家给补一补。

生13:点。

(师板书:点)

师:“沙场秋点兵”的“点”,这个“点”什么意思?

生14:调兵谴将。

师:调兵谴将吗?注意看一下注解。

生:检阅军队。

师:秋点兵,检阅军队。好,这是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

生:战争场面。

师:(手指黑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面还得补一个词,补什么?

生:赢得。

(师板书:赢得)

师:(手指板书)这是军营生活,这是战争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什么?

生:志向。

师:对,远大志向,或者说是雄心壮志。大家看,它的雄壮就体现在叙述的内容是军国大事,表达的感情是一种雄心壮志,还有它用的一些词语(手指板书)也体现了它的雄壮。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词要称之为壮词。大家再把中间部分,从“八百里分縻下炙”到“赢得生前身后名”一起读一读,读出这种雄壮。

(生齐读课文中间部分)

师:同学们,山河破碎啊!滚滚黄河成为金人的饮马之槽,莽莽中原成为金人的牧马之地,我大宋同胞沦为亡国奴啊!每一个大宋的热血青年都应该以收复失地为己任,以征战沙场为荣耀。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中间部分)

师: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天地可鉴!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呢?

生15:因为当时皇帝不配合。

师:你哪里看出来?哪里看出他的可怜?

生15:“了却君王天下事”

师:“了却君王天下事”所以可怜吗?

生15:因为那天“天下事”应该是君王去做的。

师:不该他去了却,是这样理解吗?

(生15说不上来)

师:先坐下去思考一下,想明白了可以再说。

生16:因为文中说“梦回”,所以不是现实的,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师:哦,不是现实,刚才所说的这一切雄壮,都不是眼前的现实,你是这样说的吗?

(师板书:梦)

师:这只是一个梦啊!“梦回”什么意思?

生17:回忆的意思。]

师:有别的理解吗?

生18:梦醒的意思。]

师:对,“梦回”就是梦醒的意思,从梦里回来嘛,就是梦醒。我还记得刚才有一位同学这样解释“梦回吹角连营”,他说梦里醒来,听到军营里号角吹响了,战争就要爆发了。可我们现在说的跟刚才的理解好像不太一样,你们怎么理解?

生19:我理解的“可怜白发生”是到了作者晚年,还没有看到朝廷收复失地,所以才会有“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师:不是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

生19:这里应该是还没有了却吧。

师:哦,“了却君王天下事”原来是“未了”,“赢得生前身后名”原来也是“未赢”。还有个问题没解决,“梦回”,是梦醒的意思,那究竟是梦醒了听到号角吹响,战争爆发呢,还是在梦中战争爆发?

生20:我觉得“吹角连营”是他梦醒之后在脑海里想的,不是现实的。

师:你的理解跟我一样。梦中醒来,梦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是这样吗?

生:是。

师:这里有这么几种说法,有一种认为这里的分牛肉、翻塞外声、秋点兵就是梦中的情景;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作者的回忆,因为作者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经历;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梦醒之后作者的一种联想。梦境也罢,联想也罢,回忆也罢,这终究不是眼前的现实,而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再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除了这些没有实现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可怜吗?

生21:有为国收复失地的愿望却无法实现。

生22:南宋朝廷昏庸腐败,大臣们不问国事,只顾自己享乐。

师:哦,是这样,不错!从这个“白发生”你还看出什么?

生23:作者可能为当时的社会感到悲哀。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从这个“白发生”里,你觉得作者老了吗?

生24:我觉得他是自己觉得老了,不能为壮志而奔波了,其实他当时还不老。

师:几岁了?

生24:这个没记住。

师:我告诉你,49岁。究竟老不老,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诗。

(投影展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这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中的一个千古名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将,晚年受到奸臣的排挤、陷害,最后出逃在外。后来秦国老是来骚扰赵国,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但是又担心廉颇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派了一位使者前去探望廉颇,廉颇也要为赵王效力,所以使者一来,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马,以示能用”,体现我老当益壮。但是这位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给收买了,回去跟赵王禀告说:廉颇老了,饭倒还挺能吃,就是我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好几次厕所,肠胃估计不太好。赵王一听,廉颇是不能用了。同学们,廉颇老了吗?

生:不老!

师:老倒是老了,但是老当益壮,壮志不改啊!这里面,廉颇比谁?

生:辛弃疾。

师:对了。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你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几岁吗?——这首词是1205年,辛弃疾66岁的时候写的,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你想,66岁尚不服老,49岁会服老吗?

生:不服!

师:可见,他的“可怜白发生”并非是因为老啊。一起再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

生25:岳飞。

师:还有谁?

(生沉默)

师:刚才说到岳飞了,陈同甫可怜吗?

生:可怜!

]师:陈同甫跟岳飞一样,也是壮志难酬。还有谁?

(生沉默)

师:老师告诉你,不仅仅是辛弃疾,也不仅仅是岳飞,不仅仅是这些爱国将领们。还有更可怜的。

(投影展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首诗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谁写的?

生:陆游。

师: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跟辛弃疾是同时代的诗人。“遗民”指谁?

生26:北方的宋朝百姓。

师:对,北宋遗民。“胡尘”什么意思?

生:胡马引起的尘土。

师:胡人的铁蹄,也就是金人的铁蹄扬起的尘土。“南望王师”这个“望”是什么望?

生:盼望。

师:对,盼望,渴望,望眼欲穿的望。“又一年”你知道是几年吗?

(学生沉默)

师:离辛弃疾写《破阵子》是61年,离陆游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65年,780个月,23725个日日夜夜,是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屈辱地生活。再读一遍。

(生齐读诗歌)

师:遗民泪尽,望眼欲穿啊,我们的南宋王师在哪里?我们南宋王师的爱国将领在干什么?

(投影展示:可怜白发生)

师:他在抚剑长叹——

(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师:北方遗民泪尽,南方王师的将领在抚剑长叹:可怜白发生。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辛弃疾吗?

生27:为什么不去解救北方遗民?

师:是啊!我也想这样问啊!为什么你不带兵去打仗呢?为什么你不去解救北方的遗民呀?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受了奸臣的排挤,被弹劾罢官,赋闲在家呀!他没兵可带,打的什么仗呀!再读“可怜白发生”。

(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师: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知道辛弃疾为何而醉了吗?

生28:国家大事未了。

师:国家大事未了,所以喝酒,喝闷酒,这是借酒消愁啊。

(板书:醉)

师:因为醉后可以入梦,而梦醒是“可怜白发生”呀!

(板书:怜)

师: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投影展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齐读诗句)

师:这些“游人”是谁?

生29:南宋官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9:学过的。

师:哦,老师说过。“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北宋的都城,北宋都城汴州已经被他们葬送掉了,他们到了杭州,还在干什么?——还在整天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这是一个怎样的“醉”?

生30:这是腐败的醉。

师:对,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这一帮酒囊饭袋,把我们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金人!就是这一批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把我们的诗人辛弃疾,把爱国将领辛弃疾给排挤了,给陷害了!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

生:不雄壮。

师:什么感觉?

生31:悲哀!

师:老师觉得,是悲壮!为什么说悲壮呢?这个词可以拆开解释,在诗人的内心,在他的梦里雄心壮志依然未改。(板书:壮)但在现实中只能是借酒消愁,而且醒后是愁更愁。现实是无比的悲凉啊!(板书:悲)所以老师说这是悲壮。带着这种悲壮的理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当中,咱们了解了辛弃疾,了解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了解了南宋那么一丁点儿的历史,还体会了遗民之苦。咱们用一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这句话“可”字当头,“可怜白发生”的“可”。“可”字当头的词很多,“可怜”、“可悲”、“可叹”、“可恨”、“可耻”、“可惜”等等,选一个方面,写遗民也好,写南宋江山也好,写权贵也好,写一句话,不一定是五个字,开始写。

(学生写感受)

师:好,同学们,我要求大家写一句话,很多同学已经写了好几句了,谁来说一说。

生32:可耻游人醉,可悲遗民泪,可恨奸臣乐,可叹南宋败!(掌声)

师:写得多好啊!老师给你改一个字,“可恨奸臣乐”的“乐”字,改为“可恨奸臣奸”,或是“淫”——腐败嘛。

生33:可惜辛弃疾被人陷害。

师:也很好呀!很通俗,说得很直白。

生34:可怜辛弃疾壮志未酬。

生35:可惜诗人辛弃疾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一切——可怜遗民苦,可悲江河破碎,可恨权贵奸——正是辛弃疾华发早生的原因啊!你们,都是辛弃疾的知音啊!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

(师配乐朗读,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下课!

【破阵子】相关文章

破 阵 子(优秀4篇)03-19

初三《立定跳远》教案【优秀8篇】01-19

最后一次讲演(精选5篇)03-18

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09-26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优秀9篇)09-21

九年级英语总复习详细教案优秀10篇10-17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5篇)01-07

孔乙己(优秀5篇)03-0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5篇)09-27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11-05

48 29294